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2 07:52: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7,6 加几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预习学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

  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7,6加几)。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

  (1)创设情景列算式。课件演示(小试身手)

  (2)出示问题探究 6+5

  6+5的演示图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

  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

  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

  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

  7+4=□ 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 6+8=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检测案

  教师:我们学习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几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几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

  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教学意图: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山羊老师想教同学们画一张笑脸,看,上面缺少什么?

  (课件出示)

  师:我们应该把眼睛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我们应该把嘴巴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上下

  1、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看图上有什么?(生口答:有,汽车、火车和轮船)

  师:仔细思考一下: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2)师:我先看汽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

  (3)课件出示:火车和轮船

  师: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师:谁来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师指图讲解:有生说:“火车在轮船的下面”师及时追问:“下面吗?”

  师小结:火车对于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于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为什么呢?

  师指图讲解后小结:我们以后在说上下的位置关系时也要说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1、师:我们看一看教室里,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2、把数学课本放在先放在课桌上面,练习本放在课本的上面,铅笔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位互相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前、后

  (1)、过渡:师:我们刚才认识了上下两个位置关系,在我们生活中,不光存在着上下两个位置关系,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

  (2)找“前后”的活动。

  (老师请3位小朋友站起来。)像他们三个人的位置关系还能用上下来表示吗?

  师: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师:谁能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说一句话吗?

  师指生站起,问:她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师: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活动。

  (3)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说小汽车、卡车、客车它们三者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三、巩固练习

  1、森林运动会(课件演示)

  (1)、比赛开始了,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2)小兔的前面有谁?小兔的后面有谁?

  师:他前面说的有点问题,谁来给他补充完整。

  师:谁得了冠军?

  2、课件出示:卡丁车比赛:卡丁车比赛开始了

  (1)1号车在()号车的前面,在()号车的后面。

  (2)1号车排第();

  5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及时鼓励学生)

  在()号的前面。

  3、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

  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在学习中也不要骄傲,要像小乌龟一样认真学习。

  师:比赛开始了,谁来说一说兔子和乌龟的位置关系?

  师:它俩的位置关系除了用“前后”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看它们在爬山。

  师:下山了,谁来说一说乌龟和兔子的'位置关系?

  师:乌龟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学习进步。

  4、课件出示书橱

  师问:书在洋娃娃的哪面?杯子在篮球的哪面?台灯在什么的上面?

  5、课件出示书橱:

  猜一猜:淘气的前面有5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

  师讲解。

  6、观察教室图片,说一说教室内的课桌和讲桌的位置关系。

  7、师站学生前面,和学生相向,让学生说说师生的位置关系,指出:以后在说前后的时候,要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8、学生相对互相说一说。

  9、黑板的上面是什么,(灯)谁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想象一下,我们上面有什么?

  我们下面有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你学会了吗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实现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和可爱的小兔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跑去

  和小兔玩,看见小兔子正在采蘑菇呢!

  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答:

  1.共采了11个蘑菇。

  2.灰蘑菇有6个。

  3.蓝蘑菇有5个。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灰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一:5+6=1111-5=6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从11开始往前数。

  (2)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板书设计:

  十几减6、5、4、3、2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标准来分类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 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思:

  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房间吗?谁是自己整理的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整理的效果如何?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有自己的房间,想不想去看看?

  这是淘气的房间,这是笑笑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淘气整理房间。板题:《整理房间》

  二、启思

  1、都说笑笑笑房间整齐,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整理的?学习她的好方法来帮淘气整理好吗?生:好!

  2、看看笑笑房间里都有些什么?这么多东西,她是如何摆放的?

  3、你知道她为什么把球和玩具熊放在一起吗?仔细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用的?(引出三类: 服装类、学习用品类、玩具类)

  4、我们看到笑笑是把有相同用途的物品一类一类来摆放的,分成了“玩具类”“学习用品类”“服装类”。这就是:分类。

  三、展思:

  1、再来看看淘气的房间,看来淘气像你们大多数人一样还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今天老师把淘气房间的一些物品带到了课堂上,来看看这是什么?应该放在哪一类?为什么放在这一类?

  例如:这个是铅笔,学习用的,所以放在学习用品类。

  2、看看这是什么?应放在哪一类?为什么放在这一类?

  (袜子、玩具熊......)

  师:现在淘气房间的其余物品都在你们手上了,拿到物品的同学请你想一想,你要把它贴在哪一类?为什么贴在这一类?准备好了来站队,把这些物品在黑板上分类贴好。

  5、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房间中每一类都有哪些物品?(生读)

  6、经过你们的整理,看看淘气的房间变成什么样了?

  7、淘气要用铅笔该去哪一类找?玩具小汽车呢?

  8、淘气的妈妈又买来了故事书,放在哪一类?为什么?

  9、冬天来了,妈妈给淘气买了一条围巾,应该放在哪一类?为什么?

  10、现在你觉得分类有什么好处?

  四、促思: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类也有许多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生活中的分类)

  五、拓思:

  1、今天学习了分类,帮淘气整理了房间,你收获大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2、那就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阳光之旅吧!

  (1)一缕阳光:

  你能按照会飞和不会飞来给下列动物分类吗?

  (2)光芒闪耀:

  小组合作:你能给下列物品分类吗?温馨提示:

  1、拿出学习袋里的学具,小组内说一说都有哪物品?

  2、小组讨论,你想怎样给他们分类?说说你的理由。

  (3)潜能无限:

  请你给下列图形分类。(形状,颜色、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少,用你智慧的双眼和灵活的大脑去发现生活中的分类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3、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前准备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探究新知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球是圆形的,易滚动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球是圆形的,易滚动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圆柱)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图画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图画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

  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四、巩固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五、课堂小结

  【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球 会滚动

  圆柱 会滚动 能直立

  玩、看 、摸发现 正方体有6个面,是平的

  长方体有6各面,是平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第二课时

  信息窗3---参观水族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书73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综合练习,深化、巩固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我们在计算准确性上和计算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通过我学会了吗这幅情境图来检测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吧!

  2、自主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怎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

  学生找到的信息可能有:关于小鹿、小鸟、仙鹤、小猴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一共有几只小鹿?左边的小鹿比右边的少多少只?一共有几只小猴?等

  3、汇报交流

  学生说明算理,我是怎样想的。

  4、单元回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在这个单元里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说——

  知识:我学会了竖式计算,会加减混合运算了

  过程:我是通过情景图提出问题的,我会用小棒,计数器解决计算问题

  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计算,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态度:计算时,我们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二、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计算

  53+24= 66+33= 56—24=

  85—37= 19+26= 86—59=

  实践活动

  ——小小信息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加减法及有关人民币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经历搜集数学信息的活动过程,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以开展活动的方便为原则,让学生根据家庭居住情况及兴趣爱好自愿结成4——6组,选出组长。

  2、个小组决定好活动地点,活动阶段准备好橡皮,铅笔等所需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留心观察,可以发现生活中经常需要数数、进行数的加减计算等。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里有数学?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如:我今年七岁了,我们班有41个同学。

  如:到商店买东西要用到钱的加减运算,我买铅笔盒花了9元,买削笔器13元。

  如:我看电视时……

  (如果学生有困难出示74页插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小朋友在那里发现了数学吧!

  看来生活中真有不少数学学问,同学们想不想想数学家一样到生活中去发现搜集数学信息呢?

  2、拟定计划

  教师:如果我们分组进行收集活动,请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你准备到哪些地方收集信息?

  (2)想收集什么信息?怎样收集?

  (3)为了不使你收集到的信息遗忘,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记录时要注意什么?

  (4)你认为收集信息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时间、安全等)

  学生可能想到:

  (1)我们到商店超市询问书包、文具盒、小足球的`价格

  (2)我们到公园搜集游玩的人数

  (3)我们打算到书店找一找恐龙有多少种

  (4)也可以到停车场查一查各种车有多少

  (5)我们认为大家要分分工,以免及乱了

  (6)有一个同学专门记录,其他同学搜集信息

  ……

  教师:我们的活动安排在周末,所以大家要注意安全。

  二、活动交流阶段:

  1、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数学信息小组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信息,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以“文具商店里的数学问题”为例,要让学生说出以下内容:

  各种文具的价格:

  文具店有各种书包,有的书包每个28元,有的每个20元,有的每个56元……

  小足球的价格也不同,美格的价钱有35元、15元、……

  其他的数学信息如“铅笔每支2角,彩笔每盒18元”等。

  可以求出的数学信息:

  买一个最贵的书包比买另外两种书包的价格还要多:28+20=48元,56﹥48

  买45元一个小足球的 价钱正好等于买35元、15元的 小足球各一个。

  3、总结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把调查活动和计划的相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活动有什么体会?

  4、课堂总结:

  计划的制定,收集过程,解决的问题,发现的问题等。要说明的是:从信息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做解答,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对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去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减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9-6= 30+2= 8+51= 50-20=

  74-4= 8-4= 40+4= 35+2=

  90-70= 58-8=

  2.口答:

  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3.摆小棒算一算:30+(7-2)= 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36-2。指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引导学生总结:36-2,就是从36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4根。

  (3)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①把36分成3个十和6个一。

  ②先算6-2=4(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30+4=34(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启发学生互相叙述一遍计算过程:计算36-2,先算6-2=4,再算30+4=34,

  所以36-2=34。并把书上例题填充完整。

  (4)反馈练习:做一做2。

  3.出示36-20= 。

  (1)学生摆小棒计算36-20,边摆边口述。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2)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①把36分成30和6。

  ②先算30-20=10(即十位上数和十位上数先相减)。

  ③再算10+6=16(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根据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3)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10、再算10+6=16

  所以36-20=16。并把书上例1填充完整。

  (4)反馈练习:54页做一做3,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点:都要先把被减数36分成30和6。

  不同点:36-2要从个位数里减。36-20要从十位数里减。

  三、巩固发展

  1.

  (1)先摆37根小棒拿走5根,还剩几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2)先摆34根小棒拿走30根小棒,还剩几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2.做一做1。(体会减一位数和减整十数算法的区别,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让学生观察后计算填书。)

  3.78-5=□先算()减()

  78-50=□先算()减()

  45+(7-4)=□先算()减()

  4.选择正确的得数:

  56-3=(26 59 53)

  56-30=(86 26 53)

  47-4=(43 51 7)

  47-40=(7 8 7 40)

  99-9=(10 9 90)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中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设想:

  连加连减是在教学1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练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非常高兴能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是不是很棒呀?(是)非常有自信!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出示口算课件

  师:孩子们的口算能力真棒!真是个口算小能手!仔细观察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汇报:每组题目,两道口算题都是用前面算得的得数接着加或者减。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好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教学例题

  (一)教学连加

  师:上周末,老师去了一趟农场,在农场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华华。你们想认识他吗?展示图1,瞧!他在干什么?

  生:他在喂小鸡。

  师:华华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想)那么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课件,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

  板演:5+2+1=

  师:5+2+1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加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加,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加。

  师:像5+2+1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做连加。(板书:连加)连加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强调: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说,老师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2、教学例题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课件,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原来喂8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

  师: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2只)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8-2-2=4)

  师: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连减。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名字是一样的,你们真像个小小数学家。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连减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

  那么,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

  1、做一做:65页最下面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65页最下面第二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2、课外延伸

  ①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②口算比赛:连加连减(直接说得数)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3、4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连加算式表示什么?连减算式呢?怎样计算连加连减?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 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 在 的上面,在 的下面; 在 的前面; 在 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前、后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巩固练习: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xxx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xxx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将练习转化为在现实空间进行的活动,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正确辨认、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结合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以及生活经验,明确指向终点的方向是前 ;同时让学生在平面图上辨认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认识整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看,他来了。(大屏幕上跳出一个小熊:嘿,大家好,今天我准备帮我叔叔照看一下钟表店,跟我来看看吧!)

  大街上的店可真多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店是小熊叔叔的钟表店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

  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因为钟表店里有好多钟表。)

  小朋友们都是在哪儿见到过钟表呢?(相互交流)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钟,钟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认识钟表

  1、(出示钟表店门上的一个钟),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说一说)(长针、短针、数字、方格)

  我们把长针叫做分针,短针叫做时针(板书)

  2、你能在学具钟上找出时针和分针吗?(同桌相互指一指,再让学生指出老师模型钟上的分针和时针。)

  认识整时

  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来表示时刻,那么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呢?有谁知道?

  (出示7时整钟),再点击出示一组钟(1时、4时、)让学生认,学生快速认出后,哎呀,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是啊,小朋友们是怎么认出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的呢?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吧。(一起来交流认识整时的方法。)

  小熊: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知道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那下面的钟面各表示几时呢?

  配场景的钟8:00(升国旗)11:00(放学)4:00(体育活动)(中的时针和分针在转动)学生认一认,并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数学上说8时,生活中一般说成8点。)

  拨一拨

  小猫说:“钟真好,我也要买一个。”小熊说:“现在是2时,你能拨出这个时间吗?”小猫说:“能。”

  小猫会拨了,同学们会拨吗?试一试

  同学们试拨,请一个小朋友到老师的模型钟上拨一拨,并演示拨钟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把分针拨到12,再把时针拨到2。

  请小朋友们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干什么。(结合情景进行时间教育)

  修一修

  看着小朋友们又说又拨的,小狗有点急了,它说:“我也要拨一个3时,可是我,我,我怎么拨啊?”我们来看看它的钟表怎么啦?(老师展示一只缺少分针的'钟,时针指着3时的钟)看怎么啦?(生:缺少分针)应该如何添呢?请同学到黑板上为它添上分针,(出示3根针,分针、时针、还有比时针还短的一根),让学生在展台上贴针,我们书上也有象这样的缺少分针或时针的钟,同学们也来帮忙添一添吧!(让学生做书85页第5题,为时钟添上分针和时针)做完后选择一些到展台上点评。

  认识大约几时

  去年在我国有一件大事,神舟6号飞船10月12日成功发射,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你们想看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成功发射的情景,感受那激动的时刻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84、85页。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4、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5、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6、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钟表、学生操作用的小钟表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 师: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师: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认识钟表。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自己手上的时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同桌交流一下。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

  1、时针。时针在哪里呢,请你快到前面来找一找。对了,这根针叫时针,它长得什么样?谁来说一说。(师板书:时针:短粗)。分针:请学生到前面来指,说出长得什么样子。它和时针比起来细一些,长一些。(板书:细长)

  2、数:你领我们一起来数数好吗?(板书数12个)(1-12)真有12个数,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大家觉得他数得怎么样?同学们请你从1开始按顺序数一数自己表上的12个数。

  3、12个大格:我们一起来按顺序数一数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2、出示图片,认识整时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师:哪些组的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认这些钟面上的时间的?生汇报。(学生互相评价)师引导。

  3、仔细观察,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汇报:得出结论。(生评价)

  4、结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5、学习电子时刻写法。

  6、小明的一天:对于整时两种写法的巩固,以及一天有两个8:00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我拨你说

  2、我说你拨

  3、看一看补一补:如何画整时?

  4、设计尝试:请同学们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

  设计自己的一天。

  四)全课小结

  反思:一年级的课主要是吸引学生目光和注意力为主要关键,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努力做到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游戏,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放手让学生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说钟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学生们课上表现积极而又有序,知识点掌握还不错,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有些学生上课习惯不好,还需要加强行为习惯的规范练习,再就是练习也需要在多点类型,让不同的学生体会不同的成就感,每节课都是不完美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质,让自己的课堂不断完善!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时间:4课时

  六十八 找规律(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学具。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想邀请我们到数学一定去游玩,可是我们没有通行证,去不了,怎么办呢?别着急,小精灵说:只要我们能通过他们的考验,就可以得到通行证。同学们有信心拿到通行证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 (出示课件)考考你的记忆力

  1、出示: (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出示两面白色的小旗)你知道这两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吗?为什么?

  2、出示: (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你记住图上有什么了吗?(生答后,演示验证)

  如果要接着往下摆,该摆什么了?你怎么知道的?

  3、出示: (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这次你记住了吗?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往下摆,你会吗?

  4、同时出示三组图:

  大家都能很快记住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图形,并且能接着往下摆;可是第三组却不那么好记了,而且对于往下该怎样摆,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师演示:

  二、 学习例题

  1、把彩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教室,小朋友们还用小花和灯笼来布置教室呢!(出示88页主题图)

  (1)仔细看图,你发现有规律地排列了吗?小组间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2)独立完成书上例题1的练习。

  投影演示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选?

  2、春天来了,我们校园里的树木发芽了、小草坪也绿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出示校园图),你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了吗?

  同学们发现了校园里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有规律地排列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多么漂亮!同学们,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保护它,不随意踩踏小草、不随手扔纸片和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把它捡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天天欣赏到学校的美景了!

  三、 联系实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看看小精灵对我们说了什么?(出示小精灵的'话:小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排列。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列?)指名读一读。

  1、我发现今天同学们坐得就很有规律。你发现了吗?可以站起来看一看。

  谁发现了?

  2、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一起表扬他!

  我从同学们表扬的掌声中出听出规律来了,你听出来了吗?

  你还会有规律地拍手吗?

  3、想一想:你的身边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有选择地让学生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4、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它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四、 巩固练习

  小精灵悄悄地对我说: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只要大家能通过“智力闯关”,就能得到数学王国的通行证了。这个关我们闯不闯?(出示题目)

  1、小龟上山

  看一看小龟走的路线,猜一猜小龟要到哪个山头上?你是怎么想的?

  2、花束

  看一看每一束花的排列,想一想:下一束花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3、穿珠

  想一想:下面该穿几个珠子了?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闯关成功!看一看小精灵给同学们拿来了什么?(出示通行证,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张“数学王国通行证”。)

  五、 深化拓展

  数学王国的数学博士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他也出了一道题来考大家。

  出示:

  小组合作,用学具有规律地摆一摆。演示并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规律(图形)

  排列

  六十九 找规律(数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小棒、正方形卡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探索新知:

  1、 小组合作学习,自学例6,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图形的规律、数字的规律)

  (1) 学生小组活动。

  (2) 汇报交流。

  2、动手创造:

  (1)利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注意图形和数字的规律。

  (2)学生活动。

  (3) 小组交流。

  (4) 选派小组全班汇报交流。

  三、练习: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找规律(数字)

  七十 找规律(数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学具:课件 卡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有关图形的规律,而且还探索了有关数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例7。

  (1) 小组合作学习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2) 学生小组活动。

  (3) 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1,第2组都是加2,第三组也是加2。

  2、 学习例8。

  (1) 小组合作学习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2) 学生小组活动。

  (3) 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5,第2组都是加3。

  三、完成做一做。

  四、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其他有规律的数字排列。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找规律(数字)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1、教师创设情境:体育课可好玩了,瞧,同学们都在跑步呢。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

  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4、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十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十4、7十6、6十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6、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一样,都是利用“凑十”。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十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做一做”。

  1、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凑十过程,再填在书上。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0-20

数学教学设计(经典)09-16

数学教学设计05-26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12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0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05

教学设计数学10-05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05-2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必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