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教《长城》这一课,教师、学生都要主动提前搜集资料阅读,这样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整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了解“世界遗产”。
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长城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本图片)这就是长城。我们知道,“长”指物体形状的长度,“城”特指城墙,那么多长的城墙才被称为“长”城,这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城”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课文《长城》。
二、初读课文
1、边读边画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到不漏读、不错读。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峻、峪、屯”等。
2)根据自己的预习,你弄懂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语的意思。(指名反馈)
重点指导“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理解。
三、字面理解课文,师生合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以言语学习为宗旨,教师引领学生从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入手,到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丰富语言仓库的储存。
师范读课文,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1)听了师的朗读,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词语,也可以说自己想出来的词语。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长城?
由远到近,整体到部分(板书:远——近)
四、再读课文,图文结合
1)哪幅图和哪个自然段分别是作者远看、近看长城的?
2)指名读图文相对应的自然段。
师指导学生读难以读通的句子。
五、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长城,明天我们再具体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及作者的联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古代建筑:她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无数劳动人民为了修建她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她历经了两千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屹立在祖国的北方;她是中国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她是中国最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代建筑之一;你们知道她的名称吗?
对,是长城。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深入了解长城。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课题。
2、看图。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描述了图上的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4、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作者的观察点离长城近还是远?)(换成长蛇好不好?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板书:远看一条长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蛇就差远了,虎头蛇尾、蛇鼠一窝。
5、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6、看图识“万里长城”。(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步行要花多少时间?(大概67天)
7、指导朗读。同学们,你们能用那些词语形容长城?(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放开品读。通过读,使文本意旨触摸学生的心灵,让文本语言激荡学生的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产生感想,走进文本认识长城、体验长城的气概。
过渡句: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气势雄伟。近观长城,作者又看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长城由哪几部分组成?
1、长城由哪几部分组成呢?(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画示意图,让学生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在图片上指出城台。城墙的外沿是哪边?即敌人进攻的方向。
2、城墙顶有多宽?(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像很宽的马路。举例说明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相当于教室的宽度。)
3、瞭望口、射口和城台有什么作用呢?
4、学到这儿,同学们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拓展烽火台在军事上的作用)
5、八达岭上的这段长城,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形容?(板书:高大坚固)
师:高大坚固的长城,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保护了华夏文明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一次体会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过渡句: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知道我们班有没有登上长城的英雄好汉?
站在长城上,你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联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导”的过程,更关注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的状态,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积极互动,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让学生感悟到怎样才是课内外结合。
1、体会几个动词,用词语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在长城上,()着脚下的方砖,()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站、踏、扶”说明作者身临其境。可以用“情不自禁、不禁、油然而生”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2、体会修长城的艰辛,古代劳动工具的落后,加上地形的险峻,更加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块条石两三千斤重,拿班上的学生体重比较,相当于多少位学生的体重。工具的落后,工程的艰辛(拓展想象)修建长城时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或课文的句子,汇报自己想到的画面。
联系“崇山峻岭、一万三千里”理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智慧与力量)指导朗读。
3、具体分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体会修建长城的艰辛,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指导朗读。理解、初读、指名读、示范读、配乐读。
四、总结: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什么是奇迹?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叹。(展示)
这也是长城毫无争议地、顺利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之一。
五、拓展。
(设计意图)教材只不过是教师和学生的凭借,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更开阔的天地。
1、长城的近况,呼吁保护长城。
2、课外收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长城》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除了认识长城是我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即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让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重点是图文结合,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重点围绕“伟大的奇迹”,展开联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难点是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进行表达。第二课时难点是想象建造长城的艰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搜集长城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题。
1、谈话,激发兴趣
幻灯片:“世界遗产”
提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交流后提出学习任务:阅读语文书第81页,把答案画上横线。
2、主题导入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第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长城。
3、齐读课题。长城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会被列入“世界遗产”?观察课文插图寻找答案。
二、观察插图,学文。
1、学习观察顺序
提问:书中的两幅插图,为什么拍出的效果不同?拍摄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板书:按顺序。
2、补充问题。
幻灯片出示:远看长城,你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主要事物,有重点去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预计学生观察结果:(长、弯弯曲曲、崇山峻岭)
3、文中第几段对这幅图进行了描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明确写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4、男女生分别朗读第一段。思考:课文是如何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出来的?作者写清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不仅写出了长城很长,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的样子,还写出了长城的起止点,具体长度。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出示地图上长城跨越各个省市的图片,加深理解。也可以通过换把13000里换算成650万米,联系学生课间操跑过的路程1000米,用时4分钟,告知学生跑完长城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奔跑47小时。
5、再次默读第一段,思考: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打比方列数字长气势雄伟
6、小结后过渡:语言的魅力来自于表达的技巧。咱们的汉语,简简单单一个字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这个建筑之所以被成为“长城”,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引导学生名字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长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城墙。
7、从“墙”字入手,了解长城的设计巧妙。
提问: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墙?在纸上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长城的.墙是什么样的?观察第二幅图,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并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抓住事物的特点,画出长城与我们家的围墙的不同点来。
8、课文哪个段落对长城的设计做了具体介绍?请读一读,比较自己的描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文章不仅按顺序写清了长城的构造,还把设计的好处也写了出来。
9、小结:要求学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思考:这课的学习让你们对长城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用上“不仅------还-----”这对关联词语练习说话。
10、设置悬念:长城被评为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因为它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设计巧妙,还因为什么?下一节课揭示谜底。
三、布置作业,练习表达。
1、谈话导入:回顾课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长城的特点介绍给我们的?
2、学生小结:由远到近、打比方、列数字(按顺序抓特点)
3、创设情景:文明校园申报需要大家说说我们的校园,我们选一个校园中的景观——升旗台,进行介绍。
4、范文呈现。
校园的升旗台
进入学校大门,就看到庄严,肃穆的升旗台。
远看升旗台,在阳光照射下,旗杆闪闪发光。有风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顶端迎风招展,这让我到国家那革命烈士们付出了生命,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近看升旗台,往上走四个楼梯,就到了升旗台上,升旗台呈长方形,大约长十米,宽四米,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显得严肃、庄重。在升旗台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台子,也是大理石做的,旗杆就矗立在上面。旗杆是用不锈钢做的,比四层教学楼还要高。旗杆下面是粗的,越到上面越细。
升旗台的两边镶嵌着美丽的花坛,花坛成“S”形,花坛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花坛里面种着六棵笔直的桂花树,桂花树旁边种着几棵无名的紫色小树。花坛的外围种着一行四季青,春天来了比盆栽的映山红更有精神。每到八月,桂花开了,香气扑鼻,整个升旗台被香味包围着。花坛中的花都开了,让升旗台显得更加美丽。
这就是我们校园的升旗台,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昌河小学。
《长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原因,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领悟长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告诉学生要爱护长城,保护长城文化。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长、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旧知:
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以课文内容为线索的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以课文结构为线索的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2.引入新课:
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二、图文结合,感受“奇迹”
(一)出示学法:
读思: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长城什么特点?
读画:用——画出表现长城特点的词句
读情:体会长城特点,读出感受
(二)自主学习
(三)汇报交流
特点一:长城“长”
读画:句一: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读中品悟:(指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
1.品修辞:这是一个比喻句,______比作______,突出了长城______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______写作方法)
2.品词语:我们先看这个词“崇山峻岭”,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那“蜿蜒盘旋”又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形态?
3.师引:看,这就是崇山峻岭,这就是蜿蜒盘旋,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课件展示长城图)
4.齐读这两个词语。
师结:所以作者把这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______一条长龙。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突出对长城的赞美。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句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就有一万三千多里。
1.品词语:一万三千多里
①联系地图品悟:“一万三千里”在地图上找一找有哪些省市?
师生共找——确定答案:长城穿越的省市(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②计算法品悟:一天走多少里,如果日夜不停地走,走完长城需要走多久?
2.谈感受:谈一谈登长城的感受。
3.读感情:指导朗读:突出长城的长,读出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特点二: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
读画:句一: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像……,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句二:城墙外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
句三:顶上有隔三百多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1.读悟数字词:五六匹马同行、两米多高、三百多米______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______写作方法)
2.图文对照,标注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说说它们的作用。
师结:了解了这样的.设计,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设计方面怎样?(板书设计极为巧妙)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指名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过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又想到的了许多。这种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就叫“联想手法”。(写法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作者想法的句子。
(四)感受联想
1.师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本上都被画出了美丽的波浪线,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课件展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凝结什么意思?凝结的又是什么呢?
(3)作者为什么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凝结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呢?相信同学们读了这段话就会找到答案。(课件展示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4)品读句子,圈出令你体会深刻的词语。
血汗:没有……没有……有的……条件落后
一步一步……陡峭环境险峻
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智慧: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怎样才能把这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上,劳动人民会想到那些方法呢?
(5)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有的只是无数的减胖无数的手,一块条石就有两三斤重,这巨石压在肩膀和手上,这该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啊。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6)带着感受读这句话。(感受:“多少”“才”其中包含的含义)
2、出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试想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过渡: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它不仅震撼着我们还震撼着全世界。
(1)课件展示: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练一练: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着这些名人,你来赞美一下长城。)
三、总结全篇,再赞“奇迹”
1.总结全篇:
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称“长城是伟大的奇迹了吗?”
(补充关于长城现状的资料,唤起保护意识。)
2.再赞奇迹:
师引:是啊,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对全世界说: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让我们一起骄傲地对全世界说:______________。
(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
四、布置作业,延伸内容。
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是自豪。他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故事等。
板书1 7、长城
远看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奇迹
设计巧妙
联想血汗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学习生字词
①生字:崇? 旋? 嘉? 砖? 隔? 屯? 堡? 垒? 仗? 扶? 智? 慧? 魄
②新词: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指名自豪、深情地读课题,全班读。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再看第一幅图。
1、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讲。再指名读课文的相关句子。(像一条长龙)
2、出示文字: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补充资料:出示地图,长城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体会到长城的长。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5、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二)近看长城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t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出示资料: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给我们介绍一下。(?t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4、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5、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北方匈奴慢慢地靠近了我们的长城,企图入侵,请你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t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 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设计和建造长城的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 (聪明、聪慧等)
6、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1、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的劳动人民)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指导朗读。)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3)师:在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古时候。()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吧:
出示资料:
公元607年,暴虐荒淫的隋炀帝杨广发动人民修筑长城,死亡人数多达六七十万人。当时隋朝总人口约4000万,筑长城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1.7%,也就是说,平均每百人死一个半。但杨广不管百姓死活,又在公元608年春天,“出塞巡长城”,并于当年七月再“发男丁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累计总长度在十万里以上,仅以明朝所筑的长城粗略估计,将“长城的砖石、土方来修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墙,则可环地球一周有余。如用来铺筑一条五米宽,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则可绕地球三、四周”。
看完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
师: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配乐)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4、配乐,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读出自己心中的赞叹。
三、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学生写,汇报)
师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
《长城》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5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诗篇
不朽有哪
8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指名读,
生评议、
16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
11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3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项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出示挂图)
(1)老师这里有两幅有关于长城的图画,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你觉得恰当吗?(长、大、弯)
(2)那长城究竟有多长呢?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3)一万三千里到底是多长,老师给你们做个算术题来体会一下吧。(如果一个人平均每小时步行5公里,他日夜不停地走,要多少天才能走完长城呢?)
(4)多么雄伟的长城啊,我们一齐朗读第一自然段。
2、第三次看近景图。
现在我们来到长城脚下,站在长城上近看长城,又会看到什么情景呢?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想想近看长城,长城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2)在这一段中,你还知道哪些内容?(学生边说教师边指导看图)
(3)请你试着画一画“垛子”。(教师选择画得好的学生的贴在黑板上)
(4)你知道城墙各部分的作用吗?(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传递信息的)
(5)你觉得这种设计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3、感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1)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作者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看吧。
(3)带着自豪的情感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全文。
(1)如今,长城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世界各国人士到中国都把长城作为参观的重要项目,我们来看一下几位国际名人是怎样评价长城的。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2)你也能用一两句话评价长城吗?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 篇7
预习提示:
1、熟练朗读课文,想想:文章都介绍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试着读出长城的气势来。
2、自学生字所在词语,写会生词,并理解难懂词语。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故事、传说、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11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二、初识长城,检查预习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3、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出示各种方式认读,提示书写。)
出示:一组:崇山 峻岭 蜿 蜒盘旋,用其中一个词说话。
二组: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读读发现了什么?
三组:三组:血汗 智慧 凝结 气魄雄伟 奇迹,说成一句话。
4、读书最高水平是“把书读成一句话”,快速浏览,你认为是哪句?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三、精读品味
1、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用心读书思考。
2、交流: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出示近景图,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讨论:长城的设计到底有什么巧妙之处?
4、由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千百年过去了,几经风雨沧桑,长城巍然屹立。齐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你会想到什么?齐读第三段第一句。
2、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读本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
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难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千百万劳动人民挑战生命的极限,累累白骨,这是何等悲壮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赞美长城
1、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2、出示名人赞长城的话语。
3、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xx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2、完成练习册。
《长城》教学设计 篇8
1教学目的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3教学过程
3.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老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一是要读出理解,让文本语言承载的意旨触摸学生的心灵;二是读出感悟,变话为画,让文本语言激荡学生的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这样才可能当一个有魅力的解说员。
2、自选方法,自读自悟。一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二是在自己最想读的.句段上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想象。三是注意作者几个观察点。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同读共品,人情人境,不断生成与发展。重点可放在第三段上。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注意结合地图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长。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问: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可由学生板图标注理解;二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可图文对照讲述(对其作用可适当拓展,或由学生简说,或由老师简介);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a、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在被深深吸引中、在忘情的观赏中、在无比的激动中不知不觉地走上长城的)这时,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古代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自然地——不容你不想)。
b.朗读第二句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工程的浩大,充分想象施工艰难,充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此时,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人情境: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
c、指名读第三句,让学生抓住“多少”“才”品味、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更进一步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所以说————
第四段:抓住“气魄雄伟”“伟大”引导学生读出精神丰收、读出无比自豪。
如果学生入文时直奔第三段,可在读第二句时引入第二段读悟,再回到第三段;第一段也可最后诵读。)
3、走出文本,抒发情怀。学生读了课文,精神世界一定不能平静,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情
感对着长城:a、说(喊)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b、面对长城这份世界遗产,你们想到了什么?
活动2【讲授】解说《长城》,拓展延伸
1、解说:a.自主准备,小组练习。可以解说全文,也可解说某一部分;可以照文本讲,也可适当增减用自己的话讲。b.展示风采,解说交流。对着长城挂图、图片展览或影像讲。
以评价推波助澜。
2、积累:摘抄自己最喜欢的精彩词句。
3、拓展:自读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择其一处写成百字景点简介,准备举行“中国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展示会(可安排1~2课时结合“宽带网”进行)。
《长城》教学设计 篇9
一、解题:
长城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见证。它是那么雄伟,又那么神奇。千百年来,激发了多少人赞美它、歌咏它、探索它。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且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的革命精神。文章既描绘了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夹叙夹议,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
1、课文的段落划分和大意:
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途中,用了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并与河北平原相提并论,反衬已经是沃野千里的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8)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赵长城遗址。
A、(3——5)写大青山南北的“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南麓今古自然条件的变化,指出这里古代曾经是“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B、(6——8)写大青山南麓在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抗争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赵长城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从遗址和史料两个方面考证了赵长城,证明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与秦始皇作比,赞美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颂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2、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文体特色。
这是一篇游记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游记散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作为游记的题材。游记的写作方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记人,也可以状物写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的成分或议论的成分。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有的游记还介绍有关的自然或历史的知识。具有科学意义。游记可以分为一般游记和科学游记等等类型。本文与其它游记散文不同的是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史料的考证。
3、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访古的游踪。
从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再由呼和浩特经集宁,到大青山(古阴山),考察大青山上的一段最古的长城。
4、从居良关到呼和浩特,沿途风光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沿途风光的特点是:肥沃的田野,各种各样的庄稼。
作用是反衬出蒙古的变化。(作者想像中的塞外是;黄沙白草,一片荒凉。实际上这里是:
无垠良田,茂盛的庄稼。通过这样的反衬,显示出蒙古的巨大变化。)
5、研读课文,比较大青山的基本变化。
(1)比较大青山南北的自然条件的不同。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特色
波状平原大青山北面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
狭长平原大青山南面阴山屏障下狭长平原
(2)比较大青山今昔的不同。
大青山自然条件自然特点
汉代森林、草原、鹿群、花囿。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
现代树木不多一个平静的原野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
6、作者是怎么样描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的?写这片原野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原野。显示出它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下文引出长城奠定基础。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是比喻。
“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的岸上,沐着阳光。”是拟人。
它们共同构成了阴山美丽详和的景色。在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只有拥有肥沃的土地,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的发展。所以这块与众不同的土地,就成了各民族矛盾冲突激烈的地方,从而引出了修长城的历史背景。
7、王昌龄曾经写有一首《出塞》的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一首《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联系这两首诗歌,阅读第二部分课文。从纵比的角度,谈阴山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阴山在历史上不仅仅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每个朝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在古代,阴山一直是民族关系最紧张,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王昌龄的《出塞》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的情况。正因为阴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历代王朝想要国泰民安,就要固守阴山。这也正是长城修筑于此的原因。暗示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
8、课文的标题所写的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断定的?
这段最古的长城在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上。是依据长城遗址和《史记》中的记载来断定的。(作者登临包头西北的大青山,看到了这段古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很清楚,还有一个古代的废垒。又据《史记匈奴传》记载长城的起止情况判定这一部分长城是最古的长城。)
9、作者为什么称赞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他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因为他筑长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的精神,现代社会仍然需要。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因果)不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递进)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展示了赵武灵王被称为英雄的两个侧面。这位赵武灵王不墨守成规,锐意进取,勇于改革,敢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受到阻力时,他仍然迎难而上,取得成功,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社会才能进步。
10、文章的题目为“一段最古的长城”,而在实际上,涉及长城的文字并不多。是不是跑题了?
为什么?
作者是围绕长城讲述相关的内容,没有跑题。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作者以长城为题,追述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文化交往,赞扬赵武灵王的革新壮举,这些材料都与长城有关。如赞扬“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目的是为了抵衔胡人的入侵,与修长城是同一目的。
三、重要的句段理解:
1、“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之后,自然在我们面前敞(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能把“敞”改为“打”吗?为什么?
不能。“打”不能表达出塞外高原的无垠(际)的特点。“敞”字形象地刻划出视野从窄小的山路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出塞外高原的空旷的特点。
2、“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好处?
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蒙古崭新的景象。作者用想像之中塞外高原的景象反衬眼前的肥田沃土的塞外风光。展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的力量,展示了新时代的内蒙古欣欣向荣的景象。
3、“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拉)下来,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放)在黄河岸上,沐(晒)着阳光。”
①能用括号中的字替代吗?为什么?——不能。形象地写出景色的优美。原文的三个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阴山下详和宁静的特点。与“安闲”这个词语能合理地搭配。
②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用了拟人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阴山下原野的详和安闲的特点。为下文修筑长城作了铺垫。
4、“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国的人力物力,仅仅(只不过)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民怨)。”
能替换括号中的词语吗?——不能。原有的词语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秦始皇的不足反衬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仅仅”比“只不过”的程度要深,强调了秦始皇的所作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民怨沸腾”比“民怨”能更加形象地突出人民的不满和愤怒。
5、“这一带古代就是‘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用了引用的修辞格。使文章在说明问题时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作用是: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6、“但是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风浪”的含义是什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风浪”在这里是暗喻。比喻民族的矛盾冲突。正因为这一带是民族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所以要修长城。自然地引了下文阐述要修长城的话题。
7、“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递进复句,用比喻说明了阴山不仅仅是一快富饶的宝地,还是重要的攻守要地,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哪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得好,就必须占领它。为后文作者游览赵长城,发表感慨,对赵长城的评述奠定了基础,作了铺垫
8、“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这句话从哪些角度说明赵长城的?有什么作用?
从高度、用料、建筑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作用是表明了作者的访古意图。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用准确的依据说明了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
9、“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大的英雄吗?可以肯定这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①用了设问的修辞格。
②作用是:表明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赞美。
③用否定反问提出问题后,又作出明确的回答,这是设问句的修辞格的特点。这里用这样的句式,热烈地赞扬了赵武灵王敢于冲破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具有开创精神。同时溶化了文章的内涵,体现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10、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10段文章引述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史料,有何用意?
一方面反衬赵武灵王的伟大,另一方面含蓄地否定了一些人对秦始皇不正确的评价。
(“甚至在解放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句中的引号是强调的用法,表明了作者对此说法的不同意。在古代,人类较多地依赖自然才生存下来。物产富饶的地区,哪个民族都想拥有。这样,那些富饶的地区,就成为民族矛盾激化的地方。为确保一方平安,修长城,是一个不借办法。修长城显示了赵武灵王的伟大,但是也不能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罪证。)
②同样是修长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修长城,赵武灵王没有挨骂,而秦始皇却引起民怨沸腾。这暗示赵武灵王在修长城时在统一思想、组织动员、政治措施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使全国君臣吏民上下齐心,共同完成了修长城的壮举。
③赵武灵王敢于向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处。提高战斗力,增强国势。(原来作战时战车笨重,穿宽袖大袍,作战自然不方便。为了作战方便,灵活,赵武灵王下令战士改穿胡人的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穿长靴。在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越国终于成为七雄之强。)
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赵武灵王与秦始皇作对比的?
A、秦集七国的人力与物力——赵仅仅以一赵国之人力和物力
B、秦连秦燕赵三国长城——赵以一国之力修长城
C、秦修长城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没有挨骂
⑤说说下列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A、引用古文献——说明阴山的自然条件。
B、引用蒙古语的意思——说明大青山在古代的自然环境。
C、引用古迹(赵长城)——说明赵长城是一段最古的长城。
⑥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夹叙夹议,真实地记录了游记中的见闻和所感。指出下列的文字是属于“感”属于还是“见闻”。
A、1、2段辽阔而肥沃的塞外高原(见闻)
B、3至5段大青山南北的自然环境(见闻)
C、6、7段历史上民族纷争的焦点(感)
D、8、9段考察判断赵长城(见闻)
E、10至12段赵武灵王无瑰于英雄的称号(感)
⑦“胡服骑射”出自《战国策赵策》。
⑧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项是(D)
A、本文虽用文学语言描绘了阴山以南的沃野美景,但不是文章的目的,而是以考察历史为主要目的的。
B、文章以游踪为顺序,体现了史论的逻辑性,融游游记与史论于一体。
C、文章多处引用古代资料,印证作者的见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知识。
D、本文以一段最古的长城为题,内容重在赞扬赵武灵王的业绩。故此题目与内容相去甚远。
《长城》教学设计 篇10
《长城》是教科版语文四年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不妨看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长城!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读准词语
出示: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气魄雄伟、瞭望、血汗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段落。
3.提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
(三)、分析课文
1、学生交流体现“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句子或者段落。
2.分析第一段。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体现了长城的长。学生通过朗读反复体会长城的长。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用以激发学生朗读激情。
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之外,长城还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到?理解体会长城的“蜿蜒盘旋”。
理解“蜿蜒盘旋”的词意“弯弯曲曲的延伸”。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感受“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城的结构,并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从长城巧妙的设计,以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构造,进而体会“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分析第三段。
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怎能不睹物思人?怎能不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呢?了解修筑长城所处的年代。
体会“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
找出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艰难的.词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一步一步、陡峭的山岭等。
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困难重重。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创设意境来帮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理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是多么地不容易。反复地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在学生情感步步提升地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欣赏长城,赞美长城
1、欣赏长城的视频,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拉进长城与学生的距离。
2、用一句话来抒发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3、拓展名人对长城的赞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4、全文情感的升华
与作者一起赞美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自豪之感!
《长城》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长城》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4、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难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这篇课文,说到长城,你首先想到了什么?你对长城的了解有多少。
2、板出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3、观看教学录像(课件出示)。教师现场配上文字介绍,学生认真欣赏并谈感受,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1) 文字介绍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不到长城非好汉”,无数中外游人远道而来,均以能登上长城、目睹这一天下奇观为快慰。登临长城不但可以饱览长城的宏伟雄姿,古战场的壮丽图景等,同时,还可深切体察与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去为振兴中华、谋求全人类的和平幸福事业而努力奋斗。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2) 教师读完,学生谈感受,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教师适当引导其说出“骄傲、自豪”等感受。
(3) 顺势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自豪?请你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要注意把这种自豪感表现在脸上。
三、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两个句子,指名读,读出感情,全班读。
2、提问: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请学生谈一谈。
3、全班再来齐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你从哪里可以知道?
四、再读课文,学习具体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3、提问: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的心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座落在南宁市的地王大厦共有59层,多么壮观啊!长城长一万三千多里,你能感受到这种雄伟的'气势了吗?)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生字,教师纠正读音;
开火车读、分小组读、指名读,从多方面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随机板书
3、继续学生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继续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段,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或者课件展示的图画,说一说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长城的具体构造,突出了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2、重点介绍垛子、瞭望口和射口,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说说他们的作用。在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情感升华。这是再谈体会。
3、这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学生找一找(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长城的呢?(从远到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
4、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找找中心句(除了最后一句以外)。
中心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话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请把它们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好处:使句子更加连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伟大、智慧)
5、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这个句子用了一组关联词,“多少···才”,请学生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说说在这里使用组这组关联词语的好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建造长城不容易,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过渡)是啊,建造长城真的很不容易,作者忍不住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早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气魄雄伟的意思是?去掉这个词语再读这个句子,学生谈感受。
(过渡)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气魄雄伟的建筑,你自豪吗?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来读读课文最后这两个句子吧。
6、课件出示外国友人的评价。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把握情感主线,疏通全文
根据板书,回顾课文。
四、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写导游词
1、假设现在许多外国游人纷纷游览长城,你会怎样给游客们介绍长城呢?
2、学生写导游词
3、请部分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然后请同学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练习写导游词
《长城》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CAI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3、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五、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 气魄雄伟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 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设计01-24
关于长城教学设计10-11
长城教学设计15篇06-13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02-06
长城教学设计(15篇)06-27
《长城》教学设计15篇07-24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精品09-10
长城的教学反思10-04
《长城》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