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12:03: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

  【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的应用及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在本课中,学生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体验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单位转化来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在第2页,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来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为铺垫,也有了较好的数感,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正在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学生要抽象的用两次转化的思想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处于薄弱阶段,所以不要求他们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描述出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 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学会简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获得运用已学的知识解 决新计算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预计1-2分钟)

  1.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呢?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买3个3.5元的风筝多少元钱” 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

  二、尝试练习,探究算理(预计23-25分钟)

  (一)探究算理 1.估算范围

  (1)估一估:3.5×3大约是多少?

  (2)算一算:学生估算,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估算1:

  3.5×3≈3×3=9 比9多

  估算2: 3.5×3≈4×3=12 比12少

  估得3.5×3的积的范围大致在9和12之间

  2.感知算理

  (1)算一算:要想知道3.5×3精确值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2)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个3.5就表示3个3.5的和,这就是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的运算。

  把小数拆分成整数 把3.5变成3元5角,先3元乘3,再5角乘3,最后把它加起来 。

  利用竖式的计算方法,把元转化成角来计算,即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

  引导:第三种方法中把小数转化成整数,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小结:3.5转化成35,也就是小数点向又移动了一位,即扩大到原来的10倍,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结果就是10.5

  3.明确算理

  (1)想一想:现在老师手上只有一根4.6米长的线,老师放风筝需要5段这样长的线,你知道老师需要线的长度是多少米吗?先自己独立思考,如果无从下手的同学,可以向老师要准备题,,如果还是有困难,可以自学课本,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

  (2)算一算: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引导:你是怎么想的呢?

  (3)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预设:

  4.6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X5X5缩小到原来的1/10 2 3 0 引导:横式上的积为什么是23呢?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积的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二)概括算法

  (1)观察:观察上面竖式,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2)想一想:小数乘整数应怎么计算?

  (3)说一说:请同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和计算方法。

  小结: 1.看:把小数乘整数看做整数乘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2.数:数因数有几位小数

  3.点: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把“0”去掉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预计13-15分钟)

  (一)基本技能练习

  1.计算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用竖式计算

  12.4×7 12.04×5 12.25×8 10.25×8 3.森林医生

  1.7处方 1.6 处方 × 5 × 5 8.5 8.0 (二)计算方法应用

  (1)下图是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宽扩大到原来的1.6倍,则菜地的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米? 12米

  (2)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的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4千米/秒 )。

  (三)思维发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预计3-4分钟)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转化的思想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下面各题

  2 .60.4 70.9 5 10.4

  X 5X 1 5X4 X 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第四章《简易方程》第一小节《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陈兴友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庙梁小学

  教材分析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这是学习代数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能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2、用字母表示数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好理解所学知识都有帮助;同时也渗透着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

  1、本单元的知识大多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过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时,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越实例的具体性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2、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如何让学生从以往的数转化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让学生明白:用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数或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3、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

  2、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整理与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小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

  (进率都是10)

  2、做P110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

  3、做P110第2题。(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提示:思考过程:

  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是几个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表示是1和几个十分之一的和,也就是一点几。

  4、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口答。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①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②同时要在改写后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③当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要在整数部分写“0”。

  ④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提问: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指名口答。

  ①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②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③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2)做P110第3题。

  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计算。

  (出示场景图)在动物乐园里有两只蜗牛欢欢、乐乐正在树林里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呈现:欢欢每小时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乐乐每小时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问:要知道谁爬行的时间少一些?要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12÷3,7.98÷4.2。

  再问:你能估计一下,他们各自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吗?

  谈话:它们爬行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先请大家算出欢欢爬行的时间。

  学生练习后,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谈话:那么,怎样求出乐乐的爬行时间呢?

  引导: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交流第一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把“分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相机板书:7.98÷4.2→79.8÷42)

  <<<123>>>

  交流第二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板书:7.98÷4.2→798÷420)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追问:这两种转化都是可以的,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往往把新问题转化成会解答的旧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由此看来,转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把要研究的新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熟悉的旧问题。那么,怎样用竖式算出结果呢?

  提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除数小数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被除数是79.8?(板书)

  再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整数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除数是420?(板书)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并和同学交流。

  指两名学生板演,评讲并反馈选择每种解法的人数。

  提问:转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转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再来把7.98÷4.2竖式的转化、计算过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说明:用竖式计算环节,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但结果相同。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比较方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计算策略,而且经历了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专项练习。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想一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123>>>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数点在哪里。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题,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计算,看谁能把每一道题都算对。

  出示:

  5.76÷1.8= 7.05÷0.94= 0.672÷4.2=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说明: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判断、改错、计算的同时,将估算、验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水平与能力。

  4.总结计算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拓展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的既快又正确。

  0.12÷0.25 0.12÷2.5 0.012÷0.25

  提问: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题的得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以出现两种算法:① 先用竖式算出第一题的商,再直接写出第二、三题的商;② 把第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使除数等于1,并直接用0.12×4算出得数,再直接写后面两题的得数。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鼓励学生在计算一些比较特殊的除法算式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有时要根据具体问题、题目之间的关系,灵活地进行计算。

  说明:在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安排拓展性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计算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计算的学习品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计算课充满思维的张力和不断探索的活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87-88

  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故事导入

  2.从平行四边形的地中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7页表格)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如果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引导解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同桌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

  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5)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6)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S=ah

  三、巩固应用,分层提高

  1.教学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6×4=24(m2),

  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2.练一练

  (1)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判断题

  (3)选择题

  (4)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扩展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证明老财主没有偏心。

  五、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口答

  (1)6m减去5m的差;

  (2)8b减去5的差;

  (3)7x的4倍;

  (4)5x与2x的和再加上3。

  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出示情境: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x元,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1、解决问题一: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交流、反馈:3x+2x;(3+2)x 师:你能将式子3x+2x用更简单的结果表示吗?为什么是5x?(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板书计算过程

  3x+2x =(3+2)x =5x(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5x元。

  师:式子3x+2x可以用简单的5x来表示,这就是对含有字母式子的化简,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

  提问:想一想,将3x+2x化简为5x,运用了以前学习的什么运算定律?(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小结: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

  2、解决问题二: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师:你能将3x-2x化简吗?(3个x减去2个x是1个x)写出化简过程。

  板书计算过程

  3 x-2x =(3-2)x =x(元)

  答: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x元。

  3、试一试

  化简下列各式

  m+7m 9k-8k 3+4x+3x 15x-9x+6x-6

  (二)用乘法结合律化简

  1、出示:每本练习本x元,如果小胖、小巧、小亚各买了3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同桌交流。

  反馈,结合学生反馈板书

  做法1、

  3x+3x+3x =(3+3+3)x =9x(元)

  做法2、

  33x =(33)x =9x(元)

  小结:将33x化简为9x,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试一试

  化简:5x4 34a+6a 三、练习

  1、化简下列各式

  刚才的这些算式哪些能化简,怎么化简?

  6m-5m 8b-5 7x4 5x+2x+3。

  再来两题难一点的

  92x-3x (15m+9)3

  2、判断

  (1)12x+9x3 =21x3 =7x ( )

  (2)42a+7a =8a+7a

  =15a ( )

  (3)3x+4y=7xy ( )

  3、选择题

  长方形的长是3a厘米,宽是2a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A、5a B、6a C、10a D、12a

  4、将一个式子化简后是12x,原式可能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 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

  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判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14y-28=355y=40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4.描述生活

  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①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⑵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①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时认识的高主要指图形内的高,而对于图形外的高不作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

  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字母卡牌)指名说出卡牌上的字母

  2、师:谁还能说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用字母表示数呢?

  3、导入:在数学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探索新知

  (一)在“猜年龄游戏”情境中初步感知新知

  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需要一个助手,谁来?

  (指名xx同学回答)你今年几岁了? 生:10岁。

  师:那老师今年多大了,我们可以来猜一下?(指几名学生来猜)

  (老师给出提示:我比xx同学大20岁。)

  师: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多大了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0+20=30(岁)。

  师:那我们接着往下猜当XX同学在1岁、2岁、3岁……20岁……50岁时,老师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指名回答,填写表格。

  学生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0=21

  2

  2+20=22

  3

  3+20=23

  …

  …

  10

  10+20=30

  …

  …

  20

  20+20=40

  …

  …

  50

  50+20=70

  …

  …

  师:我们发现照这样一直写下去,能不能写完哪?

  生:不能。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或一句话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指名回答)

  预设:

  生1:XX的年龄+20岁=老师的年龄

  生2:老师的年龄-20岁= XX的年龄

  生3:a+2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20中,a表示什么?20表示什么?a+20表示什么?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2)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a+20=11+20=31(岁)

  2、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

  阅读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当X =15时,6X等于多少

  3、在应用中深化理解新知

  挑战二人

  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A=1 K=13 Q=12

  学生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a a+20

  当a=11时,a+20=11+20=30(岁)

  六、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教材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些知识的延展,也是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另一方面还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基本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计算图形面积和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本班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差,基础较薄弱,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善于去交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参与探索活动,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掌握了多种解题策略。

  3、通过小组探索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合作意识。

  过程和方法:

  1、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经过比较选择最好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平方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它的意义是表示两个相同的乘积。对于这个概念,好象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透彻,却一点也不容易,书本是在第46页例3教授正方形面积字母公式时才第一次呈现平方数的意义、写法与读法,如果按照书本的方法去教,学生要真正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平方数又是立方数的基础,更是以后六年级的圆面积的计算的基础,因此设计这个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平方数读写及其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平方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具体数到抽象的字母,引导学生探索、体会平方数的意义,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对代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有具体到抽象,真正理解平方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方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课件演示(以下简写成P):8×5 2×a a×2 c×1 3×5×t

  师:算式中的乘号能省略吗?如果能,请写出省略后的算式。

  生说答案,同时演示答案。

  师:2×a=2a和a×2=2a,为什么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生:因为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所以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二、新授:

  1、P:乘法算式:4×4,6.5×6.5,8.7×8.7

  师:观察这三题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个因数都相同。

  师:当两个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写成平方数的形式,例如:4×4=42,读作4的平方,表示2个4相乘。4表示相同的因数是4,右上角的小“2”表示因数的个数有2个。(课件同时演示)

  生:后两个乘法算式也可以改写成平方数。6.5×6.5==6.52,读作6.5的平方,表示2个6.5相乘。8.7×8.7==8.72,读作8.7的平方,表示2个8.7相乘。

  2、P:a×a,s×s,y×y×4

  师:这一组算式你会改写吗?

  生:会,a×a==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s×s==s2,读作s的平方,表示2个s相乘。y×y×4==4y2,读作4y的平方,表示2个y相乘再乘4。(课件同时演示)

  师:你真棒!我们要记住:两个相同字母相乘要写成平方数的形式。

  三、练习:

  1、P:0.12 = 0.32 = 82 = 202=

  师:这些平方数你会算出结果吗?

  生:0.12=0.1×0。1=0.01 0.32 =0.3×0.3=0.09

  82 =8×8=64 202= 20×20=400

  师:你在做题的过程中觉得哪题最容易出错呢?

  生:0.32最容易算成0。9和202最容易算成40,真的要细心啊!

  2、P: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2 2.5×2.5 x×x 62

  x2 6×2 2.52 a×2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题吧,提醒一下你们,不是每个算式都有好朋友跟它相连的。

  生:2.5×2.5与2.52相连,x×x与x2相连。

  师:那为什么剩下的四个不相连呢?

  生:因为a2表示2个a相乘,而a×2是表示2个a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不连。同样的,因为62表示2个6相乘,而6×2是表示2个6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也不连。

  师:说得很对,同学们只要牢牢记住,平方数指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这样就能掌握好平方数这个概念了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9-16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设计10-10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优秀01-22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除得尽吗》教学设计06-2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8-20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28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9-27

数学教学设计(经典)09-16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