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六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拼读课文,和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2、说出海通和尚和石匠们凿乐山大佛的经过。
3、能找出写乐山大佛的句子读一读。
教学重点:由衷赞叹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通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纠正字词的读音
乐山 一尊 石匠 凿成 雕像 脚趾 端坐
情不自禁 赞叹 智慧
3、齐读全文
二、自学课文
1、小组自学讨论,回答问题
a 乐山大佛坐落在哪里?
b 海通和尚和石匠们是怎么凿成乐山大佛的?
c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乐山大佛的大,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d 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检查自学效果
理解石匠、凿、世界奇景、情不自禁、赞叹在课文中的意思。
3、检查指导课文朗读。
三、学习生字
扩充词语:拂尘奴隶
四、延伸学习
1、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古迹,你能说出几个吗?
2、口头描写他们的雄伟和特点。
3、按照本文的样子也写一篇有关的小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无价,懂得主动帮助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
2、翻开课本第83页,齐读课题妈妈的账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妈妈的账单》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句子。
2、借助文中的词语,用两三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彼得妈妈)
过渡:刚才有同学运用了这两个词语,非常好。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一写。(板书:如愿以偿 羞愧万分)
三、细品账单,感悟母爱
(一)、学习彼得的账单
1、彼得有什么愿望?他帮妈妈做了哪些事情?(课件)指生读彼得的账单。
2、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当彼得获得他想要的报酬时,他心情怎样?他有什么举动?说些什么?
过渡:是啊,此时的彼得是多么兴奋啊!可又是什么使彼得羞愧万分呢?(妈妈写给他的账单。)
(二)、学习妈妈的账单
1、妈妈的账单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从文中找出来读读吧。(课件)
2、交流补充妈妈的账单。
3、引导对比,感悟母爱。
师:妈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点点滴滴,说得完吗?道得清吗?(无价)妈妈的账单上为什么写得都是0芬尼?(无私)
妈妈为什么又要给彼得这样一分账单呢?(无声)
4、师生合作深情朗读妈妈的账单。
5、再次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此时,小彼得是怎样的心情?小彼得怎么做?会对妈妈说些什么?谁愿意读出小彼得当时的心情?(指名读)
四、联系生活,熏陶情感。
1、师小结:听话懂事的小彼得终于明白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情理之中的。
2、学完了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实在,很孝顺,也很感人。老师只想给你们的温馨作业前加上一个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3、弹性设计: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品味一曲母亲的颂歌吧。(播放歌曲《懂你》。)
板书设计:
20* 妈妈的账单
彼得 妈妈
如愿以偿 60
羞愧万分 0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
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
教学过程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二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 释义:涨水。
“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 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
“……者……也”判断句式。
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
六、讨论“预习思考题”④,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七、集体朗读1─4段。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二考虑。
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一课作业;赏析写作特色;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订正“思考和练习”三、四。
二、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
1.提问:请大家先画出文中表明“论点”的语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本文提出的“论点”共三个:论点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摆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论点二,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对此,作者的理由雄辩有力:“先王之所以为法”为什么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因而“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举了“审堂下之阴”、“见瓶水之冰”、“尝一脟肉”这三件生活常事为喻,说明“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今人之法,应该“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人着想的;当今制订法令制度的人,应效法先王的做法,从当今人出发,为当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应“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讲述了“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办任何事情,特别是制订国家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论点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者先从反面说明死守成法不变则悖,而“悖乱不可以持国”,点出“适时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作者以“良医”“良剑”“良马”为喻,说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又以“刻舟求剑”为例,讽喻不顾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之人;最后以“引婴投江”为证,嘲讽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以上三个论点的分析,也可分而论之。)
关于论证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提问:从以上讨论分析中,断定哪一个论点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呢?
学生讨论,两种意见各执一端。
教师概括:我个人看法,还是“论点三”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不同的意见允许存在)。“论点三”是在“论点一、二”论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写作特色赏析:
1.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三段。
2.提问: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 的。
四、教师总结:
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有节奏,有感情。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补充练习
(1)填空:
①《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当今的实际情况)。
②阐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课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③全文论述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三个故事,还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等三个比喻。
④《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或战国末)。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并简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个“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名词“法”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并带宾语“先王之法”,故活用为动词。)
②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连词“而”的后面一般不能连接名词,而是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故活用为动词。)
③犹若不可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名词“法”受助动词“可”的修饰,故活用为动词。)
④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因为后面带了宾语“以近知远”,不起修饰作用,故活用为动词。)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词用如动词,设立标志。名词“表”带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澭水”,并作“人”的谓语,故活用为动词。)
⑥军惊而坏都舍。
(“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崩塌。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这里“坏”后面带了宾语“都舍”,使宾语“都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故活用为动词。)
(3)预习《训俭示康》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
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 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诗: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7-40页
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锐角、直角和钝角。由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这节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区分锐角和钝角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好本节课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白纸、活动小棒、各种有角的彩色图形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各种角。
3、结合生活情景,进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尺子画出各种角。
4、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借助观察、操作、判断等学习方式,体验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然后分类验证。并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消化新知。在这其中学生获取知识,完全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角,你也能找到一个角吗?(课件逐一演示)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师: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5、谈话引题。
从学生喜欢又熟悉的游乐场引人,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对角的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就地取材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合作交流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是不直角呢?(用三角板比一比)
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3、验证其它两类角
师:他说得对吗?谁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4、给角取名
设问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师:小朋友们给它起的'名字真好听!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和老师一起说:锐角锐角。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设问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一个名字吗?真不错,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和老师一起说:钝角钝角。快找到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5、师:好!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些角的分类,通过两种分法的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自主探索出角的分类后,再来分类验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一系列活动,获得新知。特别是给角起名字环节设计,吸引全体学生都来自由想象,轻松表达,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请小朋友们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是什么角,好吗?开始吧!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当中你在哪也见过这些角?
3、师: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展示五角星)
师: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5、画角: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真多呀!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还利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小手制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角,那如果老师说出一个角,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老师说学生画,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考。(教师巡视,选一些角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学生练习)
6小小设计(用角或有角的图形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环节,这几个活动的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如用四肢表示角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原来人的身上也有角,每个孩子肆意的舒展自己的四肢,演示了各种角,整个环节轻松愉快。如又小小设师练习,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对知识的梳理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片段实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片段实录)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
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小组1: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
小组2:不对。应该分三类。直角的一类,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也一类。
其余小组:对,我们也分三类。
师微笑:你们都赞同分三类,那分两类到底有没有道理?(学生思考)
稍一会儿。
生1:我知道了,分两类也是有道理的。我们是按角的大小分,他们是按是不是直角分的。
生2:我懂了,两种分法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分的标准不一样。
师:是呀,很多时候,数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像今天我们给角分类一样,标准不同,分法也就不同。
反思: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有序、情趣并生,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愉快,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上离我们的学生较远的素材变为学生非常熟悉的游乐场所图片出现,学生果然兴致极高,立即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使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知探究环节中,我创造性地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比一比、分一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什么分?再在分的基础上分类验证。特别是刚才有几个角用眼睛观察有争议的,通过亲手验证,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让它们归队。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在汇报分的结果时,第一组孩子说: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是一类。由于我在备课时就预想过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所以当这位学生说出这种分法时,我从容地把球扔给学生,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种分法是否有理。(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分三类)经过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同:角分两类或者三类都是可以的。这样更加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总之,新教材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作为一线的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让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勃勃生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本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四部分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诱发大家积累的热情,感悟积累的方法,一起分享积累的快乐。
2、鼓励学生多读多背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动植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继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把想象的世界变成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谈话激趣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教师总评的评价方法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活动目标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累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欲望;继续培养写作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我的采蜜集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的小本本很丰富多彩,这节课把你最精彩的积累部分给我们大家欣赏欣赏吧!”谁愿意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2、(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小本本)
3、交流时可以分积累的不同开始汇报。
如有积累词语和句子的;有积累人事物景,积累思想观点;积累文字的,积累图片的,积累音像的,积累实物的……
4、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交流。
5、出示书中的这段话。
6、师:“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要你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你的语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的,希望大家继续积累下去,使自己的小本本更精彩!”
二、读读背背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请学生自由读句子。
2、问: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全班交流)
3、1第一句话意思:春天的鸟叫、夏日的雷鸣、秋天的虫语、还有冬天呼啸的寒风,这就是四季的歌。(请学生想象其它关于四季歌的诗句)
2第二句话的意思:因叶落知秋天已到;山高遮住日光,早晨很晚才能见到太阳。(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3第三句话的意思: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动、植物的神奇。
2、让学生学会想象,敢于探索发现。
3、培养交际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读着本单元的这组课文,寻觅着科学家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神奇的科学世界。一次小小的发现也许会演变成伟大的发明。下面听老师讲个故事好不好?传说我国古代著名工匠鲁班上山伐树时,被丝茅草划破了手。他觉得很奇怪,一棵小草怎么会这么厉害?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丝茅草叶子的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于是鲁班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
同学们,你们养过动、植物吗?你最熟悉哪种?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全班互动交际自己眼中的动、植物
三、“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师引:大家都知道小壁虎,他会自由自在的在墙上爬行,
如果人有了壁虎的本领那会怎么样呢?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你所熟悉的动植物是否也能给你点什么启示?
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受到的启示。
2、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有问题可以问一问。
四、评价总结
学生参与评价(把握三点:是否用普通话,发现是否新,语言是否生动完整。)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想象探索。科学的发明,人类的创造往往正是一个幼稚的提问,一次天真的探寻,一个看似荒诞的梦想开始的。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妙,让心中那颗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的小笔头创想未来
《综合学习二》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未来的房屋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文本细读:
本次想象作文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设计的。要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羽翼去创造,大胆去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可以熟练的运用所掌握的语汇,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重新组合甚至发明创造出一些新生事物。
教学设计思想: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通过系列的、丰富的、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刺激展开想象习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准备科幻片和相关图片。
2、教室四周张挂科幻图片、名人像,创设创新氛围。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提问激趣
师:(讲台上放一个地球仪)从中国到美国,同学们有哪些办法?
(预设可以坐飞机,可以乘轮船,可以坐汽车去。)
师:可是中国与美国之间隔着这么大个太平洋,怎样坐汽车呢?(预设生的回答:可以在太平洋上建一座很长的桥梁。可以在海底建造一座海底隧道,我们可以坐地铁。美国在地球的另一侧,可以穿过地球打一条隧道,这样近多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科学家就是凭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发明了许多东西,使20世纪的科学突飞猛进。
2、科幻片激趣
科学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发明了许多东西,使20世纪有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0年后,100年后,科学技术将出现怎样的奇迹?人类怎样生活?那时的房屋、学校、交通、通讯是什么样的?我们头顶广阔无垠的天空又将是什么样的?请看科幻片《神奇的太空世界》。 (学生看科幻片片)
师:未来多美好!我们是未来的主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开动脑筋,让我们电报谈更加灿烂的未来。你们都希望创想什么呢?
二、根据学生创想的内容不同分组
(可能会有创想未来交通工具的、可能会有创想未来学校的、未来医院的、未来房屋的……)师引:好,同学你们,大胆想象吧,不会不发生,只怕没想到。对未来的世界要敢于去想,敢于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未来社会。当然想象要合乎情理,不能把神话搬到“未来现实生活”,我们要讲究科学。
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想设计(最好将自己融入其中),代表进行演说。
(其他同学倾听,师生提出更好的补充建意)
四、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创想
五、反复修改,准备参与“最佳创想”的评选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