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4 11:01: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46+46+46=15+15+15=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20(5)+20(5)+20(5)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20(5))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20(5)×3)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11(2)×3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8(3)×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刚才老师教大家折纸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谁知道?

  生1: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1分钟,1分钟有多少,能干什么。

  课件出示钟表:

  师:谁知道有关1分钟的哪些知识?

  生1:16秒

  生2:60秒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是分针?

  师:分针走1格是1分种,那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远呢?

  生3:60格。

  师: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啊?感受下。(课件演示)

  谈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长。

  生2:我也觉得很长。

  生3:我觉得很短。

  生4:很快。

  师:有的觉得长,有的'觉得短,……

  测一测1分钟内自己的脉搏。

  汇报:

  生1:60(板书)

  生2:97(板书)

  生3:88(板书)

  生4:12

  师:老师帮你测一测。只测10秒就能推出。78下。(学生:啊?)

  生5:96下。(板书)

  生6:70下。(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字,你能估计其他同学的心跳大约在多少下吗?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结:每个的…………不一样,所以心跳也不一样。

  师:老师带来了一组活动,活动内容:

  计算 拍球 数小棒 读字 画画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并记录下相应的次数。

  汇报: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个

  生3:我小棒数了50个

  生4:我小棒数了30个。

  生5:我1分钟读66个字

  将活动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表格,当场填入数字)

  拍球

  活动内容

  组员代号

  结果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师:我能看出,1号1分钟拍90个,我能推算出2分钟拍几个。

  提问:4号2分钟大约能拍几个?

  做实验: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先估计:

  生1:50个

  生2:30个

  生3:90个。

  验证到底写几个(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学生开始写。

  汇报:

  生1:我猜想的是10个字,我写的就是10个字。

  生2:我猜的是30个字,只写了13个字。

  师:刚才猜90个字的同学呢?

  生3:我也只写了十几个字。

  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会说是没有用的,得做出来。

  师:你能猜测2分钟写多少个字吗?

  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我们的数学课堂学什么?计算、算理、概念……,是的这些基础数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不是惟一决定性因素呢?是不是影响我们学生以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学教育论文专辑中中曾叙述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能确定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定重要吗?很多人在校外生活中使用这一公式至多不超过一次。

  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问题解决”,要解决我们学生过去、现在、将来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所需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思想

  数学核心思想,是指在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中起核心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基本数学思想有:符号与数的表示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合理化思想和结构思想等。数学观念主要有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抽象意识和整体意识等。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当情境稍有变化时,主体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有数学核心思想来调控数学方法,则往往可以超越这个特定的情境。摘自《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教学、传播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修改执行方案的系统过程。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样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所进行的设计。

  三、数学核心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数学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体的话,那数学思想就是躯体的灵魂。数学活动过程是渗透数学思想的载体,而教学设计则应以数学核心思想的渗透为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本课的数学核心思想,围绕数学核心思想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一)数学核心思想为教学设计的路标

  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即制定教学目标;做为一个教育者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核心思想的确立,教育者会在教学设计中,把这一思想蕴含到教学教学活动之中去,有了灵魂的教学活动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学核心思想:十进制,位值制

  历史上,无论美国、加拿大,还是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数都被认为是数学课程的基石。这学前至十年级的数学都扎根在这块基石上。代数中的解方程原理和数系中的结构特征一致,几何和度量特性是用数字描述的。(摘自美国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据这一数学核心思想设计这样一组教学活动:

  1、通过数据模型建立“千”和“万”的`概念。

  出示了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后分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接着数10个一千个小正方体,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再通过对比一万和一千、一千和一体会1万和1千。通过课件回忆数的过程,发现十进制,从而告诉学生十进制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全世界都在使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测量长度”数一些数量较大实物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练习中让学生数大约一万个豆子,这时孩子肯定不一个一个数,也不会十个十个的数,(学生认为这样比较麻烦)。这时出示二百个豆子,并把它放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学生受到启发用,量出二百个豆子的高度,然后画出4个同样的高度,迅速的数出大约一千个豆子,同时可以想到用同样的方法能数出一万个豆子。

  3、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利用十进制建立长度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一万厘米有多长?一万米有多长?为后面学习千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画垂线,即学习42、43页例题。42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生活中相应的实例;43页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和画垂线,再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垂直”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基础和技能来学习“垂直”,估计学生已拥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本着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

  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回归生活练一练折一折)

  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完成43页“试一试”小结作图方法)

  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42页例题图。

  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

  (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我觉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且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中发现对于垂直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学生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而学生自己发现的虽然深刻,但却是细线条,作为老师要把他们印象中的细线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设计了新知回归生活、科学判断是否垂直和动手折叠感受垂直的环节,即及时巩固新知又传递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即受之于饵,又受之于渔。

  2、学习画一组垂线。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学生再尝试。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

  学生再尝试。

  (4)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是一个从表象到实体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过程和垂直与其他相交的不同之处(相交成直角),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总结作图方法,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课件出示桥湾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在过去认识的图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是运用新知重新认识旧知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第二题通过街道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到怎样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数高,让知识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四、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

  设计意图:吴正宪老师曾说过:我们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俄皮痒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知识仅仅是个载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才是学习的实质,才是学生该获得的精髓,才是数学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品质。教学不是实现给予与告之,而是探索的过程。

  板书设计:

  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作

  已知直线的垂线

  垂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附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着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课后反思:

  本课我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制造了认知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本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请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要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时多少,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讲授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法形或正方形来研究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2、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三角形,请你们自己试图去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什么?

  4、拼图推导公式,按三角形类别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老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再请说推导过程,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⑵、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⑶、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结: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h÷2

  三、巩固练习

  5、练习:出示教材第85页的例2,请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

  6、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及第86页的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那些知识?学到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思维拓展

  教材第87页第6题。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87页第3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8×3×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四、回顾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这节课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祝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整除的概念

  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

  1.复习“整除”的意义。

  例如: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3÷7=3……2 6÷5=1.2

  15÷3=5

  24÷2=12

  2.用定义的形式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两个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

  3.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学时要抓住五点。

  1.通过“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2.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3.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其特征: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可讨论一下为什么?

  4.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

  如:12既是60的约数,又是6的倍数。

  5.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

  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但研究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

  1.通过观察、引导,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深化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在□中填上几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时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数,能否一定被3整除?为什么?

  (四)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

  1.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如: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如:4、6、8、9、10、12都是合数。

  2.重点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能利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如: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2、89

  4.掌握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每个合数教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如:60=2×2×3×5,2、2、3、5都是60的质因数。

  (2)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3)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这样比较简便。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得出的商如果是质数,就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五)教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通过公约数的概念引出互质数的概念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例如:5和7是互质数,7和9也是互质数。

  3.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在除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

  4.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例如:7和21的最大公约数是7。

  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

  对于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约数的就不再用短除法来求了。

  (六)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数,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通常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1)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2)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这样做:

  2 8 12 30 ……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除

  2 4 6 15 ……4和6还有质因数2,再用2除以这个数,把15移下来

  3 2 3 15 ……3和15还有公有的质因数,再用3除这两个数,把2移下来

  2 1 5 ……2、1和5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除到这里为止

  在讲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重点讲明算理。

  3.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

  (1)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如:12和48的最小公倍数是48。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

  以后计算时,如果能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可以不写出计算过程。

  4.通过讨论,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求最大公约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点迷津】

  1.“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整数除法里,a÷b=c,除得的商c如果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如:15÷3=5,我们说15能被3整除,或者说3能整除15。

  在除法里,a÷b=c,数a、数b、以及商c不见得是整数,但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除尽,或者说b能够除尽a。例如,10÷4=2.5、1.5÷3=0.5、1.5÷0.3=5,都可以说被除数a能被除数b除尽。

  从上面可以看出,整除是限定在整数除法里的,而“除尽”就不一定限于整数除法。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其关系:如果a能被b整除,a就一定能被b除尽;反之,a能被b除尽,a却不一定能被b整除。即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2.“约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如12÷3=4,我们就说12是3的倍数,

  3是12的约数。不能说12是倍数,3是约数。由此可见,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为了说明它们的不同点,请看下表。

  个数

  最小

  最大

  一个数的约数

  有限

  是1

  是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

  无限

  是本身

  没有

  3.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每一个质数就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如:12=2×2×3,2、3叫12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写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如12=2×2×3。

  4.“0”是偶数吗?最小的偶数是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

  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但在小学讲数的整除时,是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不包括“0”,所以我们可以不说“0”是偶数。

  最小的偶数是几?先要搞清范围,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偶数是2,到中学里学了负数就不存在最小的偶数了。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举例说明什么叫整除?

  例如:20÷5=4,20能被5整除,或5能整除20。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2.什么是约数和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举例:20÷5=4,2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20是5的倍数,5是20的约数。

  约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

  3.找出60的约数,4的倍数。

  60的约数有:1、2、3、4、5、6、10、12、15、20、30、60。

  4的倍数有:4、8、12、16、20……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说说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1、54、65、204、280、58、83、114、75、320、87、155

  能被2整除的数有:54、204、280、58、114、320。

  能被3整除的数有:21、54、204、114、75、87。

  能被5整除的数有:65、280、75、320、155。

  由此可知: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5.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并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27、41、6、11、19、69、57、97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2-21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06-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19

小学数学图形概念的教学设计02-05

小学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13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3-27

数学的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