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8 10:59: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直木为轮4木受绳5金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五、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对比

  积累

  坚持

  专一

  王鹏

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古诗《劝学》(板书课题)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特别漂亮,风格独特他的字被称为颜体。他很喜欢我们班的孩子,据说有一些话要对我们说,你们想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吗?生:“想”﹗想的话你可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了!因为这番话都藏在诗里呢!你们有信心学好么?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古诗大家已经读熟了,在这个情境里字音叫得也很准。现在老师把这里的生字都叫出来,我想看看你们是否还能认得准?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

  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劝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劝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四.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 举例论证 5、略

劝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教学设计7

  【教学设想】

  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 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 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 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 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 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 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 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 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 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 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 熟读──背诵──齐背。

  ⑷ 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5、学习第三段:

  ⑴ 朗读:点读──齐读。

  ⑵ 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 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 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 各自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6、学习第四段:

  ⑴ 朗读:点读──齐读。

  ⑵ 理解文本: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

  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⑶ 各自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7、理解全文结构:

  (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

  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8、背诵全文: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课后拓展:

  ⑴ 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⑵ 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劝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3、学习通过品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自读法: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自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称。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关于孙权和吕蒙(课下注解)

  四、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五、字词疏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A、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B、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当道(2)辞———推托(3)孤———古时王侯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爱称

  (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的时候

  (9)过———经过、到

  (10)更———重新(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4)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往的事情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

  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七、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我们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归纳:“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对吕蒙的厚望和严格要求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想学,借口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有不悦,责备,更是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服口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平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以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的夸赞;讲礼节,“拜蒙母”。

  八、快速背诵竞赛

  九、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论议————结友(惊赞)

  十一、教后反馈

劝学教学设计9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劝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

  2、朗读能力训练。

  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的文章的结构及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2、初步掌握文中的较为重要的语言现象。

  教学方法

  1、朗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分三课时完成,此为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玉不琢,不成器。”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便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重温古圣先贤的学习之道吧!

  二、作者介绍识记课本注释①

  1、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2、是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反对迷信天地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中重要性。

  3、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

  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4、《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的著作,其余

  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的言论和思想观点。

  三、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鼓励,劝勉。即鼓励人们要勤奋学习《劝学》是其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

  四、文章诵读

  1、初读:掌握技巧,读出情感

  (1)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又槁暴就砺则利试读,读准多音字,生字。

  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2)朗读节奏合理

  如,①学不可以\已。

  不妨摇头而歌

  ②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朗读重音的处理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二读:寻关键句,梳理文脉

  第一节:提出全文的论点。朗读,找出关键句

  第二节:阐明学习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作用

  第四节: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三读:诵读美句,畅谈感悟

  课堂上结合学生的要求或表达随机处理。

  4、四读:巧借句式,熟读成诵。现场背诵3分钟,后进行抢答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对抗比赛。具体做法: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全班分成2组,每组指定1人,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一组出题,一组对答。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或老师说上句,学生答下句。

  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句式特点: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朗朗上口。

  五、口才训练。

  根据刚才的几遍朗读训练,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让根据要求,积极准备,打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说一说句意,说好腹稿,做好发言准备。一说自己对该句的理解和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也可以展开竞赛,及时表扬。畅所欲言,不怯场;抓住机会,练口才。

  六、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细致理解文意。

  自学要求:

  1、结合注释,弄懂文中字词句的意思。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2、找出文中的五个通假字、六个古今异义词。发现文中较为重要的语言

  3、归纳总结出文中的此类活用现象。现象

  七、课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金就砺则利。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种类。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八、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九、作业

  进一步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第一节:提出全文的论点。

  第二节:阐明学习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作用

  第四节: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有奖抢答赛。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学设计13

  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

  说明:该课在20xx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xx级七班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

  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

  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

  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说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断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来学习《劝学》

  (教师板书课题:劝学)

  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规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学请回答该怎样断句?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这是七种能力之一。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这就是论证。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多简单;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太难。那么通过这堂课的训练,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容易。有一个词汇:“读书”,不知大家留意了吗?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王大妈:孩子在哪里读书?”“在宜宾中学读书。”但是实际上,应该改成:“在宜宾中学做作业。”(学生、教师齐笑)“读书”一词成为整个学习行为的代名词,足见其重要性,但是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这个课堂再一次唱响这个词汇:“读书”。

  教师非常规范而精彩的朗读。(当堂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在颁奖和总结的大会上再次做了朗读)。教师指令:“听教师朗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句读或做圈点”。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几个语音:穴(xué)中规(zhòng)

  学生再齐读一遍。

  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来训练:怎样筛选信息?怎样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背诵?先来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比喻的对象,同时讲解一些字词:

  (教师板书:蓝草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

  水――冰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木讲: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变得弯曲。

  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虽”字是转折点,也是背诵的一个重要信息。

  金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土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教师:请同学看这些所选比喻对象的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的2抢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师:你们很了不起,我有个问题:哪里是火?

  学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被人们忽略了。《教师教学用书》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8页上这样写到:《劝学》的写作特点是“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从今天同学们的发现来看,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没有充分地解读出该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随意地选取比喻的对象,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说,看看,草木是万物之本,水是万物之源。而论据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喻论证不仅要求形象还要求美。这个内容应该可以成为教参的补充。(全场热烈的掌声)

  请同学们头脑中装着这几个信息,再次朗诵这个段落,准备背诵。课后用这个相同的方法背诵全文。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故/木/受绳/则/直

  学习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方法)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整个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学生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当中的核心词汇呢?”

  学生:“善假于物也。”

  教师讲:我记得有句话说:一个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服务。(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善假于物。那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假”什么?怎样“假”?也就是说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借助外物来解决问题?

  同学1回答:看资料、查工具书。

  同学2回答:我记得一个老总说:21世纪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窃别人的智慧。当然这个“剽窃”是不对的应该改成“借鉴”。要想学好就应该借鉴别人的方法,再劳逸结合。(全场热烈的掌声)

  教师:很好!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强调几点:善――擅长假――借助物――外物

  教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主要说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积累。平时你们有积累的习惯吗?今天带了笔记本没有?是平时就没有,还是忙着来上课忘了?应该有,所有学科都应该有。不仅要积累,还要分类。

  分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土――山――风雨

  这在哲学上就称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荀子特别强调积累。

  分析:什么是君子?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就是积累。

  教师:一个人不断地学习,积累,就明了礼义。明了礼义,就是称为君子。这是第一层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这是说积累的坚持不懈,要日积月累。

  第三层:专心致志。这里有个难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彝族的语言有一个特点,比如:“一块黑板擦”他们会说“黑板擦一块”。请看这里有个什么语言现象?

  学生:“倒装”!

  教师:什么倒装,再具体一点。

  学生:定语后置。

  教师:彝族的语言现象有些接近古汉语。初中学过的有:“马之千里者。”(《马说》)译为: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种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课文的这一句应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第三个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仅仅是把抽象的事物现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们一“宽容”这一对象来做一个练习,学习。要求用比喻句来表达,一句或两句都行,三个连续的就更棒了,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两分钟)

  学生1:宽容是寒日里一缕朝阳,宽容是酷暑里的一屡轻风。

  学生2:天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无论美丑,所以广袤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寸土地,无论贫富,所以宽广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所以无边无际。(全场掌声)

  教师: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这种能力,只是缺少开掘,今天我就是来开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荀子很了不起,德国号称哲学之乡,在那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界的顶级人才,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等。但是现在从这里的声音说:“错了!真正的哲学是在中国,赶快派传教士到中国去。”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这个名篇当中,就论证这一点来说有没有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不够科学的地方呢?同学们敢不敢去怀疑?

  学生齐声说:“敢!”

  (让学生讨论了两分钟)

  学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只脚,而不是六只脚。儿歌里唱到: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只眼睛那么大一个。

  学生2:螃蟹的两个爪不是用来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没有那个能力。

  学生3:蟹和蛇是会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

  教师:这也是善假于物。今天教给大家的三种能力,大家有收获吗?

  学生齐声说:有!

劝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4、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

  7、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8、作业

劝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过程方法

  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背诵、默写

  情感态度

  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初通文章大意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弥补不足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青出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

  輮木为轮

  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教学主案(教学内容)教学辅案

  (教学方法、手段、活动)

  一、导人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一句话让我们有了一个总体印象,接着第二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发展人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本文怎样进一步展开论述呢,就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余下部分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研习第3段

  实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

  跂而望:提起脚后跟

  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虚词

  跂而望:表修饰

  而致千里:表转折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性

  古今异义(古/今)

  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不真

  绝江河:横渡;断绝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

  实词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

  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词类活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特殊句式

  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本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五、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6-16

断织劝学11-14

《劝学》教案11-17

《劝学》优秀教案02-06

关于《劝学》教案03-04

《劝学》教案范文11-19

《孙权劝学》教案11-07

劝学教案范文11-08

关于劝学教案11-1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