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14:59: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

  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我园课题研究《智育爱》中的《分类游戏》这节课,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的目标;运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ipad的游戏功能,通过多次情景化的活动引导幼儿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我班幼儿处于中班阶段,部分幼儿有简单的分类经验,但是对双维度的分类接触的很少。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计了这次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分类游戏提升幼儿的分类经验,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2、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3、体验分类游戏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难点: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简单分类的经验

  物质准备:课件,操作单,不同颜色的衣服和头饰。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玩电子互动地面游戏《打地鼠》,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图片,简单分类

  1、师:小老鼠家有很多的孩子,它邀请中一班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看一看,它们带我们来到了哪里?

  2、教师播放白板课件,利用聚光灯的.功能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猜想后教师退出聚光灯。

  4、师:啊,真是小老鼠的家,在它家里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

  5、小老鼠家里很乱,鞋子满地都是。于是,妈妈买来了一个鞋柜,让它们把鞋子进行分类摆放,这下可难住了小老鼠们了,咱们小朋友们来帮帮它们吧,看一看应该怎样

  摆放?

  6、幼儿观察讨论后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帮助小老鼠摆鞋子。

  7、教师根据幼儿情况观察指导。

  (三)观察图片,复杂分类

  1、师:鼠妈妈要带小老鼠去游玩,因为孩子很多,所以要分坐几辆车,小朋友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颜色的汽车和哪些司机。

  2、幼儿观察大胆表述。

  3、教师讲解坐车的规则:小老鼠穿xx颜色的衣服,身上有yy小司机的标志,就坐yy小司机开的xx颜色的汽车。教师结合白板课件反复讲解游戏规则。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进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教师利用白板小结活动结果,对了播放鼓掌声,错了播放哭声。

  (四)操作活动,巩固分类

  1、师:嘟嘟嘟,小老鼠们坐着车来到了科技管的儿童乐园,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项任务“搭建城堡”。

  2、小朋友们观察城堡房顶和房间的颜色,寻找房间颜色和房顶颜色的分类组合来搭建城堡。

  3、教师讲解搭建规则后幼儿操作。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操作单进行活动。

  (五)游戏活动:小老鼠找朋友

  1、幼儿头戴不同颜色的老鼠头饰,身穿不同颜色服装。教师利用白板播放音乐,音乐一停,出现一个小人,幼儿穿的衣服和戴的头饰和白板上的小人相同的抱在一起。反复听音乐游戏。

  (六)活动延伸:将本节课的内容发布到安康家园网或新浪博客,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帮助幼儿练习分类。

  活动总结

  在这次数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白板的拖拽、声音动画链接、聚光灯、画笔等功能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通过多个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交流——感知——操作,了解、感知从简单分类到复杂分分类的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整个活动充满了自然、和谐、创造、快乐。幼儿在积极有效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幼儿变被动学为自主学,变接受性学为发现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好地达成了目标。

  不足之处:在活动之后我们发现了不足,教师在给予幼儿玩小老鼠找朋友游戏时,时间不充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周全细致地考虑,继续进步。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能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辩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的个数不同。

  一、观察照片,谈话引入。

  1、谈话引入

  屏幕出示两张分别从教室前后拍的照片,学生辩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3、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仔细观察两张照片。

  回答问题。

  二、观察实物,指出实物的正面、侧面、上面。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观察图书柜:

  (1)把图书柜放在讲台中间。

  (2)提出观察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观察时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把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2、小组内交流:坐在自己位置上能看到图书柜上几个面?哪几个面?

  3、班内交流,全班评议。

  4、观察洗衣机和冰箱的图片。

  (1)仔细观察图片,判断它们分别是洗衣机、冰箱的哪几个面?

  (2)小组内交流,介绍你观察到的哪几个面?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1、出示P86下面的两幅图。

  2、猜一猜,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为什么这么说?

  3、学生轮流在离开座位,观察图书柜,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图书柜。

  把自己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学生观察洗衣机和冰箱图片。

  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

  学生猜一猜是谁看到的?,轮流看一看,验证猜想。

  四、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1、把文具盒放在桌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1)以小组为单位,先各自观察,再组内交流。

  (2)指名回答。

  2、小组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讨论交流: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说说正面、侧面、上面各有什么颜色?

  3、(1)摆一摆,再观察,回答问题,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下面的图片,判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或学会了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在数学学习上,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让学生整理1-6的乘法口诀,研究表内乘法的规律。熟练地记忆口诀,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2.在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熟记口诀,灵活运用口诀。

  教学难点:

  研究、发现出表内乘法的规律。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回忆 搜集 再现

  1、 提问: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口诀?(板书:1——6的乘法口诀) 闭上眼睛想一想,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学生闭上眼睛回忆。)

  2、好,睁开眼睛,让我们一起有顺序的背一背1——6的乘法口诀。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完整的口诀,你能把它说完整吗? 一般题:( )二得二 三五( ) 二( )得八 开放题:( )得六 ( )得四 ( )十二 ( )十八 [设计意图:课首让学生回忆旧知,诱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体现了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设计的开放题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口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整理 观察 记忆

  1、 你们能把乘法口诀整理成一张表吗?

  (1) 小组合作整理、排列,老师巡视。

  (2)展示各小组用各种排列方法整理成的乘法口诀表,小组代表作介绍。(有宝塔形、楼梯形、梯形、大树形等)

  2、小朋友整理得都有一定道理。这里也有一张口诀表,你有办法补充完整吗?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书上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全班交流。

  4、小朋友真会发现,其实这张乘法口诀表下面还有一部分乘法口诀呢。你知道还有哪些乘法口诀吗?(6、7、8、9的乘法口诀)

  5、 小朋友真聪明,那你知道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吗?

  6、是啊,乘法口诀的作用很大,我们要牢牢记住它。你能记下来吗?你准备怎样记? 学生自由背口诀,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小朋友记在心里了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指名背口诀。(有横背、竖背、横着倒背、竖着倒背等) 还有别的背法吗?老师会拐弯背呢。(示范背“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同桌小朋友互相拐弯读一读,不会的可问问其他小朋友。读熟了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乘法口诀表的多种整理方法、乘法口诀表的多种补充思路、乘法口诀表的多种编排特点、乘法口诀表的多种记忆方式都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的潜能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景中逐渐得到开发。]

  三、提取 应用 巩固

  1、刚才小朋友说,乘法口诀的作用很大,那你能说说每一句乘法口诀能算哪些乘法算式吗?师出示“三四十二”“五五二十五”口诀卡,让学生说算式。 同桌用乘法口诀卡片合作练说。

  2、计算

  2×6 3×5 5×6 5×4 6×3 5×2

  5×5 5×1 3×4 2×4 6×6 3×2

  3、游戏:欢乐蹦蹦跳。每一组由正、副组长负责,各带3位同学成为小小组,组长做裁判,小小组3位同学要求第一位同学算出所给题目的得数,第二、第三位同学说出与它相邻的算式并算出得数。例如:所给题为“4×3”,你可计算:“4×2”或“4×4”;还可以计算“3×3”或“5×3”。算对的就可以跳过一格,比一比哪组跳得快。 各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兴趣很高。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延伸 告诉妈妈拐弯背的方法,并跟妈妈比一比,谁先背出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练习、小组合作游戏以及课后与家长合作比赛等多种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运用知识,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更好的掌握图形。

  2、培养幼儿观察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活动让幼儿更好的掌握图形。

  活动准备:

  1、故事课件

  2、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图形宝宝(各一个)

  3、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图形“饼干”(各几个)

  4、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图形图片许多供幼儿串图形项链、线和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通过一个小故事,导入活动

  师: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

  幼:想……

  师:那你们可要听仔细哦,待会儿我还要考考你们呢。

  二、图形,给图形宝宝喂饼干

  1、 图形宝宝肚子饿了,我们给它喂“饼干”吃。

  (1)观察“饼干”的形状,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2)教师手持图形,找出与图形宝宝相应的“饼干”

  (3)检查是不是图形宝宝都喜欢吃的“饼干”

  (4)请幼儿帮图形宝宝找“饼干”

  三、串项链图形

  1、给图形宝宝做礼物——项链,教师示范。

  今天图形宝宝玩得很开心,现在他们要走了,我们给他们做一条好看的图形项链送给他们,好不好?

  2、幼儿串项链

  3、幼儿相互说一说,比一比,我的项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送给哪个图形宝宝?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P.3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

  用0补足。

  3、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一个数乘以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34.872.35.0620.370.580.96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前两节课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示范:

  1.教学例3、0.0560.15

  (1)猜:这道题的积里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写竖式。

  ①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该怎样写?试着写一写,指名板演。

  ②集体订正,师示范:0.056

  0.15

  (3)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①生独立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指名板演。

  ②分组讨论: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有多少位?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③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④让学生点出积的小数点,并指名板演。

  ⑤生独立用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的方法检验上面的计算结果。

  ⑥师巡视,集体订正。(注意示范)

  2、教学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产的奶是八月份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生读题明白以下问题:①已知所求?

  ②怎样列式?

  ③所列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2)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尝试比较例3和例4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2)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例3的乘数是0.15比1小,求的是0.056的百分之十五,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例4的乘数是2.4比1大,求的是18.5的2.4倍,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3)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4、做一做:0.320.252.61.08

  先判断乘得的积要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并注意验算。

  三、运用

  1、P.5页12题(投影出示)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2、点小数点。

  38.045.0060.035

  4.60.0070.16

  2281235042210

  1420835

  164892560

  3、快算。(P.5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5页11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6

  【知识目标】

  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索然无味:乏味,形容没有兴趣的样子。文中指提不起兴趣。

  清沁肺腑:文中指清新气息渗入了人的内心。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白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乞灵:指请求神佛帮助。文中指请求书本及词藻典故的帮助。含贬义。

  二、速读课文,问题思考,讨论交流。

  1、你能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吗

  第一部分指出: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情感上的“推敲”。

  后一部分指出:用字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运用文字联想意义,“惟陈言之务去”。

  全文主旨: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

  2、你会对下面几个例子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吗

  例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例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诗的推敲。

  例四:《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两句的内涵剖析。

  【这个思考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自主思维】

  第一例:句式有所变换,随着句式变动,感情色彩也有极大的变动,特别是“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不能认为这样改动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现强烈感情,反而会造出一句病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并不能成为句子。

  第二例:【除了作者的分析外,实际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王若虚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则事例也告诉我们换一字、一句都会改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至于简笔还是繁笔,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三例【应该联系诗歌背景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但探究质疑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的】

  作者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推”好还是“敲”好正如作者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四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的三四句.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是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混之中有蕴藉。

  3、理解“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咬文嚼字”是炼字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加工和锤炼,选择那些既表达意思又体现思想情感的语言。

  其次.“咬文嚼字”是阅读或写作的一种严谨态度,表面上它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其三,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其四,既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联想意义,又要防止“套板反应”,本着运用文字所应用的严谨精神,推陈出新,创造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三、迁移运用,试比较下列来自生活中的例子

  ☆你这混蛋--你是混蛋--你是个混蛋--你真是混蛋

  ☆你真是的--你这个人真是的--你这人真是的

  ☆你客气什么--你这么客气干什么--你不用这么客气

  ☆我要来去石狮吃桌子--我到石狮给朋友请吃饭--我到石狮赴宴

  ☆我白白米养了你这蹲窝鸡--我用尽心血养你真没用--我含辛茹苦养了你这不肖子

  ☆我快要死了,你怎么这样没用--我老了,你怎么总是长不大--我已是风烛残年了,你怎么这么不成器

  ☆网络语言:我靠-我晕-我被打败了--老大爷:我犯糊涂了--俗语:我如坠五里雾中--书面语:这简直不可思议

  四、拓展思维

  范题引路

  请同学们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在下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①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②。

  从电话费的帐单中.最能体会出“③”的道理。

  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④”。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白留”。

  大学生只有当月未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⑤”。

  白手起家的富翁,有的是从“⑥”干起的。

  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

  答案①招婿②病是假的③言多必失④游客⑤抵万金⑥黑手

  五、作业

  完成《导学》“能力训练“

  预习《读《伊索寓言《

  【教学反思】

  本文是文论,针对性强,观点集中明确,学生不难自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子都为主,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抓住重点语段与关键词,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归纳。

  对语言的运用,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咀嚼品味语词的不同用法与作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词,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本课努力把文本提供的实例与生活情境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情感体验,学生较为吸取,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还未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让他们在课后互相合作,通过报刊阅读或生活语的采集,做进一步的比较提炼与提高。也可以提供平时习作片段,大家都来“咬文嚼字”,互挑毛病,互相促进。

  惜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7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出示卡片)

  二、读题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2×4= 3×5= 6×6= 4×6=

  5×6= 6×4= 3×4= 4×3=

  三、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2至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同样要求大家熟记,看谁记得快。

  四、新课教学

  1、出示准备题:7个7个地加,加到49。(利用课本上的插图)

  一个图案用7块图形,(先填表)

  师:第一个格里是7,是1个7,再加上1个7,是几个7?是多少?

  师:第三个格里填几?怎么想?

  生:填21,2个7加1个7是3个7,14+7=21

  师:两个同学说的全对,第二个同学的方法简单,像第二个同学这样想,把下面的空格填上。(生说师板书)

  师:从1个7是7读到7个7是49,边读边记,看谁能记住几个7是几。

  评析:利用乘法的意义、加法的法则等基础知识为铺垫,为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注意了知识的连续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出示例1,编出口诀。

  例1,摆1条小船用7个三角形,摆2条呢?——摆2条呢?摆7条呢?(板书)

  (1) 师在投仪上用7个三角形摆一条小船,(让学生看到摆的过程,然后,把1条小船贴到黑板上。)

  师:摆l条小船用7个三角形,1条小船是几个7?列出乘法算式。7×1=7,编出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2)师出示2只小船贴在黑板上。

  师:2条小船用几个三角形,想:是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自己编出乘法口诀。编完同桌互相检查。

  生:二七十四。

  生:二七一十四。

  师:同桌讨论,谁编的对。

  师:谁能说一说怎么编出二七十四?

  生:1个7加1个7是2个7,7×2=14,2个7是14,二七十四。

  (3)师出示第三只小船。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老师出示用三角形摆成的小船图,同学们观察是几条小船,想是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编出

  乘法口诀,你们能行吗?

  生:我们能行!

  [评析: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增强自信心。]

  (生编口诀,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写作三七二十一,丢掉了"十"老师及时反馈矫正。

  (4)师分别出示4条、5条、6条、7条小船,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编完同桌互相检查。

  (5)生说师板书乘法算式和后四句乘法口诀。

  [评析:运用知识、思维的方法迁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新知,通过编完口诀的同桌互相检查,体会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

  提高的.协作精神。]

  3、总结规律,记住口诀。

  (1)看黑板,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乘数相同,表示什么?

  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中的被乘数相同,表示什么?

  (2)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忘记四七得多少怎么办?

  生:想三七二十一,3个7加1个7是4个7,21+7=28。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5个7减1个7是4个7,五七三十五,35—7=28。

  (3)练习记口诀。

  ①读口诀。②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③师生对口令。④同桌对口令。⑤同桌检查记口诀的情况。

  [评析: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加深对口诀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加深对口诀的记忆。]

  4、出示例2,运用口诀。—

  (1)7x5=?算式表示什么?积是多少? 5×7=?算式表示什么?积是多少?

  师:算式表示的意思不同,但是积相同,所以这两个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五七三十五。

  (2)4×7=?口诀是:( )

  师:用这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一道乘法算式?

  (3)口算,并说出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7×3 7x5 7×4 2×7 6×7 7x1 7x7

  师:根据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五、新课小结,学生质疑

  六、巩固练习

  1、(出示投影片)回答:一行有7个五角星,2行呢? 3、4、5,6、7行呢?

  2、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7×4 7x3 6×7 4x7 3x7 7×6

  3、填空。

  5×( )=35 ( )×3=21 6×( )=24 ( )7×=42 ( )×( )=28 ( )×( )=14

  [评析:设计口答,求和、说口诀,用以巩固新知识。设计填空题,即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又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了渗透。]

  4、把7的乘法口诀填人乘法口诀表。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回答)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8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2.尝试活动:让同学们提前准备道具,在课上用剪刀剪纸,并且提出问题,在剪纸过程中如果把剪刀看成两条线,则在剪纸的过程中剪刀发生了哪些变化?

  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4.尝试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让同学们把形成的四个角两两一组结对,一共能有几种,并且提问角一和角二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角一和角三呢?

  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四、总结拓展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通过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第一组长方形(等宽不等长)

  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比较大?

  2、出示第二组长方形(等长不等宽)

  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更大一些?

  3、刚才我们观察了两组长方形,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说明:通过观察两组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作孕伏铺垫。]

  二、教学新课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拿出若干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再观察摆出的长方形,看一看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并数一数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填写下表。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交流并填表,教师巡视。

  (3)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教师提问,学生交流:你所摆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摆的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关系?(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提问: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2)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提问: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学生全班交流。

  (3)出示例2右图提问:这幅画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

  学生在书上各自测量长方形的面积,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商量,合作学习。

  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学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用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3、教学试一试。

  右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这个长方形已经告诉了我们长和宽,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测量长方形面积的'学习经验,观察思考并想象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4、总结抽象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二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在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最佳记忆方法,能熟练背诵2的乘法口诀。

  2、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探索新知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运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

  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骑单轮车的精彩杂技表演,研究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杂技演员们给大家表演的是顶竹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有5名演员在顶竹竿,每根竹竿上都有两名演员。预设2:舞台上还挂着灯笼,每串上有2个红灯笼、5个黄灯笼。谈话:我们尝试把它们编成一首小儿歌。一人头顶1根竿,竿上两人转圈圈(教师指图加手势演示);两人头顶2根竿??谁能接着说?

  预设:竿上4人转圈圈。

  追问:接着往下编,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

  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解决“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杂技表演顶竹竿为背景,与生活联系密切。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将信息以学生喜欢的儿歌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呈现,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接着编儿歌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要想接着编,首先须知道3根、4根、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提取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借助学具,创编儿歌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认为3根竿、4根竿、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预设: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

  谈话:大家都认为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是怎样得到的呢?先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探究3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3根竿上有几个人?”哪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3根竿上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预设1:摆小棒的方法。预设2:列加法算式2+2+2=6。预设3:列乘法算式3×2=6或2×3=6。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刚才的猜想,3根竿上6个人(板书:6),表示3个2相加(板书: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6(板书:3×2=6)。

  (2)探究4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4根竿上有几人呢?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4根竿上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预设1:用小棒摆一摆。

  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2+2+2+2=8。

  预设3:列乘法算式2×4=8或4×2=8,表示4个2相加。

  小结: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4根竿上有8人(板书:8),表示4个2相加(板书:4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4×2=8(板书:4×2=8)。

  (3)探究5根竿上有几人

  谈话:3根竿、4根竿上有几人的问题都解决了,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5根竿上有几人,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板书:5根竿上个人)

  预设1:我们是用画圆的方法表示。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2+2+2+2+2=10。预设3:列乘法算式2×5=10或5×2=10,表示5个2相加。

  小结: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得出5根竿上有10人(板书:10),表示5个2相加(板书:5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5×2=10(板书:5×2=10)。

  (4)探究2根、1根竿上各有几人

  提问:2根竿上几个人?2根竿就是几个2?能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吗?(板书:2根竿上个人)

  预设:是2个2,加法算式是2+2=4。乘法算式2×2=4所以2根竿有4个人。追问:这里的两个2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那分别表示什么?2×2表示什么?

  预设:第一个2表示每根竿上有2人,另一个2表示有2根竿子,2×2表示2个2相加。提问:1根竿上有几人?也就是几个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预设:1根竿上有2个人,也就是1个2,乘法算式是1×2。

  小结:2根竿上有4人(板书:4),表示2个2相加(板书:2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2×2=4(板书:2×2=4)。1根竿上有2人(板书:2),表示1个2(板书: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板书:1×2=2)。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摆一摆的过程中、通过借助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几乘2的直观表象。全班交流不同方法时,在说一说的过程中,既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进行了一次锻炼,同时又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几乘2乘法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归纳、倾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借助儿歌,创编2的乘法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1根竿上2个人,2根竿上??不但解决了问题,还编出了一首小儿歌,你们能接着编下去吗?

  预设:2根竿上4个人,3根竿上6个人,4根竿上8个人,5根竿上10个人。谈话:除了用小儿歌帮助记忆,你还能想到更简便的方法吗?学生可能回答:可以把儿歌编成乘法口诀。

  谈话:1根竿上2个人,表示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谁能来编第一句?预设: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提问:2根竿上4个人,表示2个2相加,乘法算式:2×2=4,谁来接着编?预设:二二得四(板书:二二得四)

  谈话:剩下的你会编吗?先自己编一编,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学生独立创编,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创编3×2的口诀

  谈话:3根竿上6个人,表示什么?用乘法怎样表示?预设:表示3个2相加,列式3×2=6。追问:谁来编口诀?预设1:三二得六。预设2:二三得六。

  小结:我们在编口诀时通常都是将较小的数放到前面,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二三得六就是3×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三得六)

  (2)创编4×2的口诀

  谈话:4根竿上8个人,表示4个2相加,乘法算式怎样列呢?它的口诀又是什么呢?预设1:4×2=8,口诀是四二得八。预设2:我编的口诀是二四得八。

  预设3:选择二四得八。应该将小数放到前面。

  小结:二四得八是4×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四得八)。(3)创编5×2的口诀

  谈话:5根竿上10个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列呢?可以怎样编口诀?预设1:5个2相加,乘法算式5×2=10,口诀是二五得十。预设2:我们的口诀是二五一十。

  谈话:为了方便我们在解决5个2相加或2个5相加时都用同一句口诀。我们一起把刚才创编的成果读一读。

  谈话: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迁移规律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在对几乘2的乘法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以简短精炼、朗朗上口的儿歌作为载体,将儿歌进行简化,从而抽象出2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共同编制“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两句乘法口诀,然后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交流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自主对比、选择中,使编制简洁的乘法口诀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背诵口诀,理解意义

  谈话: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每句口诀里都有二。预设2:从下往上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多了2,从上往下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少了2。预设3:每一句都是表示几个2相加。

  谈话: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每句口诀间的关系,还发现了口诀表示的意义。那二二得四这句口诀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二五一十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二二得四表示2个2相加得4。二五一十表示5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5相加。追问:有个马虎的小朋友忘记了二四得几你们能帮帮他吗?

  预设1:记住二三得六,再加上一个2就可以。或者记住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也可以。 小结:知道了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发现了口诀里的小秘密,同时也掌握了记忆乘法口诀的小窍门。现在快速记忆口诀,看谁将2的口诀记得又快又准。

  (学生自由记忆、背诵,同桌两人对答,师生对答)

  谈话:真了不起,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将2的乘法口诀记住。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的乘法口诀,通过找规律,学生进一步发现每句口诀间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教师利用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口令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记得准确而深刻,为以后学习其他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4、解决绿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谈话:仔细观察舞台布置,你们能找到哪儿藏着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预设: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谈话: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预设1:就是求4个2相加,列加法算式2+2+2+2=8。预设2:求4个2是多少,列乘法算式4×2=8或2×4=8。预设3:我用乘法口诀二四得八。

  谈话:用口诀我们很快就可以算出4×2=

  8、2×4=8。想一想1×1=多少?表示什么?可以怎样编口诀?(板书:1×1=)

  预设:1×1=1,表示1个1相加,口诀是“一一得一”。(板书:1)小结:我们就用这句口诀“一一得一”。(板书:一一得一)

  【设计意图】

  本环节利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绿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学生对2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又强化了对于2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

  1、看图列式。

  2、照样子填一填

  3、看口诀,写算式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4、找一找生活中用到的2的口诀

  谈话:你们能找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接解决吗?预设1:一名小朋友有2只眼睛,3名小朋友有几只眼睛?二三得六。预设2:教室里一盏灯有两根灯管,4盏灯有几根灯管?二四得八。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课堂练习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列出加法、乘法算式,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然后再次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看口诀说算式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因数,结果不变的规律,第四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此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预设1:我学会了2的乘法口诀。预设2:我会自己编口诀了。预设4:我会用口诀解决问题。预设3:这节课我很快乐。

  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适时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75页中的《体育中的数学》——《队列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尝试数学与多学科的整合。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演示课件)

  师:这段视频展示的是20xx年我国庆祝建国60周年时所举行的隆重的阅兵仪式。就在这些整齐的队列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队列中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动手设计

  师:笑笑她们班正在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队列比赛,老师为了编排队形伤透了脑筋。她们班共有48名同学,聪明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帮她们设计一个队形吧!

  师:请听要求:1、用小圆代表同学;2、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听清楚了吗?动手画一画吧。

  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我们邀请几位设计师来展示一下他的作品吧!(投影展示)

  师:说说你设计的队形吧。

  师:6×8和8×6排法相同吗?

  (板书:每行人数行数)

  2、完成表格

  师:3(4)班的孩子可真踊跃,都想发表意见。这样吧,我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你们这组能写出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4人小组交流排法,组长记录完成表格。

  3、汇报交流

  师:王老师刚才收集了几个小组的表格,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展示)

  师:能说说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师:是呀,我们在找寻排列方法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这样就不会出现漏数了。

  4、理解方队

  师:刚才笑笑给我打电话了,说学校有一项加分要求,就是排成方队的话可以加2分。(课件出示)

  师:你知道什么叫“方队”吗?(课件出示方队概念)

  师:那48人能正好排成一个方队吗?笑笑她们也正发愁呢?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请先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吧!

  (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至少应该增加几人!或者至少减少几人呢!

  (板书:至少增加1人至少减少12人)

  师:那么,哪两个相同数相乘的积最接近48?对,那我们就排成7×7的.方队。

  三、课堂反馈:

  1、师:孩子们,咱们班有多少人?那如果我们想要排成方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师:增加的人从哪儿来?那我们就邀请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起组成方队吧!那减少的人呢?就去做小老师吧!

  师: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给我们班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我代表我们班的同学谢谢你们!

  2、(课件出示)师:笑笑在队列的变换时站在一个小方队的中间,她的前、后、左、右都各有2名同学,你知道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吗?请你在本上画一画吧。(生动手)

  师:谁来展示一下?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班上的孩子爱动脑,会思考,而且遵守上课纪律,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录像。(视频展示)

  师:看了这个有创意的队列表演,大家感兴趣吗?如果你们对这回家们也试着设计一个有创意的队列吧。

  板书:

  队列中的数学

  每行人数行数

  68

  86

  ……

  至少增加1人至少减少12人

  7×7=496×6=36

  48+1=4948-12=36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20×4=800÷4=

  300×2=7000÷7=

  6×30=180÷2=

  50×4=400÷5=

  说说800÷4,你是怎么算的?算理是?800可以看做8个百÷4=2个百

  2、估算并说说你的估算方法

  313÷5≈727÷9≈248÷5≈

  318÷8≈298÷6≈809÷9≈

  说说313÷5≈727÷9≈你是怎么算的?

  (1)相乘算除(2)把被除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

  3、写出与此算式相关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1)5×6=30

  (2)10×4=40

  (3)420÷6=70

  观察算式,每组都是4个算式,2道乘法,2道除法。每道算式都是由同样的三个数组成。

  小结:乘法和除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利用这种转换的关系,我们可以进行乘除法验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和口算。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60个气球布置教室,每组20个气球,需要几个大组?

  学生列式60÷20,为什么用除法?(求60里面有几个20)

  得几?学生有两个意见3和30。、

  2、应该得几,想办法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说说你认为得几,为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1)6÷2=3,所以60÷20=3

  (2)相乘算除20×(3)=60,所以60÷20=3

  (3)想()个20是60

  3、借助摆小棒理解,60里面有几个20?

  学生自己摆,实物投影展示摆的过程,60里有3个20。所以3个20是60,30个20不对,由此得出准确结论60÷20=3。

  课件展示分小棒过程,帮学生理解算理。

  (二)认识升华,独立探究

  1、150÷50可以怎样算?得多少?

  400÷50得多少?

  学生直接口算说得数,说说口算方法。将方法归纳为去0法和几个50是150,几个50是400。

  2、方法迁移,自学估算

  想一想:83÷20≈可以怎样算?得多少?

  80÷19≈

  方法总结:两位数的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三、分层练习

  1、超级点点点,说明比赛规则和奖励制度

  学生口答随机出示算式的得数,选取部分说算法。

  2、购物中的数学。

  新学期,学校购买办公用品。

  购买粉笔,每箱80元,共用240元。买了()箱。

  购买了40个黑板擦,用200元。每个板擦()元。

  购买了图书,用了368元买了60本,每本图书大约()元。

  学生列式,并口算结果。

  3、神奇的宝塔

  18÷2=

  180÷20=

  1800÷200=

  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正向观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10倍或100倍,商不变。

  反向观察被除数缩小10倍、除数缩小10倍或100倍,商不变。这就解释了同学没开始总结的算法,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可以时去掉一个0,而得数一样的原因。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3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近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近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习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4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的内容都很重要,但是重点在第一、二、四、五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能和习惯。

  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也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以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另一方面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第四、五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一册的几何初步知识,主要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认识直线、线段、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认识射线、垂线、平行线、梯形,并萄一些简单图形的作图的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謒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照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

  2。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有关水果店、鞋店、电脑市场、服装店的情景照片;课件(能控制图片,音乐,及其他题目的展示);货柜台及物品(水果类、学具类、蔬菜类、生活用品等多种物品)

  学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出示一张水果店照片。

  师:这张图片漂亮吗?你逛过商场吗?这张图片是老师上周星期天逛商场用相机拍下来的,还有几张,想不想看?

  师:那好,待会同学可要仔细观察每张照片,看谁看完之后,能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情景中探索、生活经验的升化。

  (一)从生活经验中悟出新知。

  1。课件一张一张显示商店里拍的照片。(学生小声说)

  2。抽学生说。

  生n:我看到了……

  3。几张照片放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了这么多。你发现这些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师:你们的发现都不错。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把一样的(或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数学上把一样的或同样的称为同一类。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的方法。

  板书

  (二)实践体会,分组动手摆,生活经验的升化。

  1。师:刚才商店里的阿姨摆柜台,分类摆得不错,你们想不想摆呀?好,下面请大家来当小售货员,动手分类摆一摆。

  要求:首先,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到柜台前,看看你们的柜台前的篮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然后,商量、讨论怎样把这些东西分类摆放好。

  再动手合作把物品分类摆放好。

  2。小朋友动手合作摆放。 (放音乐,让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中活动)

  3。小组参观、交流、汇报。

  师:哪个组先请大家来参观?

  接着一组一组汇报,同学相互评价。(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培养交流、评价意识)

  4。列举生活中的分类。

  师:我(老师)觉得四个小组摆得挺不错,经过我们小售货员分类摆放,这些东西就不乱了,看起来就清楚了不,找起来就方便了。

  比如,我要买西瓜,到哪儿买?兴趣班的同学要买足球,到哪儿买?冬天来了,妈妈要给你买毛衣,到哪儿买?李老师要买电脑,到哪儿买?(列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曾经到什么店里去买过什么?

  5。德育教育

  师:分类带来这么多方便,你们说分类好不好?

  平时,我们同学们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要分类摆放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分类知识的抽象运用。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合作分类摆放物品,做得非常好,那么,画出来的,你能分吗?

  1。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

  2。出示课本第40页第2题。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把车涂上颜色,看谁涂得又对又好。

  小组互相欣赏。

  各组推选1名全班展览。

  4。分类的多样化。

  师:其实呀,分类还有一定的技巧,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拿出装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

  师:请你把这些学具分类摆放成几堆,看你有几种摆法。

  学生动手摆。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可按形状、可按颜色,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就不一样。(课件展示分的结果)

  收学具。师:请把红色的收起来,再把黄色的收起来,再把蓝色的收起来,把剩下的收起来。

  三。课堂回顾。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师:今天大家学会了分类,还掌握了分类的一些技巧。

  四。把分类运用于生活。

  1。说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分类。

  2。课外运用。(针对寄宿制学校)

  (1)今天中午在食堂就餐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食堂,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分类。

  (2)学们今晚分类摆放自己生活柜里的物品,晚上老师要来参观。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0-20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经典)09-1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1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6-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05

数学教学设计(必备)11-30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