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26 16:30: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复习》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2页《式与方程》“练习与实践”的第1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式与方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意义和解法。教材先后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当用字母表示数时,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根据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应的数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价值,培养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能力;“练习与实践”第2题是解方程的练习,教材呈现的方程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而且解方程的过程还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计算,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练习与实践”第3-6题是让学生列方程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第6题让学生利用鞋的码数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根据已知的码数列方程求出相应的厘米数,或根据已知的厘米数列算式求出相应的码数。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式与方程”)。方程好多同学不再陌生,这里的式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预设学生回答: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师小结:一般指含有字母的式子。

  ⑵举例回忆。

  举例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二、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⑴举例分类。

  板书学生说出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导学生适当分类。

  公式:S=vt,……

  规律:a+b=b+a,……

  数量关系:5a,……

  ⑵再次理解。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交流矫正所填的答案;理解答案所表示的意思;体会用字母表示答案,其实也在表示数量关系。

  ⑶激活记忆。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2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指明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回忆学过会解答的方程类型和解方程的根据。

  例: 30X=15 回忆类型X×a=b和X÷a=b。

  解:30÷30×X=15÷30 运用了等式的性质,回忆等式的性质2。

  X=15÷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X=0.5

  联想等式的性质1,回忆简单方程的类型,X±a=b。

  例: 50X-30=52 把50X看作一个数,说明也是转化思想。

  解:50X-30+30=52+30 运用等式的性质1。

  50X=52+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50X=82

  X=82÷50 运用等式的性质2.

  X=1.64

  回忆验算的方法,并选择题目验算;比较呈现方程的异同,正确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⑷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方程思考,体会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介绍其它解答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3题,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是“现在能收看的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列出方程,体会隐含在句子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沟通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4题,一般会选择算式解法。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120+95)X=1262和120X+95X=1262,体会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的方程也不同,沟通两种方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5题,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列出方程,解方程,验证答案;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简捷。

  “练习与实践”第6题,交流换算的方法,特别是厘米换成码数的方法,可以变换出新的公式a=(b+10)÷2,也可以用方程解答等等。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会学生多角度、度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请说出以下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①NH4HCO3 === NH3↑+CO2↑+H2O↑ ②CuO+H2===Cu+H2O

  ③Ba(OH)2+H2SO4 ===BaSO4↓+2H2O ④ 2Fe + 3Cl2 = 2FeCl3

  略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①属于分解反应 ;②属于置换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④属于化合反应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参加:

  ①、②、④属于非离子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 分解反应

  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 氧化还原反应

  学 电子转移可分为 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 离子反应

  应 移动的电子参加可分为 非离子反应

  据化学反应中热量 放热反应

  变化情况可分为 吸热反应

  上述反应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略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规纳如下:

  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转化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氧化产物)+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2)一般来说,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除外),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价态归中规律

  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错现象。

  4、反应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含有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有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略

  反应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

  略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四、离子方程式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五、例题分析

  例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用油脂制肥皂 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

  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剂 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解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B中:Al2O3→Al,C中Cl2→CaCl2+Ca(ClO)2,D中N2+H2→NH3,均有化合价变化,故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A。

  例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⑴ C+CO2=2CO ⑵ C+H2O=CO+H2 ⑶ CO+H2O=CO2+H2 由此可以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A C>CO>H2 B CO>C>H2 C C>H2>CO D CO>H2>C

  解析:对于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有以下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式(1)可知C>CO,由反应式(2)可知C>H2, 由反应式(3)可知CO>H2。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3、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 Q+NaCl (2)Q+H2O X+H2 (3)Y+NaOH G+Q+H2O (4)Z+NaOH 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

  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由(1)得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同理由(3)结合(1)得Q>Y>G,由(2)得X>Q,由(4)结合(2)得X>Z>Q。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例5、(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答案:(1)2H++SO42-

  +Ba2++2OH-=BaSO4↓+2H2O

  (2)Ba2++SO42-=BaSO4↓

  例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Ag+、 、Cl- B.Ba2+、 、CO32-、OH- C.Mg2+、Ba2+、OH-、NO3- D.H+、K+、CO32-、SO42- E.Al3+、Fe3+、SO42-、Cl- F.K+、H+、NH4+、OH-

  解析: A组中:Ag++Cl-=AgCl↓ B组中, + =BaCO3↓

  C组中,Mg2++2OH-=Mg(OH2) ↓ D组中,2H++CO32-=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 NH3·H2O或NH4++OH-=NH3↑+H2O

  答案:E

《复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整理与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小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

  (进率都是10)

  2、做P110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

  3、做P110第2题。(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提示:思考过程:

  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是几个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表示是1和几个十分之一的和,也就是一点几。

  4、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口答。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①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②同时要在改写后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③当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要在整数部分写“0”。

  ④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提问: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指名口答。

  ①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②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③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2)做P110第3题。

  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复习》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例题:

  某村今年植树20xx棵,_________,去年植树多少棵?

  (设去年植树x棵)

  2、连线:

  1。去年植树是今年的3/5 (1—1/4)ⅹ=20xx或20xx÷(1—1/4)

  2。今年植树是去年的3/52000×(1+1/4)

  3。今年比去年少1/42000×3/5

  4。去年比今年少1/43/5ⅹ=20xx或20xx÷3/5

  5。去年比今年多1/4(1+1/4)ⅹ=20xx或20xx÷(1+1/4)

  6。今年比去年多1/42000×(1—1/4)

  (二)、解法分类,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2、小组汇报: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a:画出分率句,找出单位“1”。

  b:写出数量关系式。

  c: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a:当单位“1”是已知的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b: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c: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或用方程计算。

  (三)、练习

  1、说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

  (1)行驶了全程的3/4。

  (2)一本书,看了2/5。

  (3)今年比去年增产1/4。

  (4)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约3/11。

  (5)铁丝比铜丝短1/3。

  (6)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5。

  2、根据问题写算式,根据算式提问题,不计算。

  一批水果900吨,第一周运了它的2/9,第二周运了它的1/4。 ⑴第一周运了多少吨?(算式)

  ⑵两周共运多少吨?(算式)

  ⑶900×(1-2/9-1/4)(问题:)

  ⑷900×(2/9-1/4)(问题:)

  ⑸再运多少吨就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一半?(算式:)

  (四)、全课小结。

《复习》教学设计5

  P26页第1-4题,第6题,完成练习七1、2、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以上几道题都是分数乘整数,想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能说说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口算75×=×=×=36×=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二、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P26第1题。

  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三、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5、P27页第4题。

  6、复习倒数:整理和复习第6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四、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6题。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3/1、2、3、

  选做作业本P1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6-P27/1、2、3、

  选做课时特训P27/4、5、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一个数乘以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复习》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复习》教学设计7

  复习内容: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整理和复习第1---3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习(二)

  复习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一、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复习》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没有0

  末尾有0

  中间有0

  中间末尾同时有0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课题:复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总结。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复习》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

  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

  4.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整理与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复习》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复习》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将熔点、沸点与生活实例结合

  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 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图象)

  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图象)

  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晶体有一定的熔化(凝固)温度——熔点(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

  二、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方式。

  (1)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

  (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位置、温度、现象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条件:遇冷放热。

  如:(冰棍上、湖面上、水壶口)的白气、(冰饮料、夏天水管)上的水珠等

  自然现象:雾、露、云等

  三、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如:樟脑丸变小了,干冰变成气态CO2,北方冬天雪人没化成水就变小了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

  自然现象:霜、冰雹、雾凇、雪

  [学法指导]

  对于液化:看得到的是水珠而非水蒸气

  [作业布置]

  1、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o C的房间里,冰将( )

  A、能继续熔化 B、再熔化一会儿 C、不能继续熔化 D、都有可能

  2、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

  C、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 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3、下列现象中属于放热的是( )

  A、小河的水结冰 B、小河的冰融化成水 C、水蒸发成水蒸气 D、太阳出来后霜化成水

《复习》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876÷3242÷4896÷8644÷7753÷5417÷6

  四、作业

  36页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估算:

  70÷844÷979÷2161÷2344÷9688÷899÷5

  85÷451÷513÷246÷723÷381÷2176÷8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

  1、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783÷6584÷5824÷4920÷8

  720÷3204×3238+647412—298

  2、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576÷3÷481×7÷9201+232—3

  399÷7+294672÷(2×3)(601—246)÷5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4、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1、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求平均数2课时

《复习》教学设计13

  一、复习目标:

  1、划分说明文层次,分析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

  2、理清说明的顺序。

  3、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4、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说明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依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练习

  下面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象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跑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摹状貌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列数据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

  (四)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的语言:

  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加以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六)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2、递进式

  三、答题指导:

  (一)初读说明文,可以做哪些工作?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资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二)答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2、明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3、回答问题要简明得体,或者直接用原文中的话,或用简洁的话概括原文。不要脱离原文。

  中心句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四、布置作业:

  练习答案;

  1.说明淡水资源污染严重,英国科学家研究以小鱼虫治理水污染的情况。

  2.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或答: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各种化肥的使用,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

  3.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动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举例子,以具体事实说明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原因。

  5.我们应该使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杜绝工业污水的排放,推广、采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

  6、.①海啸浪的波很长②周期较长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7、.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8、.不能去掉。用上这个词,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唯一原因。

  9、.类型发生地区逻辑

  五、复习反思:

《复习》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复习课。包括六项内容。一是按照声母的顺序连线组成动物图形,复习学习过的声母。二是通过汉语拼音认读生字并连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了解叠词轻读的规律。三是看图读音节,区别韵母u和ü与不同声母相拼时的不同写法。四、五、六是通过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找一找的方式复习声母和音节。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声母熟记声母的顺序。

  2、正确拼读所学音节,注意叠词的后一个音节是轻声;认识、会用学过的常用字并乐于用他们表达。

  3、通过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找一找,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拼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拼读所学音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拼音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按顺序连一连,读一读,比一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母

  1、按顺序熟读声母。

  2、按顺序连线,看能连成什么图案。

  3、自己动脑想一想,你还能用这些拼音连成什么图案?

  二、连一连:

  1、观察书上三幅图,画的都是谁?

  2、拼读下面音节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一读、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拼一拼:

  1、借助拼音多种形式读儿歌。

  2、拼图游戏,看看谁拼的最多。

  二、做一做:

  1、看书中摆成的图形象哪个字母?

  2、发挥想象:你还能用什么工具摆成什么字母?

  三、找一找:

  1、谁能用拼音拼一拼自己的姓名、同学的姓名?

  2、找一找,谁的姓名里面有下列字母:b p j q x zh ch sh y w。

  作业设计:

  1、按照顺序抄写声母。

  2、用拼音的形式给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做一个名片。

《复习》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 法:情境导入法、引导法

  学 法:小组合作、同桌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大比拼。

  师:经过一个多月的口算训练,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提高了许多,现在咱们进行口算大比拼,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

  1÷0.125= 2.5×4= 0.92= 3.4÷0.17= 1-0.14=

  3/5×10/3= 15÷5/8= 8-3/5= 1/4+2/5=

  (1)指名个别提问。

  (2)集体订正。

  师:看来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确实有很大地提高,那么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也能上出精彩,上出自信的,大家有这个信心吗?

  二、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数字宝宝2和3,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1)学生自由回答。

  (2)选择有价值的板书:2:3 2/3 和2÷3

  (3)师:数字宝宝6和9也想加入进来,你们能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吗?(生说出2:3=6:9)

  导入: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比、比例这两个老朋友叙叙旧。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的复习

  三、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比和比例联系与区别。

  1、自主交流。

  (1)咱们都知道2:3是一个比的形式,那么究竟什么叫做比呢?我们还学了比的哪些知识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你能举例说出一个比例式吗?我们都学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呢?

  (4)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交流。

  (1)共同看我们所举的比和比例的例子,你能从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吧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体交流。

  指名几组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4、集体归纳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方法都不错,整理的很认真,那么比和比例有哪些区别,我们再来一起整理一下好吗?

  师生共同整理比和比例的区别。

  比

  比例

  意义

  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 : 0.6 = 1.5

  前项 后项 比值

  内 项

  2 :3 = 6 :9

  外 项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整理完后,教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1、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1)结合课始处的2:3、2÷3和2/3让生说一说。

  (2)指名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

  2、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引入化简比。

  (1)师:化简比和求比值是一回事吗?我们通过例子来说明吧。

  (2)师板书4:2/5分别让学生化简比和求比值。通过计算让学生说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不同。

  (3)师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4)及时练:(1)求出比值,并化简比。45:72 11.2 : 56

  (2)解比例: 2:8=9:X 1.25:0.25=X:1.6

  (5)指名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做。

  (6)集体评价。

  (三)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1、什么叫比例尺?我们学过的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

  2、怎么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四、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一)、心中有数。

  1、把5克的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

  2、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甲数:乙数=( ):( )

  3、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们的

  比值是( )。

  4、如果A×3=B×5,那么 A:B=( ): ( )

  (二)、慎重选择。

  1、5:7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3后,比值是( )

  A、15:21 B、5:7 C、5/7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那么乙数是甲数的( )

  A、 2/3 B、 3/2 C、1/2

  3、4:5能够和( )组成比例。

  A、5:4 B、 1/4 : 3/4 C、 2/5 : 1/2

  (三)、请你判断。

  1、2/5 既可以看作是分数,也可以看作是比。( )

  2、化简比就是求比值。 ( )

  3、4米:8米的比值是 1/2 米。 ( )

  (四)、爱的奉献。

  四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我们进修附小全体师生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97名老师捐款8000元,2200名学生捐款38000元,写出老师捐款数和人数的比以及学生捐款数和学生人数的比?

  五、当堂检评,完善提高。

  1、填空: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们的比值是( )。

  ④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0.2:7,那么a=( )

  2、P63第2题,解比例。

  (1)指名板演。(4人)其他在练习本上做。

  (2)集体评价。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七、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复习与整理

  2:3 2/3 和2÷3

  2:3=6:9

  (一)比和比例联系与区别。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三)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2.《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3.《白鹭》教学设计

4.《锄禾》教学设计

5.练习教学设计

6.《颐和园》教学设计

7.燕子教学设计

8.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9.《老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