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7 16:28: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1

  一、概念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

  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

  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2

  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1、时代背景: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代表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的丑恶。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

  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3、影响:

  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_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

  1、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

  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

  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

  3、评价: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四、荒诞派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特点: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3

  【目标解读】

  1.记住: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的重大成就

  2.理解:

  (1)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意义。

  (2)物理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知识准备

  1.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原因有哪些?

  2.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有哪些?(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形成

  一、经典力学

  (一)问题:阅读本课第一目课文,思考: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的杰出成就有哪些?有什么重大意义?

  3.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内容、特征和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去创造、去发现,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宗教改革进一步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对科学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3)地理大发现又以实践证明了地缘学说,未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2.伽利略最早倡导并以实践实验加数学的方法,他所谓的实验是理想化的实验。牛顿的方法是“归纳──演绎法”与从前的演绎法所不同的是,牛顿认为演绎的结果必须诉诸实验确证。在二位大师这里,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针对性练习:

  1.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顿才有可能在已经准备好了的材料上建立其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这座大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的发表

  B。《物种起源》发表

  C。《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2.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解释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二目课文,思考:

  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背景是什么?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相对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远远小于光速的运动,根本无法察觉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描述的相对论效应:长度变短、时钟变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运动能变成现实的话,一个以这样的速度运动的人,在另一个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就可能只是一条线。

  2.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关系:牛顿力学(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要注意理解: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既否定又发展。

  (三)针对性练习:

  3.相对论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B、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C、 物质的质量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D、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原因是他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相互转化的理论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三目课文,思考:

  1.量子论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量子论是怎样得到发展的?

  4.量子论诞生、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二)点拨: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发展。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的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针对性练习:

  5.在宏观世界中,看起来相同的物体总是可以区别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同一类粒子却无法区分。例如:所有的电子的一切性质都完全一样。下面哪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关于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B、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C、带动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等学科的理论发生的革命性的突破

  D、深刻的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知识应用

  1、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不包括

  A.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B.自制天文望远镜

  C.发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体

  D.确定了匀速运动的新概念

  2、牛顿力学体系不包括

  A、二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学的相对论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

  3、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对人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A、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B、发现落体定律

  C、提出相对论

  D、创立量子力学

  4.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

  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

  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5.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

  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

  6.伽利略和牛顿都强调 ①实验 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③相对论④量子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8.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在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种起源》

  9.为量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爱因斯坦②牛顿③玻尔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A.相对论B.量子理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质量不变定律

  11.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2.“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知”指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进化论的提出

  C.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D.量子论的提出

  13.右图是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寻秦记》的男主角项少龙,他穿越时空从21世纪到了秦朝统一前。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盛行一时,能为这类作品和节目提供科学依据的是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间控制理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14.有个物理学家说:“19世纪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所大厦。”这所“大厦”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法拉第

  15.“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也是人类认识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

  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进化论的出现

  C.牛顿力学的建立

  D.“日心说”的提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线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俄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的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以太的不存在。这是的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代表)是什么?

  (2)19世纪时,经典物理学发展到何种程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什么?

  (3)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对经典物理学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4)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取得的两项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5:DBACB 6—10:CCACA 11—15:BDCCC

  16

  (1)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2)到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兴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对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严峻的挑战。

  (4)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他们发展了经典物理学,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反映的是二战以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与教材的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密切。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虽然起步较迟,但进入60、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又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借鉴。因此,本节教材的教学成为本章教材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高二历史说课稿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1、主要掌握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以及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理解“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均衡增长”战略、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概念。结合区域,掌握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2、发展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使学生善于从典型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原因中比较其异同。并分析亚洲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3、使学生在解读历史中感悟历史,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亚洲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史实中总结经验。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自己进行预习。

  2、出示《亚洲的经济发展形势》图,让学生熟悉亚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3、提出问题:“亚洲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引导学生从国际政治和经济、亚洲国家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入手分析。有利因素:世界政局相对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民族独立;劳动力和资源丰富;

  不利因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亚洲国家生产力落后。

  4、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简况表

  地区

  气候类型

  主要国家

  发展概况

  经济类型

  存在问题

  备注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西亚

  5、比较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原因的异同。

  6、归纳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类型多样。

  7、讨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启示: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也要更加国际条件,适时调整政策;同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8、强化训练:(1)二战后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亚洲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2)战后,北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各呈现怎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应如何认识?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5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6

  一、专题说明:

  (1)分析本专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18世纪以来的300余年,是人类历史的巨变期,人类文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1662-1795)的130余年,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最后一个盛世,史称康乾盛世。然而,同时期的西方工业文明勃兴,各种领域中的革命推动着社会的现代转型。所谓盛世只是在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体系下的发展极致,盛世的繁华之下隐藏着社会的深刻危机,近代中国悲剧性命运的历史根源已经深埋于此。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有助于引发学生对之作深入的思考,中国在康乾盛世期间,已经潜伏着衰落的因子,未能跟上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从而引导学生吸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奋发有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从高考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意义

  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认真总结康雍乾三朝的得失,尤其是它的失,正确认识康雍乾三朝的得失,有助于加强加快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专题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题目涉及,是一个重点考察的知识块。从考试目标的测量来看,是一个相对容易撷取材料和检测学生能力的区域,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具备高考要求的各类能力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比较史学方法和多层次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重要性

  本专题是落实“两纲”精神的有效载体,可以充分挖掘两纲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基本走向与同时期世界历史的潮流相比较,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又能通过中外对比,感悟和理解清王朝由盛转衰的问题所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人类历史和国际社会,转而反顾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二、知识结构梳理

  1.纵向考察:国家统一;人口增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团结;统治勤勉;疆域辽阔;“欧洲文化热”。

  2.横向比较:

  西方中国

  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外交:对外贸易、殖民扩张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思想文化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建立、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厉行文化专制:文字狱、乾嘉考据学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专题复习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针对第二轮复习概况,确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康乾盛世的成就表现和在18世纪世界中的地位。

  2.知道康乾盛世形成与转衰的原因。

  3.通过康乾盛世成就的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康乾盛世,培养学生比较和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和解读文本来了解康乾盛世的成就表现与世界地位。

  2.通过比较史学运用,从横向角度辩证多元地认识康乾盛世。

  3.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纵向角度对康乾盛世成就的了解与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吸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奋发有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重点、难点教学说明:

  重点、难点:如何在18世纪的世界变局中客观全面地考察康乾盛世?

  重点、难点说明: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中国它是盛世,在世界上它不是盛世”。18世纪中国和西方存在多方面的差距。这决定了两种文明的'不同性质和发展轨道,一个是资本主义的青春,一个是封建主义的迟暮;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当西方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正沉醉于旧有的统治秩序,沉醉于旧有的繁荣的情况之下,已经远远的落后于世界。既然落后于世界,很自然的蕴涵着问题,盛世蕴涵着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为史料解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带领学生解读各类文本和史料。

  二为史学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史学方法应用,形成历史意识和思维品质。

  七、学生学习训练题选用

  1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主要障碍是:

  ①地方割据势力②西方宗教势力③外国侵略势力④民族分裂势力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

  2、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作文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文化昌盛的康乾时代”提供素材,需要选取的是(06年高考第13题)

  ①避暑山庄  ②道光皇帝  ③军机处  ④《红楼梦》  ⑤吴敬梓  ⑥《国闻报》⑦《四库全书》  ⑧时务学堂

  A、①②⑥⑧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①④⑤⑧

  3、“走西口、闯关东、湖广填四川”都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历时几百年。发生的高峰时段是在清初,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动荡,逃避满清民族压迫B人口增加,人多地少生活贫困

  C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域外粮食品种引进,开发边疆

  4、中国历代都有丁税(每个成年男子必须缴纳的

  人身税)。清代丁税征收出现了变化,参照右表,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顺治朝随着人丁增加,丁税总额相应增长

  B康熙朝减轻农民负担,朝廷免除了人身税

  C雍正朝人口增加缓慢,丁税也在缓缓上升

  D乾隆朝丁税迅速增长,成为朝廷主要财源

  5.下表1501—1840年中西科技发明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中错误的一项是:

  年代科技发明总数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件)百分比(件)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401~1000年453271%1329%

  1001~1500年673857%2943%

  1501~1840年472194%45396%

  A.中国文字狱、八股取士钳制科技文化的发展

  B.专制制度、自然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外交上闭关自守使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断绝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侵略中国

  二、材料分析论证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戴逸指出:“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质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摘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语卷》

  问题:

  1、被迷雾笼罩着的“康乾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实质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木乃伊般的天朝上国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后果是写道:“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第3页)

  (1)“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指的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这种“与外界隔绝”政策得以在中国推行的根源何在?

  (3)怎么理解这个“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

  (三)、“中国文化热”

  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简述欧洲“中国文化热”出现的背景。(3分)

  (2)“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从何时起中国开始失去世界领先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5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菜布尼茨和伏尔秦为何推崇中国文化。(4分)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本节教材地位举足轻重。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2、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体验中国近代化,加深对实现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经济史的陌生,尤其对本课自然经济和近代化等概念的陌生,老师如何联系现实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高中历史以专题史形式出现,时空跨度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缺乏,如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五、教学方法

  教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法:运用阅读、观察、辩论、讨论、联想、倾听等多种方法参与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主动探知。

  教学构思:围绕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核心,突出“三变”,围绕近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突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一核心内容,第一二目作为它的背景来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回忆鸦片战争,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三个子目,找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三大表现,形成本课的知识的框架,逐一探究。

  (二)本课知识结构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变动之二:洋务运动的兴起

  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新课推进

  一、变动之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自主学习】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表现?

  1、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合作探究一】

  (2)、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外国国资本主义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2、原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性和建设性)

  内因: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3、影响:消极:农民、手工业者承受着旧的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时带来的种种苦难;

  积极:为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商品市场、一定的货币积累。

  二、变动之二:洋务运动兴起

  【自主学习】

  (1)、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是什么?结局如何?

  【合作探究二】

  (2)、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观点: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问题;

  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标准;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分析法和实践标准。

  评价:历史进步性(生产力标准)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积累了办企业的经验,利润的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有一定抵制作用

  (3)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了近代教育之先河

  历史局限性(实践标准)

  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三、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合作探究三】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中国的民族企业有何特点?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

  1、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条件:

  观点: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

  (市场、技术、劳动力、资金、政治环境)

  ①工业文明的入侵带来机器生产

  ②自然经济解体商品与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企业的诱导(政策环境)

  ⑤商人、官僚、地主有一定的资本

  2、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行业发展不平衡

  技术力量薄弱

  地域分布不平衡,行业结构不合理

  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发展

  3、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地位和作用:

  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

  ①、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政治: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和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

  (四)课堂小结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变动之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仍占统治地位)

  变动之二:洋务运动兴起

  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变动之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变动趋势: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3、变动的影响:经济近代化——促进政治、思想的近代化

  (五)巩固练习(略)

  七、教学拓展

  【联系现实思考辩论】

  面对当前农村的打工浪潮,你有何感想?对新农村建设有什么设想吗?通过辩论,让学生融入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加深同学们对我国深化改革的认识,增强同学们应对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

  【教学特色】

  1、层层递进,符合认知

  2、营造民主课堂,开拓思维空间

  3、重视史料教学,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待改进】

  1、教学观念的调整:如何取舍教材,改变放心不下学生的心理。

  2、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的科学态度。

  3、历史学科思想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启迪人生,教师还要狠下功夫。

  谢谢指导!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据: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五、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性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1、播放2分钟的《大国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2、(幻灯打出)设疑: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对美国造成什么严重危害?(学生通过录像片段,归纳出危机是全面的: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矛盾、失业问题等)影像设疑、温故知新:

  本环节采用直观录像、复习旧课的方法导入,不仅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明确新政的时代背景,从而为学习新政的内容作铺垫。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课件出示:

  1、设疑:

  经济危机期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公民,你会投谁的票?能说明一下你的理由吗?

  2、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罗斯福,从中发现他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

  (2)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第32任总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再现历史场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各抒己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理论和政策已经过时。罗斯福当选总统,推行新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设计问题,探究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毅力。

  1、探究活动

  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四个方面说一说。(提示:出谋划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领域的状况和问题,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并说明你提出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学生讨论后,教师课件展示表格,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条措施时,教师要补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体化,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

  打出示范空白图表:(幻灯打出)

  领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业

  农业

  福利

  以诱达思、讲授新课

  学生结合金融、农业、工业、社会福利方面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中的作用。

  本环节的设计可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学习能力,学习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探究问题一: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实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诱导学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得出结论。

  探究问题二:

  1、介绍当时的人们看待新政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呢?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分组讨论: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指导阅读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难点:

  本内容是本节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原始材料进行主动探究,自觉得出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又引用罗斯福的内心独白,较有说服力。

  新政影响设疑:

  新政的实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新政的实质②直接影响。

  ③间接影响④深远影响引导分析掌握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总结,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探究问题三:

  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关心社会,学以致用的意识。

  小结

  归纳利用板书串讲本节课的知识点,再次明确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作用。(打出板书)承上启下,埋下伏笔:

  串讲式的小结能够把本课内容浓缩,再现学习思路和重难点。

  反馈

  练习精选例题反馈练习,掌握方法。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9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xxx和社会xx,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xxxx?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

  (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xxx和民族xxx激化。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设计01-03

高二的历史教学反思06-16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07-10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06-11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1-18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3-28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5-10

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10-31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集锦15篇06-16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