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3 03:40: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秋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天教学设计(15篇)

秋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丰收是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2.理解“秋天、果园、劳动、果子”等词语,会用“秋天”看图说完整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会用“秋天”看图说完整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到果园里去看一看。

  1.看图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们能把刚刚说的话用:有……有……还有……这个句式连起来吗?

  2.接下去,老师请小朋友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也是写这幅图的?指名读句子。

  (1)。什么叫果子熟了?哪些果子熟了?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这些果子熟了?为什么?

  (2)老师看到这幅图,也写了一句话。读给你们听一听,找一找哪些地方我们不一样?出示句子。你们说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3)指名朗读。现在如果让你站在这们一个果园里,看看这么多,这么可爱的果子,又闻着诱人的.香味,你怎么想或者想怎么做。

  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一句话吗?读一读。

  三,讲读第二句。

  望着这么多红红的、黄黄的、紫的果子,果园的主人心情如何呢?请小朋友自己去读第二句话,读后告诉老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1.劳动。看图,人们在怎么劳动呢?

  2.欢笑。为什么欢笑。

  是呀,看着满园的果子,人们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你知道果子为什么会获得丰收吗?

  小结。

  3.指导朗读。

  四.秋天,果子成熟了,丰收了,你知道哪些庄稼也是秋天成熟的?

  句式:秋天, 。

  你们还能说说秋天还有哪些特点?老师先给你们一个提示。

  学生说。并写下来。

  板书:

  9秋天的果园

  红红的

  果子熟了

  黄黄的

  紫的

  人们

  劳动

  欢笑

秋天教学设计2

  一、备课思考:

  读史铁生的文字越多,越会被他那来自心底的苍凉的文字而感动。可能是他先天的敏感善思的禀赋,更由于后天的深重灾难吧。史铁生在作品中从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到追问人类为什么活着,从设想自己应该怎么活到设想人类应该怎么活,他把自己,也把读者一步步引向了心灵探险之路,最终引向人类的终极精神关怀。《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性的感人作品。我想透过《秋天的怀念》这扇窗口,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只是不知能否达到这样的预期目标。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带星号的阅读课文,按照略读课文的要求,对这类文章不宜讲得过细,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好是放手对学生阅读能力检验的机会,从而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放开手脚的机会。但,这又是一篇文字及其细密、细节及其感人的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文字揣摩语句含着的意思,体会文章里蕴涵的哲理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疏密有致,粗细结合。为此我决定遵循以下的教学思路:由简介史铁生引出有关 “母亲”的.话题——由“母亲”话题引出《秋天的怀念》——从《秋天的怀念》中来诠释“母爱”的内涵——由“母爱”的内涵引申对“好好活”意义的探询——由 “好好活”的话题进一步走进史铁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由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再进一步上升到关于“活着意义”的哲学思考。牵引着学生先由课外走向课内,再由课内再走向课外。通过“披情入文”、“披文入情”一步步读懂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已学的阅读方法。

  三、过程预设:

  (一)简介作者,引出“母亲”:

  1、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因为她有一位这样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

  3、请大家读这段话: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摘自史铁生的《合欢树》)

  4、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读懂了什么?

  5、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什么问题出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亲”:

  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请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三)品词嚼句,诠释“母爱”:

  1、根据学生找出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母亲的爱。

  2、母亲的这些苦,母亲的这些爱儿子当时知道吗?后来知道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后来儿子懂了?品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你还从这段话中还读懂了什么?品味“好好活”。

  (四)升华情感,延伸思考:(机动安排)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请看下面这两段文字,读一读(注意抓住关键词)。(摘自《我与地坛》的两段文字。)

  2、从这几段儿文字当中,你进一步体会到“母爱”是什么?“好好儿活”怎么讲?

  (五)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1、这种爱为什么直到母亲去世后我才明白呢?正是因为史铁生对母亲的这种不尽的怀念深深折磨着他,同时也激励着他。请再看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我与地坛》和《有关庙的回忆》的相关文字。)

  2、像这样的对母亲思念的文字出现在他很多的作品当中,比如:《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至于其他的文章,非得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能品味到他文字当中所表现的那种厚重与苍凉。如果你们愿意,课下请读读下列文章:《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3、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读读余华的《活着》。在这部作品里,余华用一个叫“富贵”的人告诉我们:“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秋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

  2会写“了、子”等四个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2.秋天树叶的实物。

  3.大雁图片。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汽

  天水空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

  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课件出示:一片( )一片( )一片( )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6)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7)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三)品读第3自然段。

  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

  2。会写“了、子”等四个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飞来一会儿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2.指导书写“人”。

  3.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4.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三、词语游戏

  1.摘果实游戏。

  2.找部首游戏。

  四、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1)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提炼出关键词语:天气凉,树叶黄。

  (2)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3)小结: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美丽的画面就会很快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4.齐声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方法:背诵也是要有方法的,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都是不错的背诵方法。

  6.出示课文画面,齐声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并写上一句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内展示。

  5.说话练习。

  六、总结全课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有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因此,我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接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引发情感共鸣,接受情感的洗礼。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感知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内心的呼唤,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与作者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为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以下的教学思路:由简介史铁生引出有关“母爱”的话题——由“母爱”话题引出《秋天的怀念》——从《秋天的怀念》中来诠释“母爱”的内涵——由“母爱”的内涵引申对“好好活”意义的探询——由“好好活”的话题进一步走进史铁生更为精彩的人生。牵引着学生先由课外走向课内,再由课内再走向课外。通过“披情入文”、“披文入情”一步步读懂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已学的阅读方法。

  设计特色:

  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我”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情、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2、读懂课文,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

  理解“好好活儿”对作者的影响,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品味真情引用资料,加深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课件播放:秋日私语)

  师: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一位中国现在很令人敬佩的作家,他是北京人,今年58岁了。在他21岁风华正茂的时候,却因一场大病,不幸双腿瘫痪了!命运让他一生只能与轮椅为伴侣。他也曾沮丧、彷徨,甚至绝望过。而就在那一年,爱他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三十五年,三十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与母亲进行着尘世与天堂的交流,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课件出示:史铁生坐轮椅照片;史铁生文字资料介绍)

  师:坐在轮椅上的这位就是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在他双腿瘫痪后的第七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此后又陆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那么,是谁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让他走出了困境,书写了精彩的人生之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一份感动,一份期待走进他的感情世界,走进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从他的文章里去寻求答案。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再深情地读一次。

  二、整体感知课文,提炼文章主旨

  1、师:有人说,读史铁生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读到了安宁,平庸者读到了智慧。今天,同学们又能从中读到什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生默读,教师巡视〕

  2、师:谁先来说说,你从这篇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或者说体会到了什么?(读到了母爱的力量。板书:母爱)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母亲又是怎样关爱儿子的呢?从文中的哪些文字、哪些句子体现了母爱的力量呢?请同学们再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划下来,等会儿一起交流。

  组织交流:(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生:在儿子“双腿瘫痪……墙壁”的情况下。

  1)、提示: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他的暴怒无常

  (引读:望着……)

  2)、提示:此时我的心情怎样?(很消极,很悲观)

  3)、提示:还丛哪儿看出我的暴怒无常,我的消极悲观?(我狠命地捶打着我的双腿……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4)、提示: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那作为他的母亲,面对儿子这副样子,她的心情怎样呢?(悲伤痛苦,心碎)于是,母亲——(引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看着我)文中还有一处也提到了“悄悄地”,请找找。

  下面,咱们就来研究你们找的这三句话。

  B、课件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提示:这就是“悄悄地”细节描写。(板书:悄悄地)

  师:老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有什么不同感受?

  1)谁划了第一句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母亲的细心)

  师:在他暴怒无常乱摔东西的情况下,母亲为什么不阻止他反而要躲出去?

  生: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希望他好好发泄一下。

  师:是啊,母亲对生病的儿子照顾的真是细致入微啊!虽然不阻止他,却一直在外面关注着,生怕我出意外。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轻轻地)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读)

  师:谁划了第二句的?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母亲的耐心)

  生:我从“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出了六个字:理解、担心、伤心。

  师:把体会送进去读,让我们感受这样的母亲。(读略)

  师:是啊,母亲出去了又进来,进来了又出去,对儿子真是你们说的耐心无比啊!

  师:谁划了第三句的?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母亲的小心)

  生:“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的出去了。”从其中的“悄悄地出去”我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歉意,为自己说错话而自责,也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照顾特别小心。

  师:是啊,母亲连在儿子前面说话都那么的小心,生怕让儿子伤心。

  3)、继续交流,看母亲又是怎样鼓励儿子、帮助儿子?

  C、母亲:(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提示: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扑下去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

  评价:你很会联系上下文来学习。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

  提示:“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组织再读:母亲想抓住我轻生的念头)

  提示:面对想轻生的儿子,母亲多么伤心啊!但她忍住哭声,孩子们,

  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哭声吗?请同学们再琢磨一下课文,看母亲还忍住的是什么?(忍住了儿子的脾气、儿子的病痛给自己带来的沉重打击,还有自己的病痛)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语句去体会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C、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提问:母亲得的是什么病?严重吗?从哪儿看出来?

  提示: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她活着真苦啊!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知道自己就要离开她挚爱的儿女!可是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没有)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她有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墙壁吗?(没有)她有没有拍着大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没有)母亲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为了儿子)自己病的如此严重,她却对儿子只字未提!为什么呀?(不愿增加儿子的负担)

  提示:是啊!母亲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她悲伤着儿子的悲伤,痛苦着儿子的痛苦!母亲的爱着实令人感动,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这是一个病危的母亲对儿子的鼓励与期望。(再读读这句话)

  2)、师:母亲还用什么方式来鼓励儿子?(母亲央求儿子看花)

  师:文中提到母亲几次要带儿子去看花?(两次)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

  提问:“憔悴”说明了什么?母亲为什么要“央求”儿子去看菊花?

  生:母亲想让儿子去散散心,不要沉闷在家里,走出心理的阴影,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菊花,是在秋天里开的,它有顽强的生命力,母亲让儿子去看菊花,是想让儿子从中得到鼓励,帮助我树立生活的信心,想让儿子看到生活的希望。

  小结:

  是啊,她要让儿子知道,失去了双腿不等于失去了一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这是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呀!

  可是,母亲最终也没能完成心愿,没能陪儿子到北海去看菊花,引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邻居……那竟是诀别)

  师:一朝分别,竟成永别!作者没有想到母亲已病成这样,更没有想到,此次分别,竟是天上人间,今生今世再也不能相见!再看看作者与母亲诀别时的另一段文字吧,谁来读?

  3)、课件出示:“邻居的小伙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提示:你们读懂了省略号什么意思?(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把你的理解放回母亲的话里去读。

  5、师:最终,这对兄妹俩,明白了母亲的话,知道了要怎么好好儿活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描写菊花的语句)

  提示:请你结合这句话说说他知道自己怎么好好活了吗?

  交流:黄色(淡雅)——平平凡凡,白色(高洁)——高贵,红色(热烈深沉),泼泼洒洒——潇洒自在,不同的花,比喻不同的人。

  师:是啊!母亲“好好儿活”影响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我怎能不怀念?(分角色再读课题)

  四、讨论探究:题目为什么用“秋天的怀念”?

  (秋天里有盛开的菊花,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而母亲又在秋天里不幸患病去世的,秋天里有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五、拓展阅读,打开视野,营造课外阅读期待。

  1、师: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文章,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几个片断,想读读吗?

  (课件出示文章片段,播放二胡名曲《汉宫秋月》,师生配乐深情诵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2、师:同学们,当你读到了这些苍凉的文字,你能够理解作者内心的痛楚吗?能够体会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吗?你能够感受到在那苍茫的夜色下而汩汩滚落的热流吗?这是一个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对他母亲深深的忏悔,这也是史铁生到了人生的秋天对他母亲深深的怀念。到那个时候,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一个孩子才能真正地懂得那份沉甸甸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激发共鸣。

  1、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

  2、学完这篇文章,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呢?

  六、结束语:

  当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请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回报,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打击时,让我们勇敢面对,坚强的活着,好好的活着,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精彩,活出味道,为自己,也为爱我们的亲人!

秋天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迷人的季节:秋高气爽,稻谷飘香,树叶飘落,大雁南飞秋天又是美丽的、生机勃勃的: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稻子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水里,小鱼把树叶当做伞,在下面游来游去;岸边,蚂蚁把树叶当做运动场来来回回;天空中,燕子把落叶当电报。这些形象的描写,使秋天变得更加美丽而富有生机。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4、能用像说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教学。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导人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直接出示课后我会认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不会的可通过读拼音或向别人请教来解决。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3、采用自读、相互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边读课文边看图画,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秋天有哪些特色。

  (四)再读感悟

  1、可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①秋天是什么样的`?②课文主要描述了秋天的什么景象?

  2、点拨读。通过点拨、观察图画,体会那么那么、

  像铺了一地金子、游藏爬跑等词句,体会秋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

  3、比赛读,看谁读得有感情。

  4、学生选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

  5、试着背诵课文。

  (五)、反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

秋天教学设计6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秋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的美丽。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认识9个字。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知道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3、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秋天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儿歌或诗吗?

  2、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秋天?

  3、(电脑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了。

  2、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笔圈出来,然后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生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电脑出示词语,认读理解。

  寻找 野外(是哪?) 蓝色的( ) 黄色的( ) 红色的( ) 到底

  5、再读课文 ,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看看你在数话中会发现什么?

  6、认识 :“ ” ? (电脑出示问号、引号。)

  7、你能说一句话用上“?”号吗?

  8、那课文到底有几句话呢?找5个同学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学生回答。

  3、第一句。

  (1)你从哪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

  (2)“野外”刚才我们说过了是哪儿呀?

  (3)老师带小朋友到野外寻找秋天,当时小朋友们的心情是怎样?

  (4)在读这一句话时应该读的怎么样?(高兴)谁来读一读。

  4、第二、三、四句。

  (1) 你从哪儿知道的?读一读。

  (2) 电脑出示三句话,指名读。

  (3)为什么说秋天是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4)电脑加重: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5)学生回答。同时电脑打出:小文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 ?填空并读一读。

  (6)你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5、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四、小结:秋天是五彩缤纷的,秋天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们休息一会儿欣赏一下秋天美丽的景色?(电脑出示秋天景色的图片)

  五、指导朗读、背诵。

  1、看了刚才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2、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配乐)

  3、指名读。

  4、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自己试着背一背课文。

  5、指名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学习生字“王”。

  2、笔顺跟随。(电脑演示生字笔顺)

  3、师范写,生自己写。

  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学生在朗读课文上有所进步,对于问号的语气读的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学会4个生字,能按田格里的生字正确书写。

  2、学会背诵课文。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能力。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王老师 小文 是 小方 小力 寻找 野外

  蓝色 黄色 到底 什么 颜色 呢 说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抽读生字卡片上的字。

  二、新授:

  1、出示“文、力、方”,指名认读,分析字形,组词理解。

  2、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仿写。

  (2)指导,评价书写。

  (3)完成书写练习。

  3、练习。

  (1)说说,还可以填上哪些词?

  蓝色的( ) 黄色的( ) 绿色的( )

  (2)你还可以说一说别的颜色吗?

  三、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 5、寻找秋天

  蓝色

  黄色 五颜六色 美丽

  红色 色彩缤纷

  ………

  四、教学反思:对于生字“方”的书写学生遇到了困难,第2笔写的不够规范。

秋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略文章的表达特色,提高阅读能力。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怀念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在忍着病痛默默地、坚定地、乐观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2、课文围绕“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3、文章从哪些方面回忆了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写出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尽力劝慰“我”;在“我”发脾气、摔东西时,母亲总是默默地忍受,表现出母亲的宽容、无奈和担心;自“我”的腿瘫痪后,爱花的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又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为了儿子付出了一切;为了让“我”开心,她几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考虑得非常细致;母亲自己身染重病却丝毫没有让“我”觉察出来,还在默默忍受“我”的无理,就是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至此,一个无私、忘我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课文精析

  1、“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暴怒无常。表现:第一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第二处: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三处:“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我”此时非常绝望、消极、难过,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整天沉浸在消极哀怨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2、面对如此暴躁不安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找出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明确:第一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表现出母亲的动作很轻,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触碰到儿子脆弱敏感的心,使儿子更加烦躁和难受。

  第二处:“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运用侧面描写,母亲爱花,但是她更爱儿子,她把精力都投入到照顾儿子上面。

  第三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突出表现了母亲希望“我”坚强、勇敢地活下去,不要自暴自弃,放弃对生活的信心,鼓励“我”也是鼓励自己。

  第四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母亲连这个细小的动作都观察到了,她不想让“我”产生不好的联想。

  …………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自己深深的悔恨、愧疚之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查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将那些给你感触最深的语句摘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了解了史铁生的生平,也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了母亲对他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分角色朗读。注意要读出母亲和“我”的情绪变化,要读出母亲的耐心、细心、小心和“我”的`不耐烦、无所谓。

  2、文章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文中有三处插叙:①母亲爱花,但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作用:表明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说明母亲为“我”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②妹妹告诉“我”母亲病重的消息。作用:补充说明了母亲的并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反映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③母亲病危前的临终遗言。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将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然而她怕影响孩子的情绪,一直隐瞒着,当孩子说活着有什么劲儿的时候,她自然也会想到自己的病情,母亲的话是讲自己和孩子的。虽然都得了重病,但是她希望孩子也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强地活下去。

  4、文章结尾写“我”和妹妹“看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是“我”走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结束全文,与开头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5、文章共写了几次去北海看菊花?“我”的态度又怎样的变化?

  明确:三次。第一次是母亲要推“我”去看菊花,“我”的回答非常强硬:“不,我不去!”第二次是母亲再次提出要推“我”去看菊花,“我”的回答是“什么时候?”第三次是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几次看菊花,“我”的态度从非常绝望暴躁到无所谓,再到后来的懊悔、无奈。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这里的“秋天”有什么意蕴?

  明确: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的萧条景象衬托了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菊花在秋风中盛开的景象,表明“我”走出了人生低谷,开始积极面对人生。

  2、根据上下文,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坚强地活下去。

  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文章从细微之处对母亲的神态、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等,母亲这些细微的动作表现了她对“我”的理解、牵挂、关切与担忧。

  4、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句话?

  明确: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5、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明确: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课堂小结】

  1、写作特色总结:借景抒情、细节描写、插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篇末点题、前后照应。

  2、作者叙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关怀、爱护“我”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多年以后,作者幡然醒悟,明白只有“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才是对母爱最好的回馈。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与母爱相关的古诗词或名人名言。

  3、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

  4、预习第6课。

秋天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试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切身感受秋天的美丽,衷心赞美勤劳的人们。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难点:读准字音,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波浪、勤劳、燃烧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学写“灯”、“作”、“字”、“丽”四个生字。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结合课文抓好会写字的字(词)义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学写“波”、“浪”、“苹”、“劳”四个生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秋天风光图片。

  2、学生画好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图画。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巩固生字。

  1、导入: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和秋姑娘交了朋友,今天,你们还想见她吗?只要你们把昨天学过的生字词认好、写好,秋姑娘就会出现。

  2、(屏幕上出示生字词)学生先读生字词,再跟着老师书空写“劳”字和“丽”字。(板书:劳、丽)

  3、小朋友们把昨天学过的知识记得真牢固。看,秋姑娘来了!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认识秋姑娘的基础上,创设富于童趣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已学的生字词。】

  二、创设情境,丰富积累。

  1、播放秋天风光图片。

  2、小朋友们,秋姑娘美吗?你们能够用上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词语,向大家介绍这美好风光吗?

  3、过渡:有这么多描写秋天的好词语,秋天实在是太美了,就像一幅多彩的画。请小朋友们打开第1课:秋天的图画,你们能把课文美美地读读吗?

  【设计意图:把秋天的美景搬进课堂,并让学生用上学过的词语来介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感悟秋天的美奠定了基石。】

  三、披文入情,体验情感。

  (一)朗读感悟,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听到小朋友们读得那么美,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老师读的时候,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秋天的美景,好不好?(教师配乐朗读)

  3、听着老师的朗读,你们能想象到秋天的美景吗?

  (二)研读品味,体会情感。

  1、直观感受,调动情感。

  (1)在这一幅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用“——”把它画出来。

  (2)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3)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学生读后屏幕出示句子)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4)这句话写了哪几种景物?(板书:贴图片)

  (5)小朋友们,请你们把这句话多读几遍,想一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四种景物的美?(学生自由读句子)

  (6)谁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四种景物的美?(屏幕显示优美词语,并演示课件体会。)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景物颜色和动态的词语来体会秋天的美。

  师随机:秋天有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还有火红的高粱,多美丽啊!(在“丽”字前面板书:美)

  (7)老师小结:金黄的梨像灯笼一样挂着、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露出的脸颊、金色的稻海像波浪一样翻滚、火红的高粱像火把一样高高举着,你们喜欢吗?

  (8)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吗?请小朋友们自由练一练,看谁还能配上动作读?(学生自由练读)

  (9)指名读并评议。

  (10)四人小组配上动作合作读(每个小朋友读一种景物)。

  (11)四大组配上动作合作读(每组读一种景物)。

  (12)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在秋天的图画里看到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和火红的高粱。现在,请你们睁大眼睛再仔细看看,你们一定会有更惊奇的发现!(屏幕出示秋天的其他景物)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上景物的样子和颜色。

  (13)你们看到了什么?能像课文那样说一说吗(出示文字)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辣椒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2、直抒胸臆,渲泻情感。

  (1)过渡:秋天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真令人陶醉!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喜欢秋天的小朋友正对着秋姑娘兴奋地喊道(出示第一句话和录音)。你们也自由喊一喊吧,看谁喊得最热情!(学生自由喊)

  (2)指名喊,全班齐喊。

  3、深入体会,情感升华。

  (1)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

  (2)一群大雁迫不及待地赶来了(板书:大雁简笔画),请看看大雁又是怎么回答的?谁来告诉大家?(学生说后屏幕出示最后一句话)

  (3)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在“劳”字前面板书:勤)

  (4)师总结:春天,农民伯伯撒下种子,常常给它们锄草、施肥。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忙着在田野里收割、在果园里摘果子。小朋友们,农民伯伯辛苦吗?正是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才换来了秋天收获的景象,才有了这幅秋天的图画。但是,“勤劳的人们”指的只是农民伯伯吗?

  (5)我们身边许许多多正在努力工作着的人们都是勤劳的人。你们最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什么?

  (6)下面,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读最后两句话,衷心感谢勤劳的人们!(学生自由读)

  (7)男女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三)诵读体会,抒发情感。

  (1)这么美的图画,你们想把它永远留在脑海里吗?那我们就一起把这篇课文背下来,先请大家自由背背。(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2)老师想跟大家一起合作背,你们愿意吗?第一句老师背前半句,你们齐背后半句,第二句四大组配上动作合作背,第三、四句老师来问,你们来答,清楚吗?(师生合作背)

  (3)指名指着板书背,全班站起来配上动作背。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秋天的美,再读,赏词、品句,用心体会秋天的美,诵读,尽情抒发对秋天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之情。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表达,从而使三维目标和和谐统一。】

  四、拓展延伸,自由表达。

  1、勤劳的人们画出的秋天实在太美了,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心中的秋天、也可以唱一首有关秋天的歌、还可以背诵赞美秋天的古诗或儿歌。(学生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

  2、全班交流。

  3、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用多姿多彩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了一幅秋天的美丽图画。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更是个收获的季节,希望你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都有所收获,用自己的努力画出最美的图画。

  4、小朋友们,要享受秋天的美丽,我们不仅要读好课文,还要写好描写秋天的词语,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写好“波”、“浪”、“苹”、“字”这四个字?(老师在屏幕上分析“波”和“浪”、“苹”和“字”两组字形,在黑板上指导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能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最美的话或写一句赞美秋天的话,把它做成卡片送给秋姑娘。

  2、抄写生字:“波”、“浪”、

  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秋天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2、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多媒体展示补充:

  1、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2、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境况,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史铁生脾气暴躁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史铁生,在母亲的.安慰、鼓励下走出困境。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不断补充、修正,直至得到较好的句子。这个过程教会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母亲有没有看到花?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前两次是母亲请求他去,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到最后也没去看成菊花。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训练学生跳读,寻找目标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品味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动作描写。“砸”、“摔”两个动作写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应细细品味)

  四、课堂小结:浓浓母爱心灵升华

  多媒体展示资料: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重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设计意图:史铁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愧疚,后悔瘫痪后对母亲所做的不理智行为,结合课文开头“预习”中反思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去关爱回报父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

  五、布置作业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怀念)(用心)

  (懊悔)爱(勇敢)

  (悲伤)(坚强)

秋天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本案例的设计立足综合性,突出活动性,体现立体性,注重实践性。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大自然感受美丽的色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并促使他们热爱多彩的秋天。

  2、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选题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并做好记录。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前段时间,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了有关“秋天的快乐”的研究专题,并分组进行了合作学习和研究实践。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庆功会,首先有请各位嘉宾入场!

  二、汇报活动:

  (一)小画家组汇报

  我们组在秋天不仅找到了快乐,还寻找了一个个多彩的世界,这些是我们笔下描绘出的秋天(展示创作的作品)

  (二)小诗人汇报

  刚才小画家组给我们展示了秋天的快乐,我们组通过调查,在优美的古诗中也找到了秋天的快乐。

  学生感情朗诵描写秋天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小作家组汇报

  我们收集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1、词语万花筒:

  2、秋天的句子:

  (四)小导游组汇报

  我们要带大家去看看迷人的自然景色

  CAI展示录像图片,小导游解说。用上优美的色彩描写词句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你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收获真不少!秋天是美好的,秋天是幸福的,秋天里的孩子是快乐的。

秋天教学设计12

  一、课题:

  秋天

  二、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三、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

  1、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五、课时:

  1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秋:

  导入新,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互评;

  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三)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9年他与卞芝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四)老师讲解全诗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五)课堂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②鳊鱼()③寥阔()④梦寐()

  2、解释词语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______,______。

  4、诗人何其芳,现代、家。本诗选自《》

  二、阅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

  (六)教师讲解: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zhēngzhēng)②鳊鱼(biān)③寥阔(liáo)④梦寐(mèi)

  2、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4、诗人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本诗选自《预言》

  二、阅读

  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答: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答: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答:喜爱和赞美之情。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能写出秋天的特点即可)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十、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十一、课后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秋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音乐声中,在教师深情地话语中,走进快乐的课堂。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了。

  2、交流反馈

  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当小老师读。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指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水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学生默读,寻找描写颜色的词语。

  学生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划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美美地读读句子,体会色彩的美:自己小声地读读,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

  体会:如果把句子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指导朗读,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走进情景,美读课文。

  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鱼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如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吧。

  师生互动演一演,

  朗读指导: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来快乐的读一读吧。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

  2、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3、积累背诵

  五、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画一画秋天的雨。

  反思:《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教师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中,教师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理解、积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而且,朗读的形式很多,让学生想象画面,边读边演一演等,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秋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写出秋天树叶的形状、色彩,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作文指导。

  2、指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周围树叶,能抓住特点,想象丰富,清楚明白、有条理地介绍。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写出秋天树叶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做到有序观察,抓住特点,加强体验和想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秋天的树叶(枫树、银杏、冬青、龙爪槐、樟树、红花继木、芭蕉、铁树、松树等)PPT课件、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民族音乐《秋思》、下水文。

  2、提前一周组织学生课前观察校园、村庄周围和学校旁金桥大道人行道边的树叶,采集自己喜爱的树叶。

  3、学生搜集并积累描写秋天树叶的相关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天的树叶,拨动情感的心弦。

  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乐于表达。

  作用:引发学生对课前观察秋天树叶的回忆与感受,整体把握秋天树叶的特点,产生喜爱之情,使秋天的树叶成为学生由内向外,自己想倾吐的内容,产生习作的内驱力。

  注意点:课件中的图片要是学生所熟悉的,既要有整棵树的全景展示,更要有树叶的特写。观赏树叶,提醒学生注意留心各种树叶的色彩、形状。

  1、师述:现在正是金秋时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在校园内、上学路上以及村庄周围注意观察过秋天的树叶(板书:秋天的树叶),现在请同学们简要交流你们看到的秋天的树叶,从树叶的颜色、形状或感受等方面说一说。

  2、学生简要汇报。

  (过渡)秋天的树叶,颜色美,形状美。老师觉得秋天的树叶就是一幅幅画,色彩斑斓,多彩多姿。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校园里和学校附近老师拍摄的一组秋天的树叶。

  4、学生欣赏秋叶。(出示课件)

  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欣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树叶,激发学生对树叶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5、激发习作的内驱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秋天的树叶。同学们习作完成后,老师将以“秋天的树叶”为主题,在学校为我们班举办一个习作展览,优秀的习作还将被推荐到学校网站和《京江晚报》《凤凰资讯》等报纸上发表。

  二、指导观察秋天的枫叶。

  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清楚介绍,有序表达。

  作用:指导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树叶,大胆想象,渗透表达的顺序。

  注意点:提醒学生不必拘泥于老师提供的句式,可以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与方法,组织好介绍的语言,主动观察,自由表达,小学生作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作文指导》。同时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要只停留在一片叶子上,要注意发现同是一种树叶的不同的地方。

  一)、观察“枫树叶”,学会由整体到部分进行有序介绍。

  ● 观察一树枫叶:

  1、师述:首先看一树的枫叶。(出示——金黄的、红中透黄的、火红的三幅图)

  2、学生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教师出示下列句式:

  颜色:

  ()的叶子,就像()。

  形状:

  ()的枫树,仿佛()。阳光下,犹如()。

  动态:

  风乍起,树叶摇动,枫树好似()。

  2、交流、点评。指导学生从抓住特点、叙述顺序、表达方法几方面点评。

  (板书:颜色 形状 )

  过渡:同学们对一棵枫树的观察与介绍,抓住了特点,想象丰富。下面请看一片枫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与介绍。

  ●观察一片枫叶:

  出示(火红的枫叶特写图)或学生拿出自己采摘的枫叶观察,同桌相互介绍。

  1、自主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想象风儿吹过的情景。

  2、指名口述;指导学会由整体到部分,有序观察,想像丰富,叙述具体。

  颜色——

  形状—— 叶柄、叶片、叶边缘、叶脉

  动态——微风吹过 ……

  ⑴ 学生口述风中的枫叶。

  ⑵ 指导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

  ⑶小结:我们在介绍秋天的树叶时,抓住树叶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做到动静结合,秋天的树叶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板书:静态 动态)

  ● 阅读教师下水文, 在体会与比较中习得观察与表达的方法。

  1、学生阅读《秋天的枫叶》。

  秋天的枫叶

  牡丹虽然雍容华贵,桂花尽管芳香扑鼻,我却更爱秋天的枫叶。

  阳光下,远远望去,火红的枫树分外耀眼,如同烧着的晚霞。

  走近观赏,枫叶长在树梢,疏密有致。它们有的红得鲜,有的红得艳。一片片叶子,精神抖擞地平展着,绝无低垂。淡红的叶柄和鲜红的叶片组成了可爱的枫叶。每一片叶子分为七片中间宽末端细的小叶子。它们长短不同、大小各异。长的,像一根根美丽的羽毛;短的,似一枚枚漂亮的发卡。它们组合得又是那样的自然、妥帖,充满韵味,仿佛小金鱼美丽的大尾巴,又似惹人喜爱的蝴蝶……再瞧,一根根叶脉清晰可见,伸向叶子的四周。摸一摸,叶片正面软软的,滑滑的,就像绒布;手指滑过叶片边缘,感到痒痒的,原来那儿分布着许多有规则排列的“小锯齿”。

  一阵微风吹来,枫叶在树枝上不停地颤动着,似乎兴奋不已。叶片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那是在悄悄地告诉我:“看!我们红艳艳的',多么漂亮……”

  哦,秋天的枫叶,红似火,美如画。

  2、交流,体会观察与表达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大胆想象,有序观察与描写。)

  3、介绍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开头方法

  开门见山(例:秋天到了,许多树叶无声无息地脱下自己绿色的外衣,穿上了艳丽的礼服。)

  作比较(例:牡丹虽然雍容华贵,桂花尽管芳香扑鼻,我却更爱秋天五彩斑斓的树叶。)

  名言警句引入(例:“一叶知秋”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抒发感受 (例:秋天的树叶,美不胜收,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结尾方法

  首尾呼应 (例:秋天的树叶,绚丽多姿,是一幅画,是一首诗。)

  抒发情感(例:多么迷人的秋叶啊!或我真想做一片秋天的树叶。

  二)、学生观察自带的树叶,自主习作。

  目标:清楚明白地写出树叶的特点,动静结合,想象丰富。

  作用:运用习得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自主观察,乐于表达。

  注意点:教师要维持好教室的纪律,帮助个别学生观察时抓住树叶的特点,指导学生遣词造句。同时,通过比赛激励的方式,比一比谁写得快,使习作一气呵成。

  1、学生回想观察树叶的情景,观察、描写自己喜爱的两种树叶。

  预设:银杏叶樟树叶桂树叶冬青叶 芭蕉叶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树叶,先仔细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注意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等会儿请你为大家介绍。

  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遣词造句,做好个别辅导。同时,通过比赛激励的方式,比一比谁写得快,使习作一气呵成。

  四、示范评改。

  目标:在示范评改中明确习作的要求和方法,抓住特点,想象合理,动静结合,有序介绍,学会使用规范的批改符号。

  作用:发挥学生中典型习作的指导作用,优秀的给予鼓励,不足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的要求,为下一环节——学生自改,提供示范。

  注意点:评改以教师为主,突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少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修改。

  挑选3——5篇学生典型习作,指名朗读,教师进行评点。优秀的给予鼓励,不足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的要求,为下一环节——学生自改,提供示范。

  五、自改习作

  目标:在自主评改的实践中,将树叶的特点能具体明白、文从字顺、有条理地表达,做到想象丰富,表达明白具体。

  作用:让学生在评改的实践中提高习作水平和修改文章的能力。

  注意点:评改需要反复地读,敢于出声地读,要仅仅围绕本次习作的要求,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教师重点对个别学生给予修改的辅导。

  六、展示交流

  目标:在交流中,享受书面表达带来的精神愉悦。

  作用:通过交流,展示书面表达的成果,相互学习和激励。

  注意点:重在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面向全体,给予更多的学生展示的机会。

  七、板书设计。

  颜色形状

  秋 天 的 树 叶

  静态动态

秋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2、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3、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

  【重难点】

  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收获的季节。

  1、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看电视、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了解本地区秋天的收获情况,感受秋天收获的喜悦。

  2、小组交流:同学们将自己观察、访问、看电视、亲身体验等情况和感受进行交流。可采取模拟表演等方式进行。

  二、珍惜劳动成果。

  1、围绕丰收果实是怎样得来的,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2、学习古诗、古训。

  古人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首《悯农》道出了先人对于粮食的珍惜与重视。多么朴实的感情,多么实在的道理啊!节约是美德。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这首诗,珍惜粮食,爱惜食物,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

  三、举办丰收展。

  1、请学生将自己准备的秋天的.果实拿出来。

  2、每个学生在集体前面介绍自己带来的果实的名称、特点等。

  3、将准备好的秋天的果实分类摆放在一起,举办丰收展。

  4、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将这些秋天的果实留下来。

  四、大家来品尝。

  1、小组合作,洗净手和水果后,削皮切块或去壳。

  2、每组做1个水果拼盘,比一比谁的拼盘有创意,水果色彩搭配得当。做拼盘时,不允许用手直接拿水果,必须用筷子。

  3、品尝水果拼盘。

  请学生蒙住眼睛品尝,并说说自己品尝的是什么水果,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秋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天教学设计12-14

秋天教学设计07-06

《秋天》教学设计11-26

《秋天》教学设计03-11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7-13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0-04

《秋天的雨》 教学设计02-05

《秋天》教学设计优秀05-09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04-02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