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的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孩提时代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⑵ 揣摩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
2、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鲁迅是一个中国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世人所传颂,提到鲁迅,我们会深深地被他刚毅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今天当我们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2、纠正字音。
3、出示思考题:
⑴ 根据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⑵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⑶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觉是怎样的?
⑷ 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4、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交流:
讨论明确:可以把文章分成1~8自然,9~篇末两个部分,作者描写的百草园共有14个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盎然有趣,是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也反映了过去三味书屋的无可奈何之情,这部分写了先生的性格特点,上课的形式及上课的内容。
三、赏读课文,体验美感
1、赏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⑴ 你认为写景状物精彩在哪里?为什么会精彩?
⑵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喜欢哪一个?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作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使得景物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园笼罩了扑朔迷离的气氛,更具神奇色彩,“雪地捕鸟”中一连串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四、合作探究
1、质疑:
⑴ 作者为何写贪玩逃学的情节?
⑵ 先生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为何不高兴,脸有怒色?
2、讨论明确:
描写孩童逃学,上课画画的情节,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方式的枯燥以及教学内容的陈腐。
五、课堂小结
首先由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最大收获?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了解了鲁迅的成长足迹,这段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也应保持纯真活泼的天性,激发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已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准备好讲给同学听。
《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我想》这手小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诵《我想》。小作者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展开遐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会说话的草》和这首诗有些相象,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文中词语。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会说话的草》与《我想》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体会小作者置身于自然,置心于自然的真实情感。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讨论。
4、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
我们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之中,在柳阴下、小河边、星夜里、草地旁……静静地坐一坐,躺一躺,去领悟大自然为你带来的独特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草》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过程:熟悉课文——解读课文——感受课文——形成观点(后三步在教学中同时进行)。
活动一: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意的把“园”字和“屋”留出大面积空白,以便学生发挥填写)
1、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
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实际上表现的内容却非常多,可以说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同时在“园”字中板书“乐园”一个词,在“屋”字中板书“书斋”一个词),那你们还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意在引导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能把你的'感受也归纳出来吗?
2、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他对两个地方的感受,并说说是从书中哪些内容读出这种感受的。(学生可能会写是从快乐走到了痛苦,或从自由走到了束缚等)。
3、学生写的词语所代表的认识和感受,不一定被认同,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认识有争议,老师要鼓励大家质疑,不求意见的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一主要活动中集中体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活动二:在学生尽情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后,自然结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习乐园建成什么样子?
课后练习:与鲁迅比一比童年,看一看有无快乐值得收藏?
说明:这一活动优点有三方面:
(1)、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自己去熟悉,解读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认识,避免了老师按文本大量的去灌输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彼此质疑中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活动意在完全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自由的领悟课文内容,特别是学生所概括的这两个词,就是他对课文主题的一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必按照教参,一定要把学生拉入封建私塾教育的框架中。学生所探究的主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与教参不同。
活动的亮点是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来理解、探究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望,扩广参与面,而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那么,在活动中,学生到底有哪些新的感受,有哪些争议,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就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恰恰让这堂语文课别开生面、轻松自由、魅力无穷。
《草》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⑴范读录音。
⑵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
(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
(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
利用多媒体展示:
⑴有关百草园图片;
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色彩:xx的菜畦
xx的桑葚
声音:鸣蝉在树叶里xxxx
油蛉在这里xxxxxx
蟋蟀在这里xxxxxx
形态:xxxx的黄蜂
xxxx的叫天子
形状:xxxx的石井栏
xxxx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⑴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⑵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草》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篇课文综合体现本学期学习的两个重点: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课文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课文先交代了要去草塘的原因(呆腻),接着写了草塘的美丽景色(惊喜),然后写了草塘春、冬两季丰富的物产(赞叹),最后通过写“我”在水泡子里逮鱼和看到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而深深地爱上了草塘(爱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塘的美。
3、了解北大荒草塘的优美景色及丰富物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以及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草塘的可爱;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引导交流收集的有关北大荒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使学生了解北大荒原来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丰富的土地资源长期处于沉睡之中,解放以后,广大解放军官兵开发北大荒,建起了一个个机械化的国营农场,把北大荒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组词,集体纠正误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引导交流读文收获,并质疑、解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五、熟读课文,了解草塘的可爱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1、学生读文思考后,集体讨论。
2、教师引导归纳:草塘的可爱主要表现在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两方面。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次走进了可爱的草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草塘的可爱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吗?(景美、物丰)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可爱的草塘。(板题,齐读)
[设计意图:既检查了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及知识掌握情况,又为下面的环节作了铺垫。]
二、精读课文,感受草塘的可爱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欣赏草塘美丽的景色
1、课件出示阅读思考一: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草塘美丽景色的句段,认真读一读。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相关语句。
3、引导交流,相机出示有关段落,指导体会朗读。
(1)指导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体会草塘大、绿的特点。
②学生再读,划出文中表示绿的词语(鲜绿、翠绿、墨绿),师课件演示几种不同的绿。
③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表示绿的词语。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理解十八、十九两个自然段:
①学生齐读后,引导体会小河的水清、草塘的景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让学生充分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二)感受草塘丰富的物产
1、课件出示阅读思考二:自由轻声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草塘物产丰富的段落。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草塘物产丰富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读文思考,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引导体会草塘的物产丰富主要表现在狍子多、野鸡多、鱼多;指导读出小丽的自豪之情和作者的惊喜与赞叹之情。)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形式理解俗语,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草塘的物产丰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
(三)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1、播放草塘风光片,引导学生交流感受。
2、引入阅读思考三(课件出示):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随着对北大荒草塘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对草塘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3、学生读文思考后,全班交流,师引导、板书。(呆腻、惊喜、赞叹、爱恋)
4、再次齐读课题,深化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草塘的可爱,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体现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情促读的教学理念。既让学生体会到草塘的景美、文章的语言美,又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在这期间,我还将随机使用电教媒体来辅助教学,其目的就是使教学的重点更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的更轻松自如一些。]
三、总结拓展
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指导练笔:为北大荒写一段广告词。
(1)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在班内交流广告词,集体评议。(如:茫茫草塘绿浪涌,春冬两季趣无穷。
景美物丰惹人恋,小河奇景留心中。)
[设计意图:用写广告词的形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通过畅谈“旅行”感受,学生可以尽情表达对草塘的赞美之情,进一步理解草塘的可爱。]
四、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和词语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3、你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请选择其中一件,用一段话描写下来。
【板书设计】
呆腻
大、绿
景色美丽 惊喜
水 清
26可爱的草塘 赞叹
狍 子
物产丰富 野 鸡
鱼 …… 爱恋
《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二、过程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2、能结合课文,以及课外知识练习说话。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阅读让学生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要正确对待自己,虚心好学。
教学重点:
1、能按要求积累有关词语。
2、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要正确对待自己,虚心好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媒体)谁知道这是什么草?指名回答。(板书课题40害羞草)
2、齐读课题。
3、你能说说含羞草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吗?
4、师:真的会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媒体播放)
啊!果然跟XX同学说的一样。瞧她这模样,多么象害羞的小姑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师:含羞草以前一个名字呢,叫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这样叫它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动画,边看边想。
2、学生听后交流
3、出示第一节,读一读,划出有关句子。
4、学生字:陶
5、指名读句,师指导朗读。齐读。
(二)学习2—5节
1、得意草为什么经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2- 5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
2、提问解疑,共同探讨。
(1)婀娜多姿是什么意思?(学习生字:婀娜)
(2)淡雅是什么意思?(看颜色对比)
(3)翠绿是怎么样的呢?(学习生字:翠)
3、引读2—5小节
4、他是如此的——(板书:得意)你们说仅仅是因为这三个原因吗?(不)你从哪里看出?(省略号)
5、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模仿书上句子来说说看。(指名说)
6、指导朗读(读出得意的语气)、自读、男女生读。
(三)学习6—9小节
过渡:主人觉得得意草太自鸣得意了,决定让它和别的花比比。
1、自由轻声读读课文6-9小节,读完后想想:什么时候,得意草与( )相比。
2、学习生字:碜、菊、斑、斓、畏
3、指名回答
3、媒体出示(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的图片,并欣赏
5、学生介绍菊花
6、这些花美吗?一年四季,他们竞相开放,那得意草与他们相比心里会想什么呢?
7、它又会感到怎么样呢?读读6-9小节,圈出得意草的感受。
8、交流、板书:太寒碜 没那样美丽雅致 太不像样 抬不起头
9、朗读擂台赛
三、巩固复习
1、复习词语
2、写字指导:畏
2、积累词语
3、小结
《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2、熟读全文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草》教学设计9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分析:
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课件)
4.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草》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二、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三、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和朗读带
五、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老师先给同学们讲讲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师边板书诗作者“白居易”边娓娓道来 )白居易是我国唐朝人,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学习,特别喜欢写诗。16岁那年,白居易离开家乡到京都长安后,仍不断写诗。为了提高写诗的水平,他到处求名师指点。有一次,他去拜访当时的老诗人顾况。顾况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叫白居易时,又想开玩笑了。他说:“唉呀!你这个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顾况摸着胡须说道:“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里米价昂贵,租屋困难,要想在这里住下来,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听了这句话,想想自己到长安后经常愁衣少食,四处借债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触地说:“你说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顾况见眼前的年轻人谦虚好学,就说:“好吧,把你写的诗念给我听听。”白居易开始读诗了。(放录音《草》朗诵)白居易刚读完,顾况便连声赞道:“好诗好诗,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前程无量。居易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不解地问:“老先生,刚才您还说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现在又说我的名字取得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顾况笑着说;“刚才不知道你会写诗,所以才说你居住长安不容易,名字取得不妙。现在看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所以说你居住长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说完就热情地指点起来。从那以后,白居易更加勤奋起来,终于成为我国唐朝三大诗人之一(其他两位是李白和杜甫)。
2、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自居易写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教师开始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1、师:“ 刚才我们听了配乐诗朗读,现在我想听听小朋友们读得怎么样?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会老师会考查考查你们,看谁读得最好。好,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看着同学们认真朗读的样子,老师很欣慰。你们想不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成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教师相机评价并请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3、师:“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要注意听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
4、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烧”这个字怎么读的呢?(请同学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答对,那再请学生答,不超过四位学生。) 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念成了sāo,这种读法是错的, “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请大家再跟着老师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度)
5、师:“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分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现在我们一起读这首古诗,要格外注意这些字的发音。”(学生齐读古诗)
6、师:“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 (请同学回答,大概请四到五位同学,对了,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感受一下发音的注意点。)
7、师:“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古诗,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 (师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的眼中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小组内可以试着说一说。”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相机评价。)
师:“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小草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
教师小结:”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师:“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学生回答“要”) 师:“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 (学生朗读)
(3)、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师:“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 (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师:“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 ”(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师:“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出示生字: )
师:“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们在请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思广益。)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呢,有些老师都还没有想到呢。大家都已经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那现在大家在自己的田字本写写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看一下,比比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更好。”
(三)总结新课
师:“ 我们今天学习了《草》这首诗,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
(四)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生:春风吹又生。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
师:“我们已经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今天大家回家之后呢,我们的小朋友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平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草》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九、拓展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草》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面刚刚学过的几首古诗吗?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几位同学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摘选于《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前四行诗句。
出示灯片1
草
唐代 白居易
离 离 / 原(yun) 上/ 草,
一 岁( su )/ 一 枯 / 荣。
野 火 / 烧 / 不 尽 ,
春 风/ 吹(chuī)/又(yo)生。
2、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4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指明读。)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 (师:在灯片标出读法。)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这首诗是写草的。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2、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 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原因 原来 高原 草原原子弹 原人)
小结:嗬!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请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草原)大家同意吗?是的 。/Article/List/List_24.shtml这里的“原”就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3.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出示一幅“草原图” (指名回答)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茂盛,一棵挨一棵。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小结: 说得大美了。聪明的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老师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指5、名6、回答)
( 刚才有同学说的句中都有“岁”字。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8岁是8年,1 岁就是 一年。)
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春 夏 秋 冬)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四季草图(指名说说)
小结: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绿一次,黄一次。
春夏长得茂盛,秋冬就枯黄了。“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7、再看“野火烧不8、尽”这一句。“烧不9、尽”就是烧不10、完!
问:“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出示一幅“火烧图”(地下的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出示一幅“草根图”
11、学到这儿,12、我想同13、学们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把第四句的(春天来了,14、春风一吹,15、小草长出来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这首诗。
总结: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顽强吗?正因为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2、全班用赞美的语气读全诗(配乐);分角色读,3、找一名4、读一、二行,5、女生读第三行,6、男生读第四行; 自由读; 会背的站起背。
3、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背的好,各组评出两名优胜者;参班里赛,评出“之星”和“小标兵”。
4、同学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请“朗诵小标兵”表演,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5、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6、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唱“小草”的歌曲。
结束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草》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
2、使学生初步认识风铃草,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3、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会写八个。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制资料卡片的方法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录音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风铃草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现在咱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通过刚才听同学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感受,引入新课9、《风铃草》。
课前搜集资料,制成资料卡片,丰富了学生对风铃草的了解,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这一做法,也将综合学习三中制资料卡片的学习方法渗透、落实到了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二、自主合作,读文识字
1、师: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识字能力较差,接受较慢的学生)
2、 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小组长检查组内识字情况,力求做到“组内所有的人认识所有要求认识的字”,全读对的同学奖给一张小笑脸。
5、 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⑴“我说你猜”。
⑵“过独木桥”。
桥上有一个词语,谁能读准这个词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就可以安全走过“独木桥”。
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检查识字情况安排在小组内进行,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游戏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做两组游戏,极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竞争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使学习成为了一件乐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位。
1、 师:刚才大家读得可真好!下面,自己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谈为什么这里给你印象最深?
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想象课文情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
4、随机指导朗读。配乐读。
5、指导背诵课文。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新旧字比较记忆),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若遇到学生难认的字可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既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五、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你想对风铃草说些什么,在小本本上写下来。
学生自由表达,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让学生敢于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写作已经起步。
《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习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的教学设计01-0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2-04
《阳光》教学设计12-04
《春笋》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