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秋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好。
4、能用“……像……”说句子。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
(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秋天,激发学生更多了解秋天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吧!(板书课题)(导语运用得很好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进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自然段?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2、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自主读书是一种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引导有目的地读,与人合作地读,会提高读书的实效性。)
(二)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组词、说句,进行巩固练习。
(多识字有助于学生提早阅读,但不可加重学生的负担。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学习好的识字方法,进而全面提高识字的能力。)
(三)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多种方式地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四)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当、塘、稻、梧、桐。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观察与分析字形是写好字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能力要逐步地加以培养。在此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5、展示好字,及时表扬与鼓励写的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轮读课文。
二、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
(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例子,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应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逐步获得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
三、诵读:
1、(去)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2、师引读课文:天那么高,那么蓝。蓝天下……稻田旁边……一片一片的黄叶……有的落到……有的落到……稻田那边飞来……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背诵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背诵。)
四、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铺、爬、旁、蓝、望。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五、创意作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6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子旁2个偏旁;会写“了、子”2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结合生活观察,能用“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的句式说说秋天的景物。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一边出示卡片“禾”和“火”,一边描述:“绿绿的禾姑娘遇上了火姑娘后,就变成了金黄色。”
师:对,这个字就是“秋”。秋天来了,禾苗成熟了。请学生自由说一说,试着给“秋”组词,如“秋天、秋风、秋千”。
师:我们知道了禾苗到了秋天就会变成金黄色,那你还知道秋天有哪些景色?(欣赏图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课文写了秋天的什么。
2.认识自然段
一篇课文往往是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那怎样区分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那就是在每一个自然段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这样的`段就叫自然段。(出示课文)标出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标出第三自然段。
3.请学生尝试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师:课文中出现几个难读的词,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
(1)出示需重点关注的词语,让生读:
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排成个“一”(yī)字
凉了(le)黄了(le)叶子(zi)
(2)教师出示词语所在的句子,男女生轮流齐读。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
(1)请学生圈出相关内容:天气、树叶。(随机板书:天气、树叶)
(2)认读生字“气”,给它找找朋友,组一组词。
(3)引导学生对比说话。
①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最喜欢做些什么?
(吃西瓜、吃棒冰、游泳、吹电扇、待在空调房间里)
②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人们(不用吃西瓜、棒冰消暑;不敢下水游泳;不需要吹电扇)。
(4)多媒体展示夏天和秋天不同的树,让学生说说树木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和夏日情景的对比,能够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感受“天气凉了”“树叶黄了”的自然变化。
(5)随机学习生字“片”:请学生组词,积累应用,说说“一片()”。
(6)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树、叶”。
教师播放课件,呈现“木”变成木字旁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木字旁将捺改成了点。
引导学生理解“树”和“木”有关,初步知道偏旁和字义的关系。出示“叶”,让学生说说发现这个字里有几个以前学过的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叶”。
动画呈现“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了“叶”。
2.引导学生想象落叶的数量,理解“一片片”。
(1)范读句子,引导学生想象有多少叶子从树上飘落。
(2)分别出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落叶很多。(随机板书:一片片)
(3)出示补充改编的谜语诗,请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落叶的多和飘落的情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落到地面成一片。
【设计意图】发挥语言描述的魅力,引导孩子展开合理想象,谜语诗的介入,引导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诗韵中,感受“一片片”的意象。
(4)指名请学生朗读句子,抓住重点词“一片片”体会飘落的树叶很多。
3.师生配合读: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4.请学生模仿表达,说说“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如“秋天来了,小草黄了。秋天来了,菊花开了。秋天来了,小虫躲起来了。”
5.引导学生看板书,试着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板书引领,指导学生背诵。
(3)同桌互相背诵,请学生个别班级展示。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秋、了、气、片”,请学生开火车轮读,给生字组词。
2.请学生找出生字中的两兄弟——“了、子”,比较发现同异:“子”比“了”多一横。
3.指导学生书写“了”。
(1)田字格板书范写,请学生说说有几笔,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教师提示书写要点。
(3)反馈评价:
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4、“子”字的书写指导步骤同上,注意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
五、课堂小结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结合具体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学习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文题、作者)
一、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回答: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二、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1. 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的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2.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朗、形声兼具的画面。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双关,既写了网的形状,又写出渔民的美好愿望。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 “冷雾”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作者说“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这之中的“枯涸”与“清冽”矛盾吗?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且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干涸,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
(7)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3.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请同学们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拟一则标题。
教师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
三、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1.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畅所欲言。)
(2)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板书。)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结束语: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4
活动目的: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课件,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入秋,发现美
1、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课件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童心识秋,感受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2、学生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3、(播放课件)(片片树叶徐徐下落,出现几行小字:“翻开日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便是秋分,从此雨水减少,气温开始下降,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秋天向我们走来了……)
(出示秋天人和动物变化的课件)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当你在校园里嬉戏,在小区里散步,在道路两旁行走,到郊外秋游,你和图中的小朋友是否有同样的发现?
(1)青蛙躲到哪里了?
(2)人们穿上厚衣服了。
(3)好久没看到燕子了。
4、你还有哪些发现?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二)将“我眼中的秋天”整理后做成采集卡
师:请你把自己在秋天里的各种发现记录下来,根据个人的积累情况,按发现的时间、地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秋天一些花草树木和动物、人类的变化,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概括能力,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校内外结合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富有开放性。]
(三)创设情境,感受秋天的美
想不想看看秋天什么样啊?
(播放秋天课件《落叶》)体会秋天人们带来的遐想和无限情趣。
(画外音)秋风刮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枯黄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坐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秋风伯伯来信了,催我们快回南方去。”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优美的秋景,并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童声诵秋,欣赏美
1、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作为你们的奖励(出示儿歌: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放橘飘香,树叶落,草变黄,片片红叶染山冈。)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秋天真美啊!股金中外有很多人赞美过秋天,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夸秋天
可以帖图片,可以说成语,可以读古诗。
3、小结: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赞美,秋姑娘可开心了。她为大家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果实(出果实)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得到礼物
摸摸猜猜,猜对了送果实。
[设计意图:体现和语俗的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了知识。]
四、巧手描绘,创造美
下面我们就来个秋天的作品展示会,来表达对秋姑娘的谢意。
1、小朋友,你们准备制作什么作品呢?
学生自由发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学生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捏,可以拼,可以拍,只要学生说到的恰当的方式,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适时引导,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可以做什么呢?
让学生选择能够现场完成的方式,比如画画,做树叶贴画能来完成。
2、展示活动成果
同学们的作品真是丰富多彩,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边学边做是品德与生活课所积极倡导的,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会秋天美景和秋天的特点的基础上,他们是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这一环节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五、课后延伸,延续美
小朋友,秋天是美丽的,我们不仅要去发现美、欣赏美,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课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爱秋行动,让秋天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时间可以在学校其他活动或者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伸。布置课后的继续发现收集和积累作业,就是把品德与生活课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实践和想象能力,从而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炎热的夏季已经悄然远逝,大自然的脚步已经迈进了秋天的大门,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个成语来说一下。
2、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天的美丽。(放幻灯片)
3、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也是容易引起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南宋诗人叶绍翁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独自一人在外,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夜书所见》——板书。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古诗。
1、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放幻灯片)
2、一读准确。
(1)、师范读。
(2)、抽生读,正音:“挑”读三声。
(3)、小组内互读,要读准确。
3、二读入情。
(1)、读得入情,就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来理解一下,作者动了什么情?
客情:在外旅客思念家乡的感情。
秋风落叶,凋零之感,作者郁闷忧伤,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3)、看着注释,自己把诗句的意思说一下。(组内交流)
(4)、抽生回答。
(5)、理解后两句的意思,看着诗句,你都看到了什么?(儿童、篱笆)。重点解释促织——蟋蟀。
(6)、看着注释解释后两句的意思。(先组内交流,再展示回答)
4、三读背诵。
刚才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我们来试着背诵。
三、链接
秋韵里,诗人感怀秋意,写下了多少离愁的赞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读诗:《长亭送别》《菊花》《《芙蓉楼送辛渐》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和图片进行秋的感受和欣赏,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
2、学习利用落叶拼贴,进行美的再创造。
3、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学重点:
利用树叶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特点进行多种拼贴。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课件,自制的树叶拼贴画。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在我们记忆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播放带有微风徐徐声的轻音乐。)
利用轻松的音乐和问题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记忆。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回答合理教师便给予肯定。师:老师自己也有对于秋天的记忆,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秋景的图片:成熟的果实、丰收的稻谷以及金黄的树叶。)
师:秋天这么美!你们有好办法能把秋天留住吗?此时的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并适时的导入课题。
生:用画笔画下来、相机拍摄下来、、、、、、
师生共同总结,秋天这么美,满眼的金黄色,学习用特殊的办法来留住秋天。
今天我们就用特殊的方法——《留住秋天》
二、探究方法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树叶拼贴画吗?是不是几张树叶随便拼贴在纸上?
学生第一反应否定的,并对树叶拼贴画产生兴趣!(拿自制的树叶拼贴画给学生看:用树叶拼贴出的大树和果实)
初步接触树叶拼贴画。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作品中拼贴的是几个什么样的形象?这几个形象中分别用了几种什么样的树叶来拼贴的?
(学生相继举手发言)
回答后师生给予肯定并小结:我们利用各种树叶的自然形状,巧妙地进行想象拼贴,就能产生许多非常有趣的
动物和人物形象。
师:那你们猜猜殷老师怎么把这幅拼贴画做出来的?
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此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拼贴画
的.初步了解与接触说出自己对拼贴画制作的步骤的认识。
学生举手回答:先贴树叶再添画。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法:
(1)分析并选择树叶。
(2)尝试不同的摆法。
(3)摆定粘贴。
(4)添画背景。
这时候,学生对于树叶拼贴画及其做法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欣赏
播放PPT,让学生欣赏成功并且有趣的树叶拼贴画。
四、开始作业
布置作业,以同桌为单位分小组讨论,我们手中的树
叶都能组成什么有趣的树叶拼贴画。提出作业要求:
(1)用树叶进行创意拼贴,可以适当的修剪。
(2)粘贴后要立即压平,使之平直。
五、教师巡视指导以及最后课堂总结。
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点评、评析。同时进行课堂总结,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学反思:
本课属手工创作课,主张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制作,突出动手、动脑训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美化自然,体现了新课标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手工的一些制作步骤和方法也有所掌握,教师应多下功夫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大胆创新。
我这节课引导学生歌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回忆秋天的音乐场景,让学生收集脑海里秋天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富有创造力。教学中我将音乐、语言表达的秋天与线条色彩表现的秋天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既学习了绘画技能,又陶冶了审美情趣,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真天趣的自然美景,在美术作品中留住了秋天,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寓教于乐。课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只是对课本的范例稍加改动,缺乏创意。我觉得这是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启发、引导及训练做得还不够,必须坚持每节课更深入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多种展评方式方法进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创作出更多新颖的作品。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7
课时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及突破措施
1、学习生字新词。
2、步认识秋天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观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描绘秋天景色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准备具有秋天特点的景物。如:树木花草、瓜果庄稼等。
板书设计
6 秋天
天空: 高 蓝
稻子: 熟 黄
梧桐叶: 黄 落
燕子: 飞到南方过冬
教 学 过 程(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板书课题:秋天。
二、观察图画,初步感知。
1、初看。学生自由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细看。按顺序说出图画上的景色。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让学生自由地读,要求不加字、不丢字、不读断词,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细读。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图文对照,带着两个问题:
(1)秋天是什么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秋天的什么景色?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相机比较课后两组句子。
3、熟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4、听录音,配乐朗读。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秋天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生词。
饥饿的外星人
1、指导生字的书写。本课生字中有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要重点指导。蓝、金、落、池、当。
2、分析字形时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蓝:笔画较多,上边是草字头,中间的左边是两竖,右边是半个竹字头,下边是皿落:上下结构,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边。游:左边和中间部分学生是熟悉的,右边是卧人下边一个子字。报:可用熟字服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3、写字教学。学生临写生字之前,教师要有重点地做些指导。然后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的范字,再动笔写。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
四、小测验。A类:填空。
1、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 )。
2、小鱼藏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 )。
3、蚂蚁爬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 )。
B类:回答问题。
1、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秋天的稻田是什么样的?
3、稻田边的燕子在干什么?
五、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实物,分别举办金色的秋天的诗歌朗诵会和物品展示会,进行交流、评比。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秋天》这篇课文抓住了秋天的特征,秋天来了,天气转凉,树叶黄了、落了,大雁南飞了,体现了秋天景色的美好,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互动、探究、拓展学习为基本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为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了”“子”“人”“大”4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并热爱秋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生字。了解秋天的特点,认识秋天的美丽。
难点:
注意“一”的不同读法,感受大染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准备:有关于秋天的视频,图片。
课型:精讲课
教学方法:游戏、讲授、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秋天趣味认识“秋”)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出示学习要求(通过闯关学习完成内容):听范读课文,注意读对字音,感受秋天的景色。认识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第一关)。认识新部首(第二关)。区别同音、形近字(第三关)。游戏猜字。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把认识的.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去,点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认识、标注自然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中写了秋天的那些景色,她们都有什么特点
板书:天气树叶大雁
凉黄、落南飞
情景朗读
(1)指导学生边想象情景边读课文。
(3)比一比谁读的美。
(4)配乐朗读,感受秋天之美。
4.作业
正确、规范书写4个生字。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请同学们课后留心观察外面的秋色,给家人或同学讲讲秋天有什么变化。
5.板书:
天气树叶大雁
凉黄、落南飞
六、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设计,需要阅读课文,认真揣摩着3个自然段所要表现的内容,通过教学的设计,落实低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阅读学习能力的训练。教学步骤的设计需要边解读边站在孩子的视角思索:孩子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一年级孩子年纪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可通过游戏等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积极参与的课堂的能力,使师生间有良好的互动。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秋天》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文是一篇儿童诗,它也具有儿童诗特有的艺术特点。浓郁的儿童情趣,鲜明的形象性,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
课题秋天具有象征色彩——丰收、喜庆、舒适、愉快。诗的第一部分中“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为这种色彩定下了基调。
诗人在第二部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秋天田野中的丰收与美景图。作者选取的是秋天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象,如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梁。文字叙述,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把秋天的物象拟人化了。学生读起来充满童真、童趣,充满无尽的遐想。由于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喜庆、舒适,体验到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所以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整体),诗人发出感慨要享受秋天明丽的阳光,珍藏秋天,秋天的笑容、秋的喜庆,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伴随孩子走过一生。
整首诗叙述自然,由走在秋天起兴,再写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进行储兴,最后到享受秋天,对秋天喜爱意犹未尽。本诗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寓简单的文字于丰富可感的画面中。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简要概括诗歌《秋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按“引秋——读秋——品秋——诵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放在“品秋”环节;在“诵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题材,品读相关语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读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视频、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学法: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完后,请谈谈你的感受?”(播放秋天的视频)(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美景,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来直观的感受秋天,进而喜欢秋天,热爱秋天,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齐读两遍课题后自主质疑。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不待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学生带着要求读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读生字词,齐读。
一类字:
guìpíngpáojiǔshū
桂子苹果紫袍美酒梳子
fánnǎochángróu
烦恼羊肠小路柔韧
二类字:
Suìchánbiāoǎopútáoyīngrèn
稻穗儿蝉肥膘红袄葡萄红缨柔韧
②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3、请同学们带着“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三个问题再去朗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满意的答案,比一比谁的收货多?
【设计意图:根据大刚的教学要求,让中年级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提高读书的效率,加快速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懂课文是最为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考察古今中外,这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自探成果
(1)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2)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3)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
2、师:作者写到的这些景物,老师也把它们请到了课堂上,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秋天的景物图片,配乐《秋日私语》)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秋天实物的画面,配乐《秋日私语》,让学生用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回忆秋天,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直观,贴近课堂。】
3、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词,体会好词在文章中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我们下节课上交流。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交流评价。
2、熟读诗歌。
3、写出几个描写秋天的成语。
【板书设计】
田野里玉米稻穗……
4、秋天小路旁野菊花……
果园里苹果葡萄……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11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设计理念】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采用个性化教学,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充分注重预设下的互动生成。
3、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设计特色】
1、充分预设,用教师的充分预设预约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2、突出朗读,用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秋天的美,鉴赏语言的美。
3、注重语言,加强语言训练,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4、依据课件,力求达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感受到诗情画意的秋天。
【教学目标】
1、认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重点),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描写秋天景色的佳句;
3、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知,话秋雨
(一)同学们,你喜欢什么样的雨?还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学生背诵)
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雨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秋天,走近秋天的雨。(板书课题: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小声或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跟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根据上下文或借助工具理解词语的意思。
3、当小老师,教同桌写一写你认为难写的字。
(三)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1、正音,尤其注意:趁—赵衔—街喇—刺裳—常
2、多种形式抽读词语。
菠萝、凉爽、衣裳、喇叭、橘子、松柏、频频点头、五彩缤纷、橙红色、扇哪扇哪、扇子、钥匙
3、在环境中识字。出示短语“扇风小扇子扇火电风扇,扇一扇,扇走了”,学生自读,抽读。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预设:引导学生抓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回答。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5、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二、交流、品读,体秋意
(一)抓“钥匙”,悟秋意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每一把钥匙都可以打开一扇门,有人说:“书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出示课件:你认为“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的大门”。
预设:(1)出示时令词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等,同时,配上相应的图片背景,给学生以提示。
(2)例句:(春雨春风小草柳树……)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信任尊重帮助体谅……)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友谊的大门。
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
(2)说秋雨带着“清凉”,可又为什么说它还带着“温柔”呢?……
秋天的雨轻轻柔柔地来了,几场秋雨过后,天气凉了,树叶开始落了,果实快要成熟了,意味着秋天来了。所以说,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
第二问不好答,可以把问题细化:
①夏天的雨给你什么印象呢?(狂暴、猛烈)
②冬雨呢?(寒冷、刺骨)
③那么秋雨呢?
理解秋雨“清凉”和“温柔”的.特点。出示课件:“秋雨是的”。(秋雨是凉凉的、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爽爽的、润润的……)④秋雨不像夏雨那样又猛又热,也不像冬雨那样又刺又冷,而像一位柔美的小姑娘,当我们还在为那炎炎夏日忧愁、烦恼的时候,她已悄然地为我们送来了清凉,打开了通向秋天的、通往丰收的大门。多么善解人意的秋雨呀!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内心对它的那份谢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二)抓“五彩缤纷”,赏秋色
1、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五彩缤纷”是什么样子的?带问读书。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
2、交流,朗读带有表示颜色的词的句子。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给了田野,橙红色给了果树。“五彩缤纷”就只有这些颜色吗?还有那些呢?
出示课件:“它把色给了”。”理解“五彩缤纷”所包含的颜色的丰富、色彩的绚丽、形状的多姿。
预设:学生没有具体的色彩感,课件出示相关的树、花、果的图片,最后集中出示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树、花、果,这就是“五彩缤纷”。
3、品读
(1)“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①生自读。
②出示“银杏叶”,结合图画,理解“扇子”。
③指导读;指名读。如果我把“扇哪扇哪”去掉,行吗?为什么?
预设:不行。去掉“扇哪扇哪”,就没有扇的动作,怎么能扇走夏天的炎热呢?有了“扇哪扇哪”就说明在不断地扇,很有动态感。黄黄的银杏叶多像一把小扇子呀,秋风婆婆轻轻一吹,它们就左右摇晃着,像在扇凉呢!
(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与设计理念
《秋天》这篇课文图文并茂,通过描写秋天的丰收景象,人们欢快的心情,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硕果累累而又美丽动人的秋景图。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感受秋天的美、秋天的充实,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难点: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教学准备
秋天的图片、生字卡片、优美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孩子们,一年有哪四个季节吗?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播放秋天的图片)孩子们,你们知道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秋天景色美不美呢?美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2、板题,读题
(过渡):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丰收的季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秋天》。齐读两遍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感官上感受到秋天因丰收而更加的美丽;轻松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听录音,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感受秋天的美丽。
2、学习生字词
(1)这位叔叔读得好不好?那我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4页,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来。(学生读课文,划生字词,师巡视辅导)
(2)刚才同学们自学时找出了生字词,老师也把它们找出来,你会读了吗?谁来拼读。(指名读,齐读)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生字的'读音。(学生自由发言)
(3)秋姑娘把词语里的生字娃娃请出来,你们认识吗?(出示字卡,请小老师考同学;开火车读。)
(4)奖礼品活动。同学们读得真好,秋姑娘准备一些礼品要奖励大家,你如果能把礼品上的生字读准确,就能得到一颗星星。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A、指名黑板上演示书写;
B、生评价书写;
C、师点评;
D、全班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听、读、画、玩、写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了解生字的结构,掌握生字的写法。游戏结合更有趣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生字词。
三、读通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那么短的时间就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娃娃,我想同学们肯定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
A、生自由读课文;
B、指名读、赛读;
C、师范读;
D、配音乐全班读。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
四、作业
朗读课文、书空生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识字量较大,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书空生字能更好地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设计意图:用轻松愉快的谈话,引导学生从上节课感官上了解秋天的美丽,逐渐过渡到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秋天的美丽。
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地点的秋天景色?你最喜欢哪个地点的秋天景色?为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板书,田野、果园、打谷场)
1、田野:田野里中写了哪些(东西)农作物?(稻子、棉花、高粱)黄澄澄的稻子像什么?(金子)用“像”说一句话
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是秋天成熟的?(玉米、小麦)
看见这些漂亮的农作物你会怎样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谁愿意试读这段话?(试读、赛读、范读、齐读)
2、果园:果园里有哪些水果?(苹果、石榴、葡萄、枣)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石榴,葡萄、枣分别长什么样子?积累类似“水灵灵”这样的词语。
如果一阵风吹来会闻到什么?(一阵阵清香)还有那些水果是秋天成熟的?
谁能把这段话读好?(试读、赛读、范读、齐读)
3、打谷场上:打谷场上有什么?(粮食)公路上有什么?(运粮食的汽车)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能听到什么?(人们的笑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除了庄稼,水果。粮食成熟了,秋天还有什么特点?
a、小草黄了。
b、树叶也黄了。
c、树叶纷纷扬扬落下来。
读第一自然段。积累像“纷纷扬扬”一样的词语。
5、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课文中藏着一能概括秋天的句子,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丰收的季节真美丽!)(指名回答)齐读最后一句话。(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6、找朋友游戏:黄澄澄的稻子、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
7、秋天可真美啊,把你觉得最美的一句读给你的好伙伴听一听,可以离开座位。
8、美美地读课文一遍。(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景,感受秋天的美、秋天的充实。然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自己的所爱,练习边读边听边看边记,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并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理解了“丰收的季节真美丽!”的意思,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练习
学了这篇课文,你能够说说自己身边秋天的景色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秋天的景色,激发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
四、作业
把你最喜欢的一处秋天景物画下来,然后说说你画的景物是什么颜色的,你为什么喜欢它,下节课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画秋天的美景,感受秋天那丰收的成熟的颜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板书设计
田野庄稼
2、秋天果园水果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打谷场上粮食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课文,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写景的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还应重视朗读和默读。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诗仅三节。内容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主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贯穿起来,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歌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a、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栖息”“寥阔”“枯涸”“清冽”“梦寐”等。
b、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a、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来感悟全诗所透露出的清远娴静的诗歌意境美;
b、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只要反复诵读和对诗中语言的品读,是可以感知和把握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a、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娴静的意境美;
b、赏析一些重点词和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歌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是语言与情感都是含蓄的,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练的表达中体会出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据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秋天的美景图和丰收图,来创设阅读情境,并且通过教师深情范读或者放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还会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欣赏和描绘画面。然后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鉴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认知准备状态:
1、学生已经在学习本单元《理想》这首现代诗时掌握了一定的朗读诗歌的技巧。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朗读环节,采取师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这首诗歌的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很容易把握诗歌中的主要内容。
3、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学生学了《春》和《济南的冬天》已经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就能主动自觉地对本文进行“美”的学习,会从修辞,情感,内容等各方面去进行独特的审美赏析。
情感准备状态:
1、学生对于琅琅上口的诗歌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美图,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欣赏和描绘画面,可以用语言去扩写诗歌,也可以用画笔展现这幅秋景图。
学习风格:
本班中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都较强。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和阅读能力都较弱。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思维活跃的学生能深入思考。同时也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朗读任务和分析比较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既能训练其阅读能力,又能开动脑筋思考,并且在简单的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五、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感知法:品与读是相结合的,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淡雅清远,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在反复吟咏中进行文本与读者的直接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诗中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而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象法:全诗由三幅画面组合而成,以“秋”为线索,选取了农家秋天中各种代表性的意象,学生通过对各种意象的组合联想,一幅完整的清远娴静的乡村秋景图展现在脑海中,学生自然能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3、比较阅读法:在预案准备中,可以根据教学时间,酌情安排将课后狄金森的《秋景》和本文就思想情感上进行比较鉴赏。同时,在对本文的鉴赏学习中,也可以运用词语替换法、比较法进行语言的品读分析,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准备围绕“创设情境——引秋”、“朗读感知——诵秋”“探究精读——品秋”、“课堂小结——忆秋”、“作业设计——绘秋”、“预案设置——赏秋”这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秋
在赏读本诗之前,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或自己熟悉的的描写秋天的诗句: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喜悦);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悠闲);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念)。秋天是喜悦,是悠闲,是思念,那么作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一起走进他笔下的秋的世界。(板书课题:秋天)
(设置目的: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用诗歌引入新课可以创设一个品读秋天的艺术氛围。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学生可以补充更多有关秋的诗文。最后我选取了杜牧《山行》王维《山居秋暝》张继《枫桥夜泊》这三首诗中的句子作为情感的引入,是因为里面所透露出的作者情感——喜悦,悠闲,思念,刚好跟何其芳的《秋天》中三段的思想感情吻合,故选取这三句作为导入。)(二)朗读感知——诵秋1、学生小声随意朗读课文。
(要求:弄清字音,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2、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3、齐声朗读。
(要求:在脑海中勾画诗中的三幅图景)
4、默读思考:诗歌这三节分别给我们展示了哪几幅图画?(提示:抓住每段的重点句子)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乡村秋景图少女思恋图
(设置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探究精读——品秋农家丰收图
1、徐志摩在他的作品《私语》中写到“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那么这节说秋在农家,那么从哪里看出秋在农家的?(提示抓关键词)
明确:稻香,镰刀,背篓,竹篱,瓜果……
大家找的这些词对诗很总要,用诗歌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情画意”中的“画意”就是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
(设置目的:在第一节农家丰收图的精读赏析中,我主要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向学生引入意象这一知识点。意象是赏析一首诗歌的入手点,初一的学生对这一术语并不了解。所以在第一节中设置的环节的目的就是在于引出意象这一概念,并不需要给学生深入讲解,只是点到为止,让学生能够隐约体会到意象指什么就可以了。也同时教会他们,赏析一首诗歌,可以从形成一首诗的“诗情画意”的意象入手。)
2、词语赏析
思考:能否将下列这些词句进行替换和修改?
满披——披满?“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句换为“秋天我们丰收了”背篓——卡车?去掉“栖息”?
明确:不能。“满披”一词突出了“满”字。“饱食”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不用“卡车”是因为卡车破坏了乡村宁静的氛围。“栖息”用了拟人手法,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设置目的:同时,在赏析中,还使用了词语替换法,换一个词语让学生和原诗的词语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原诗用词的贴切精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分析这些精当的词句。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
霜晨归渔图
1、最后一句“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实际上这节是在写什么?明确:渔民打鱼
2、那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渔民的心情如何?
明确:“收起青鳊鱼似地乌桕叶的影子”;由“轻轻”可看出心情是轻松闲适。3、现在能看出是谁在游戏了吗?
明确:这些写出了渔人在感受秋天的那份闲适,从赏景中获得宁静,体现出他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设置目的:在霜晨归渔图的鉴赏品读中,我设置了三个跟诗文内容相关联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出诗文的实质内涵。教会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文章,比如说“轻轻”一词体现渔人的悠闲心情。)
少女思恋图
1、“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句怎么理解,正常语序会怎么说?为什么是眼里,而不是怀里?
明确: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在眼里说明是少女眼里所看到的秋景台迷人。
2、最后一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提示:从前面几句的意象入手分析)明确:这句写出了少女心中所思恋的秋天,体现出了一种少女情怀。牧羊女心被秋景所陶醉,在思恋着远方的人。
(设置目的:在第三节少女思恋图的品读中,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以学生质疑为主,以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使用意象分析法,从丰富含蓄的意象中品味出渗透在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整体设置目的:在精读探究的整个环节中都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小结——xx先写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具有清静的氛围;接着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故具有清远的氛围;最后写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情感,所以具有了清甜的氛围。总起来说,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设置目的:在课堂小结环节中,将全诗中的重点词句提出来,融入小结中,起到回忆全文,将诗歌中的三幅优美恬静的画面再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起到收束全文,回味品读的作用。)
(五)、作业设计——绘秋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设置目的: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六)预案设置——赏秋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置目的:这个环节是考虑时间上如果有剩余的话,可以就课后练习中举出的狄金森的《秋景》与本文做一个对比赏析,也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这首诗的内容较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所以在诵读感知环节,我利用多样化的朗读设置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供学生参与。比如精读探究环节,重视了诗歌学法的指导,采用想像法、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诗歌阅读能力,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意在体现阅读与口头表达,写作应用相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从书本走向生活和应用。
但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目标与实际情况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纠正。才升入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还有限,对一些词句不能理解透彻,在激发学生深入研习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还存在一些方法问题,学生还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看法“公之于众”,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情绪被压制了,此时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还有,从这篇文章中引发出来的对于学生的写作指导还不够,其实可以设置一个仿写的小环节,让学生当堂就展示自己学到的描写技巧;时间安排不得当,在与学生讨论分析词句时,所花时间太多,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时应该及时给予启发。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准备:
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3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出示幻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请看书,听录音。
3、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习课文
1、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指导读。
(4)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近处看,谁能说说近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还有些什么?{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把黄叶当作()。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教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六、作业
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秋天的变化。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教学设计01-26
课文《山雨》教学设计07-17
《离骚》课文教学设计06-22
《冬冬读课文》教学设计03-08
《笋芽儿》课文教学设计07-01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02-04
秋天教学设计12-14
《秋天》教学设计11-26
《秋天》教学设计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