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九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师: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什么变化?
(生:乡音无改鬓毛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习作训练,教材前面一段话先介绍什么是见闻及见闻的场所;接着讲这次作文的要求,从许多所见所闻中选一件写一话;最后提出这次作文的两点具体要求,一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二要写清楚见闻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次指导学生写见闻,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了解什么是见闻,哪些是新鲜事,引导学生通过回忆,选好作文的材料;其次,要结合三级作文训练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连句成的方法上,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组织材料;再次,在教学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思想教育,进行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教育。
二、 教学目标
1、 懂得什么叫“见闻”,哪些是新鲜事。
2、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 结合习作训练,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赞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讴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等思想教育。
三、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指导审题。
① 揭题,了什么叫“见闻”。
(什么叫“见闻”?“见”就是看到的,“闻”就是听到的;“见闻”也就是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情。
② 读文,明确哪些是“新事”。
A 读课文第一句,思考:
课文向我们提示了“见闻”的哪些场所?
指导:“见闻”一般指自己家庭以外所看到、听到的新鲜事。
B 出示判断:
下列材料,哪些属于新鲜事?哪些不属于新鲜事?为什么?
a) 老师带我们参观开发区,我们见到了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b) 村民集资新修了一座庙,许多老太太来烧香菩萨,不海豹小朋友围着看热闹。
c) 星期天,我跟随爸爸妈妈逛义乌小商品市场,市场很大,小商口琳琅满目,习东西的人大包小包提了很多,人人都喜气洋洋。
d) 上学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偷被人抓住了,送到派出所去。
e) 学校组织了援建“浙藏希望小学”捐款仪式,同学们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
f) 班上有名的“小调皮”今天美术课被美术老师批评了,老师还扣了我们班里的纪律分,同学们都指责“小调皮”损害了班级荣誉。
g) 住在乡下的家新装了电话机,还打算买一只BP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
2、买文具时,能与售货员正确对话。
3、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买卖文具的对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2、分角色对话时做到态度大方自然。
教学难点
在买文具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质量差、价格贵、售货员或顾客出现差错……)能及时应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文具店或商场文具柜台买文具,也可以观察别人买文具,记住买文具的过程,感知买文具的一般知识。
2、每个同学准备一两件文具,并贴上价格标签。
3、用纸作一些钱。
4、有放文具的柜台——课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想象,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吗?今天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好吗?(板书课题)(出现挂图)
1、你们瞧,已有两位小朋友比我们先去文具店买东西了。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
2、(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图中的售货员和顾客。板书:售货员顾客看看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分角色表演。
3、师生评议。(他们表演得过且过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都很讲礼貌,顾客表达也很清楚。师:说得真好。)(板书:文明礼貌,表达清楚)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个这样的顾客呢?
二、学生试练,进行合作,实践。
1`、利用自备学具,小组演练。(请同桌的同学把各自的文具盒打开,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学习用具。开始吧。)
2、指名表演。
3、师生评议。(你们说他们表演得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得真棒。)
三、举一反三,深化训练
1、师生表演,设置训练情境。
(1)是啊,这位售货员非常热情周到,现在连老师也想向她买学习用具了。)
(2)师边说边走向扮售货员的`女生进行交际。
(3)师拿着刚买的圆珠笔在手心写写画画说:这支圆珠笔真不错,还有香气呢。咦?怎么断水不能写了呢?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情况(小黑板出示:买学习用具,发现质量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桌的同学进行讨论。
2、鼓励发表意见。(如:退换圆珠笔;还可以怎么办?打投诉电话。你还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得真棒。)
3、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还遇到过别的情况吗?
如:以次充好;价钱太贵;忘了找钱;多找钱;态度不好……
4、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
5、根据学情,选择上台表演。
6、师生评价,激励扩展求异。
师小结:大家在买东西时,不管遇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一读儿歌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特别能干,学会了怎样买自己所需要的文具。回家后,能不能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帮妈妈购买一些日用品?
(小黑板出示)实践题——帮妈妈买日用品
附板书设计 :
买文具
售货员 顾客
文明礼貌 表情达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
2、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童话。
1、 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那童话故事你们爱听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选自《格林童话》(出示书),这本书里的故事原本是德国民间世代流传下来的,后经格林两兄弟十几年的收集整理,成了流传后世的文学瑰宝。这本书里故事很多都是在贫穷困苦的人民中流传的,所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弱小者”,他们虽然弱小,但是他们却比“强大者”精神优越,他们善良,正直,敢于用机智的幽默去和那些“强大者”们较量,而“弱小者”也总是最后的胜利者。想认识他们吗?看看,她是谁?(教师在黑板上帖上美丽的白雪公主的卡通图片)
2、 谁愿意叫叫她的名字?
3、 知道她为什么叫“白雪公主”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知道多少说多少。)
4、 课件出示:
《白雪公主》这本书的精彩封面,旁边写着“白雪公主”名字的由来:从前有一位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王后就给她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白雪公主(学生边看封面及相关内容,边听配乐朗读介绍。)
5、 喜欢白雪公主吗?想更多的了解她吗?
二、 走进人物,自读自悟。
1快快打开书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读的时候要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
2、现在,请大家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次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谁愿意把你读懂的告诉大家?
⑴ 四人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4、.皇后为什么要迫害美丽的白雪公主?(因为她长得太美了。)真的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冬天,王后正坐在王宫里为她的女儿做针线活儿,她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窗外漂飞的雪花,一不留神,针刺进了她的手指,红红的鲜血流了出来,有几滴血滴落在飘进窗子的雪花上。她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白雪上的鲜红血滴,说道:“但愿我小女儿的皮肤像这洁白的雪和鲜红的血一样那么艳丽,那么娇嫩,头发像这窗子的乌木一般又黑又亮!”她的小女儿渐渐长大了,她的皮肤真的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血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所以王后给她取了个名字,叫白雪公主。但白雪公主还没有长大,她的王后妈妈就死去了。
1师配乐范读
2看着图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3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4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5全班交流,答疑解难。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猎人的`好心肠;七个小矮人的爱心;王子的真情;皇后的狠毒??。)
6读读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你觉得最美的,或是你最想推荐给大家的句子,过会儿读给大家听。
三、 读演相映,张扬个性。
1、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呢?想不想演一演?那就分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段演演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漂亮的头饰(展示白雪公主、猎人、王子、七个小矮人、王后、镜子等各个人物的头饰),过会儿演给大家看!
2、森林晚会、(小小课本剧)
四、 书签表意,升华情感。
1、小朋友们,读了《白雪公主》。现在,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吗?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精美的书签上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签,交流评议。
五、 以本为例,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其实童话王国里的朋友可多啦!
瞧,在我们的《格林童话》中,还有勤劳的“灰姑娘”,动人的“睡美人”等(课件出示这两个故事的封面)。,这些朋友在等着我们呢!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和爸爸妈妈,朋友们一起读吧,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放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 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l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l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l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
l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l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 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a) 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b) 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 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 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作业 布置:
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课课练。
3、 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
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难点1.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
2. 列方程时未知数的选择
教学资源(1)每位同学准备一份日历;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日历中的方程》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wgguo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游戏引入(大屏幕):老师背对日历,学生到讲台前面圈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很快说出这三天的日期。换两组数试试,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学生思考老师快速回答的诀窍,并且自己罗列出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⑴逐列求和(碰数);⑵算术方法:用和除以3得中间的数,再加上7,减去7得上下的两个数;⑶方程解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有关方程知识的储备,个别同学可能想到用方程解决。
3.引入课题:日历中的方程。“你们想知道这里边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
教学活动2[wgguo2]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借助引例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一:观察你手中的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二: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你是怎样设未知数的?
(通过从具体数字之间的规律过渡到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这三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小明想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却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几号,于是就问妈妈,可妈妈说我的生日那天在本月日历上竖列相邻、和为60的三个数字里面,并且中间的数就是我的生日。你能帮助小明解决吗?
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⑴如何设未知数;⑵怎样列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教师仅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列出方程,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认识到设中间数为x所列方程的简便。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0-18
教学设计方案08-15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2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枣儿教学设计方案09-18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6-2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