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03 16:30: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

  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教学设计范文2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2、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妈妈给小彼得那份账单的含义。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妈妈的帐单给谁?帐单上写着什么?妈妈为什么写这份帐单?为什么以“妈妈的帐单”为题?)

  3、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老师注意到这几个问题是大家都迫切想知道的金问题。示课件:妈妈的帐单给谁?帐单上写着什么?妈妈为什么写这份帐单?为什么以“妈妈的帐单”为题?

  4、要想解答这些金问题,我们要怎么样?(读书、动脑)

  对,认真读书,开动脑筋想就好比是一把把金钥匙,能使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

  5、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课,快读读书,动动脑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明自然段。

  二、自学课文,朗读感悟。

  1、看到同学们读书那么认真,老师就知道你们已经成功了一半了。谁来读给大家听?(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咱们来接力读。)

  2、刚才这几位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吗?(正音、重读词句)

  3、真棒,读得好,评得也好。

  4、这几个词我们再来读一读:

  索取 报酬 如愿以偿 羞愧万分 怦怦直跳 蹑手蹑脚 小心翼翼

  5、(指着课件)现在有答案了吗?

  谁来说说?生回答①②③④

  生答②时,教师示课件:妈妈的帐单

  6、我们知道是彼得先给妈妈写了一份帐单对吗?示:彼得的帐单

  7、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份帐单? 男生读彼得的帐单,女生读妈妈的帐单。

  你们读出了什么?

  (彼得帮妈妈做了事,想索取报酬;彼得是个好孩子;彼得还不够懂事。

  师:这是你从彼得的帐单中读懂的。

  妈妈一直关心着彼得却从不计报酬……)

  8、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呢?课件:“0芬尼”亮红。(妈妈不是真想要报酬。)

  师:是呀,妈妈只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付出,从不计报酬,这爱是多么无私呀!板:无私

  9、那小彼得这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生病时得到的护理是不是不需要付出?要付出些什么?

  如果妈妈的帐单上不“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示课件:“0” →“?”

  你在生病时,父母是怎么照顾你的?(着急、操心、无微不至地关心)师:相信彼得的妈妈也是如此。

  师:是呀,妈妈的爱是无价的,也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板:无价

  10、对于小彼得的帐单,妈妈是怎么对待的?读读课文4、5自然段,指名回答。

  11、师:哦,妈妈付了60芬尼的报酬给小彼得,同时也给小彼得写了一份帐单。你们怎么看妈妈的做法?(猜猜妈妈是怎么想的?)

  师:妈妈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亲情是无价的,是再多金钱也买不来的。)

  板书:无声

  (对开始提出第二个问题的学生:现在明白妈妈为什么写这份帐单了吧!)

  12、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帐单吧!(屏幕上只留下妈妈的帐单)

  13、再次读完这份帐单,相信同学们心情都与开始有所不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呀,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着太多话想说,这与其说是一份账单,还不如说是母亲对儿子的一份深深的爱。(板书: )这爱是无声、无私的,更是无价的,这份爱无处不

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 募 棹 曳 钯 杮

  携 湮 啮 坎 溯 臆 欤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

  (3)、 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布置作业。

  1、背诵《河中石兽》。

  板书:

  河中石兽 纪昀

  庙僧 下游 无迹

  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经验

  老河兵 上游 成功

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107~109综合与实践“制订旅游计划”。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分析教材提供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思考、计算、比较,解决有关旅游费用预算的实际问题;能独立收集、分析与整理一处旅游地点旅游的各类信息,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比较可行的家庭旅游计划,并进行旅游费用的预算。

  2.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行,初步积累社会活动的简单经验,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学生体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知识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与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合理分析、处理信息并完成旅游计划制订和费用预算。

  教学难点:合理提取信息,制订旅游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选择国内一处旅游地点,收集、了解往返的交通方式、票价与景点、食宿等相关费用,教师给予指导帮助。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在旅游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地点、线路、交通方式、费用、时间、安全、可玩性??

  小结:为了获得一个愉快的旅程,我们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因素都和数学密切相关,我们要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制订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成制订旅游计划的活动。

  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小芳和爸爸、妈妈准备利用暑假外出旅游,计划8月5日从南京乘火车去北京,8月9日从北京乘飞机返回。下面我们依次出示小芳收集的部分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帮助小芳制订旅游计划并作旅游费用预算。

  2.出发时交通方式选择与费用预算。

  要求:首先我们来看交通选择与费用。去的时候坐火车,请你根据南京到北京的部分列车时间及票价,选择一种你觉得合适的方案计算费用。要求既要考虑节约,又要为到达北京之后的旅游做好准备。在计算时还要注意考虑小芳的年龄和身高。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汇报: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案?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150×2+150×50%=375(元)

  提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列车?知道硬座是什么意思吗?硬卧呢?

  追问:为什么150乘50%?

  (2)265×2+265×50%=662.5(元)

  提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列车?

  (3)315×2+315×50%=787.5(元)

  提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列车?

  (4)445×2+445×50%=1112.5(元)

  提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列车?

  深入思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你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3.返回时交通方式选择与费用预算。

  提问:我们再来计算一下小芳一家返回时的费用。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从票价、时间等方面考虑,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计算费用。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确认选择C航班是最合理的。明确这种方案价格最便宜,而且8月9日晚上返回,不影响当天的旅游。(如果学生回答的是A、B航班,只要能说出他的想法,不需要否定,可以让其坚持自己的选择)

  交流计算:选择C航班:1010×2×60%+1010×50%=1717(元)

  4.往返总费用预算。

  提问:根据你的选择和安排,小芳一家往返交通费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个人方案的预算结果。

  5.在北京期间旅游景点费用预算。

  提问:按照制订的往返方案,小芳一家可以在北京旅游几天?(4天)

  提问:下面是某旅游社推出的“北京一日游”线路及价格(含交通费、景点门票)。看着这张表格,你觉得哪几条线路是最能代表北京特色、最精彩的线路,是你特别想游览的?学生自由表达,说明想法。

  提问:考虑到小芳一家只能在北京玩4天,所以我们只能选择4条线路,如何取舍呢?说说你的想法。

  操作:请你选择合适的线路,设计一个方案,计算需要的费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交流几种不同方案的景点游览3人一共的费用,说说计算方法,明确方案不同,费用不同,但算法相同。

  6.其他费用及总费用预算。

  提问:小芳家在北京期间预计还将需要哪些费用?指名回答表格中的内容。

  这些费用是指一个人的花费还是一家人的花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指出:表格里表示的是小芳一家每天的费用。

  引导:请你算一算小芳家在北京期间这些费用需要多少元;然后再联系前面按你的方案计算得到的往返的交通费用和景点游览费用,算一算小芳家这次北京旅游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预算的结果。

  三、收集信息,制订计划

  1.设计预算。

  谈话:课前,同学们已经从网上、报纸上收集了感兴趣的一处旅游地点,并且了解了有关的信息,你能制订出你们全家的旅游计划,并进行旅游费用的预算吗?

  操作:请你先填写旅游地点、人数和时间,再制订旅游方案,按方案预算,把每一项费用填入表中,算出总费用大约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把自己制订的旅游计划以及费用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

  指名学生交流选择的旅游地点,费用预算情况,检查预算是否合理。

  3.调查汇总。

  让各组调查每人选择的旅游地点,分类整理小组的选择情况。

  各小组交流旅游地点的选择情况,师生合作汇总全班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的情况,找出班内选择最多的4个地点。

  让学生在课本上表格里填写出选择最多的4个地点的家庭户数。

  提问:如果选择用一旅游地点的家庭结伴旅行,费用会节省吗?能节省哪些费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人数较多的话,伙食费、景点购买团体票等可以打折,合用交通工具等可以节省费用。

  提问:你家和哪几家可以结伴旅行?根据团体旅游的实际情况,算一算大约能节省多少元? 操作:请同学们按选择的地点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可能节约的费用。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和结果。

  四、回顾整理,深入反思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范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拉萨古城的特点。

  (3)利用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拉萨古城的主要景点及西藏的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

  自读、点拨、拓展、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们国家多样的文化特色,加深对祖国的认识,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拉萨古城的特点,有热爱祖国、和少数民族是一家的意识。

  信息资料:师生共同收集关于西藏、拉萨的主要景点及风土人情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回到拉萨》)听听歌里歌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地方?你们知道拉萨吗?说到拉萨,你会想到什么?(板书“拉萨”)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拉萨——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板题)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拉萨的资料,谈自己对拉萨的印象及向往,引入课文。

  (以情引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书的欲望。)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之间进行直接的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组内交流。交流不懂之处,组内解决。筛选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大价值。过一会儿,在全班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共享收获。教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归纳出两个最能体现中心的问题重点交流。

  (全班交流的关键是体现在合作上,充分地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帮助使学生个体的感受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得到补充或矫正,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共享,使学习灵活起来。)

  三、课外拓展

  1、除了以上文章介绍的拉萨,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老师设计了一段影片,请大家仔细阅读欣赏。

  (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快速读文的方法,浏览文章。)

  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拉萨的主要景点、西藏的风土人情、文中讲到的民俗什物简介。

  (课堂上增加学生阅读资料的时间,加大阅读量,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多样文化的情感。)

  3、学生谈感受,并试着设计广告语,向全世界的人推荐拉萨古城。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外延伸(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1、小练笔: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练习写一处你熟悉的地方。

  2、收集并整理资料,向朋友介绍其他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问题:

  1、如何解决学生的学法问题是个关健,教师在课堂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2、由于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藏族的风土人情,学生只在书上或者电视上片面地了解一些,怎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解决课文中提到的如:经幡、香香鸟、边贝墙、大昭寺、八廓街、桑烟、、、、、、这些离现实生活较远的东西呢?

  3、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怎样能让学生在欣赏作者的语言精练、简洁的同时又产生了对西藏的向往之情?

教学设计范文6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二、自主探究

  1、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句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板书,并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说一说,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师板书)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从第一次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很快地分清了是谁的画,并能根据文中的语言说出依据。

  在品读感悟表演朗读和配诗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生单读,挑战读,生生互读,师生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是想以读演为主,以读促悟,并通过配诗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三个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希望他们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个体色彩思想,来体验这三个小朋友的动脑、动手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并在配诗的过程中内化学生语言,化积淀为运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

  学生在读时的表现可以说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完全走进了文本之中,他们读书时,和文本中的小朋友一样,歪头想,眨眼想,笑着说,高兴地叫着,得意地说,一个个活脱脱就是文中的赵小艺、宋涛、陈丹。

  但是同时,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处课堂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填写那首小诗时,总是说不完全,缺了这个少了那个,许多同学都把最关键的形容词“弯弯的”“飘扬的”等漏掉了。

  几经思考,对教案做出了一些修改,主要有:

  1、在写字教学方面,我认为写字教学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生字虽然不多,但为了适应孩子的记忆方式,我还是将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即“涛、艺、丹”的书写教学放到第二课时。

  2、在重点句感悟方面,删去了实物展示小旗子和小风车的环节。毕竟这些事物在儿童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儿童完全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感受到风对旗子和风车的作用力,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反而会成为一种“多余”。

  3、在诗句的出示方式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在课前将诗句用5句“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已经在学生眼中呈现了一组小诗的形式,而学生只是做机械的填空,没有了成就感。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诗句的出现改成了课件一句一句展示的形式,即学生说出一句,我再呈现一句,而不再让学生有思维定势。

  4、在课外拓展方面,我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将本来只有一种模式的画风改成了分层作业的形式,即让同学在“画”和“写”中自由挑选,当然,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既画又写。

教学设计范文7

  【教学目的】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

  2、配乐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这是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梅花魂》,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齐读课文,想知道什么?

  “魂”在本课指什么?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这是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还要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放音乐,自由读课文,扫清生字、词语障碍

  (自己能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好。不行,可请工具书或同桌帮忙。还不行,请做上记号。)

  检查、汇报。

  (重点理解“颇负盛名”、“大抵”、“秉性”、“眷念”的意思)

  三、自由快速读课文

  看看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珍爱梅花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四、再自由读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讨论、汇报:

  1、读唐诗宋词,表达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外祖父有不少古玩,但最珍爱梅花图。为什么?

  ⑴ 找出课文有关内容再细读。

  ⑵ 结合插图说说为什么珍爱?

  ① 梅花本身的特点:

  梅花不是春暖才开花,愈……愈……愈……愈……。她是最有……有……有……!

  ② 中华民族具有梅花一样的精神:

  不管历尽……受到……从来……不肯……。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二。

  ③ 把梅花作为祖国的象征:

  这梅花寄寓了他对祖国的思念、眷恋、热爱。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三。

  (板书)

  师:这正是梅花魂的内涵。魂指的是有……有……有……,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⑶ 配乐朗读这段。

  3、外孙女回国时,外公竟像小孙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

  (为什么?想念祖国却不能回,伤心、难过)

  4、外祖父送墨梅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为什么?一是希望外孙女保持梅花这种秉性,这种气节。二是借此表达这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之情。)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五、再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发现什么?

  1、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按“眼前──回忆──再回到眼前”的顺序分段。

  六、放音乐,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七、总结,谈收获

  1、“魂”指什么?

  2、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统领全文的内容;紧扣读者的心灵;透示文章的情思。)

  3、了解了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八、课外作业

  画一幅梅花或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

教学设计范文8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 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 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1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 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 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 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 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板书:母亲捐献角膜

  父亲捐献角膜? 眼睛(爱)永生

  我也要捐献角膜 ̄

  课后反思:学生能通过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对生命的勇气。

教学设计范文9

  设计意图:

  付出和给予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现在的孩子大多比较自我,因此,我选择了《爱心树》这个绘本,既能通过观察多变的画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更能通过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得到爱,给予爱都是一种快乐的传递,爱他们的人默默为他们的付出,也希望他们学会感恩。

  活动目标

  1、讲述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故事内容体会爱与被爱,无偿付出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画面男孩每次出现大树的形态变化,感受大树对男孩的爱。

  难点:教育幼儿要拥有一颗爱心,了解付出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活动准备:《爱心树》绘本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师讲述:从前,有一棵树,他喜欢上一个小男孩......

  问:请你看看,每次小男孩跑来的时候,大树的姿势都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大树弯下腰,张开枝叶,和男孩打招呼)

  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男孩每天都会来树下采集树叶,把叶子编成王冠......玩累了,男孩就在树下睡觉。

  问:男孩都和大树玩了那些游戏?大树是怎样陪他的?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出(1)采集树叶(2)爬树(3)荡秋千(4)吃苹果(5)捉迷藏(在采集树叶编成王冠时,男孩很骄傲,而大树的枝叶和男孩的头一样上扬,一样威武;在爬树时,大树的枝叶撑起了一个保护的臂膀,保护着男孩;当男孩荡秋千的时候,大树的树枝紧紧缠绕着男孩,不让男孩摔倒;当男孩吃苹果时,树枝让他安静的坐着享受它丰硕的果实;当它和男孩玩捉迷藏时,树枝与他一同嬉戏,共享欢乐;玩累了,男孩在树下睡觉,大树的枝叶变成了一把遮阳挡雨的大伞,保护男孩。

  师:男孩好爱这棵树,好爱,树很快乐。你从哪可以看出他们很爱对方?(他们相互拥抱在一起,男孩在树上刻上了他们的名字)

  2、讲述故事后半段,提升幼儿情感,感受树的无私奉献,快乐付出,施与舍得情感

  师: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好孤独。(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树下出现了四只脚,树上的名字也多了一个,男孩爱上了女孩,他不在经常到树下,大树的枝叶像手臂一样,抱在一起,给自己安慰,很孤独,失落)

  师: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男孩坐下。故事完。

  问:男孩都和树索要了什么?树是怎样做的?

  (1)男孩和树要钱,树把所有的果实都给了男孩,让他去城里卖了换钱,这样男孩就会快乐,树也会很快乐。之后男孩好久没来,树很难过。

  (2)男孩和树要房子,树把所有的树枝让男孩砍下拿去盖房子,这样男孩会快乐,大树也会快乐。之后男孩好久没来,树很难过。

  (3)男孩再次出现,树很快乐,他又和大树索要一条船,大树让男孩砍下了树干造船,这样男孩会快乐,大树就会很快乐。

  (4)好久以后,男孩再次回来,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了,男孩说他只想要一个安静,一个休息的地方,大树努力的挺着自己的老树墩,让男孩坐下,大树很快乐。

  (5)小结:大树把什么都给了小男孩,可它还是很快乐,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大树爱他!谁就像大树一样爱我们呢?

  孩子们,我们应该对每一个爱我们的家人朋友感恩,他们无私的付出来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做一个像爱心树一样关心,爱护,付出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即使无偿的付出,也会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教学设计范文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教学设计范文11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2、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出示课题:荷花。

  师:你见过荷花吗?它是什么样的呢?

  生说后师大屏幕展示荷花图。

  二、初读课文,正音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分小组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文章条理。

  第一节:“我”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三节: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

  第四、五节:自己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第一节告诉我们赏荷花的时间,人物,地点。

  3、提问:这一节看出荷花的什么特点:(花香)

  从“赶紧”看出“我”想看荷花的急切心情。

  4、朗读。

  五、学习第二、三节

  1、生自读二三节。

  勾画你难以理解的句子。

  2、师出示“如果──了不起”。

  请生谈自己的看法。

  3、引导读第三节。

  师让生看图,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池荷花的。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交流:

  荷叶:像大圆盘(比喻)

  冒:形象写出了荷花突现出来,格外引人注目。

  (理解后读。)

  师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荷花的姿势。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荷花吗?

  (生各抒已见。)

  朗读第二节。

  4、再读第三节。

  谈自己的理解。

  (荷叶、荷花有各种美妙的姿态,而且,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有一番别样的风韵。)

  生想象动态荷花图。

  5、朗读二三节。

  六、自学生字

  师作个别易错字的指导。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1、2、3节。

  2、听写词语。

  3、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第二课时

  一、朗读1、2、3节

  二、学习4、5节

  1、师大屏幕出示荷花图。

  师:多美的荷花呀!看着看着,我们就仿佛变成了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进入了这精彩的画卷之中。

  2、齐读第四节。

  3、你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生带问题再读第四节。(生各抒已见。)

  4、美读第四节,

  5、读第五节。

  思考:“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被美景所吸引,忘了自己在做什么)

  从这儿你看出什么:(作者对荷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学习写作特点

  1、生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2、交流。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生在文中找出。)

  抓住荷花的特点进行描写。

  用词准确。

  写实与想象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

  四、小练笔

  1、生再读全文。

  2、师;作者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下来。

  3、交流课前所观察的花。

  4、师引导分成几个部分写,写出特点。写生动。

  5、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

  6、交流个别习作,评讲。

  7、生继续完成。

教学设计范文12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1、 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

  二、初读求正确、流利

  1、 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 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

  3、 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 指名读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5、多种形式朗读,强化字音,评价是否注意了诗的节奏。

  三、学习生字

  1、 本课6个生字,挺字要具体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右边部分是建字底。其它字可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2、 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一读理解诗意

  1、 上节课,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实在不懂的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 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图释疑。

  学生可能对挺且直不理解,可做如下引导:

  请你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聚集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

  你能做个挺且直的姿势吗?

  你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是你却傲然挺立,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找生读,同桌间读。

  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这两句诗,加上你的想象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3、学习第三四句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 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陈毅元帅又想到了什么?

  (2) 按前两句学法,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

  这两诗中的高洁一词学生有的可能理解,可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集体补充。

  (3)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再次引导:冬天到了,许多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松树怎么样呢?(树干笔直,树叶苍翠,这就是~高尚。)

  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针的颜色会怎么样呢?(更加苍翠、碧绿 ,这就叫纯洁)

  你就是大雪重压反而更加苍翠碧绿的松针,你现在带上这种感觉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你能用青松的口气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你想知道我们松树的高尚纯洁吗?冰雪马上就要融化,那时你再来看吧!)

  5、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二、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1、小朋友知道这是陈毅元帅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吗?请你们读读《练习与测试》中小资料中的这段话。说说这里大雪指的是什么?(经济困难)青松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

  2、你现在就是面对困难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你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3、请小朋友看一看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你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三、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四、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教学设计范文13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领会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

  气球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⒉看看这个气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⒊是什么事情让红气球这么高兴呢?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22 窗前的气球)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⒈学生自读课文

  ⒉想办法读准课文里的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①出示带生字的气球卡片

  ②学生认读。

  师示范:我会读“科”、“科学”,小朋友们跟读。

  ③开火车读生字

  三、创设氛围,朗读感悟

  ⒈再读课文

  (交流)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⒉学习1—2自然段

  ①什么是传染病?医院对传染病人有什么规定?

  ②哪些人不能来看科利亚?

  ③科利亚最亲爱的妈妈、爸爸,最亲密的小伙伴……都不能来看他,他也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块,还不能干什么?

  ④这么多开心的事都不能做,他肯定觉得……

  ⑤体会“呆呆地”、“静静地”

  a“呆呆地”是什么样子?

  b“静静地”是指什么?

  c是呀,病房里真安静,连脚步声都很难听到,科利亚一个人呆着,他什么也不能做,看到科利亚这样,你们有什么感受?

  d齐读。

  ⑥他呆呆的望着窗户,能望到什么吗?连蓝蓝的天空都只能望到一角,他觉得……

  ⑦刚才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学习了1、2自然段,谁愿意和我一块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请站起来,愿意听的小朋友体会科利亚难受的心情。

  ⑧科利亚多么的孤独,多么的难受,多么的伤心啊!他这时呆呆地望着窗户,肯定在想什么?

  ⒊学习3—5自然段

  ①是呀,如果有人来看看他,哪怕不说话,那也该有多好啊!就在这时,突然……(课件)

  ②这是怎么回事呀,小朋友们赶紧接着往下读吧。

  ③科利亚看到的这个气球可不一般!

  (课件)看看这两个句子

  a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读读看。

  b多么可爱啊!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体会这种可爱吧!(齐读)

  c我看到我们教室里现在有50张可爱的小脸呢!谁也能用“可爱的”来说一句话。

  ④这个气球一摇一摆,一上一下的,科利亚看到了怎么样啊?

  ⑤科利亚看着这个气球,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只有米沙一个人?科利亚想到他们在干什么?叽叽喳喳能读得更欢快点吗?原来有这么多张逗人的小脸,科利亚看到这些逗人的小脸……(板书:高兴的笑了)

  ⑥让我们带着最美丽的笑容一起来享受科利亚的这份快乐吧!(齐读)

  ⑦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虽然传染病房把科利亚和他的小伙伴们隔开了,但却无法隔开他们的心,这个气球代表着小伙伴们对科利亚的?(板书:气球,问候)

  四、拓展升华,开拓思维

  ⒈如果你是科利亚的同学,你会这样做吗?小朋友们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去问候科利亚(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⒉有同学们这样关心他、想着他、念着他,想想没过多久,科利亚怎样了?

  五、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学习了……(师指课题)

  你喜欢这个气球吗?为什么?

  (课件音乐)一个飘在窗前的气球,对生病的科利亚来说,就是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份惊喜,让我们记住这个气球吧,也记住科利亚的同学间那一份真挚的友谊,让我们在歌声中拉起手来,共同祝福科利亚,共同感受这种幸福和快乐!

教学设计范文14

  教学目的

  1.分析说明、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2.筛选课文信息,提取课文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内容要点。

  3.体会达尔文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对物种起源的看法和观点。

  4.体会本文语言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关键词语 教学难点:表述本文信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与分段阅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家知道,人类科学史上有几次重大的发现,你能说说都有哪几次吗?对了,在自然科学上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社会科学上,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对自然界的进化历程持怎样的观点,《物种起源》一书又是怎样写成的。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

  达尔文出生于英国鲁兹巴利镇一世代名医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生物学爱好者,祖父提倡生物进化论观点,生物进化思想深刻影响了达尔文。达尔文在爱伦堡大学学医和剑桥大学学神学时,却特别热心研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 达尔文年轻时证实生物许领域处于“神创论”、“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的激烈斗争时期,他大学毕业后,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1831年他以自然学家的身份参加一艘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他在这次旅行中,考察了沿途大陆沿岸动植物、地质地貌,收集到不少资料。他惊人地发现“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物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神创”的“不变的”。 1836年达尔文回国后,以进化论观点整理、研究科学考察中获得的资料,又花了14年进行科学实验,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自己得出的结论,他为了弄清物种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选择了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学实验方法;他细心总结育种专家、园艺家和他自己饲养动物栽培植物获得的实验经验,逐渐形成了人工选择的新理论,用“生存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 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由于英国生物学家华莱斯年轻时也做过环球科学考察,他也得出了与达尔文相同的结论,写出了一篇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感到震惊,他于是决定把华莱斯的论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纲 《物种起源》同时发表。本文即为当时发表 《物种起源》时的导言。 《物种起源》发表后震动世界。达尔文还有《动物和植物在驯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等名著。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内容。本文采用以说明为主,结合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预习诊断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琐屑 审慎 变异 遗传 B 趋向 扎记 搜集 轻率 C 博物 窜入 亲缘 狭隘 D 累积 信奉 胚胎 槲寄生 2.下面三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精细”和“冷静”、“耐心”和“专心”、“完备”和“完善”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A 精细的研究 B 冷静的判断 答:“精细”表明研究得细心,一丝不苟。“冷静”则表明这个判断是经过冷静思考而不是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如果互换则造成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2)A 如果 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B 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 答:材料往往繁多复杂,而且每一种材料的搜集要付出辛勤劳动,所以应用“耐心”作“搜集”的状语,至于思考问题当然应该“专心”即专注思考,如果互换就不大准确。

  (3)A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B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 C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D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答:“完备”有完善齐备之意,“完善”则是完美无缺的意思。两者语意范围不同。

  3.在下文括号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 )在未来长期内( )还弄不清楚,( )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A 虽然 而且 也 但是 B 虽 但 却 但是 C 即使 而且 也 可是 D 然而 并且 也 可是

  四.整体阅读,概括内容

  1.本文是关于《物种起源》一书的序言,从内容看,它包含了几个方面? 答:两个方面,即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说明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2.作者对《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作了哪些方面的说明? 答: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说明。一是成书过程;一是付梓原因;一是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3.关于出版的说明,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具体说明这样说明的优点? 答:作者按照层进的顺序进行了说明,成书是“过去”之事,付梓是“现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问题算是对出版本书的一个客观评价,而未来的打算还是一种想法,这样的说明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个历程,有助于表明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4.从作者的说明来看,《物种起源》一书在理论上有哪些突出之处? 答: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种的起源的初步结论;二是让人们看到了研究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方法和意义。

  5.作者在研究物种起源中得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首先发现了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进而发现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但非唯一条件,在研究的基础上,彻底否定了创造论的错误观点。

  6.本文有许多语句实际上起了过渡或总结提示作用,请在书上画出这些语句。

  7.根据前面的分析,试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各个段落层次的大意。

  五.巩固性练习

  剖析下列长句,了解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按提示填空。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出一些结果。 a.这句话表达了写作前( )的过程。 b。强调了( )。 c。说明了( ),用“ ”和“ ”等词语也体现了这种心理过程。

  (2)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个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A 既说( ), 又说( ),足见周密。 B 既说( ), 又说( ),足见严谨。

  (3)我经常获得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A 说“还不够完备”但可以( ),充分说明( ),足见严谨。 B 因为“还不够完备”,所以只说( ),而不说( ),足见周密。 五.作业:继续预习课文,仔细弄清各段中的语言信息。

教学设计范文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收集母鸡的资料;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爷爷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在他的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母鸡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初读情况。

  三、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

  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来。

  2、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自由读这两句话,体会“一向”、“不敢”。

  有什么疑问吗?

  3、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预设:

  第1自然段,感受到母鸡的无病呻吟。

  第2自然段:母鸡的欺软怕硬。

  第3自然段:母鸡的炫耀。

  4、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

  读一读课文的4~10自然段:

  找到最能说明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预设:

  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者有什么疑问。

  5、老舍爷爷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呢,再去用心地读读4~10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有关句子。

  预设:

  从课文的第5、6、7、8这四个自然段来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6、再次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现在你对这句话又有了那些新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四、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再读《猫》和《母鸡》,思考:

  《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爷爷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

  2、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叙述动物的特点,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情感的表达上和语言的运用上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预设:

  ⑴ 文章结构清晰。

  ⑵ 写小动物的特点时用总分段式。

  ⑶ 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描写了生动具体的点滴小事。

  ⑷ 表达情感上,写对猫的喜爱是渗透到字里行间,而写母鸡时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⑸ 语言上很生动。

  五、作业

  1、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进行摘抄。

  2、阅读其他作家写的文章,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

  板书设计

  猫──古怪 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鲸》教学设计范文

2.细胞癌变教学设计范文

3.阁夜教学设计范文

4.《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

5.《田忌赛马》教学设计范文

6.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文

7.《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8.《画家乡》的教学设计范文

9.《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