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会读12个生字。
2.体会烟村的小,烟村的美,书写“一”,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教学要点
1.认字写字。
2.辨认“八、九”、“九、儿”。
教学准备
CAI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一年级的小朋友可真棒,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所有的拼音,认识了许多汉字,我们向在坐的老师们展示一下吧!
抽读卡片:
a.拼音sanyanjiacunzhijiuyizhisiwushi
b.熟字入、几、家。
2.为了使大家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我们进入到识字课型的学习,板书:识字(一)。
3.昨天晚上,在乡下的两位小客人打电话给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你们愿意吗认识他们吗?
4.(听录音、贴画)我叫豆豆,是男孩,我叫姐姐是一个女娃娃。今天,我们特意请大家到我们美丽的小村庄去看一看
二、听录音读
1.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他们的家乡太美了,编辑叔叔阿姨们把它编入我们的课本里。
3.读课题。
三、看图
为了让大家能来亲眼目睹,豆立和姐姐请画家把它绘成一幅山水画。
这就是那座小村庄,你看到了什么?(注意观察顺序有……有……有……还有……)。
讨论说,指名说。
四、自读课文
1.小诗中又是怎样描写如诗好画的美景呢?自由小声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同座两个小朋友互读,用横线画出图上有的景物。
五、检查读课文
1.愿意把小诗读给大家听。
2.游戏
a.去拼音读生字的游戏。
b.看拼音找生字的游戏。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行)
1.同学们再读一二行诗,看谁能读出山村的幽美。
2.自由读。
3.齐读。
4.引读,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住着几户人家傍晚炊烟潦绕着村子,显得幽美而宁静。
5.配音乐朗诵。
6.再读短文一遍、你就是豆豆和姐姐,向告诉别人你住多么多么美好的地方?
七、写字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学写汉字。怎样才能把字写得端正,匀称呢?我们有一个好帮手。板书:谁知道他是什么?
1.认识田字格,正方形,中间有两条线把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小正方形。
2.左上方叫左上格,左下方叫左下格。
3.横在中间的这条线中一一。
4.手势表示。(手脑并用)
5.指导书写。
6.评议。
7.练习书写。
八、巩固练习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能用上这些表示数字的汉字。你能说几个吗?
(日历、班牌、报纸)
2.游戏
情境图游戏
九、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蜘蛛、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4、注意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蜘蛛织成大网的艰难历程。
2、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将领悟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言行。因为从现象抽象出本质是一次飞跃,从思想转化为自觉行为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更高层次的飞跃。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此飞跃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精读课文第1段,学会“蜘、蛛、织、阵、丝、断”6个生字,理解“蜘蛛”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蜘蛛织网的情况。
2、收集有关蜘蛛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课前观察过蜘蛛的同学有哪些?你能说说蜘蛛结网的情况吗?
(2)你还收集了有关蜘蛛的什么信息?能与大家共享吗?
(3)出示课题。正音:蜘蛛(zhīzhǖ)、织(zhī)。这三个字可以怎么记?——教师补充有关蜘蛛的知识。
2、听录音朗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3、听后交流。
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提自己想提的问题。
4、学习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用数字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1句,想想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范读第2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怎么读会更好?
(4)学生仿读,在仿读的过程中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6)找出文中的“把”字句,学着说一句“把”字句。
(7)欣赏课文第一段录音范读。听后仿读。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看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2)口头扩词比赛:
织——织网、织布、织衣……
丝——丝线、吐丝、丝绸……
断——刮断、打断、折断……
(3)把文中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4)说说今天学的生字怎么写才能写好?
2、课后作业。
(1)6个生字看一遍、想一遍、写两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破、冰、终于、实”。理解“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合”等词的意思。
2、初步学习数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3、学习课文第2、3、4段,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功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各种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2)尽量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说说蜘蛛在织网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2、听第2—4段录音朗读,思考:蜘蛛织网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圈出有关词语。
3、学习第2段。
(1)抽读课文第2段。
(2)请学生想想:蜘蛛在困难面前会是怎么样?
(3)面对困难,蜘蛛又是怎样做的?
“重新”是什么意思?
(4)自由读课文,想想:蜘蛛重新织起网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学习“打破”。
(5)“……把网打破了”与第1段的“……把丝刮破了”进行比较,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6)在再次遇到困难时,你如果是蜘蛛会怎样想呢?又会怎么做呢?
4、学习第3段。
(1)学生运用第2段的学习方法,同桌协作学习第3段。
(2)学生汇报协作学习成果。
(3)听录音朗读第1—3段。比较“刮、打、砸”有什么不同?能调换吗?
5、学习第4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4段。注意与前几段课文比较。
(2)学生说说自己对本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将课文中描写蜘蛛在碰到困难时的态度的词语划出来进行比较,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4)再读课文中蜘蛛怎么做的句子,想想蜘蛛为什么能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停地织,结果怎样?“终于”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语说说?
6、仿读录音朗读第1—4段。
(1)听——仿读。
(2)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7个生字、6个词语,看一遍、想一遍,抄写两遍。
(2)课堂作业本第92页第2、3、4题。
2、课后作业。
(1)用上“终于”,写一句话。
(2)说说下面词语的搭配:
( ) ( )
一阵( ) 一张( )
( ) ( )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段。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注重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
录音朗读磁带、寻找学习生活中跟蜘蛛织网香类似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
1、巩固练习。
(1)认读全课生字、词语,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字词。
(2)上堂课课后作业情况反馈。
(3)说几句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习课文第5段。
(1)请学生读一读第5段。读后师生评议怎样读好。
(2)录音朗读指导仿读。要注意“高兴地”三字。
(3)你能说说蜘蛛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织网吗?织成网后,它心里会怎么想呢?
3、朗读并背诵课文。
(1)学生试读,读后评议。
(2)录音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
(3)教师指点,有针对性地引读。
(4)优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齐读、分组读、比读。
4、指导背诵。
(1)请已会背诵的学生背一背课文,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背下来的。
(2)教师介绍联想背诵的方法。
(3)学生试背。
5、总结课文。
(1)课文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想到了我们学习与生活中哪些类似的事情?
(3)你在学习上碰到哪些可囊?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还没有克服,你打算怎么做?
(四)巩固练习
1、随堂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蜘蛛织网的故事。
(2)学了课文,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2、课后作业。
(1)能模仿课文,用“……终于……”的形式编一个小故事吗?
(2)能将自己编的故事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一种悲悯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3、 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大年夜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
1、学生读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总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4)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5)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设计理念: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
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1、配乐,师深情朗读。
2、质疑: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3、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5、教师引导,(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
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 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幸福自己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2、朗读课后习题习4《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渴望 温暖
温暖 快乐 关爱 (虚)幻象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情(实)现实 寒冷 饥饿 没欢乐没关爱 痛苦 憎恨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生在海滩上的故事。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第二件事是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第三件事是在回家路上,画家故意将贝壳漏在沙滩上让小姑娘拣,小姑娘拣起后,又还给了画家。体现了小姑娘纯朴、诚实、信守承诺的美好心灵。
课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抒情明理意味很浓。寓情理于景,寓情理于事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美丽的海滩景色的描写,对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事情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因此,课题中的“金色”绝不仅仅是海滩的金色,更是小姑娘心灵的金色。
文本中描写了小姑娘与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件事,其中以“看衣服”这件事描写得最为详细。课文通过描写“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以及老伯伯的好意劝告小姑娘的婉言谢绝,看出小姑娘虽然等得那么焦急,仍然信守承诺。
本文的生字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是个生字刚好分成两类,一类是多音字,另一类是形声字。对于形声字的概念,三年级学生早已确立,尤其是发音明显、形旁明确的字,例如本课的“礁”、“螺蛳”等,但有一个极不明显,就是“额”,通过查阅资料,“额”也是形声字,从页可声,“页”表示与头有关,由一发动全身
[设计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是一篇选读课文,编者的意图主要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上。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思考、交流和质疑等方式读懂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阅读后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沙滩美、贝壳美、小姑娘的心灵更美,同时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在享受“阅读有收获”的快乐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 启发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使学生能够发现在金色的沙滩上,小姑娘那颗诚实守信的金子般的心。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感受小姑娘的高尚品质。
2、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守信方面的小故事。
[教学流程]
(一)、欣赏美景,感知景物之金色
1、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播放沙滩美景)
(引导学生自由说,初步感知金色的沙滩带来的景物美。)
2、师: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就在这美丽的海边,就在这片金色的海滩上,发生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走进文本,体验多元之金色
1、初读文本,感知小姑娘
自由读读课文,读完试着完成以下填空: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汇报:
(1) 出示生字词
Kān jiā
看着 画夹
Jiāo lí luó sī
礁石 沙蜊子 小螺蛳
é qìn tǒng gē
额头 沁 捅 搁
(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是多音字;第二行和第三行是形声字。尤其指出“额”字也是形声字,与“页”为偏旁的字都与头部有关,比如:倾:头不正也;项:头后也;顾:回头看也……)
2、再读文本,了解小姑娘
师:当我们把上面三句话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整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读完后说一说整个故事讲了什么?
(学生再次读课文,后以填空为支撑,同桌互说故事到底讲了什么,然后指名全班交流。)
3、研读文本,走进小姑娘
师:小姑娘的种种举动,画家叔叔有什么反应?(感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惊讶”、“眼圈红了”、“ 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等词句中体会画家叔叔的感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画家会如此的感动,会如此惊讶?
(学生自由读后,说一说,画家叔叔感动的原因。)
⑴、“看衣服”,感受小姑娘信守承诺之金色
师: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使叔叔感动了吗?
(小姑娘一直在关注着画家叔叔的归来,她很守信。)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的情景?(课件出示两幅有关小姑娘的画面:一幅是焦急地等待;一幅是欢迎叔叔归来。)
师:你能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小姑娘的不同吗?
(引导学生从小姑娘的眼神、眉头、手的动作中去观察。)
师:你们能为这两幅图分别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可能会起“盼”、“焦急的小姑娘”、“等待”、“激动的小姑娘”、“欢呼”等名字。)
师:小姑娘为什么而焦急,又为什么而激动呢?
师:学着刚才图中小姑娘的表情轻轻地读这段话。
(引导学生读“看衣服”小故事,通过“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一说,在烈日下等人的感受,结合课文说一说小姑娘当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穿插指导多音字“看(kān)衣服”、“画夹(jiā)”的读法。)
师:小姑娘为画家叔叔看衣服等了那么长的时间,心里非常焦急,但是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用上“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师:读着描写小姑娘神情、动作的语句,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站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学生自由说。)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信守承诺,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⑵“拒收贝壳”,感受小姑娘不求回报之金色
师:正当小姑娘焦急地等待着叔叔的'时候,叔叔回来了。你们看,他带回来这么多的贝壳呢!有沙蜊子、大猫眼、小螺蛳、金海螺……(课件出示:贝壳图)
师:你们喜欢吗?那你们觉得小姑娘会喜欢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
对话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师:小姑娘,这么好看的贝壳,你收下吧!
(学生一定会学着小姑娘的样子加以拒绝。)
师:你为什么要拒绝啊?你这么喜欢就收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师:可是,你帮我看衣服了呀!我是为了感谢你才送你贝壳的。
(引导学生明白小姑娘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信守承诺一直等叔叔回来的。)
师:因为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遵守承诺,还不收叔叔送给他的贝壳,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不求回报,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⑶“拣还贝壳”,感受小姑娘诚实之金色
师:是啊!画家叔叔感动了,他多么希望能把漂亮的贝壳送给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于是他故意让美丽的贝壳,从袋子里漏出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自己遇上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师:那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
(结合文本,说一说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小姑娘这几句话的韵味呢?自己先去读读吧!
(让学生读中去体会,小姑娘从“喜欢贝壳”——“犹豫”——“坚决拒绝”的心理活动。)
师:我们一边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边读着这几段话,我们被什么感动了?
师:就让我们和着音乐读读这感人的文章吧。
(学生齐读“拣还贝壳”小故事。)
师: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小姑娘拣起的不仅仅是贝壳,还是——
师:读着读着,我们还感受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诚实,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三)、情感升化,感悟心灵之金色
师:这片金色的沙滩很美,但更美的是——
(学生自由说说对小姑娘的看法)
师:因为——
师:那你想对这个小姑娘说点什么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
(学生写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评点。)
[板书设计]
看衣服
在 金色 的 拒收贝壳 金色(心型)
海滩上
拣还贝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放录音)
师:“听出来了吗?”(这是风声。师板书“风”)
师:平时小朋友们都感受过风吧!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风很冷。风很凉爽。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风能吹动很多东西。风没有颜色……)
师:风能唱,能写,能听到,能看到,能感受到,那它能画吗?(板书:画)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15、画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结识文本角色:书上有三位小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文中的三位小朋友卡通形象,并在各位小朋友的头上标出他们的姓名)是谁呢?赶快借助拼音认识一下吧!(学生自己拼读音节)
2、认读生字:指名读三个人名组成的生字,介绍他们的名字;指名教读其它生字;去掉拼音再读;男女轮读,开小火车读生字。
读到“宋、陈、赵”时,分别联系到本班具有相同姓氏的同学,读到丹、艺、涛时,可用它们练习组词。
四、学会写的字
1、同学们可真聪明,接下来,这三位小朋友还想给大家出出难题(课件呈现要求学会的字)。学生自读要求学会的字。
2、读了这些生字,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最容易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注意指出:“陈”“转”“眨”是翘舌音,“丝”是平舌音……)
3、组词比赛:同学们会用这些字组成哪些词语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个“组词”的比赛,你愿意选哪个字组词就选哪个吧,看谁组得又对有多。
4、范写:小朋友们真能干,会说这么多的词语,能写这写字吗?(师在田字格中范?“艺”、“丝”、“杆”、“转”)
5、启发观察:这四个字吗?写时要注意什么?
6、课件呈现“丹、乌”。这是什么结构的字呢?它们在书写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呢?生练习把这些生字写一写,同桌互评。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朋友们真聪明,陈丹、宋涛、赵小艺出了这么多的难题没能难住大家。下面他们将邀请大家来读一读他们的故事,你们愿意吗?
打算怎么读呢?(大声朗读,默读,小声读,……)
那就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记得去请教一下旁边的小老师。(学生自读课文,配音乐)
2、请小朋友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谈)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认识了7个生字,还会读、会认、会用、会写了12个字,并且读熟悉了课文,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去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少的生字,小朋友们还记得吗?那我们来开开小火车。(开火车认生字)
小朋友们记得可真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师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根据课题质疑
小朋友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谁在画风?他们在哪儿画风?风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画风的?他们画得好吗?……)
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问题提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是谁在画风呢?(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主要解决: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生默读课文)
三、看图说图理解文意
1、同学们可能已经找到了答案,那就把你找到的答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们找得对吗?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画吧!这就是他们的画,可这三幅画都没有标小画家的名字,它们分别是谁画的呢?请小朋友们再次默读2~8自然段找一找它们分别是谁画的吧!找到的小朋友就举手说理由。(学生默读)
3、谁来说说它们的小作者分别是谁?为什么?(学生边说,老师点击鼠标出现小作者的名字。)
4、现在我们已经为它们找到小作者了,那你喜欢谁的画呢?喜欢谁的画你就可以来说一说。不过在说之前老师这有三个问题要请小朋友们注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⑴ 你喜欢谁的画?
⑵ 他的画上画了什么?
⑶ 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
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练习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吧,你想说哪幅就说哪幅。
5、哪位小朋友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呢?(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点击放大这些画)
⑴ 赵小艺的画:
(生说)
师小结:从她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原来小艺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同时板书:红旗飘 风车转)来表现风的。还有哪位小朋友想来说说其他的图?(课件回到三幅图)
⑵ 陈丹的画:
(生说)
师小结:原来陈丹画的是被吹弯了的小树来表现风的。(同时板书:小树弯)老师这还有一幅画,谁想说?(课件显示: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这是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小朋友们注意听,看看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一点感受到的? (突出“弯弯的”)
原来突出“弯弯的”就能体现有风。那么谁再来读一读?生再齐读。
⑶ 宋涛的画:
(生说)
(师板书:雨丝斜)
6、小结: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谁能看着老师黑板上写的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生:他们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把风画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画风中不同景物的变化来表现风的。
过渡:文中的三位小朋友可真会动脑筋,我们的同学也不错!这么快就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下面,我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分角色读这几句话。这次老师有个要求,在读的时候不仅要有感情,还要加上表情和动作,谁来?(指名表演读)
其他的小朋友来做评委,仔细看,认真听,读得好呢,咱们就来点掌声。(生上台读)
7、刚才,同学们把课文中的句子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怎么样?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里分角色读一读。
8、刚才哪些小朋友是读的叙述的语言?请站起来。读宋涛、陈丹、赵小艺的小朋友都把书拿起来,记住你们的角色,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全班分角色读课文)
四、拓展训练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现在,请小朋友们一闭上眼睛。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放录音)
师描述: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等等。
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一起来说说看。
(我可以画头发飘起来了。我可以画窗帘被风吹动了。我可以画书页在翻动。我可以画尘土在飘扬。我可以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同学们想象真丰富!那你们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画下来呢?
2、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和纸,把你们想象的用简单的两笔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生画,师放录音)
3、(展示画)还有很多小朋友都想来说一说自己画了些什么来表现风的?那这样吧!小朋友们再次拿起你的笔把你画的风写下来吧!这样老师就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小朋友想要表达的了。这里老师给你们一个开头,你可以接着写下去。
课件展示:风儿吹来了,_______________。(学生自己写话)
4、展示学生所写的句子。
五、总结
小朋友们真不错,在这一节课中了解了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自己也能画风,并能把自己画的风描写下来。不仅如此,还能画出其他类似风的东西。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平时很爱观察,很爱动脑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内容】
《梅花魂》源于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学习本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朧”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查阅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学唱《我的中国心》。3、音乐《红梅赞》《我的中国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音乐《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3、师:赏美丽的红梅,听优美的歌曲,我们眼前似乎绽放着“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梅花的句子吗?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
4、交流。
生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
生2:“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生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5、师:同学们读书真用心,找得也非常准确。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梅花魂》(板书课题 6、梅花魂)。同学们,你们对《梅花魂》的“魂”是怎样理解的?
6、学生自由交流;归纳:魂,指的是精神,也就是梅花的精神。
7、师: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画记号(生字新词、最感兴趣的句子)
2、学习新词,扫清障碍。(课件出示新词)
读准字音:分fè外、抹mā净、低头折zhé节
重点理解:颇负盛名、不甚在意、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
3、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思·议: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4、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
5、指导、订正。
课文围绕梅花,共写了五件事: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泪。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同学们,课文在写这五件事时候,几次写到了外祖父的“哭”,你知
道一共有几次?外祖父为什么而哭?
生1:课文共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哭。分别在第2节、第11节、第15节。
2、师:你找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读书是多么的细心呀!谁能读一读描写“三哭”的句子?
生2: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生3:“??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生4:“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3、品味“三哭”
一哭:教“我”唐诗、宋词时。体会外祖父的思乡情
①师: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对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在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从课文的插图中我们不难看,当时她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虽然她记住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于是,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好多好多的疑惑,那么小小年纪的“我”有哪些疑问呢?
②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③交流。
生:她不懂得外祖父在教唐诗宋时,为什么会落泪。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老师,我从课外阅读资料中了解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这三首表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或依依惜别情。
生:老师,我认为,当时身居异国的外祖父的情况就与身居异乡的王维差不多。身居它乡的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因不能回家,所以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而身居异国的外祖父,他永远都回不了祖国,更见不到家乡的亲人,读诗词,正好勾起了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他就落泪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是多么深刻!是呀,诗句是不浓浓的乡思,读诗的外祖父何尝不是这样!
④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⑤师:从课文的第二自然中我们不难看出,外祖父非常慈祥、和蔼可亲——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可是,当我在一幅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时,外祖父为什么要“训斥我妈”呢?
生: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外祖父对那一幅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当“我”弄脏了墨梅图时,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丝慢慢抹净。可见他对墨梅图是多么的喜爱。
生:老师,我认为外祖父不仅仅是对墨梅的爱惜,更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因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她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对祖国无限的爱。
生??
师:同学说得太好啦!是呀,梅花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二哭,得知不能回国时。体会外祖父无法回家的伤感。
1、对话朗读4—13自然段。
2、品读第二次哭的情感。
师:同学们,外祖父当得知可以回国,也他自己却不能回去时,却在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面前放声地哭了起来,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前面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其中有这样诗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归”和“愁”真切反应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回归之情。而当有机会回到故乡的时候,他却不能回去,他又怎能不哭呢?
生:这一哭,哭出的是他内的无限感伤!
生:这一哭,体现的是他对故乡、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师:这一哭,所表现的是这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爱。
3、重点朗读第13自然段,体会外祖父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①画出重点词语。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愈??愈??相当于“越??越??”)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②点拨归纳。“梅花魂”是指: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理解“秉性”)
③深入品味外祖父说的话。“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作梅花?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文天祥、岳飞、刘胡兰、江姐、钱学森、小英雄雨来、??)
三哭,送“我们”上船时。深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情爱国情。
交流:①在什么情况下,外公第三掉泪?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外公哭了?(泪眼蒙胧)
②外祖父把珍爱梅花图送给了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是如何理解外公这一举动的?
四、赏读课文,升华情感。
1、品味外祖父两次送“我”梅花的意义。
第一次送“我”用白杭丝绸包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的墨梅图。
第二次在船上递给“我”一色雪白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2、指名有感情地示范性朗读第13自然段;全班齐读第13节。
3、男女生轮读首尾两自然,体会这两节的联系及这样的好处。
五、拓展延伸,积累知识
1、朗读《故乡》(“阅读链接”)《斗笠》(选学课文2)
2、齐唱《我的中国心》
3、课后积累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浣溪沙》
4、课件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板书设计:
6、梅花魂(陈慧瑛)
梅花 魂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最有品格
愈寒冷、愈风欺雪压 最有灵魂
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外祖父
分外爱惜墨梅图 顶天立地
送我墨梅图不低头折节
送我梅花手绢
(眷念祖国的心)
看到梅花??想起??外祖父(首尾呼应)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介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诗歌。它以拟人的写法,抓住四季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迷人的四季景色。全诗语言亲切,句式相似,情感浓烈,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理念:
(1)强化以生为本,进行先试后导。
(2)重视感悟体验,培养语感能力。
(3)加强学科沟通,促进学科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初步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在尽情地朗读中感悟一年四季的变化及特征;通过诵读及探究,发现诗歌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读儿童诗歌,在诗歌优美的韵律中感受四季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感知,个体感受
1、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师朗诵。
2、师生对话:交流感受最深的情景。
二、自主选择,有感而发
选择一景,尝试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
三、呈现文本,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主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语言感悟,探究学习
1、师生合作读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探究学习,发现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二、情感感应,合作学习
1、选择季节,分组自主练习朗读。
2、指导朗读,读出四季不同的特征。
3、诵读全文,再现四季之美。
三、学科整合,升华情感
1、谱曲歌唱。
2、美景欣赏。
3、联系生活。
4、总结提升。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13个生字:“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季”
(二)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
(三)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书写生字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教学重、难点:
? 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为、光”。
2、初步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同学们跟你们平时见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2、板书课题:《四个太阳》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随着音乐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老师随着音乐泛读课文。
3、课件出示生字,检查生字读音。
(1)指名认读。
(2)找小老师带读。
(3)自由练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随机抽读。
(5)指名扩词、说话练习。
4、记忆字形。
(1)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2)自愿回答,奖励生字、笑脸。
三、 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我”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根据回答贴太阳图)
2、你最喜欢哪个太阳?(自由回答)
3、自己喜欢哪个太阳就读哪一段。(自由练读)
4、喜欢四个不同太阳的同学合作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四、 指导书写。
1、师范写易错的生字:园、因、为、光。
2、学生练习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
4、评出最佳作品,颁发奖品。
五、 作业。
课后把课文有感情地读熟。
附:板书设计:
18、四个太阳
红太阳 绿太阳 黄太阳 彩色太阳
为: 光:
园: 因: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适合背诵。
【教学理念】
1、这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收,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2、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团”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什么心愿。
【课前准备】
四季的图片头饰音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师:(戴太阳公公的头饰):我是太阳公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都高高地挂在天上,给大家带来光明和温暖。
师: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吗?(生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他画了绿绿的太阳、红红的太阳、金黄色的太阳,还有一个彩色的太阳。(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示意)他想把这四个太阳分别送给春、夏、秋、冬。(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并读题)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认真读了课文,就会明白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用形象的太阳公公出场,亲切又简单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形象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尝试学习,整体感知
1、师(出示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每个季节的主要特点以用及小朋友们的感觉和需要。
(如:夏天特别炎热,小朋友穿得特别少,还想吃冰淇淋和西瓜。)
2、学生分小组尝试学习:学生边讨论以上问题,找一找书中的四季图,然后想一想:假如让你为四季画太阳,你会为春、夏、秋、冬各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呢。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为四季画太阳,不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3、小组交流,师评议。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尝试学习,让学生感受太阳的颜色,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倾听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2、自由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间,读通句子。
3、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生字,同桌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4、检查初读效果,生字是否读得正确。
5、指导学生体会朗读要领。
⑴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⑵ 感悟句子意境:
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高山、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生感受回答:夏天天气特别热,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太阳光不那么强烈,而且绿色让人想到绿色的树阴,我们感到特别舒服)
⑶ 指导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⑷ 学生自由练读,小组评议。
6、你读明白了哪一段,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感悟作者画不同颜色的太阳想表达什么心愿:
⑴ 读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金黄色的落叶”与“邀请”:
师:老师想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唱歌。(师生共同唱歌来理解“邀请”的意思。)
② “金黄色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让学生即兴表演。扮演“落叶”的同学,去寻找小伙伴。他找到“蚂蚁”、“小鱼”、“小白兔”、“小朋友”……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体会秋天的乐趣。(如:“小鱼、小鱼,你好啊!我可以当你的小雨伞,你们快来吧!”“真好,真好,这顶小伞真漂亮,以后下雨我再也不愁了。”……)
③ 指导读: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⑵ 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7、齐读课文。
8、合作交流,把你最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记一记。
9、用引导背诵法背诵课文:(边背诵课文边出示四季的图片,可自由背,也可以配乐集体背。)
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挂在哪里?
生:(背)“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
师:都有哪些地方?怎么样?
生:……
师:我画了个怎样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怎么样?金黄色的落叶在忙什么?
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照亮哪个季节?阳光温暖着谁?
生:……
师: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
生:……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等形式,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借助表演、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四个美丽的太阳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吧!
(让学生听音乐、看图画、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六、扩展思维,培养创新
1、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太阳,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季节。
2、小组合作,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画下来。
3、展示小组作品,师生评议。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动脑思考,思维得到发展,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体现了语文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作业设计
想象画:太阳与未来世界。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画一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增强了趣味性,鼓励学生拓展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板书设计:
18 四个太阳
绿色的太阳 夏天(图) 清凉
金黄的太阳 秋天(图) 邀请尝尝
红红的太阳 冬天(图) 温暖
彩色的太阳 春天(图) 多彩的季节
板书设计的目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来设计板书,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性较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明白。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