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分析: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学情分析
1.通过高中一年的学习,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很好的迁移到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2.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很了解,与我的磨合程度也比较高,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
3.学生对哲学很陌生,思辨能力和思辨的习惯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探究: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学生思考、探究本课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二、知识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出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梳理
三、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明: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
教师解析与学生探究对正
五、哲学的基本问题观点判断:
讲述几个代表性哲学家的代表性观点并判断下面各种说法属于唯物还是唯心
存在就是被感知
心外无物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休谟、康德
六、课堂探究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七、设疑: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Ppt展示材料
问题: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问题,你觉得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八、解析: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问题的回答。
九、小结并强化训练: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哲学的基本问题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探究: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学生思考、探究本课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二、知识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出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梳理
三、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明: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
教师解析与学生探究对正
五、哲学的基本问题观点判断:
讲述几个代表性哲学家的代表性观点并判断下面各种说法属于唯物还是唯心
存在就是被感知
心外无物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休谟、康德
六、课堂探究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七、设疑: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Ppt展示材料
问题: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问题,你觉得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八、解析: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问题的回答。
九、小结并强化训练: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本学期第一节课中已经对学生有所渗透,所以本次课中举出很多丰富的材料,提升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闻播报
学生分析时事新闻
活动2【导入】答记者问
复习旧知
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活动4【活动】辩一辩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活动5【活动】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
活动6【练习】随堂练习
单项选择
活动7【作业】作业
复习和做练习册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播放视频《仁者心动》)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设置问题:是先有猫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猫的形象呢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在哲学上,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强调存在第一性,客观存在的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就是唯物主义),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强调思维第一性,主观的思维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物质起决定作用,就是唯心主义),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味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并通过古今一些人物的言论进行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阳明先生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我心。,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然后带着这一标准回到《坛经》中的故事中去,分析对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谁先谁后的不同理解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呼应课堂导入中利用《坛经》小故事的设疑。
创设问题情境:当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肚子是空空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饿的感觉,那么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我们先有饿得感觉我们的肚子才空空的呢接着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了,我们还会有饿的感觉了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解释: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如果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则是可知论;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则是不可知论。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呢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即坚持可知论。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坚持不可知论。
举例说明:讲解《庄子梦蝶》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开展探究。播放视频《锲而不舍人类探索火星之路》,学生边看边悟,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是不是说火星是不可认识的呢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点评: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有挫折更有成功,我们常说,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从视频中看,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这就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教师引导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以及其内容进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教学设计05-22
雪的哲学06-25
竹编哲学11-01
绿色的哲学09-13
老爸的哲学10-22
痛苦哲学08-31
花贩的哲学07-16
驴的哲学05-25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7-03
张大师的哲学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