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风筝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朋友,你有好朋友吗?(有)谁是你的好朋友?(学生自由介绍)嗯,大家都有好朋友,有朋友多快乐呀!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2页,出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大树叶里的拼音宝宝。
2、课文很长,要想读好可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一遍读,注意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所带的词,然后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读完这遍,老师可要检查读课文了。
4、请同学们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5、朗读反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指名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在检查读文过程中正音,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6、句子会读了,这些词语也一定也一定难不住你
开火车读——集体齐读
读中指导:扎风筝(请同学们注意“ 扎风筝”的 “扎”这个字在这里读za,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za。它也读zha,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a,比如扎针,扎手。跟老师再读一遍。还有一个读音是“zhá”,挣扎。)
乐坏了 受不了 (指导读好多音字“了” 小老师带读)
三、1、词语读好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你们在读书的时候会不会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两个好朋友,他们都是谁?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2、指名说,教师板书:小熊 松鼠。
四、指导写字
1、指导写“松”。(松鼠的松字是这篇课文要求写的字,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木字旁注意捺要变点,右边是个公鸡的公,注意他的笔顺,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
2、出示生字“扎 抓”: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飘到松鼠家门口,松树见了,一把抓住了风筝的线。a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b要想把这两个字写好要注意什么?
c老师板书“抓”的写法,强调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三笔竖要垂直。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
d抓写好了,老师相信扎你也一定能写好,描一个写一个。
3最后,我们来写坏字。仔细观察,写好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师板书,学生写。
五、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刚才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呀?学生质疑,师板书。
第二课时
一、1、上节课,我们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认识了生字,这些词语你们会读了吗?开火车——齐读。
2、上节课,我们还提出了自己读书中不懂得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相信通过读书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读中感悟
(一)、研读第一自然段
(1)现在我们先去小熊和小松鼠的家看看。它们分别住在哪儿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谁来说说松鼠和小熊的家分别住在哪啊?根据学生说的老师叙述板画。
(二)、研读第2--6自然段
1、过渡: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别看他们住在一座山上,想见面也不容易。但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为什么呀?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谁能把2-6段读好。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2、3段。读后引导:他读的怎么样?你可以夸夸他,也可以说说他那读的不够好,你想帮帮他。(是否读出小熊高兴的心情)
相机指导:
a漂呀漂:纸船顺着水漂流,应读的轻快点
b乐坏了:谁能让我感受到小熊快乐的心情?(指导朗读。)
c祝你快乐:祝福别人的话应该怎么说?我请你当小松鼠真心的祝福小熊。(我听出来了,你多希望小熊过的快乐)
d看图片,感受小熊高兴心情,再读。
3、指名读4、5段。读后引导评价是否读出小松鼠高兴的.心情。指导读好“一把抓住”。
4、课件出示句子:纸船漂呀漂,飘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自己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指名读句子。
5、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松树乐坏了,风筝飘呀飘,飘到松鼠家门口,松鼠也乐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俩为什么都乐坏了吗?
教师小结:我想它们不管因为收到礼物感到快乐,更是因为想到在世界上有个人时刻想着自己,关心自己,这种感觉真好。有朋友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啊!松鼠和小熊的友情真让人羡慕,让我们再来分享一下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吧。我找几个同学再来读一下1-6段。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每天清晨,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他们的日子幸福又快乐(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四)学习八、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8、9段,看看小熊、小松鼠有什么变化,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
(2)指名读8、9段,评价他是否读出他们伤心难过的心情。
(3)原来他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同学们上节课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他们吵架了,但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为什么还这么难过,你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采访“松鼠”“小熊”,说说心里在想什么。
总结:虽然他们都吵架了,可他们都在心里想着对方,他们都不想失去这个好朋友。 (五)学习第10-11段
1、他们俩和好了吗?指名读第10、11段。
2、师:他们俩和好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他们俩终于和好了,多么美好的结局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课件出示:松鼠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松鼠见了,一把抓住风筝的线,风筝的翅膀上写着一句话呢: ---------------
你能猜到小熊在风筝的翅膀上写了什么话吗?
5、我们都为他们俩合好而感到高兴,我看到有的同学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松鼠也很高兴,可他为什么哭了呢?
师结:是啊,经历了失去朋友那样的痛苦后,他们互相谅解,主动和好,终于又迎来了这珍贵的友情,松鼠怎能不高兴?小松鼠流得这是高兴的泪,激动的泪啊!相信以后的日子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份友情。
三、通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祝你幸福
祝 、福都有示字旁,强调示字旁写法,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幸 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下面是羊少了一横。
自己观察句书写。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少,还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
六、作业:课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风筝教学设计3
一、背景介绍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风筝》。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而且当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在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学习者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外显化,因而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在学习者为解决问题面进行的交流中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完整的认识体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重点问题我解决和思维拓展环节,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给学生铺设好的阶梯,为合作学习创造基本的条件。在合作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分工合作,组内成员也各有分工,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合作可使学生自主解决本节重点难点问题,在小组汇报成果之后,各组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本课中合作学习与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更强,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入。
二、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三、教学理念
我这节课的设计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展开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兄弟间的情感。
2.学习作者自我反省的可贵品格。
3.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难点:通过作者心理变化的描写,理解作品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浮现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中曾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可见“风筝”在孩子的心中是倍受欢迎的玩具。可在文学家鲁迅的眼里,它却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但不爱它,而且嫌恶它,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初步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问题:1.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讨论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从中你能看出其它什么社会意义来?
3.是什么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为什么心情沉重?从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4.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必面面俱到。
(四)思维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你有过和文中这个故事类似的经历吗?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
(五)迁移训练
当你正常的游戏或爱好,被父母或老师阻止时,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父母或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段能够打动你的父母或老师的话语,让他们改变对这些事的看法。
(六)小结
本文叙写了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中已忘却的儿时锁事,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使“我”的心一直很沉重。这既体现了对兄弟的挚爱,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七)作业:把迁移训练形成文字,整理成一篇随笔。
(八)最后在《童年》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师生齐唱)
教学反思
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的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基本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并了解了本文在描写方法上的技巧。
2.本节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但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知识,并且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学会高效率地学习。
3.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也能意识到,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存在,这就激发他们联系自身实际来理解课文,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二、不足之处。
1.部分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合作过程中也有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4.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
风筝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看清、记清“做事的步骤好人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玩”的过程和方法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一、课文大意回顾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个自然段,一起感受了小朋友们做风筝时的快乐。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生:放风筝!)那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朗读感悟
1、放风筝
1)步骤(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动词)
对比,体会孩子们放风筝娴熟(出示):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天空中翩翩飞舞着。
对比:我们来到广场上开始放风筝,一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牵线,风筝一下子飞上了天空。风筝飞得好高啊!
师:这两种哪种写得好?为什么?(生汇报)
师:第一种写法中,写清楚了放风筝必须的动作步骤:“托、牵”是准备,“放”是开始,“一紧一松”是让风筝升空的必备动作,牵线人飞快地跑,才能让风筝在空中飘,并且飞去起来。
2)感受快乐
师:你们合作地很棒,看!这只写着小伙伴们的名字,叫“幸福鸟”的风筝,它飞起来了,越飞越高!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第奔跑”
师:他们会喊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幸福鸟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越飞越高,你能为大家读出这越来越浓的快乐吗?
(指名读,评议指导、齐读)
师:村里的人看到了说什么?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指名读,评议指导)
2、找风筝
师: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更快乐的呢!
课件出示:“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师: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风筝吹走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汇报: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此时,孩子们会呼唤着什么呢?(生1:幸福鸟,你快回来!生2:……)
你能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吗?
(指名读)
师: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能留住“幸福鸟”,风筝没了怎么办?
出示第五段: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齐读6—8自然段)
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就结束了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生:汇报)
师: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吗?
出示:文章中作者描写心情的词句。
快活:心理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
更快活: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
着急、伤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师:你也试着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看谁能写得具体、生动。
(学生写作,展示评议)
总结: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大家的心,但是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的是什么?(生:快乐、幸福)
三、作业
习作:回家继续完成续写,并修改。
板书设计
做风筝:快乐
放风筝:更快乐
找风筝:伤心、着急
风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出示图片)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 )和( )星期天( )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
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
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由点到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
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里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都是什么样的?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放风筝,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提问:读课文的第三段,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课文中这一段主要写 “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2 、安排小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①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 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3 .表演复述。
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一边演一边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比一比:加点的字换成()里的字号不好,为什么?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拿着)“大蜻蜓” ……哥哥拽着(拿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停)住脚。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高于头顶的意思,“ 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4 .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些具体的? (准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抓住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5、.教师出示句子:
它那两只眼睛骨碌碌直转,两对大翅膀微微地呼扇。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 ‘大蜻蜓’赛过飞机啦!‘大蜻蜓’赛过飞机啦! ”
①教师提问:读这句话,想这句话又写出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
估计学生的回答:“大蜻蜓”飞得很高,比飞机还高。
教师说明: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②教师引导:把换成“说”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强调:“嚷”突出了人物高兴的心情。
③有语气的读句子。教师指导:“嚷”的声音要大些。声音的大小,朗读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教师可以分别用大声和小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三、学习四自然段。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指名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指名回答。
3.比较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
①那美丽的“大蝴蝶”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②那美丽的“大蝴蝶”徐徐上升。
指名说。
教师引导:第①句比第②句多的词语写出了风筝的什么特点?
颜色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
姿态 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有语气的朗读。
4.教师说明:作者是通过写“大蝴蝶”颜色、姿态把“大蝴蝶”写具体的。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把“小蜜蜂”“大金鱼”“小卫星”写具体的?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讲解:作者的想象,如
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
好像在水里游
好像在宇宙中飞行是作者的想象。
5.学习课文的写法,说话练习。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这一段的结尾处是……,作者省略了什么?哪能补充吗?
6.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
四、做课后的选做题。
五、总结全文。
1.总结语:“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放风筝
放风筝的过程: 动作: 举拽收
“大蝴蝶” 颜色
“小蜜蜂” 姿态
风筝 多 热闹: “大金鱼” 想象
“小卫星”
风筝教学设计6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过程与方法: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林晓铃
风筝教学设计7
歌唱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
2、通过符号掌握和表现歌曲中的连贯与停顿。
3、能正确地对待评价,并从同伴的表演中获取信息。
活动准备:
1、对风筝的形状、特征、玩法有一定的了解。
2、两种不同符号的条形卡纸。
3、打击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在《化蝶》的乐曲的伴奏下,做“蝴蝶飞”进教室,每句句末做采花蜜动作,表现乐句的起止。
二、 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谁会用优美和活泼的唱法演唱歌曲。
2、全体幼儿分成两组,用唱衬词的方法,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三、 学习唱新歌《放风筝》。
1、春天到了,一阵阵春风吹来,小朋友都到田野去玩,有的小朋友还放起了风筝,你们有没有见过风筝呀?幼儿学习新歌词,教师说出歌词后,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念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感受歌词优美的'情绪。
3、我们来听钢琴是怎么唱歌的,钢琴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哦,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曲。
4、教师出示条形卡纸。比较两种符号的表现方法。(连贯与断顿)
教师出示波浪线问:“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幼儿自由猜测。教师,这个符号在唱歌中表示连贯,就是我们要一直唱。
教师出示小三角形的卡纸,这在唱歌中会表示什么呢?
哦,这在唱歌中表示要短顿的唱。
5、倾听歌曲伴奏,体会歌曲的什么地方要连贯的唱,什么地方要短顿的唱。
6、边看教师(幼儿)指符号,边唱歌曲。
我们来看着图来唱歌,我来请唱歌好听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指图我们唱歌。
四、 有表情的唱歌。
1、讨论:用怎样的歌声表现风筝在天空中飘盈?
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放风筝时的快乐?
2、根据讨论的结论,进行练习。(优美连贯;活泼轻巧的)
五、 轮流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其余幼儿学做评论员,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同伴的评价。
六、 复习活动:打击乐《拔跟芦柴花》。
1、在教师与幼儿的指挥下,分别演奏两次,注意演奏时用合适的力度,与同伴合作表演。
2、正确的收拾活动室,整理打击乐器。
风筝教学设计8
设计意图
将识字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与方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重视学生读的方法与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课堂上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词,正确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3、正确区分“飘”和“漂”。
4、理解“漂哇漂”、“飘哇飘”在表达上的生动形象的特点,并模仿说话。
5、学习默读,感受故事中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友谊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词,自主发现识字规律。初步感知默读的读书方法。
课程资源
PPT课件、简笔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读生词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好朋友吗?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做些什么?
生:和好朋友在一起可以做游戏,看书,玩啊……
师:是啊,有朋友真好!和好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幸福的。说到朋友啊,我们就不由地想起了小时候就会唱的歌谣“找啊找啊找朋友……”
生: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行个礼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朋友的文章。(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纸”)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第23课,纸船与风筝(zhēng)
师:是啊,这个字单独读的时候是一声,在词语“风筝”里就要读轻声。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呢?
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下面一个“争”字,上面一个“竹字头”,合起来就是“筝”。
师:“筝”是一个形声字,它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我们班就有好几个女生在学习这种乐器。
“风筝”是古代的一种玩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师:看,这就是风筝,它有各种各样。看到风筝,我们就不由得想起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来。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孩子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纸船和风筝》,纸船在水里,风筝在天上,它们相隔那么远,是怎样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出示学习要求。
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课文。
3、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出示图片,分关卡挑战。
☆重点指导“飘”和“漂”的区分。
师:有什么好方法区分它们?
生:一个是“三点水”,一个“风”。说明一个在水上漂,一个在空中飘。
师:没错,它们都是形声字,一个是表示借助水在漂,一个是借助风在空中摆动。
5、还记得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它们都住在哪里?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
6、出示默读要求,提出问题,学生汇报。
理解“山顶”“山脚”,并把“松鼠”“小熊”的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三、学习第2-6自然段
1、师:同学们,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成了最好的朋友!读一读第2~6自然段,看看他们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
2、出示学习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生)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②指读: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老师范读这一句。
③师:谁读得好?(老师)老师之所以读得好,那是有秘诀的,想知道吗?
老师在读“漂哇漂”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幅画,猜一猜,老师在读的时候可能看到了什么?
④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凸显重点:随着溪流,纸船慢悠悠地漂着。
学生试着想象画面朗读句子,读出纸船慢悠悠漂流的样子。
⑤总结方法:想想画面读课文,会让我们读得更加有味道。
4、学习第4自然段。
①师:(孩子们,爱是相互的。)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②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个句子好?(过程变长,更有画面感)
③出示填空,拓展练习。
5、学习第3、5自然段。
①收到纸船的`小熊,收到风筝的松鼠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指读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
生汇报:“乐坏了”。
想象小熊和小松鼠乐坏了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乐坏了就是?特别生气就是气坏了,特别着急就是急坏了,特别渴就是渴坏了……你们看,中国的语言就是这么奇妙,这么丰富多彩)
6、它们就这样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松鼠送给小熊松果,并写上“祝你快乐”,小熊送给松鼠草莓,并写上“祝你幸福”。这是他们第一次和别人分享快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还在不断地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7、总结:
同学们,后来他们的友谊经受了怎样的考验呢?咱们下节课接着读。
四、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祝“字写法,利用方框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3、出示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请同学说一说写左右结构的字需要注意什么。
屏幕出示:一看左右有穿插,二看上下讲错落。
4、重点指导易错字“抓”,师板书。
5、生做写字操,练习写字。
6、投影反馈,学生自查自改。
板书设计
23纸船和风筝
扎风筝(贴小熊图)
(大山图)
折纸船(贴松鼠图)
风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感受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思想启迪。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学过程 与方法]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以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x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
x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过程 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二、预习检查(多音字、形近字、部分词语释义)
三、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
1、 课文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听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
1、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 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四、质疑探究
(过渡)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提出几个问题,探究文章的结构脉络。大屏幕投影出示: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3、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5、最后,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明确:1、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十几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5、从小兄弟身受“虐杀”而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认为不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x至此,从作者悲哀的情感主线可以得出文章的整体脉络(见大屏幕)
五、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主旨
(过渡)《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1、兄弟手足之情。
2、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3、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
4、对被虐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忧虑和痛惜。
六、课文写法归纳,指导写作
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本文是哪一种? 顺叙、倒叙、插叙
2、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明确:
1、插叙
2、从课文三、四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瘦弱、多病、胆小、懦弱,但天真、活泼、聪明的儿童。而“我”则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形象。
七、拓展与体验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x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个风筝,相约来年三月三大家来操场放飞。
风筝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习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学生预习熟悉课文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学生描绘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让我悲哀和沉重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作者在小时候撕坏弟弟的风筝,在长大后想得到弟弟谅解但弟弟却已忘了的故事……
四部分:(时间顺序)第1段北京的冬天看见风筝,想起儿时的事。 第2—4段回忆小时候撕毁弟弟的风筝的一件事。 第5—11中年后,我希望得到弟弟的谅解,但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没有谅解他。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中,自己仍然要面对着肃杀与悲哀的现实(社会、亲情双重)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学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画出这些句子。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画出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后将仍然不明白的句子提出在全班进行交流。
4、想起了自己而是对弟弟玩的天性的虐杀
5、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这使我发现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剖析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习以为常,并不在意这样的虐杀,而这样的虐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展威力。作者极其希望弟弟一样的人能够怨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学生讲故事,拓展主题的意义。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环境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因这件事的心情惊异、悲哀。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清楚、细致学生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时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及技术方式理解文章的难句、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比明确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 — 儿时 — 中年 — 现在 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风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学生事先准备好要送给好朋友的礼物。
2、老师准备课件、小熊头饰、词语卡片、纸船、风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谁能读一下课题。(提示筝读轻声)
2、同学们,纸船在小溪里漂流,风筝在空中飘荡,他们两之间啊,发生了一个很美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请同学们竖起你的耳朵,听老师讲给你们听吧。(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3、这个故事美吗?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吧,别着急,读课文,老师有要求:(出示要求)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
2、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这些读书要求大家做到了吗,好,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3、出示带有注音的生字词。大家看,这些生字宝宝离开句子妈妈,和他的词语朋友来和我们见面了,谁认识他们。(指名读,领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去掉拼音还认得他们吗?
5、出示生字。加大难度,只剩下生字了,谁还会读。
6、同学们看,这三个生字穿上了红衣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抓、吵、受都是翘舌音,跟老师读,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下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识字的好办法,等会推荐给大家。
8、下面请同桌互相抽读卡片,读错了,一定纠正过来,并多读几遍。
9、做游戏。(老师随机抽卡片,学生读,并找出自己的卡片举起来)
10、指导书写
同学们,生字我们都认识,有两个生字宝宝说,他俩很特殊,你发现了吗?(生说发现,说道都是动作时,做动作),最后指导书写抓。
三、读句子,再读课文
1、同学们,生字宝宝和我们做了这么久游戏,累了。他们又回到了句子妈妈的怀抱,你还认得他们吗?句子能读好吗?练习读一读吧。
2、指名读,齐读。(主要评价读的通顺,字音读得准)
3、句子读的这么通顺,老师相信大家课文一定会读的更棒,同桌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的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四、书写幸、福
1、指导书写福
2、评价
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具和课件,试图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扎实、有效。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学效果不错,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这篇课文比较长,饱含感情,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选择采用带着感情读,由感情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教法。本节课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为课堂增添不少亮丽的风景,为学生提供美的视觉感受,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识字教学时,我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怎样学会生字,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帮助正音,再用考考你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会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记住它。学生学完生字后,我及时安排巩固识字的环节,抓住扎和抓重点指导学生发现提手旁的字跟手的动作有关,并让学生演示这两个动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提问的面不够广,这是因为这节课的密度较大,我一直担心上不完,所以不敢多叫几个人回答。其实平时在上课,我不是这样的。其次,课件上草莓的莓的拼音竟然加到了草的头上,我竟然没发现,真是粗心。通过这次讲课,我觉得自己学到了不少。今后,我一定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
风筝教学设计12
学生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谁能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放风筝,而风筝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3、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刘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具体叙述刘老师有关的事或语句中体会到的?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思维,去创造,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还会让他们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教育。]
五、总结拓展。
1、师: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曲生命之歌。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是一项课外拓展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六、布置作业。
1、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总评:
1、这堂课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整个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问题,教师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的课改理念,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习本文意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风筝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子)及10个新词。
过程与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文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2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25)
1、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汇报学生字情况)。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再读探究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4。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5。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课件。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释放出来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以及对我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一般生:抄写生字词(10)
优秀生:查阅资料,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5)
1、师板书;风筝2。师再板书“理想的”
3、师让生看课题提问(板书大“?”)
4、生一提:为什么要加上“理想的”?
5、生二提:理想的风筝什么样?
6、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都不错,老师也有问题,不过先不告诉你,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后你们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25)
1.师:本文讲了谁?刘老师
2.师:他的样子怎样?在第五自然段(师让生齐读)
3.课件:师出示这一文段,并设问:从外貌上,你觉得
刘老师怎样?
生:忠厚生:慈祥
4.师提示:刘老师还有一个使一看就忘不了、与平常人
不一样的特征是什么?
生:残疾(生再齐读这一段。)
5.师:课文还写了刘老师的什么事?
生:玩风筝生:讲课
6.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细读揣摩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7.班上汇报。
⑴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⑵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⑶课件: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三、对课文进行总结(10)
1.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的?最好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课件:刘老师是个()的人
3、生讨论
4、师:谁愿意展示你的答案。
生一:我认为刘老师是个坚强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二:我认为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三:我认为刘老师是个顽强的人,因为课文中这样写道“……”
5、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从这篇课文学到什么表达方法。课件文字
生二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借物喻人。
生三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通过外貌来写品德。
生四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写好某个人主要通过事来表达。
五、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5)
一般生:熟读课文,找自己喜欢段落背诵
优秀生:(1)写法上的启示。
(2)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14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礼物,请看,这是——纸船(出示图片),这是——风筝(出示图片),那我们今天就来分享一个和纸船风筝有关的故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纸(最后一笔是斜钩),船(这一笔是横折弯),风(这一笔是横斜钩,最后一笔是长点),筝(上形下声)。齐读课题,老师听到你们把“筝”读的又轻又短,你们读的几声,单独出现的时候第几声,筝单独出现读第一声,和风交朋友就要读轻声,再读课题。
二、播放朗读,初读课文
今天贝贝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边板画边描述——那里呀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溪水从山顶往下流,绿绿的树,嫩嫩的小草,还有鲜艳的小花,可热闹了,这里美吗?松鼠和小熊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故事就此发生——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这个故事好听吗,那我们就来带着任务自由读读课文吧,谁来读朗读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读完标上自然段;开始吧。
三、随文识字,体悟友谊
1、学第1自然段
这是松鼠和小熊的家,谁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选1个学生贴家,并询问原因。出示卡片:山顶山脚直接读指名读第一段(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让我们知道松鼠和小熊的家在哪里)。齐读(小熊和松鼠住在这么风景如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得读读吧,是呀,我们看着画面或者想象着画面再读读,也是很有趣的读书方法哟。)
2、学2到6自然段
(1)(教师手指板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距离很遥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到课文中去找寻答案吧!请看第二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纸船飘哇飘读一读。出示卡片:折纸船漂哇漂你读得又轻又柔,好听极了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认识折这个字加一加
(2)小熊收到收到纸船后,又有什么回应呢?
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出示卡片:扎风筝飘哇飘着重讲“扎”,za风筝,有什么好窍门记住这个生字,生活中我们女生的头发束起来,叫扎小辫,扎辫子,生活中用东西捆起来这个动作叫做za。他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叫zha,生病了可能就要去医院扎针,就是这个扎。我再找学生读读。我们来关注“抓”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呢?
(3)他们互相都收到了礼物,心情如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读读相关的句子。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出示卡片:乐坏了生活中什么事让你“乐坏了”?你的分享让大家也乐坏了。动作表情为什么这么高兴,把高兴的感觉读出来,你真是一只高兴的小熊,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小组赛读。
(4)老师发现你把抓这个字重读了,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小熊收到礼物的惊喜,我们来看这个字,如何识记呢?“抓”必须用手才能抓。所以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爪”。爱思考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恭喜你,你做到了。
分析对比:折扎抓三个字书写仔细观察,你有什么什么发现,是呀,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在书写时却有所不同。只有细心观察的孩子才能把字写好。汉字书写要讲究一招一式,我们来关注每一笔的笔画走势。描红一个写两个,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背直脚放平。注意握笔姿势。抽两份来展示,批星。
(5)师引读:山上的松鼠给山下的小熊送去祝福的方法是——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师:山下的小熊给山上的松鼠送去祝福的方法是——
生: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谁愿意戴上头饰来当松鼠和小熊,读读相关的.句子。我发现你读得轻飘飘的,你的纸船在慢悠悠得漂。通过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风筝高高飘荡在空中。
师:这两句话里藏着两个生字,特别像,一起读,
出示卡片:漂哇漂飘哇飘读一读比一比课后题
谁能帮助大家把它们区分清楚
预设生:第一句上面的“漂”是随着水流漂的,所以是三点水旁,小船漂下去是漫长的,路途是弯的。;第二句的“飘”是随着风飘的,所以是风字旁。
师:你说得真清楚,让我们很快就理解了。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你有一颗细心观察的心。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发现汉字中的小秘密。
老师还编了一首儿歌,我们可以来记一记,出示儿歌:
水里漂,这样漂,小船漂流慢悠悠;
风中飘,这样飘,风筝飘荡轻悠悠;
字音相同义不同,祖国汉字真奇妙!
师: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
(6)有好朋友的感觉可真好,不仅可以收到礼物,最重要的还有暖心的祝福呢,小熊和松鼠收到了什么祝福呢,谁说说看。
出示卡片:祝你快乐!祝你幸福!他们可能还会收到什么祝福呢?书写“祝”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从此,他们每天都会……
生:扎风筝,折纸船。
师:他们还会彼此传递些什么?
3、学第7到11自然段
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中时,他们俩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飘流的纸船了,(去掉纸船和风筝悲伤配乐)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和小朋友吵架之后心情怎样?
四、填空复述,小结课文
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有一天,松鼠(折纸船)给小熊,纸船(漂哇漂),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小熊(扎风筝)给松鼠,风筝(飘哇飘),上面写着:(祝你幸福)!他俩(乐坏了),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吵架了,心里(很难过),后来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讲,下课。
你读得精彩极了,我要给你一个特权,这个特权就是你想听咱班谁来读,请你推荐下。
风筝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纸船。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生答。
师:请同学请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板书:纸船。)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出示媒体资源中风筝的图片。
师:这个呢?
生答:风筝。
师:读得多准确。“筝”和“风”交朋友的时候读轻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读一声。(指导“筝”的读音)
就是这纸船和风筝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板书: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92页,在初读课文前,你想给自己提一点什么要求呢?指名答。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提点要求,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们,自由去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师:瞧,课文中的生字词跑出来排成了一列,快自由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练读。
2、出示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一行。
指生读。
师:“扎风筝”,这个字在这里读zā,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zā。它也读zhā,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ā,比如扎针。
齐读:“扎风筝”。
开火车领读第一行。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二行。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幸福”的“幸”读后鼻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齐读:幸福。
师:同桌之间练一练,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同桌练习读、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四、逐段读文,区分飘、漂
师:词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为了把最好的你展示给大家,再练一练。
1、1~4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机进行“漂、飘”的教学。
读2自然段时,板书:漂。
读4自然段时,板书:飘。
师:都是piāo,怎么不一样呢?找出文中带“漂”、“飘”的两句话,自己读读,体会体会。生答。
师:确实,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同学们也注意到了,真好。
2、从第5自然段开始,开火车分段读文。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文的范读动画。
师:同学们看完了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六、精读课文
1、学习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出示媒体资源中图片:
师:你们看小熊多开心啊。看到它快乐的样子,你想说什么?
学生回答。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说说吧,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
提示:松鼠折了一只纸船送给小熊,纸船上放着一个松果,松果上还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礼物。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他自己摘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纸条上的话是他自己想的。难怪会让小熊乐坏呢!你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小熊的风筝,松鼠的心情如何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读第5自然段。比赛读,要求读出惊喜、快乐的语气。
2、学习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就是这纸船和这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多少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7~10自然段。)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觉如何?生答难过、失落等。
师:想象一下松鼠和小熊闹别扭时孤独、伤心的心情,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一部分。
生自由读。
师:谁想读一读?指名读。请其他学生评价。
师:小松鼠,看着这纸船,难道你不想说点什么?生答。
例:纸船,你跟小熊说:“我再也不和你吵架了!”
纸船,你快漂到小熊那里,让他和我和好吧!
师:板书(让我们和好吧!)都来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他们和好了吗?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
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松鼠与小熊和好后兴奋、激动的心情。
七、感情升华
师:看得出,同学们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请同学们快速看全文,再次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的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生答。
例:我会主动跟他说我们和好吧,我们还是好朋友。
我会送她一只纸船,跟她和好。
我会写一张纸条给他。
师:同学们维护友谊的办法真多。(师板书:友谊)
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写话。
师:谁把自己写的祝福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写给好友的祝福。
师:老师也想把祝福送给同学们,祝同学们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了解了松鼠和小熊的故事,懂得了友谊的珍贵。课文中的这些新朋友大家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
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
幸福快乐愿意漂流飘荡
1、自由读,同位互读。
2、开火车读。
3、任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名回答。
4、你还喜欢本课中的哪些词语?生答。
二、指导书写
1、观察思考: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文后要求我们会写的的8个生字,看清楚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有哪些好办法记住它们,有哪些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学生思考、回答。
2、指导写字:
⑴写正确:
①幸:区别“幸”“辛”的字形。“幸”上面是“土”,不是“士”。
②抓:右边不要写成“瓜”。
③祝、福:左偏旁是“礻”。
⑵写美观:
①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
②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学生练习,师指导。
三、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风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设计02-22
《风筝》教学设计09-23
风筝教学设计12-24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09-15
风筝教学设计(15篇)06-22
贾平凹风筝教学设计01-19
风筝教学设计[精华5篇]10-11
2023年《风筝》鲁迅教学设计03-21
风筝的教学反思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