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重点难点】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自主导学】
1.作者 ,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 。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汉字。
蹊跷( )( ) 山坳( ) 调皮( ) 匀称( )( )
风(zhú) 残年 故弄(xuán) 虚 感慨(liánɡ) 深:
3.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明辩是非() 精神涣发() 走头无路() 磨肩接踵()
指高气扬() 歪风斜气() 鬼鬼崇崇() 知迷不悟()
4.依照课文,用“√”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东西倒不占份量,可是用途却很(奇特、奇异、蹊跷)。
B.拥抱之后,他就(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C.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粉红、桃红、嫣红)。
D.经他指点,我(留神、小心、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5.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其中明线(叙事线索)是 、 、 ,暗线(感情线索)是 ,揭示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 。
【自主合作探究】 。
6、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索枣核—— A ——设置悬念
枣核 B ——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 C —— D F
E ——民族之情——深解悬念
7.课文以“枣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8.根据提示品味词语。
①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将文中加点字“劈头”换成“突然”,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②“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把“一……就……”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9.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10.本文篇幅不长,通过层层设置悬念,使行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反馈检测】(20分)
11.用成语概括句意。(2分)
A.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 )
B.比喻人已衰老,接近死亡。 ( )
C.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 )
D.事先未商量而彼此想法相同。( )
12.下列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依次加以订正(5分)
拾金不昧 争研斗艳 光怪陆离 生机盎然 弱不经风
情不自尽 风烛残年 姹紫嫣红 故弄悬虚 感概良深
13.文章开头的一段文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文中“她托在掌心”,能否把“托”换成“放”?为什么?(2分)
15.第7节中“游子的心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第9节中,“走到‘北海’跟前”中,‘北海’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写出两句表现思乡爱国之情的名言或诗句或歌词。(2分)
18.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归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3分)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观潮》教学设计4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13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
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难点: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习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6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 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 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7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观潮》教学设计8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9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越来越响 一条白线 远
(钱塘江大潮)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近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声) (形) (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本课的生字。把不好读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的情况。(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认读)
潮水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的薄雾昂首东望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强调“薄雾”的读音
3、请学生找出易错难写的生字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罩”、“贯”、“薄”、“昂”、“蒙”这几个字。
4、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分别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记述这次江潮的?
2、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了钱塘秋潮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请学生比较题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背过课文3、4自然段。
4、学习资料袋
通过读资料袋、看图,让学生明白钱塘江秋潮比别处秋潮壮观的原因。并且提示学生找找潮水的涨落还和月球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课,了解到了什么?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这是什么声音?
2、对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先看幻灯感受画面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观看其他的一些壮观景象。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再和同桌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人: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
潮来时听到了: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看到了:平静白线城墙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生:观看潮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
(1)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师:想读好生字,得先过词语关。谁来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齐读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讲的是人们到钱塘江观潮的事
(3)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 学习第一段,掌握两个“观”字的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个字和我们的课题是一样的?
生:“观”字
师:是啊,那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题观潮的观字是看的意思,第一段中天下奇观的观字是景观、景色的意思。
师:非常好,你能区分不同语境下字的不同意思。那天下奇观的意思相信你们也能理解了吧,是呀,就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壮丽景色。
过渡:那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到底有多奇特壮丽,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读潮来前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①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生:从卧这个字,我感受到钱塘江特别的宽广。师:你读书真细心,注意到句子中的动词。
②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江面十分宁静美丽。师:是啊这时的江面就像仙境一般。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①江潮还没来,海塘大堤早已人山人海。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来看潮的人很多很多 师你能想一个词形容人很多的场面吗?
生:摩肩接踵。师:你真注意积累词语。
②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大家都特别期待潮的到来。
师:昂首东望是什么样的,你能演示一下吗?
师:你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吗?全班齐读。
3、欣赏课件:盐官的风光。
师:同学们想跟观潮人去看看涨潮前的景色吗?现在请欣赏盐官镇的美丽景色
4、 师小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看到潮来前江面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观潮人期待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感受,再读一读第二段。
5、说话练习:
师: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提示:可以利用第二段课文内容。)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a你们可真是一名优秀的播音员。
b 听了你的报道,老师也真想去看看这壮观的景色。
6、小结:刚才同学都说得很好,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盐官镇,走进这美丽的钱塘江,请同学们读第二段。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板书;风平浪静)人们(昂首东望,人山人海)。板书:人山人海。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了课文的第一二段,了解了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薄雾,人们在大堤上等着盼着。看来人们都爱去钱塘江看潮,那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去揭开这个谜团。
二、品文赏潮
1、读文:自由读课文3、4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2)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
(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哇,同学们都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② 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观潮》教学设计13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 ……此处隐藏14225个字……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潮来时,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教学方法】
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非常熟悉。你有没有见过海水涨潮?谁来说说你见到过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刚才同学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为知识丰富的小博士,头脑里不仅要装进课本知识,还要让课外知识走进来。
二、新授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起来读?主动权交给你了。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对读的同学有没有要求?对听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提个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同学喜欢潮来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我们就先来学这一部分。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现在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先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然后读!
⑴ 午后一点……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模拟。与响雷的区别。)
⑵ 过了一会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我们就读出这种感觉。)
⑶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表示潮水越来越-大,读的声音就应越来越-高!)
⑷ 再近些,只见……城墙。
(白浪翻滚,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浪怎么样?大而猛。两丈多高,能有多高?多壮观啊!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啊!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面准备一遍,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你们读的真不错,能让我也试试吗?
谢谢大家的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模拟动作,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理清写作顺序: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现在,把书反扣上,看看你能不能把屏幕上这五句打乱顺序的话按正确的顺序排好。
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先看看样子的变化,将它变成画面。刚开始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白浪翻滚,形成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越来越近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千军万马)。
声音的变化: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
(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
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震撼了。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你们的愿望可以实现,一起来观潮。请看大屏幕。
(故意等一会儿)
(吊起学生的胃口,同时让他们体会文中描写的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
(激动、着急、兴奋……)
(放录象)
(多媒体效果好,符合情境化教学的要求)
快看,潮来了!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观潮后的感受。是啊,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天下奇观”什么意思?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中国,你心里怎样?为之骄傲、自豪。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段。
3、简略分析潮来前、潮退后。
(内容太多,不能进行这一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介绍的还只是一线潮,其实还有交*潮、回头潮。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下诗文赞颂这神奇壮丽的景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留诗:
(投影)
(找一人读,自己练读,齐读。)
投影: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课上到这儿,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觉得你还想学什么,了解什么?同学们的提的问题真不错,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课后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还有潮来前、潮退后的景象,还可以读读课文。下节课,交流展示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理解潮来时的壮观的景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课堂上,通过模拟声音以及观看录像、各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评课】
课堂上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齐读等。比如: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01-07
观潮教学设计08-13
观潮教学设计12-04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1-17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9-10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5-16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3-20
《观潮》教学设计(集合15篇)07-22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06-08
《观潮》教学反思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