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4 15:44: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字音,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九色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九色鹿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由敦煌壁画导入)(边播放课件,边进行解说。课件自动播放。结束导入后,单击鼠标,出示课题。)

  导入解说词:敦煌,位于我国陕西甘肃,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走进敦煌,如同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那里有享誉国内外的的建筑、雕塑以及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描摹自然风光的,记录神佛故事的其中,在第257窟西壁上,记载着一个神奇的故事,那就是关于九色鹿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单击鼠标,出示文中人物。再继续单击,逐一显示人物之间的联系。)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四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九色鹿是只怎么样的鹿呢?请同学们自己读故事中关于九色鹿描写,边读边体会。单击鼠标出示:

  九色鹿啊,你是一只()的鹿。

  该界面设计有四个链接:依次对应下面的四个问题的内容:

  1、美丽;2、勇敢、无私;3、敢斗、敢争;4、总结,形成一首诗。

  (一)自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各自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课文。

  2、根据第一部分课文所写内容,想一想,第一节小诗的横线上该填一个什么词?为什么?

  3、齐读第一节小诗:九色鹿呀,一只(美丽)的鹿,你双角洁白如雪,身披九色彩衣。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分角色朗读。

  2、想想、议议:

  (1)根据这段课文所写内容,第二节诗的横线上该填一个什么词?(勇敢)为什么?

  当时是怎样的情景?(汹涌的波涛)九色鹿是怎样救敌的?(立即纵身跳入水中)从立即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2)后一条横线上又该填上一个什么词呢?调达救上岸后是怎样向九色鹿表示的?九色鹿是怎么回答的?

  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却不要别人的任何报答,这表现了九色鹿怎样的品质?(无私)

  (3)齐读填好的第二首诗:九色鹿呀,一只(勇敢)、(无私)的鹿,你救起了垂死的调达却根本不要报答。

  (三)自主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1、引读课文。

  各自轻声朗读第三部分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段话你们觉得读起来最起劲、最有味?出示九色鹿义正辞严揭露调达、斥责国王的一段话

  2、指导朗读。

  仔细体会:为什么你们特别喜欢这段话?(真消气!真痛快!真过瘾!)根据事情的前后经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3、想想,第三节诗的横线上究竟该填上一个怎样的词呢?(敢斗敢争)

  4、齐读已填好的第三节诗:九色鹿呀,一只(敢斗敢争)的鹿,你揭露调达斥责国王决不忍受屈辱。

  四、激励自主完成诗的结尾

  我们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已经胜利完成了这首诗的一、二、三节的填空。凭着大家的聪明才智,结尾的这两句诗,一定会写得更精彩!

  1、总结以上归纳的句子,再让学生补充后两句,形成一首歌颂九色鹿的诗。九色鹿啊,九色鹿,(

  ),我们会永远放声把你歌唱。

  2、齐读诗的结尾

  五、加深理解,朗读课文个别朗读课文,集体朗读相应的诗句

  六、小结课文,说话

  练习:故事读到这里,再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和看法。

  你最不想看到的是谁?为什么?你想对我们身边的人也可以是自己说些什么?

  七、布置下节课内容。

  下节课我们就来讲一讲、演一演这个动人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理解,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要照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任务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以有趣的童话形式加以表现,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了诗歌的形式,读来琅琅上口,适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学情分析】

  本课处于二上年级的初级阶段,而且本课的识字量大,虽然是一首诗歌,但里面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所以识字、写字、朗读仍然是本课阅读教学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对于三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文章当中后两种是图文并茂,非常清楚。而第一种,由于学生的年龄,可能有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见过蒲公英。因此,利用板画认识感知,自由做画加深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自己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地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知识目标:

  ⑴ 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安排】

  一、整体感知

  1、导读: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离开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是啊,植物的孩子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植物妈妈有办法吗?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的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简洁、有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培养了学生的全局观念。

  二、赏读悟趣

  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

  过渡:你们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和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的部分读一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2、指名说的过程中相机追问:

  ⑴ “降落伞”是什么样的?看老师板画。

  ① 这降落伞多美啊!有了它,蒲公英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

  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

  ② 交流对“纷纷”一词的理解。

  (抽读评析,选读得最好的学生读。)

  ⑵ 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谁能把它画出来?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做画,评出好的画,贴在黑板上,再来夸夸她。

  ② 苍耳、豌豆这两种植物,书上都配有插图,惟独这一节没有。在理解了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参照另两幅图来画一画,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⑶ 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故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让学生们品尝到自学成功的快乐,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和信心。

  3、合作学习其余两节:

  ⑴ 分小组合作学习喜欢的小节。喜欢苍耳的就学习第三小节,喜欢豌豆妈妈的就学习第四节。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办法,演一演情景,夸一夸“妈妈”。在四种学习方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得到了进步。

  ⑵ 全班交流,相机追问:

  “铠甲”本来指古代士兵穿着保护身体的'铁衣,课文中“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拿出课前采集的苍耳种子摸一摸,掐一掐,体会苍耳种子坚硬的布满刺的外壳。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它?这个办法可真有趣啊!你认为怎样读更有趣就怎样读。

  (抽读评析,小组赛读。)

  ① 豌豆妈妈怎样传播种子?豌豆娃娃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看一看图回答。(播放豌豆娃娃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动画)你们能通过朗读体会他们的快活吗?全班齐读第五小节,这一节你们认为哪些词语最重要?怎样读最好?抽读,教大家读。

  (全班即兴创作,加上动作、表情用朗读的方式夸夸豌豆妈妈。)

  ② 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蒲公英妈妈靠风力吹,苍耳妈妈靠动物带,豌豆妈妈靠太阳晒来传播种子。

  三、拓展延伸

  1、过渡:

  植物传播种子只有这三种办法吗?还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

  2、植物妈妈还有哪些办法呢?让我们一起到野外去仔细观察吧!(起立,和老师欢歌共舞)看(屏幕上出现美丽的草原、田野、树林)我们已经来到了野外,这儿是植物的世界,知识的海洋。同学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像课文一样夸一夸这些植物的妈妈吗?为你最喜欢的植物编一编儿歌。

  在理解、熟读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进行仿写,不失为积累语言、提高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四、背诵积累

  植物妈妈的办法真有趣呀!植物妈妈的智慧可真了不起。让我们用背诵课文的方式夸一夸她们吧!学生们反复背诵,比赛谁先背出来。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但应该在理解欣赏和反复吟诵中逐渐内化,自然成诵。机械的背诵只能挫伤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检测设计】

  1、积累,填空:

  植物妈妈的办法( ),只要你( )。蒲公英妈妈( ),只要( ),孩子们就( )。

  2、收集:

  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好办法呢?请你自己去查一查。

  【板书预设】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力吹

  植物妈妈 苍耳 有办法 动物带

  豌豆 太阳晒

  【资源库】

  1、种子的旅行:

  植物的种子,有各种传播的本领:等到成熟了,它们就去旅行……

  蒲公英张开降落伞,随着风儿飘不停。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在那里生根。

  风滚草的果子,卷缩成一个个球形。随风在草原上滚动,把种子播进泥层。

  池塘里的睡莲,种子在水面漂行,随着波浪漂呀漂呀,沉到水底发芽生根。

  椰子树的果实像只小船,它的外壳又坚又硬,浪潮把它冲上海岛,岸边又会长出新的椰林。

  有的种子成熟了,蚂蚁会来搬运;有的种子靠鸟传播,鸟粪里常有幼苗诞生。

  有的种子长着钩、刺,能挂在人的衣服上旅行;有的种子根据湿度一张一缩,像动物向前缓缓爬行。

  植物的种子有各种传播的本领,一代又一代啊,繁衍它们的生命。

  2、种子传播的奥秘: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絮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注重“察今”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学习古汉语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

  三、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本文用寓言故事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文言议论文,教学重点应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论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要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2.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熟悉主要的句式特点,能讲会译,是阅读分析课文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具体任务。

  教学时数 两至三教时

  用一教时指导预习,作为起始课,以疏通文句为主。用一至二教时研习新课,以分析课文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本教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及其编著者的知识。

  2.能讲解,会翻译,疏通文句。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4.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教学步骤

  一、简介《吕氏春秋》和吕不韦

  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有关注解,要求学生知道《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知道是吕不韦请人编写的,可不再补充其他内容。

  二、疏通文句,指导学生试讲、翻译

  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讲,教师给以指导;也可通过练习形式给以指导,教师出示检测练习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在答疑过程中再适当扩展内容,给以指导,等等。

  指导重点: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 要(yào )于时

  一脟(luán)肉 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 澭(yōng)水

  悖(bèi)乱 殇(shāng)子

  镆(m)铘(yé) 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 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自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2.本文讲了荆人夜涉澭水、楚人刻舟求剑、有人欲引婴投江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可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任务,布置预习作业,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准备:按上面三个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文。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本课时完成以下任务:

  1.理清文章层次。

  2.把握中心论点,并理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

  3.会分析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学习议论文要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文言议论文也是如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师可作提示: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可以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题目行不行?有些议论文可以从文中选出恰当的句子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有,选哪一句合适?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分析文章的层次

  教师提问:阅读议论文,要能理清层次。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层次?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两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第一部分

  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第二部分

  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三、分析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预习提示”作了简要说明,我们依据提示的内容研究几个问题。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教师提问:下面研究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预习提示”讲到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的方法,并要求了解寓言的含义以及跟论点的关系。课后练习也有这方面的题目。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着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义。荆人袭宋夜渡澭水的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

  完成上面几项任务,教师小结本教时内容,提出具体要求:1.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2.理清全文的层次;3.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为什么要画四个不同的太阳,学会13个生字,读通顺带有生字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画四个太阳的美好愿望。

  3、学会书写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欣赏音乐,让学生听后说说这首歌是唱什么的?

  点击课件出示“太阳”指导读准音“阳”。小朋友,你们对太阳了解有多少呢?谁能把太阳画出来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得也是一个小朋友画太阳的,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18、四个太阳

  过渡:这是四个怎样的太阳啊?小作者“我”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呢?请小朋友先认认真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排除生字。

  1、老师范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贴出相应的四个太阳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每个小朋友听得都非常认真,现在你们也去试着自己读这篇课文好吗?读的时候,请小朋友用“——”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

  3、自由拼读画出的生字新词。

  4、检查生字。

  A课件出示生字、句子。

  B读卡片上的生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小朋友,你最喜欢四个太阳中的哪一个太阳呢?(生答)那你们就去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太阳的这一小节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学课文(重点指导朗读)

  A、绿绿的太阳

  夏天到了,天气怎样啊?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凉快一下呢?谁愿意用朗读的方法把清凉送给老师和同学呢?

  B、金黄的太阳

  果园在金黄的太阳的照耀下,散发出了一阵阵水果的香味,原来是(果园里,果子熟了。)(课件出示)指导朗读。果园里的果子熟了,可我们小朋友都忙着学习,还不知道呢?怎么办呢?别慌,有金黄的落叶呢,它正赶来邀请小伙伴去尝尝水果的香甜呢?谁来学学落叶,去邀请小伙伴呢?(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指导朗读:热情好客)

  C、红红的太阳

  (出示课件)看到这雪景,听到这风声,小朋友,你感觉怎么样啊?

  是啊,此时的我们多么希望有个红红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温暖啊,谁愿意把这份温暖送给大家呢?(指导朗读)

  D、彩色的太阳

  春天是怎样的呢?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吧。美吗?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指导朗读)还可以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

  这四个太阳是谁画的呀?“我”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呢?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你们谁来评评这个小画家?

  四、生字书写指导。

  五、齐读课文,进行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想画个太阳,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老师想画个怎样的太阳吗?(生猜)老师最想画一个快乐的太阳(师简笔画),让这个充满快乐的太阳高高挂在我们英才学校的上空,使英才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能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回去画一个自己心中的太阳。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它们有关的课文,第30课《我是什么》。

  读课题(板书)。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感知内容。

  1.这神奇宝贝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快打开课本144页读一读吧。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1)把新词、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顺。

  (2)圈出文中新词语,生字,不会的生字可以找书上的树叶来帮忙或者标记出来。

  2、读词语。神奇宝贝给我们带来好多词语朋友,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请看大屏幕。(领读,指名读)

  稼,读四声,但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相机指出)

  3、带音节学生字:

  师:现在我们把书上的树叶请出来,帮我们读准每个字。(领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字中,那几个字读平舌音?(躁,灾),那些字是前鼻音?(淹),那些字是后鼻音?(碰)

  4、去音节读生字。这回你们还能读吗?(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趣味识字。(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伺机引导)

  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都能记住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识字规律)

  换偏旁:躁----操,澡(伸手能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

  熟字加或换偏旁雪-----雹

  三点水旁的字大多和水或液体有关如:浮、灌溉、淹(出示课件)

  谜语:房中着了火(灾)四只小狗张口吃骨头(器)

  6、巩固识字: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来玩走迷宫游戏,把它们记得更熟。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从总体了解课文,再合作探究用各种方法识字,记字,用适当的游戏增强识字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品读课文第1段。

  1、同学们,你们刚读了课文,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说:水)

  2、老师出示水娃娃图: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水娃娃都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自然段,用笔划出来。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云

  3、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A、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它要谁的帮忙,才能变呢?)

  B、“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师生问答,一个小水珠能变成云吗?它变成汽或云我们能看见吗?多么神奇呀,再读),引导学生用一什么就什么说话。

  C、“云姑娘”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你知道吗?

  生:白衣服,黑衣服,红衣服

  师:那它分别是什么时候用到这些衣服的呢?欣赏图片

  (晴天时,她穿白衣,下雨的时候,她穿黑,早晨和傍晚,她披红袍,是谁给云披红衣服的呢?对,是阳光让云披上了红袍。)

  师:有了这不同的衣服,云可美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漂亮的云吧!

  同学们,你喜欢云的衣服吗?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美?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相信我们会写得更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冲”字的两点水,点和提写时位置要直上直下,写在横中线两边,右边“中”的竖要直而长。

  “晒”字的书写:日字旁要写的窄一些,右边第五笔是竖弯,没钩。

  “池”字,注意:“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的提要低。池字右边的“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仿照池的写法,写好“浮”字的三点水旁。(学生线描红后书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水善变。变成各种云,多姿多彩。初步了解了水的变化。那么它还会变成什么呢,他为人们做了些什么等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

  (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图文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理解文章内容,懂得水的变化)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思考水还能变成什么?

  2、在生活中找找,水还能变成哪些事物,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水的认识)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

2.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

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6篇

5.【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6篇

6.【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

7.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八篇

8.【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