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06-22 08:16: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教学设计方案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 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 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 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 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 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 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 缘由

  上阕:望月 欲归 –恐 舞 弄

  下阕:责月 怀人 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教学设计方案4

  【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

  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

  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

  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

  (学生习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人 挖掘坑道 奋斗

  生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教学设计方案5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共有4句话,配有4幅图。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1)(出示生字)落。读准字音

  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

  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

  Shuì jiào

  (1)(出示词语:睡 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指导读好第1句。

  (二)讲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sàn

  出示词语:散 步)读一读。

  2、为什么不说它睡觉,而说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3、指导读好“散步”。

  4、指名读第2句。评议,再读。

  (三)讲读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图,小声读第3句话,能不能把意思读懂。

  (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河画面)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

  3、评读。

  4、齐读第3句。

  5、小结:刚才大家看着图,自己读懂了第3句话的意思。

  (四)讲读第四句。

  1、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第4句话,能不能把第4句话读懂、读好。

  2、指名读。

  3、评: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Hǎi yáng tiào yuè

  (出示词语:海 洋 跳 跃)

  4、指导读好“海洋”、“跳跃”。

  5、齐读第4句话。

  四、指导朗读。

  1、现在谁能把整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呢?

  2、自读、互读、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这些生字不光要认识,还要能记住它们。

  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3、“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三点水在这里不做偏旁了。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

  4、师范写“落”、“海”、“洋”。

  5、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 )( )( ) 落( )( )( )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板书设计: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2、雨点 江河 跳跃

  海洋 奔跑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掌握不同的折纸方法及染纸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所有的同学都面朝黑板坐。

  二、趣味导入

  小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

  (魔术过程:教师展示宣纸,折叠——浸染——展示染纸作品。)

  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神奇的画笔第三课美丽的染纸。

  三、学习新知

  1、了解纸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这是普通白纸,滴上水,怎么样?

  师:再来看看在宣纸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师:看来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所以我们要使用它来进行染纸。

  师:还有哪些纸也可以用来染纸?

  生:(餐巾纸、毛边纸等吸水较强的纸。)

  2、展示范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想不想看看!(出示作品)

  师:看来,想染出美丽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3、研讨制作过程

  师:先请回忆一下,刚才染纸时老师先做的.什么?再做什么的?

  生:……

  师:先折后染。

  教师板书——折、染

  四、研讨折法:

  (1)、介绍“米字折”

  师:老师刚才是先对折,再斜折,展开就像“米”字,我们称之为“米字折”。

  (2)、折纸竞赛:还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师:嘘!别说,下面我们要求来一个折纸比赛。

  师:好,请坐好,听比赛规则:请用纸将你想到的折纸方法折出来。比一比,看谁折得又快!又好!(注意边要对齐)

  师:不要打开。(为后面的染纸作准备。)

  教师简单讲解,并同时出示板书: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辐射折等。

  师:折法很重要,折法不同,决定了染纸的效果。

  五、研讨染法

  浸染法:刚才老师是将纸直接浸入颜料染色,这种方法称之为浸染法。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

  点染法:用毛笔点的方法。

  师:一点、一滴就行了吗?如何染透?

  小结:染时笔里要蘸满色和水,可以将纸进行挤和捏,正反染,中间张开加染等。其实几种染法可以结合使用,瞧,刚才这张作品(太空)颜色太淡,我们还可以加染,这样就丰富,更美丽。

  六、研讨色彩

  师:我们再来看看色彩,这一张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由一种颜色染成的!

  师:我们称为单色染纸。单色染纸美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单色染纸:质朴明快,单色染纸朴素简洁,清新明快。

  师:再看看这一部分的作品,色彩怎样?谁来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一下!

  彩色染纸:五彩斑斓、色色具全、五彩缤纷等等。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呀?

  这么多的作品,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呀!

  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染色位置、色块大小、色彩搭配,色彩深浅。

  七、染纸作品展

  1、染纸作品真是太美了!那么今天我们自己也来举办一个染纸作品展,好不好?请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折法、染法多染几张,最后每个同学选一张自己最漂亮的作品来参加我们的展览。

  2、作品展示

  3、作品评价

  (1)、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美在哪里?

  (2)、你认为哪些作品还需改进?怎么改进?

  八、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

  那么,这些美丽的染纸有什么用途呢?

  瞧!(这衣服)这些书签、窗花也是用染纸做成的。

  这些作品漂亮不漂亮呢?同学们的染纸太漂亮了,课后也用染纸设计几幅窗花吧!

教学设计方案8

  一、“钓鱼”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钓鱼》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 钓 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钓鱼是一件有趣的活动,但想要钓到鱼也是不容易的,需要耐心、技巧、机遇等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2、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板书。

  二、课堂活动

  (一)、课堂活动一:自读课文,说一说这条鱼该不该放?说出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大胆的站起来说一说。

  1、有同学说该放,原因是??(还不到捕鱼的时间;做人要有原则,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的良心知道??)

  2、有同学说不该放,原因是??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到处是静悄悄的??

  (二)、课堂活动二:再读课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掉鱼,做出这个选择“我”是做了激烈的内心斗争的,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1、交流(1)捕到鱼“我”??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得意、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再读句子。

  (2)父亲让我放掉鱼,“我”??,读句子:“爸爸!为什么?”(急切、不理解)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委屈、难受)

  (3)“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活动三:是谁鼓励“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1、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2、回顾课文,父亲为何那么“不通情理”?

  (四)、课堂活动四:重点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父亲的教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书上找出来,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思考:“鱼”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一件小事成就了一个人。那么你呢?

  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启发诱导: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班参与。

  四、总结积累:

  1、老师也送大家两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

  2、课下与自己的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与课文相关的事情在日记写一写,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2、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3、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钓 鱼

  钓到鱼 放掉鱼 启示

  获得启示:抵制(拒绝)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

  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父亲”的爱

  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情感目标: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小生命,要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意识和初步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难点:

  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

  心愿,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能说出几种小鸟的名字?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鸟的文章…….(齐读课题)

  3、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到下面的“树叶”中找一找,借助拼音读一读。

  4、齐读带拼音的字。

  5、学习“蒙、喃、味、浓、腾、猎、黎”7个生字

  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腾”是后鼻音(提示:“腾”

  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 “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6、齐读生字及它们的组词(幻灯片显示)(1-6共8分钟)

  7、学习“并,夜,喜,重,味,轻,刻,群”8个生字

  学习的内容:读音、偏旁、结构、换偏旁、加偏旁、注意写法、组词…

  (12分钟)

  8、指导写字(我会写)

  (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

  (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

  (3)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4)其他字,重点说“夜、味、轻”

  “夜”右边是“夕”加撇,“味”强调“未”与“末”,“轻”强调“车”变为偏旁时的笔画顺序。(共15分钟)

  9、课件显示飞快闪过的没标音的生字及组词,检查学生刚才的生字学习情况并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开火车读)

  10、摘枫叶(我会读)(9-5共5分钟)

  第二课时:

  1、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解说,引导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在欢快的鸟语

  声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同时将学生带进课文,提出疑问:“我”和父亲走进树林里,他们做了些什么?父亲和鸟又有什么关系?

  2、学生带着疑问读1-4段(齐读)

  3、文章一开头就说父亲是……(学生回答),教师复述故事,同时范读第三段。

  4、“雾蒙蒙”——在雾蒙蒙的天气里也能看得清

  你看到过雾蒙蒙的天气吗?在雾蒙蒙的天气里看东西是怎么样的呢? “树林边”——不用走进树林用眼睛望,用鼻子闻就能知道有不少的鸟。

  结论:父亲对鸟非常的熟悉。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请学生喃喃地说一说父亲的话。(全班将1-4段读一次)(1-4共10分钟)

  5、父亲望了望,闻了闻,就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了,可是我却…….父亲真是神

  了, “我”就站在父亲的身边,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听见一只鸟叫。可见,父亲平时对鸟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很喜欢鸟。他是怎样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请同学们齐读下面的段落(一直读到“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然后告诉老师,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

  6、父亲说话很轻,为什么?(父亲爱护小鸟,怕惊动它们)(请学生轻轻地读一

  下父亲的话)

  7、可是这时“我就提出了疑问:鸟也有气味?”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

  一起来读读父亲的回答。

  8、动手的理解“焐”, 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它变暖 (我手很冷,你的脸让我焐一下好吗?用自己的手焐一下脸吧。)热腾腾的真舒服,指导用“热腾腾”这种ABB形式的词来说一说。你看到过什么是热腾腾的呀?(热的饭

  菜,刚烧开的水,刚出炉的包子??)那时热腾腾的气味,你一闻就能感觉到了吧,同样的,小鸟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父亲就闻到了小鸟的味道了,原来如此!

  9、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小组读作者旁白,一小组读父亲的话,一小组

  读“我”的话,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5-6共10分钟)

  10、父亲对小鸟实在太了解了,同学们再往下看,找一找,还有那些方面体现父

  亲对小鸟非常了解的。(学生回答)

  11、“我”和父亲在聊天的时候,小鸟还是藏在树林里,可是当父亲说“听,鸟

  要唱歌了”,小鸟就开始唱起歌来,父亲对小鸟真了解。父亲还知道“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而“我”为什么说父亲这时也是最快活的呢?(学生回答)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好像在跟我们分享它们喜悦的心情。此时的小鸟是快乐的',树林是快乐的,父亲更是快乐的,他为小鸟的快乐而快乐。

  12、指导学生用“快活”说句子。

  13、父亲知道鸟儿最幸福的时刻也是鸟儿最危险的时刻。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父

  亲是一个如此爱鸟的人,你们能体会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吗? 抄多音字:中zhōng中心zhòng

  14、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对小鸟产生了喜爱之情。“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他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同学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你们能做到吗?

  15、分角色朗读最后一部分。(教师读旁白,两组学生读父亲的话,两组学生读小作者的话)(10-15共15分钟)

  16、分角色朗读全文。两组读旁白,其他两组的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小作者的话。

  17、作业:(16-17共5分钟)

  1、抄写二十九课生字

  2、组词

  3、预习语文园地七

  4、家听二十九课生词

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目标

  1、识记“直直落落、养尊处优”等12个词语。

  2、说出各个手指的优点和缺点;(重点)

  3、理解课文通过手指给我们的启示:在一个集体中,成员之间要“取长补短,团结一致。(难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马季相声《五官争功》片段、和手有关的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本单元课文给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好学生是怎么“炼”出来的。《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两小儿辩日》提示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要勤于思考,《匆匆》警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桃花心木》教导我们要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从《顶碗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精神。相信《手指》一定能给我许多宝贵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交流字词。

  2、默读课文,把握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部分阅读

  1、读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或在文中批注(自己概括)五根手指的优点和不足。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2、独立填写表格。(见幻灯片)

  (四)、玩游戏,说道理

  游戏设计: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拓展学习

  1、试着找找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搜集丰子恺的漫画,和同学们交流。

  3、挑战自己,创作《五指争功》的相声。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

  一、回顾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 布置

  ①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教学设计方案1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插图,画面清新自然,充满了童趣、童真,描写的是雪后放晴,太阳出来了,一位小孩子依依不舍地拥抱堆好的雪人。第二部分与插图内容相配的一首儿童诗,表达作者对雪人的真情挽留,情真意切。作者要赶在雪化之前热情地拥抱雪人,并要大声告诉雪人:永远和你在一起。第三部分写作者提示及要求。首先是启发学生回忆沐浴过父母哪些无私的爱,然后帮助鼓励学生直接向父母表达诚挚的谢意和真诚的爱,并注意观察父母会有怎么样的反应,最后将自己所想、所做和所感受到的内容写下来,完成一篇习作。这世界充满了爱,爱无处不在,尤其是生活在美好朝代中的小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之这次习作不仅要让活到体会到社会及家庭对自己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深情,而且还要让他们用语言和行动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敬意。

  二、教学要求:回想爸爸妈妈对你的无限关爱,对爸爸妈妈认真地表达你的爱。表达爱的时候,要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动情地说,也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回想爸爸妈妈对你的无限关爱,对爸爸妈妈认真地表达你的爱。

  2.表达爱的时候,要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动情地说,也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

  4.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老师有感地配乐朗读儿童诗《雪人》。

  2.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吧!爱——就是要大胆地说出口。(板书:表达我的爱。)

  3.学生齐读儿童诗《雪人》。

  二、回忆过程

  大家还记得那次你对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爱的'经过吗?有的人是亲口告诉爸爸妈妈的,有的人是纸上写的,把你们的纸带来了吗?

  1.引导口述事情的经过。

  2.交流,互评。

  3.老师适时点拨:自己的动作描述要细腻,还应说出爸爸妈妈的反应,及“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三、再忆起因、结果。

  1.谁来说清楚事情的起因?

  2.小结:语句要简洁,交代要清楚。

  3.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吗?

  第二课时

  1、学生继续写草稿。

  2、点评学生草稿。

  3、修改完善草稿。

  4、誊写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14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赵州桥》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⑶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u) 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⑵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⑴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⑵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⑷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2-28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3-1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31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教学设计方案4篇12-09

教学设计方案7篇12-14

政治教学设计方案12-2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7篇01-20

教学设计方案3篇08-1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教学设计方案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 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 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 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 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 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 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 缘由

  上阕:望月 欲归 –恐 舞 弄

  下阕:责月 怀人 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教学设计方案4

  【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

  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

  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

  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

  (学生习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人 挖掘坑道 奋斗

  生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教学设计方案5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共有4句话,配有4幅图。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1)(出示生字)落。读准字音

  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

  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

  Shuì jiào

  (1)(出示词语:睡 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指导读好第1句。

  (二)讲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sàn

  出示词语:散 步)读一读。

  2、为什么不说它睡觉,而说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3、指导读好“散步”。

  4、指名读第2句。评议,再读。

  (三)讲读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图,小声读第3句话,能不能把意思读懂。

  (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河画面)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

  3、评读。

  4、齐读第3句。

  5、小结:刚才大家看着图,自己读懂了第3句话的意思。

  (四)讲读第四句。

  1、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第4句话,能不能把第4句话读懂、读好。

  2、指名读。

  3、评: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Hǎi yáng tiào yuè

  (出示词语:海 洋 跳 跃)

  4、指导读好“海洋”、“跳跃”。

  5、齐读第4句话。

  四、指导朗读。

  1、现在谁能把整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呢?

  2、自读、互读、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这些生字不光要认识,还要能记住它们。

  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3、“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三点水在这里不做偏旁了。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

  4、师范写“落”、“海”、“洋”。

  5、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 )( )( ) 落( )( )( )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板书设计: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2、雨点 江河 跳跃

  海洋 奔跑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掌握不同的折纸方法及染纸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所有的同学都面朝黑板坐。

  二、趣味导入

  小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

  (魔术过程:教师展示宣纸,折叠——浸染——展示染纸作品。)

  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神奇的画笔第三课美丽的染纸。

  三、学习新知

  1、了解纸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这是普通白纸,滴上水,怎么样?

  师:再来看看在宣纸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师:看来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所以我们要使用它来进行染纸。

  师:还有哪些纸也可以用来染纸?

  生:(餐巾纸、毛边纸等吸水较强的纸。)

  2、展示范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想不想看看!(出示作品)

  师:看来,想染出美丽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3、研讨制作过程

  师:先请回忆一下,刚才染纸时老师先做的.什么?再做什么的?

  生:……

  师:先折后染。

  教师板书——折、染

  四、研讨折法:

  (1)、介绍“米字折”

  师:老师刚才是先对折,再斜折,展开就像“米”字,我们称之为“米字折”。

  (2)、折纸竞赛:还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师:嘘!别说,下面我们要求来一个折纸比赛。

  师:好,请坐好,听比赛规则:请用纸将你想到的折纸方法折出来。比一比,看谁折得又快!又好!(注意边要对齐)

  师:不要打开。(为后面的染纸作准备。)

  教师简单讲解,并同时出示板书: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辐射折等。

  师:折法很重要,折法不同,决定了染纸的效果。

  五、研讨染法

  浸染法:刚才老师是将纸直接浸入颜料染色,这种方法称之为浸染法。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

  点染法:用毛笔点的方法。

  师:一点、一滴就行了吗?如何染透?

  小结:染时笔里要蘸满色和水,可以将纸进行挤和捏,正反染,中间张开加染等。其实几种染法可以结合使用,瞧,刚才这张作品(太空)颜色太淡,我们还可以加染,这样就丰富,更美丽。

  六、研讨色彩

  师:我们再来看看色彩,这一张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由一种颜色染成的!

  师:我们称为单色染纸。单色染纸美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单色染纸:质朴明快,单色染纸朴素简洁,清新明快。

  师:再看看这一部分的作品,色彩怎样?谁来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一下!

  彩色染纸:五彩斑斓、色色具全、五彩缤纷等等。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呀?

  这么多的作品,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呀!

  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染色位置、色块大小、色彩搭配,色彩深浅。

  七、染纸作品展

  1、染纸作品真是太美了!那么今天我们自己也来举办一个染纸作品展,好不好?请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折法、染法多染几张,最后每个同学选一张自己最漂亮的作品来参加我们的展览。

  2、作品展示

  3、作品评价

  (1)、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美在哪里?

  (2)、你认为哪些作品还需改进?怎么改进?

  八、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

  那么,这些美丽的染纸有什么用途呢?

  瞧!(这衣服)这些书签、窗花也是用染纸做成的。

  这些作品漂亮不漂亮呢?同学们的染纸太漂亮了,课后也用染纸设计几幅窗花吧!

教学设计方案8

  一、“钓鱼”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钓鱼》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 钓 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钓鱼是一件有趣的活动,但想要钓到鱼也是不容易的,需要耐心、技巧、机遇等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2、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板书。

  二、课堂活动

  (一)、课堂活动一:自读课文,说一说这条鱼该不该放?说出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大胆的站起来说一说。

  1、有同学说该放,原因是??(还不到捕鱼的时间;做人要有原则,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的良心知道??)

  2、有同学说不该放,原因是??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到处是静悄悄的??

  (二)、课堂活动二:再读课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掉鱼,做出这个选择“我”是做了激烈的内心斗争的,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1、交流(1)捕到鱼“我”??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得意、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再读句子。

  (2)父亲让我放掉鱼,“我”??,读句子:“爸爸!为什么?”(急切、不理解)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委屈、难受)

  (3)“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活动三:是谁鼓励“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1、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2、回顾课文,父亲为何那么“不通情理”?

  (四)、课堂活动四:重点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父亲的教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书上找出来,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思考:“鱼”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一件小事成就了一个人。那么你呢?

  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启发诱导: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班参与。

  四、总结积累:

  1、老师也送大家两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

  2、课下与自己的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与课文相关的事情在日记写一写,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2、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3、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钓 鱼

  钓到鱼 放掉鱼 启示

  获得启示:抵制(拒绝)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

  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父亲”的爱

  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情感目标: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小生命,要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意识和初步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难点:

  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

  心愿,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能说出几种小鸟的名字?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鸟的文章…….(齐读课题)

  3、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到下面的“树叶”中找一找,借助拼音读一读。

  4、齐读带拼音的字。

  5、学习“蒙、喃、味、浓、腾、猎、黎”7个生字

  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腾”是后鼻音(提示:“腾”

  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 “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6、齐读生字及它们的组词(幻灯片显示)(1-6共8分钟)

  7、学习“并,夜,喜,重,味,轻,刻,群”8个生字

  学习的内容:读音、偏旁、结构、换偏旁、加偏旁、注意写法、组词…

  (12分钟)

  8、指导写字(我会写)

  (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

  (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

  (3)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4)其他字,重点说“夜、味、轻”

  “夜”右边是“夕”加撇,“味”强调“未”与“末”,“轻”强调“车”变为偏旁时的笔画顺序。(共15分钟)

  9、课件显示飞快闪过的没标音的生字及组词,检查学生刚才的生字学习情况并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开火车读)

  10、摘枫叶(我会读)(9-5共5分钟)

  第二课时:

  1、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解说,引导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在欢快的鸟语

  声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同时将学生带进课文,提出疑问:“我”和父亲走进树林里,他们做了些什么?父亲和鸟又有什么关系?

  2、学生带着疑问读1-4段(齐读)

  3、文章一开头就说父亲是……(学生回答),教师复述故事,同时范读第三段。

  4、“雾蒙蒙”——在雾蒙蒙的天气里也能看得清

  你看到过雾蒙蒙的天气吗?在雾蒙蒙的天气里看东西是怎么样的呢? “树林边”——不用走进树林用眼睛望,用鼻子闻就能知道有不少的鸟。

  结论:父亲对鸟非常的熟悉。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请学生喃喃地说一说父亲的话。(全班将1-4段读一次)(1-4共10分钟)

  5、父亲望了望,闻了闻,就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了,可是我却…….父亲真是神

  了, “我”就站在父亲的身边,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听见一只鸟叫。可见,父亲平时对鸟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很喜欢鸟。他是怎样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请同学们齐读下面的段落(一直读到“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然后告诉老师,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

  6、父亲说话很轻,为什么?(父亲爱护小鸟,怕惊动它们)(请学生轻轻地读一

  下父亲的话)

  7、可是这时“我就提出了疑问:鸟也有气味?”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

  一起来读读父亲的回答。

  8、动手的理解“焐”, 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它变暖 (我手很冷,你的脸让我焐一下好吗?用自己的手焐一下脸吧。)热腾腾的真舒服,指导用“热腾腾”这种ABB形式的词来说一说。你看到过什么是热腾腾的呀?(热的饭

  菜,刚烧开的水,刚出炉的包子??)那时热腾腾的气味,你一闻就能感觉到了吧,同样的,小鸟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父亲就闻到了小鸟的味道了,原来如此!

  9、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小组读作者旁白,一小组读父亲的话,一小组

  读“我”的话,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5-6共10分钟)

  10、父亲对小鸟实在太了解了,同学们再往下看,找一找,还有那些方面体现父

  亲对小鸟非常了解的。(学生回答)

  11、“我”和父亲在聊天的时候,小鸟还是藏在树林里,可是当父亲说“听,鸟

  要唱歌了”,小鸟就开始唱起歌来,父亲对小鸟真了解。父亲还知道“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而“我”为什么说父亲这时也是最快活的呢?(学生回答)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好像在跟我们分享它们喜悦的心情。此时的小鸟是快乐的',树林是快乐的,父亲更是快乐的,他为小鸟的快乐而快乐。

  12、指导学生用“快活”说句子。

  13、父亲知道鸟儿最幸福的时刻也是鸟儿最危险的时刻。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父

  亲是一个如此爱鸟的人,你们能体会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吗? 抄多音字:中zhōng中心zhòng

  14、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对小鸟产生了喜爱之情。“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他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同学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你们能做到吗?

  15、分角色朗读最后一部分。(教师读旁白,两组学生读父亲的话,两组学生读小作者的话)(10-15共15分钟)

  16、分角色朗读全文。两组读旁白,其他两组的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小作者的话。

  17、作业:(16-17共5分钟)

  1、抄写二十九课生字

  2、组词

  3、预习语文园地七

  4、家听二十九课生词

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目标

  1、识记“直直落落、养尊处优”等12个词语。

  2、说出各个手指的优点和缺点;(重点)

  3、理解课文通过手指给我们的启示:在一个集体中,成员之间要“取长补短,团结一致。(难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马季相声《五官争功》片段、和手有关的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本单元课文给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好学生是怎么“炼”出来的。《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两小儿辩日》提示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要勤于思考,《匆匆》警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桃花心木》教导我们要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从《顶碗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精神。相信《手指》一定能给我许多宝贵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交流字词。

  2、默读课文,把握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部分阅读

  1、读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或在文中批注(自己概括)五根手指的优点和不足。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2、独立填写表格。(见幻灯片)

  (四)、玩游戏,说道理

  游戏设计: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拓展学习

  1、试着找找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搜集丰子恺的漫画,和同学们交流。

  3、挑战自己,创作《五指争功》的相声。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

  一、回顾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 布置

  ①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教学设计方案1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插图,画面清新自然,充满了童趣、童真,描写的是雪后放晴,太阳出来了,一位小孩子依依不舍地拥抱堆好的雪人。第二部分与插图内容相配的一首儿童诗,表达作者对雪人的真情挽留,情真意切。作者要赶在雪化之前热情地拥抱雪人,并要大声告诉雪人:永远和你在一起。第三部分写作者提示及要求。首先是启发学生回忆沐浴过父母哪些无私的爱,然后帮助鼓励学生直接向父母表达诚挚的谢意和真诚的爱,并注意观察父母会有怎么样的反应,最后将自己所想、所做和所感受到的内容写下来,完成一篇习作。这世界充满了爱,爱无处不在,尤其是生活在美好朝代中的小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之这次习作不仅要让活到体会到社会及家庭对自己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深情,而且还要让他们用语言和行动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敬意。

  二、教学要求:回想爸爸妈妈对你的无限关爱,对爸爸妈妈认真地表达你的爱。表达爱的时候,要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动情地说,也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回想爸爸妈妈对你的无限关爱,对爸爸妈妈认真地表达你的爱。

  2.表达爱的时候,要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动情地说,也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整个过程写下来。

  4.要求内容具体,写好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老师有感地配乐朗读儿童诗《雪人》。

  2.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吧!爱——就是要大胆地说出口。(板书:表达我的爱。)

  3.学生齐读儿童诗《雪人》。

  二、回忆过程

  大家还记得那次你对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爱的'经过吗?有的人是亲口告诉爸爸妈妈的,有的人是纸上写的,把你们的纸带来了吗?

  1.引导口述事情的经过。

  2.交流,互评。

  3.老师适时点拨:自己的动作描述要细腻,还应说出爸爸妈妈的反应,及“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三、再忆起因、结果。

  1.谁来说清楚事情的起因?

  2.小结:语句要简洁,交代要清楚。

  3.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吗?

  第二课时

  1、学生继续写草稿。

  2、点评学生草稿。

  3、修改完善草稿。

  4、誊写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14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赵州桥》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⑶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u) 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⑵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⑴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⑵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⑷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