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徐远敏(板书),你们可以叫我徐老师。初次与你们见面,我本该先自我介绍一下,可我这个人没什么特点,也没什么优点,更没有多少的缺点,让你们马上记住我,难呀。你能记住我了吗?为什么?
谢谢你们,能记住我。
走进这幢房子,我就感觉自己像似一个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听过吗?我现在就是灰姑娘),魔术棒给了我一次和你们三(5)小朋友交流和学习数学的机会,我真是太幸运了,所以我今天也一定要记住我们三(5)班的每一个同学,你叫什么?谁能介绍一下我们三(5)班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共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通过交流相互都有些了解了,相信接下来数学学习会让我们成为知己。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师生问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需要。(约5分钟)
1、如果我把这四苹果分给他们两个,我可以怎么分?
生:每人两个。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这样公平。
师:这种分法,数学上叫什么分?
生齐说: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均分。
生:4 2=2(教师板书)
2、我再想把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2÷2=1(师板书)
4、我再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后面两个小朋友,(师用小刀切出苹果)每人又得到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1÷2=0.5(师板书)
5、半个,可以用0。5表示,还可以用怎么表示呢?(学生40妙钟没有学生发言,但在思考,教师也没有引导,)
6、师:你们想知道数学上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吗?生:想
7、师:数学上还可以用这个数来表示(板书1/2)
师:谁知道它怎么读?
生:一分之儿;
生:二分之一;
师:它叫二分之一,我们应该从下往上读(师在分数旁边画上一个箭头)
生齐读
师:这个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生;没有平均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生重新再说一遍)
生:我把窗户……
生:我把文具盒……
6、师:图形、黑板、铅笔,其实就是把什么平均分成两份?
生:物体、东西
师:其实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的它的1/2。
7、如果我把这个一排同学人数看作是一个东西,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2。
师:那这个1/2里有多少个人?
生:4个。
师:如果我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这个1/2里又有多少人。
生:1/2
生:18人。
三、认识其他分数(约8分钟)
1、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只只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有时候可能要分成3份、4份……更多的份数。
师:现在,我要把这个圆形平均分给四份(教师对折,再对折),我取其中的一份,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齐答:1/4
师:如果取其中的两份,又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2/4
师:你知道我要出哪个分数?
生:3/4
师,那我要取几份?
生:3份
师生齐叫出4/4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平均分
生:他们都是把圆形中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是观察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都是4?
生:因为他们都是把圆平均分成了四份
生:分子一个比一个多。
师:为什么?
生,分子代表他们取的份数,所以才会这样
师:那也就说分子表示的是……
生:涂色部分的份数。
生:所取的份数。
2、如果我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1/8(板书)
师:5份又是几分之几?
生:5/8(板书)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又是多少?
1/100(板书)
师板书29/100,它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9份。
3、师:现在,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2/5,3/9、23/50……
师:我们能把所有的分数都说出来吗?
生:不能,有无数个。
目的:1、认识其他的分数;2、让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感悟:学生在观察比较1/4、2/4、3/4、4/4的特点中,知道了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很成功,在后面的练习中得到了验证。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全班36个人,3/4的人得到了发言,学生参与面广。
四、巩固练习(约8分钟)
1、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那我要考考大家,哪些小朋友是真正了解分数?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3/4 2/3 3/5 1/2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3、看到这个图,你会想到哪些分数?
五、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约5分钟)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一分,认识了分数这个新朋友。那我们回顾头来看看,分数与我们的老朋友除法,有没有联系?
4 ÷ 2 =2
2 ÷ 2 =1
1 ÷ 2 =1/2
1 ÷ 4 =1/4
1 ÷ 8 =1/8
学生观察后:
生:有联系。
生:分子就的被除数,分母就是除数。(教师用箭头表示)
师:其他同学,也发现了吗?
师:如果,我写一除法式子,你知道等于多少吗?1 ÷ 8
生齐答:1/8
师:板书2 ÷ 3等于多少
生:2/3
师:真得等于2/3吗?这个知识大家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以后我们也会学到。
2、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善于发现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六、课堂总结(3分钟)
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钟声马上要响起,魔力马上就要消失了,在最后的这一分钟的时间里,我想做一个调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静静地想一想。
师:有收获的请起立?用一个分数怎么表示?
生:36/36
师:我采访几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
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
生: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
师:谢谢,你们的收获,你们的快乐,就是我这次灰姑娘之行的最大收获。你们的表现,我也非常的满意(板书1/1)。下课,朋友们,再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鸟类的不同形态结构特点,从而理解鸟类的多样性。
2.了解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本地区当前鸟类资源的现状,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鸟类。
3.学习观察鸟类,保护鸟类的方法,从而培养自觉保护鸟类的情感和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鸟类的多样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和解决当今环保等难题的世界性问题,使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观点是生物教师在自己教学工作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节鸟类多样性是学习、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典型材料,是学生获得生物多样性观点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教材,并注意收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材料,丰富深化本节课的教学。
然而,尤其在城区,很多地方鸟类活动少,而且它们远离人群,学生难以真切、全面地观察、了解鸟类,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使之又成为难点。
本节选择了鸟类中猛禽的代表猫头鹰、鸣禽的代表大山雀、游禽的代表野鸭、走禽的代表鸵鸟、涉禽的代表丹顶鹤展开学习,是较全面了解鸟类多样性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看录像、参观动物园中的鸟馆、参观百鸟园、组织野外观鸟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去亲近鸟、观察鸟、研究鸟,在此基础上,开展关于鸟类多样性中一些问题的讨论,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千百万年来,人类与鸟类共同在地球上生活,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鸟类卓越的飞翔能力、艳丽的色彩、动听的歌喉、奇妙的本能行为,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科学的启示。
我国鸟类资源丰富,鸟类种数在世界上居于第4位。巴西有20xx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有1253种。
本节课是用更大的视角研究不同种类的鸟类。
1.对几类生态类群鸟类代表的研究
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参观百鸟园、参观动物园中的鸟馆,有条件的学校组织野外观鸟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参观前,教师应准备观察报告,以指导学生在参观中的观察活动。进行野外观鸟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野外观鸟方法。
本节课在课前观察的基础上,可采用师生共同探讨鸟类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相适应的问题,尤其注意各生态类群鸟类的喙和足的特点。课前还可以播映几种典型鸟类的录像。
2.保护和招引益鸟
研究鸟是为了保护鸟、利用鸟,在学习益鸟的保护和招引一节之前,教师应尽可能掌握本地区鸟类资源的现状、本地区当前保护鸟类的措施等资料,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调查,与本地区鸟类专家座谈,查找有关的鸟类资料等。
课上师生共同讨论保护鸟类的若干问题,如本地区鸟类资源现状,本地区为保护鸟类做了什么工作?还应做哪些工作等。
最后可以组织全班写一个给全校或给附近社区居民的倡议书,进一步宣传爱鸟、护鸟知识,动员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小资料
野外观鸟
观鸟前的准备
一架筒望远镜(6×——10×),有条件还可准备一架高倍望远镜(20×左右);一本本地区的鸟类图鉴;一个小笔记本和铅笔。
衣服、鞋帽要得体,穿着舒适便于活动,要穿长衣、长裤和高帮鞋。另外,在自然界观鸟时,穿戴的颜色应与环境相适应,特别是不要穿戴红、黄、橙、粉红和白色的衣帽,因为大多数鸟类对这样鲜亮的颜色非常敏感,不愿靠近,这就影响了观鸟的效果。
观鸟的时间
应与鸟类的活动规律相适应。从一天看,多数鸟类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比较活跃,鸣叫、取食等活动频繁,所以一天中最佳观鸟时间在清晨和傍晚。
在不同的季节里,秋季和春季能看到更多种类和更大数量的鸟,因为在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是许多候鸟迁徙所经过的路线。留鸟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观察;观察当地的夏候鸟就应在夏季观察,冬候鸟则应在冬季。
观鸟地点
每种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各自所需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就会观察到下同种类的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住所附近、学校、工作单位及城市公园都可以观察到鸟。
你如果想观察雁、鸭和鹭类等游禽和涉禽,就应选择到湿地去,也就是到海滨、滩涂、湖泊、河流、沼泽、稻田等环境中去观察。
若要观察林鸟就要到林区去,特别是山地林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鸟。
观鸟的方式
一般在野外观鸟,有行进中观鸟和静止在某一地点观鸟两种方式。
鸟类的野外识别
1.根据形态特征识别鸟类
(1)身体的大小和形状 包括体长、体重、形体特点等。
(2)嘴和后肢的形态 许多鸟类的嘴型有明显的特征,如鹤、鹳、鹭、啄木鸟等,嘴长而直;戴胜、太阳鸟等的嘴长而弯曲;夜鹰、雨燕、家燕类等的嘴型扁而阔等。后肢的形态对于鉴别鸟类也十分重要,但在野外观察时往往受到限制。
(3)翅型和尾型 翅大致分为尖形、圆形、方形等类型;尾的形态可分为平尾、圆尾、凸尾、尖尾、凹尾、叉尾等
(4)羽色 首先要注意鸟体的主要颜色,然后尽量快速准确地注意头、颈、尾、翅、胸、腹、腰等部位的颜色,并注意抓住一两点最突出的特征。
2.根据行为特征识别鸟类
(1)根据飞翔与停落时的姿态(如图)。
(2)根据叫声;
(3)根据生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鸟类保护名单(草案)
一类保护鸟:白鹳、黑鹳、朱鹳、彩鹮、黑鹮、白鹮、中华沙秋鸭、白肩雕、白尾海雕、褐马鸡、棕尾虹雉、绿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蓝鹇、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赤颈鹤、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颈鹤、棕颈无盔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
二类保护鸟:白额雁、红胸黑雁、白琵鹭、鸳鸯、天鹅、瘤鸭、白冠长尾雉、红胸角雉、红腹角雉、小杓鹬、小青脚鹬、松鸡、铜鸡(白腹锦鸡)、金鸡(红腹锦鸡)、蓝马鸡、棕头鸥、遗鸥、白鹇、绿孔雀、孔雀雉、高山雪鸡、蓑羽鹤、蓝翅八色鸫、黑琴鸡、花尾楱鸡、血雉、勺鸡、灰鹤、大鸨、小鸨、鹦鹉(国内所有种)、猛禽(国内隼形目、鸮形目所有种)。
世界各国已选定的国鸟
澳大利亚-琴鸟、奥地利-家燕、比利时-红隼、斯里兰卡-黑尾原鸡、丹麦-云雀、爱沙尼亚-家燕、德国-白鹳、英国-欧亚鸲、危地马拉-凤尾绿咬鹃、冰岛-白隼、印度-蓝孔雀、萨尔瓦多-砺鹬、日本-绿雉、卢森堡-戴胜、荷兰-白琵鹭、挪威-河鸟、南非(阿扎尼亚)-蓝鹤、瑞典-乌鸫、美国-白头海雕、委内瑞拉-拟椋鸟、缅甸-孔雀、毛里求斯-多多鸟、乌干达-皇冠鸟、伊拉克-雄鹰、新西兰-天翼鸟、爱尔兰-砺鹬、墨西哥-长脚鹰、法国-公鸡、巴哈马-红鹤、多米尼加-鹦鹉、巴巴多斯-鹈鹕、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蜂鸟、厄瓜多尔-大秃鹰、智利-山鹰、波兰-雄鹰、赞比亚-雄鹰、津巴布韦-津巴布韦鸟、肯尼亚-雄鹰、阿根廷-棕灶鸟、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3、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可贵精神。
【预习案】
1、 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 咕哝( ) 祈祷( ) 惊扰( )
卷帙( ) 伽利略( ) 心不在焉( ) 赫赫有名( )
倔强( )( ) 嘘( )( )(两种读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1) 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2)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教授们、学生们和镇上的人持什么态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1段写“一个教堂司事”的“漫不经心”有什么作用?
2、 第2段中“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一句运用____
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语段最后一句中,“就这样”具体指什么?
4、 这一部分课文所记述的事迹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二、读课本1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16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第17自然段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4、品读第1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窃窃私语”,都说些什么?请根据文意补充。
5、 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这一部分说说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检测案】
1、 解释下列词语:
等因奉此:
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2、 课文中介绍了伽利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这与课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编写人:张国昌 审查人:张晓利 把关领导:刘小光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语言具体环境,品味生动传神的雅词;
2、结合课文的中心主题,出精美出彩的妙句。
【预习案】
1、 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汲取( ) 渊博( ) 驾驭( ) 不言而喻( )
2、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的?
(2)要想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哪些要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6页1-3题
二、读课本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7页1-4题
【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1—3自然段:通过具体例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4—8自然段:
9—13自然段:
【检测案】
1、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1、教材导读
多彩的插图中,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有滚铁环的;有抓子儿的;有捉迷藏的;还有的正兴致勃勃地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的口袋里都存放着数之不尽的玩法。这样一个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无疑能激起孩子们表达的冲动、交流的热情呢!
学生爱玩的游戏很多,如:转呼啦圈、翻跟头、踢毽、跳绳等。交流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大胆说、开心说,说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玩法,还要注意对不健康的游戏给予正面的指导。
2、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自己玩过的游戏,并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交流时,要学会倾听、应对,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
(3)交流时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过程预案
(1)看图引出话题
(2)互动交流话题
同桌互说自己平时最爱玩的游戏以及玩法。
抽生汇报,大家评议。(强调介绍玩法要清楚、有条理)
(3)现场模拟体验。
(4)畅谈交流感受。
(板书:认真倾听礼貌交流学习应对)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导入
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
二、新授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胸围差的必要。
(1)测量胸围差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教师指出: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教师做曲肘、伸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①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有何变化。
学生观察后填写表格。
②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让学生观察教材49页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问题: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
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反之,缩小。
③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
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1.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教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学生讨论之后,每四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按课本实验的图示吹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2.引导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播放课件:演示肺泡的结构和肺泡,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师生探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让学生明确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的道理。
问题: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师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教师讲解: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4.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其原因是: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二、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⑴ 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再现生活
1、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2、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
⑴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⑵ 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 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⑵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读读背背
1、观察与认读:
⑴ 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⑵ 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⑴ 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 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⑶ 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 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3、读读与背背:
⑴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展示台
1、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2、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3、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4、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钓鱼的启示》一课,通过记叙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启示”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因为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那么,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3课,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2、(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启示”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初识“启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随机释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指名交流。
4、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请你用“( )”画出作者在钓鱼中收获了一个什么启示。指名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启示”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提问,学生随机回答。体会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做过高要求。)
2、深入体验“我”的情感变化:
⑴ 自读:
在钓鱼的过程中,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一直变化着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边读边体会,可以在旁边做上批注。
⑵ 指导交流:
① 出示语句:
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A、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B、“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C、“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
D、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E、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
② 钓到大鱼时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
③ 把鱼放回湖里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会“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高兴、得意→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3、深入体验父亲的情感:
⑴ 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那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⑵ 指导交流: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出示相关语句:
①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②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⑶ 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爸爸神态的细节和相关词句,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4、感悟“启示”:
⑴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没有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
⑵ 学生默读思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出示文中的重点语句:“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① 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②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③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⑶ 指导朗读这段话。
四、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
五、课外拓展,延伸“启示”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同学们,请记住: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得意、高兴
放鱼回湖: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受到启示: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生对秋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也了解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本课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三组不同的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识字、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地朗读词语。
【信息资料】
1、多媒体课件、钢琴曲、自制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3、自制的金色星星图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一、谈话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更多的了解秋天吧!
(教师富有感情地渲染,将学生带入美妙的秋天世界,激发学生了解秋天的热情,乐于参与。)
二、演示
播放课件: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呈现三组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谈感受。
(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符合学生好奇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初步感受秋天美丽的同时,激发了求知欲。)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凭借插图和拼音引导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找学习伙伴互助读词语,互相正音。
3、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自主认读。
(凭借辅助手段,营造轻松氛围,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识字热情,突出主体作用。)
二、指读
1、教师范读。边演示课件边范读,学生边听边欣赏。
2、分组练读,引导学生正确读词:
让学生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
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3、多种形式汇报读。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忆生字的?
(教师范读让学生学会欣赏。多形式的练读,在复现过程中加深记忆。识字方法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互助识字,加强学生对字词的记忆。)
三、朗读
1、学生自由练读。要读得正确、读出美感。
2、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引导学生体会意境,谈感受。
3、小组练读,点评。
4、汇报读,看谁读得最美、最有感情,评为“金色童音奖”。
(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有助于加深理解,形成个性化的感悟,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
四、写字
1、出示“宜、实、色、华、谷”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4、学生临写,同伴互相点评。
(写字训练是本课的重点,重视范写,给学生提示,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复习读课本的词语,引入新课。
二、诵读
1、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比读。看谁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4、互相赏读。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5、全班齐读。
(有感情地读,促进学生的感悟与想象。赏读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相互学习。)
三、练习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
1、分小组轮读。
2、找朋友游戏:
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小朋友,生字在这里很孤单,咱们给它找找好朋友吧!
3、再读。采用多种方式读。
(采用活泼的方式进行朗读与组词,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了巩固与积累。)
四、写字
1、出示“金、尽、层、丰、壮”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我会写”中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3、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4、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5、学生练习。伙伴互评。
(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字形的能力,提高写字技能,扎实进行训练。)
五、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学习伙伴说好收集了一些关于秋天的词语,你们也来展示一下吧!
1、组内交流,加以整理。
2、全班展示,小组选出代表,把组内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展示出来。
3、评出“丰收小组”,奖给组员一颗金色的星星。
(展示交流,不仅促进学生积累词语,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伴教锦囊】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色宜人秋兰飘香
春兰秋菊春花秋月春种秋收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诵读提示
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二整体感知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三鉴赏要点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