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积累“收敛”“知知不休”“聒聒”“宽恕”的含义。
积累句子“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
揣摩人物心理,转换成语言表达;
直接替文中的蝉说话。
3、阅读训练问题:
怎样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如何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4、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抑扬结合写一个动物或植物或一个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蝉的图片,简介蝉的习性。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散读课文,或者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思考:这篇文章叙述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简要概述课文内容: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通过对细小、聒聒的蝉因为一个夏天而付出17年代价的了解,进而联想的人类的生命历程,提示人们: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滴生活。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生再读课文,圈画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
请几位同学朗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及最后一段。
思考:作者对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明确:开始是“烦”的。因为蝉的聒噪声及病蝉的微小与病态。后来变化为“宽恕”,因为了解了蝉的习性:知道蝉为了这个夏天竟然要等17年。
四、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如何理解:“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2、如何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了你什么感受?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有什么含义?
4、本文对蝉的态度变化,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与平铺直叙比起来,谈谈有什么好处?
五、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1、“我听了蝉的声音觉得很烦”请具体写出“烦”的表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2、想象蝉知道人们对它的烦人的聒聒声不喜欢后,它会对人类说些什么?
3、“秋风颜色”是什么颜色?请说一说。
4、我们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六、延伸珍惜生命的内容。
说说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请几位同学讲一讲名人珍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有意义的故事。
配乐朗读全文。
七、作业(1必做,2和3任选一题)
1、造句:知知不休宽恕
2、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认识?(不少于50字)。
3、小练笔:运用抑扬结合的手法,写一个动物、植物或者人。
《蝉》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所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识生存和进化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新文明是我们的使命。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试着对蝉这种昆虫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15),法国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文学家。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作品有《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
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字词积累:
1.语音
金蜣巷道臃肿涂墁徘徊皮鞘纤维喧嚣媲美
2.语义
臃肿: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小心,留心。
庞然大物:指高达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荣的事物。庞然,高达的样子。
灭顶之灾:指被水淹死。比喻毁灭性的灾难。灭顶,水漫过头顶。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衷,内心。
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的做坏事。胡,乱;非,不对。
喧嚣:叫嚷,喧闹。嚣,喧哗。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
来之不易: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来之,使之来。
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瞬,一眨眼、转眼;即,就;逝,消失。
(五)通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列出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明确: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之处-----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
(六)思考: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蝉的生长过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1.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2.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3.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蝉的地穴”思考回答问题
1.蝉的地穴的位置在哪里?
“在阳光曝晒、人来人往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些手指头粗的圆孔”“它们喜欢特别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
2.蝉的地穴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
“约两厘米半口径的圆孔,四周一点被清理出的杂物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
3.这里作者为了说明地穴的外部形态,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两厘米半)、举例子(金蜣的洞穴)、作比较
4.请概括蝉地穴的内部结构。
蝉的隧道大都深达四十厘米左右,圆柱形,根据土质而略有弯曲,但总近于垂直,上下畅通无阻,底端却是完全封闭的,形成了略为宽敞的地穴。
5.蝉在建筑隧道时,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对这个问题,作者在文本中有交代吗?
在幼虫臃肿的身体里储存有一种粘液,当它掘土的时候,将黏液喷涂在泥土上,使你不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它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泥浆挤进干土的缝隙里,这样就建成了以泥浆涂墁的、不易崩塌的墙壁。
6.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蝉是怎样蜕皮的。
学生自己概括,老师点拨。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问题
1.概括说说蝉的产卵的地点、数量
2.蝉卵会遇到怎样的敌害,对于这个敌害,蝉是怎样面对的?从课文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这种生命怎样的感情?
3.蝉卵孵化后,幼虫会遇到哪些危险?
4.请用一句话概括蝉的一生。
(三)联系文本,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那么,蝉是用什么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家族的?
2.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伟被发现的秘密。对于这个秘密,作者真的是一无所知吗?
(四)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要求。
1.蝉的幼虫就通过这些圆孔从地下爬出,来到地面,蜕变成了完全的蝉。
2.它那柔软的身体,在还不具有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的沐浴空气和阳光。
3.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4.这个脆弱的小生命现在迫切的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钻到地下去寻觅藏身之所。
(五)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的去观察,像诗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请你结合文本,分别举例说说你对法布尔这些特点的理解。
三、总结提升
1.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对蝉的诸多习性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蝉的生长过程。文章中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
2.总体特色
观察细致准确,语言详细科学。
文艺笔调
生动传神的语言。
拟人手法的运用。
《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3、体会生命的意义,无论生命多么短暂,我们也要尊重和爱惜生命。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找关键词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学生充分预习,教师PPT课件展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亲爱的同学们,生命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都只有一次,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同学们,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思的《蝉》,他会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说出你猜的依据。(蝉)
我们接着再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重点)
3、体会蝉生命意义,。
请同学们带着我们的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字音、字形。(零落、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知知不休)(学生读完课文,教师展示PPT课件,让学生齐读。)
2、听读课文。(在注意字音字形的基础上。)
(文章中的蝉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可以从文章中找,也可以自己提炼总结。)——( )的蝉
(学生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4—5人)
预设答案:(烦人、知知不休、小小、叫声响亮、聒噪、生命力顽强、执着)的蝉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采用抓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方法理解课文。)
1、抓关键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宽恕”一词是什么意思?——宽容饶恕。作者宽恕了谁?——蝉。作者对蝉一直都是以宽恕的态度来对待的吗?不是,那么,作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蝉的态度的词。用笔勾画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为何对蝉是这样一种态度。)
预设答案:烦字体现了作者对蝉的态度。原因:因为蝉——知知不休,它的声音听了让人觉得烦。知知不休:形容蝉的鸣叫声无休无止,很是恼人。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到了一只病蝉,这只病蝉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何要写病蝉?作者对病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蝉:翅收敛了;微微颤动;没有声响;那么小
原因:写病蝉的微小、病弱,是为了刻意表现蝉的微不足道。
轻视、厌烦。
3、作者那么讨厌、那么轻视蝉,是什么促使作者改变了对蝉的态度呢?
朋友的话。
文中的'哪些话体现出作者对蝉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分享一下。
“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十七年说明了什么?等待的时间长。十七年就为等一个夏天说明了蝉的什么精神。顽强和执着的精神。而“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体现出作者对蝉的什么情感?怜爱和崇敬。
4、听了朋友的话,作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最终他明白了,蝉等待十七年只为一个夏天是因为“那就是蝉的生命意义。”同学们,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那”指示代词(远指)“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都应该积极面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好好地生活。
5、文章仅仅是在写蝉吗?蝉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都能好好的活,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作者是通过写蝉对生命的执着来写人。揭示主题:告诉我们,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地投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五)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作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烦,后来是宽恕了蝉。从作者态度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他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蝉的?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小结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样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懂得了。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应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活。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状元导练》相关练习。
2、积累三句有关“生命”的句子。
《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蝉》教学设计5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 确描摹“识、本、领”3个字。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4.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结合揭示课题,复习拼音,读准翘舌音。通过板书,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这种昆虫,同时滚动复习 ,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
二、巩固分节,初读课文
1. 巩固标小节号。
(回忆方法——自己标小节号——集体核对)
2. 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过目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节。
【说明】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小节号是初读课文的常规步骤。对于标小节号这种新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学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标小节号的方法及注意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逐步使学生对这项技能日趋熟练。另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正音的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最基本的步骤。
三、小组学习,读课文划词语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字字过目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游戏巩固,核对词语。
(1) 游戏:拼音节,请词语。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词语都用拼音代替,读对后出示词语)
重点关注:
? 很 (前鼻音, “很”就是“非常”的意思。)
? 本领 (分清前后鼻音。)
? 知识 (整体认读音节)
(2)媒体示范、全班比对检查。
3.指导读好词语“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
【说明】
把课文读正确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
的时间读文,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尽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对于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逐步养成不急不躁的读文好习惯。
“圈生字、划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渐渐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游戏的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各有侧重地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一次集中的正音。
四、指导读句,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句子,同桌练读。
媒体出示:(1)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不好听。
(2)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3)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指名交流读句,随机理解“一天到晚”。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句子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读懂文章打基础。
五、读课文,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巩固读书习惯。
2.齐读课文。
3.根据提示说清故事大概内容。
(1) 师带读提示。
出示:因为蝉的叫声___________,所以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__________。 (怎么样) (干什么) 可是,蝉不愿意学。结果,它___________。
(怎么样)
(2)同桌交流。
(3)逐句交流,随机学习生字“名、本、领”。
第一句:
师:谁来交流第一句?
师: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家,而是-----,有名就是名气很响的意思。谁能
读好这个词?(有名) 你有好办法记住“名”吗? 指名说 (关注规范表达)
师:那有名的歌唱家想干什么呢?(出示:本领)
师:你怎么记住“本”这个字?(指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领”这
个字怎么记呢?(关注规范表达) 边说边在桌上写一写。
师:再来读好这个词语。
第二句:
师:可是蝉不愿意学,那结果怎样呢?
(4)齐读。
【说明】
分节读课文是对学生先前预习课文时标小节、读准字音的再一次反馈。同时借助填空整体进入,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继续加强生字的识记,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六、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小结。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本、领”。
【说明】
通过老师示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将字形结构、关键笔画作为切入点,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写好字的信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加以实践。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 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习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 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习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xx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导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席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席慕容的诗?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词
三、朗读
四、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蝉》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蝉》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揣摩字词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
删减品析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
一朵花曾感动过我(故事:古代的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无忧无虑,国君叫:杜宇,他负责勤勉,爱戴百姓,看到人们乐而忘忧,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年复一年督促百姓耕作。终于积劳成疾离开了百姓。可他对百姓难以忘怀,就幻化成一只督促大家的鸟,发出声声啼叫,直到喉咙啼血,鲜红的血滴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
一只蝉也曾打动过作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思的《蝉》去感悟一下人生。
二、读蝉
1.老师与学生配合朗读
(思考:识记重点词)
勾画感动你的句子或很美的句子。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宽恕”作引
2.白板出示:删减品析法
理一理作者感情变化
投影:(1)“杜鹃花没有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对比阅读还原(还,就,更),学生对比朗读,教师点评分析,交流朗读情感的变化。
小结:(还、就)突出蝉鸣之早,透露出作者的厌恶之情。(更)有力的对比出蝉的'鸣叫知知不休,很是烦人。虚词组成情感的递进,使厌恶之情淋漓尽致。
齐读:“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一烦,占门再来看看二烦。
(2)“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那么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是一个夏天了!”(还原:就、却、竟、只不过、罢了)
朗读对比赏析。
小结:一个“就”字显示出作者发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具有如此非凡的执著为之惊讶,一种不以为然,“那么、确、竟”一种惊讶油然而生。
仿句训练:蝉呀,蝉呀,你何必聒聒,这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3)人一生要经过多少个普普通通的夏,有什么大不了,她只是夏天罢了,然而对于蝉而言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夏天?你知道答案吗?可否学习老师的删减品析法你找到的句子。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小结“才”渗透了作者对蝉苦苦等待夏天的同情,对夏天的到来的不易深深同情,对蝉的日
三、悟蝉
1.齐读:“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探究“活着”、“活过”。
小结:活着是一种责任,活过是一种态度。
白板: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2.合作探究:“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只不过、夏天
小结:学到这,同学们认为那是怎样一个夏天?“只不过还是原来的夏天吗”对于蝉而言:他是延续生命的不同寻常的夏天,对于作者还只不过是夏天吗?对于我而言,它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夏天了,它是通往人生意义的每一天中的一天,所以,我们不仅要过好夏天,还要过好每一天……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在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删减法品析:(删取斜阳)朗读对比
白板出示:“斜阳欲落去,一望暗消魂”引申理解凄美的意境美。烘托出蝉死的壮美。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感受凄美意境。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再次齐读文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生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 ――诺贝尔”。
五、作业布置
1.了解作者
卢玮銮,香港作家,散文家,学者。1939年出生于香港。香港近代著名小说家、教育家,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xx》。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彤云笺》《丰子恺漫画选绎》,《不迁》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编纂《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与人合编有《茅盾香港文辑》,研究论文集有《香港文纵》。
2.推荐《蝉》――法布尔。
3.写一篇关于蝉的小思。
《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6、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四、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还不够深刻。我应该以这个为“线索”,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让中心更加显得明确。
《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习字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蝉》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
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5、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6、(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7、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8、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9、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10这个故事就叫——
(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读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少年的那句话给吴王的启示最大。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句话为什么能给吴王以启示呢?(提示: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谁像螳螂,什么是蝉,什么是黄雀。)
3、师:这句话让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说)
(出示: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是呀!吴王是个聪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学生齐读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就是少年要告诉吴王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也是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三、质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提的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2、师小结: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3、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演?(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劝动吴王吗?请你谈谈你的想法。
3、再读读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明白了什么。
《蝉》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说明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蛹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
可取之处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划分文章层次,把握说明顺序,从而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学性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融合应用。最后从作者的研究精神出发,进行突破。本文的教学点,基本全部覆盖。
不足之处
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
《蝉》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讲授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5.同学齐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3.指名逐句说意思。
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文明理
(一)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预设:
(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
(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
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1)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谁?
“皆务”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谁?
(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
(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指名背
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
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练习书写8个字,构建“我的词语库”。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知识。
3.结合课内外知识思考蝉的一生,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积累与蝉有关的古诗、朗读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认识动物:蝉。
2.板书课题:《黄昏的蝉》。
3.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为什么叫“黄昏的蝉”?“黄昏”是什么意思?表示时间还是另有所指?
二、初读课文,识字教学。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障碍。
3.“会认字”学习过关。
面筋jīn 粘zhān 腹fù部 寂jì 寞mò 地穴xué 呈chénɡ 翅chì 膀bǎnɡ 产 卵luǎn 一 旦dàn 利 益yì
(1)开小火车逐个检查认读。
(2)齐读生词。
(3)集体记忆部分学生认为比较难的`生字。
(4)从课文中找到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会写字”学习过关。
指导写字:
鸣、雷、筒、娇、汁、旦、益、跌
(1)观察8个会写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你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哪个字的哪个笔画?
(2)学生写字练习。
(3)四人组内互相评价写字情况;教师抽查一组,并作简评。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6.同桌分段接读课文,互检读书效果。
7.指名接读课文,众生评价。
8.学生谈初读课文的感受体会,并将直接的感受写在课文相应的文段旁边。
三、作业。
1.抄写本课的“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阅读与蝉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写蝉的古诗,导入新课。
如:《咏蝉(唐·骆宾王)》《蝉(唐·李商隐)》《蝉(唐·虞世南)》……
二、精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介绍了与蝉有关的什么故事和知识?然后在组内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梳理课文内容。
找出相关的句段读一读,说一说。
文章写了童年捉蝉、对蝉揭秘的故事;蝉的发音、生命等有关知识。
3.扣题交流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课题“黄昏的蝉”的?“黄昏”有些什么意思在其中?(黄昏除了表示时间上的黄昏外,更表示生命的暮年。)
读课文第10自然段,你觉得蝉“放声歌唱”可能会唱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对于蝉,你有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古诗拓展,古人写蝉入诗一般用以抒发自己悲、冤、怜等情感。)
4.指导朗读8—10自然段。
5.练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文后面写一写自己的感触。
6.交流练笔。
7.大家一起来说蝉。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讲讲童年捉蝉的故事;
结合你搜集的课外资料,说说你对蝉的认识。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背诵与蝉有关的古诗。
3.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短文蝉、贝壳》教学设计02-25
《蝉》教案11-08
蝉小学作文01-2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捉蝉小学作文02-26
《蝉》教案(15篇)01-21
《蝉》教案15篇11-08
大班美术蝉教案12-14
经典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