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0 15:05: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朱熹和陆游的材料,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示儿》。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我佩服第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同学。对于第二首古诗的作者陆游,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谁愿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你真是一个会收集材料的学生)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诗,进行教学。

  1、同学们打开书本128页,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

  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熟读课文理解)

  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

  (始:才。终: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5、请学生背诵,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诗,你们谁能说说陆游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什么道理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个问题想向同学们请教:陆游是在告诉儿子,书上的知识无用呢?

  四、自学《观书有感》

  同学们下面来我们再学习一关于学习方面的诗,同学们也可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出示古诗《观书有感》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古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二、对话平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复习: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习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古诗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这一板块主要学习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 (李白)

  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习“李”字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

  学习“赠”字

  “赠”就是送给的意思。拼读认识“赠”。

  3、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习“汪”字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李白与汪伦一见如故,他便留下来住了好几天,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两人相见恨晚。二人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两遍诗,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随文识字

  1、学习“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2、学习“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讲一讲记字的好办法。

  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请同学们读读下两句。

  3、学习“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4、学习“情”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青”字为了让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送给我们一个目字旁儿;为了让我们拥有晴朗的天气,送给我们一个日字旁儿,今天它为什么送给我们竖心旁儿呢?

  (四)指导读诗

  1、一首峙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教师激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

  3、指名背诵并说一说自己背诗的方法。会背诵的一起背,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照着书读。

  (五)拓展,练习表达

  1、李白和汪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一生一世的朋友,老师想知道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2、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别董大》、《晓出净慈寺》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习。

  (七)游戏巩固生字。

  小白兔过河(读词语)。

  (八)板书设计略

  古诗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⑴指名读: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⑵引出生字教学:

  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⑶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3、朗读这首诗。

  (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⑴荷尽:

  ①出示2幅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②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③讨论:

  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④指导朗读: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

  (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⑤教师随机评价:

  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⑵菊残:

  ①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⑶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 (2)白发三千丈 (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 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 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 ,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 《 夏口夜泊别友人》 《 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 篇7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 篇8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古诗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初步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

  课前准备:将两首古诗抄写在黑板上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古诗

  (一)《碛中作》

  1.释题,简单介绍诗人岑参。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简单了解每句诗的.意思:

  我远远地离开了家乡,来到西地边陲。广阔的沙漠一直延伸到天边;骑着马儿向西走,仿佛就会走进蓝天。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离家不觉已有两月时间。今天夜晚,我们将在哪里宿营?平坦地沙漠一眼望不到边,没有绿树,没有鲜花,更没有人家居住地袅袅炊烟!

  6.小组读

  7.同桌读。

  8.指名试背

  (二)《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1.读题目,理解题意,告诉学生丘员外就是指丘丹。

  2.自读古诗,注意属的读音。

  3.指名读,理解幽人就是指隐居的人,即丘丹。

  4.逐句理解诗意:

  秋天的一个晚上,我想起了在山间隐居的老朋友.思绪万千。在凉爽宜人的秋月下.我边漫步边低吟着诗句。料想远方的山中,也应是秋色满目:黄叶洒满了一地,松果扑、扑地落下。隐居避世的朋友恐怕还未安睡吧?也许他也在思念着远方的我。

  5.多种形式读

  6.试背

  7.作业布置

  8.背诵这两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古诗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图画。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

  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诗意

  ①读诗的前两句

  ②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③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有“儿童”、“黄蝶”、“菜花”。儿童在干什么?儿童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追赶着黄色的蝴蝶,而蝴蝶却飞进一片黄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这两句诗中,大家除了能够感受到儿童追赶蝴蝶,而蝴蝶却飞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受到在田间地头,蝴蝶在花草间翩翩飞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赶蝴蝶的样子,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追赶蝴蝶时的嬉笑声,欢呼声,还有蝴蝶飞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叹息声。原本静谧的、花黄树绿的乡村,因为孩子们的嬉闹,变得热闹了,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脸上带着笑意。

  三、诵读古诗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一遍。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赏析古诗

  大家看,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静与动”、“声与色”,把春天的乡村春天描写的清新、质朴、情意盎然,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主要是动态描写。通过描写儿童追赶蝴蝶,把人融于景。整首诗情谊盎然,充满了欢乐,课后就请同学们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来读诗歌,背诗歌。

  古诗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古诗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与《行行重行行》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古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掌握诗中所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的艺术手法。

  3、学生通过梳理大意和逐句赏析,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4、学生通过学习此诗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懂得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教学重点:

  1、分析诗中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

  2、梳理诗歌大意并分“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述法、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25分钟)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二、 梳理诗歌大意

  1、 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2、 学生齐读全诗,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3、 诗歌表达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那么它是如何表现这种抽象的情感的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全诗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三、“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1、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思妇的离愁别恨就通过这两部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2、分析到这里当然还无法领略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通过逐句的分析来深入细致地体味诗歌表情达意的高妙之处。

  (1)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离别之恨。请大家把第一部分一起来朗读一下,注意用缓慢忧伤的语调。

  “行行重行行”,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相连。“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大家思考一下,用这种叠音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叠音形成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于是,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接下来思妇又以“与君生别离”一句将离别之恨直接地抒发出来了。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接下来思妇以空间上的具体概念 “万余里”来告诉读者游子远行的距离,两人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正所谓“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正因为“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才路远难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这一部分抒发思妇的离别之恨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的,突出了路远相见之难。

  (2)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

  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丈夫越行越远,会面越来越难,女子的思念也越来越浓烈,在极度思念中思妇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我们才学过的手法——比兴。飞禽走兽尚且不忘本,何况人呢?这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那么我们来看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联想啊?——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的薄幸,这里用浮云遮住太阳来比喻丈夫在外面被别的女子迷惑这样好坏两方面都被思妇想到了,说明她的相思确实很浓烈。而前两句写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分别的日子越来越久,女子的容颜越来越憔悴,身体也越来越消瘦,而游子呢?却在外面“不顾反”,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将女子的思念和游子的不顾反对比,更突出了前者的相思之苦。当然猜测、怀疑是无济于事的,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里的“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看上去衰老。“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最后,女子一改前面的哀伤,而勉强振作,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这里体现了思妇的无奈,无奈之中更包含了哀伤。

  这一部分抒发的是思妇的相思之苦,那么它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的呢?和空间相对——时间。

  (3)总结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

  诗歌的两个部分从内容上说分别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在手法上写“离别之恨”时主要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而写“相思之苦”时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样,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再加上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思妇的感情抒发得充分到位,淋漓尽致。

  三、 介绍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接触过《古诗十九首》的同学可能了解,其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出现这么多表现离别的诗歌呢?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行行重行行》因而也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四、 总结诗歌的艺术成就。

  《行行重行行》不仅因为它的题材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同时也因为它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

  五、 布置作业。

  这首诗非常值得我们熟记于心,剩下的时间就请大家自由诵读这首诗,准备下次早读课上默写。

  《行行重行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2、理解诗歌含义。3、准确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理解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真情至理。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自读书以来,已经学了不少的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反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请大家回顾一下所学的诗词,并举出一例。(学生举例)

  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人生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轻松的心情一起来赏析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的诗歌,抒发的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二)题解:

  1、问:《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书还是一组诗?是谁编选的?

  明确:这是由南朝梁萧统收编的《昭明文选》中的一组诗。这组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是中国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语言炉火纯青。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问:《行行重行行》产生的时代背如何?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明确:是离乱时代。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找出路纷纷背井离乡,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本首诗属于“思妇”诗。

  (三)、学生自读:

  1、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写在草稿纸上。

  2、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老师检查自读情况,强调以下汉字的读音和意思:

  重(chóng):又。行(xǐng):走。 巢(cháo):鸟窝。

  缓(huǎn):宽。 蔽(bì):遮挡。 餐(cān);吃。

  (五)、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前6句):写离别。 第二层(后10句):写相思。

  (六)、分析理解诗意:

  1、研读第一层。指名朗读前6句,师生共同讨论:

  (1)问:“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

  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另一种理解为:生当死别离。这是一种痛苦的、难舍难分的离开。“君”是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与下文的“游子”同。

  (2)、问:“相去”是什么意思?与后文的“相去”有什么异同?

  明确:意思是距离,和后文的“相去”意同,但前者侧重空间,后者侧重时间。

  (3)、“各在天一涯”怎样理解?

  明确: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怎样和上文呼应的?

  明确:“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与“天一涯”相呼应,指路途坎坷曲折;“长”与“万余里”呼应,指路途遥远,关山难度,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事频繁,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小结】:这六句是写别离。由无可奈何的生别,到各在天涯的远别,再到早归无盼的怨望,思妇的哀惋之状,浓浓的愁思情意,质朴而真实。

  2、研读第二层(后十句)。生诵读并讨论。

  (1) 问:怎样理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意思是飞禽走兽尚且思念故土,何况是人呢,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

  (2) 问:如何理解“衣带日已缓”的妙处?

  明确:自别离后,思妇日益憔悴,日渐消瘦,衣带渐松,游子啊,你怎么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无声的心灵呼唤,千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怎样理解?

  明确:“浮云” 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游子为什么长时间不归呢?是被他乡的女子所迷惑还是别的原因。思妇陷入了痛苦的猜疑、彷徨之中。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晚”如何理解?

  明确:“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指的是因极度的相思,导致形容枯槁,心力憔悴。“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5)“努力加餐饭”这一句表现了思妇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努力”?

  明确:这句是在坐愁相思无果时的自我宽慰。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思妇尽量想把不开心的事扔到一边去,但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加餐又何尝容易,所以要“努力”。这两个字透露出思妇那种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

  (6)思妇这种刻骨铬心的相思之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今天的社会有怎样的期盼?

  明确:动乱的社会是思妇痛苦的根原,建设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是今天人们共同的期盼。对于学生则还需要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小结】:游子久行未归,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憔悴消瘦的思念,担心意外的疑虑,青春蹉跎的愁伤,勉强解脱的宽慰,读之使人悲感万端,为女主人公的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平实中见真情。

  (七)总结全文:

  本首诗写了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一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之情;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复杂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措词明白浅显,而内容丰富深厚;运用比兴手法,表现深刻而曲折的主观心情。

  (八)指导背诵。

  (九)练习:

  1、背诵《行行重行行》

  2、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行行重行行》教学思路

  1、导入:女性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2、让学生谈“我了解的古诗十九首”明确: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3、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4、让学生齐读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5、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妇的离愁别恨)

  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

  6、谈谈思妇的离愁别恨的是如何表现?

  7、作业:背诵全诗

  8、板书: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画》教学设计08-29

古诗教学设计(15篇)06-04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07-20

古诗教学设计集合15篇07-1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22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教学设计12-27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107-03

《古诗》的教学反思09-21

古诗教学反思06-15

古诗教学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