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5-30 13:44: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学习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风格的面具欣赏,了解面具的文化,学习表现面具的方法。

  教学难点:

  面具的表现手法及材料的运用。

  课前准备:

  图画纸、彩色复印纸、水彩笔、油画棒、墨汁和生活中的废弃物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展示面具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

  (1)你了解有哪些不同的面具?它有什么作用?

  (2)面具的造型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3)如何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

  (4)油水分离的画法是怎么样的?

  3、小结和示范油水分离法:

  第一步:用油画棒着色面具,流白边。

  第二步:把纸轻轻的团起来,再展开。人美版第五册教案 第5课 面具

  第三步:http://anxue.c用墨或水粉把画面涂满。

  第四步:用清水冲一遍。

  三、布置作业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五、作业展评。

  六、拓展:

  展示多种材料制作的面具作品,并让学生回家试一试。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不仅要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实际意义和思考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对后续概率课程的学习。这节课不仅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向学生指明了概率课程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揭示随机事件的规律性。概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同时,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2、教学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概率的统计定义;③概率的性质。

  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

  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

  三、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却不够冷静、严谨,因此较片面。虽然概率来源于生活,却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会因为一点阻碍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这堂课主要学习的是概念,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产生烦躁的心理。

  四、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角。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尽力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与困境。

  五 、教法与学法

  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对随机事件和概率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分析,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对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而且知识体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后续内容更加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回顾、对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准确、更严谨的基础。 在经历用试验的方法探究概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概率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与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前在全班同学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学校要举办“三分球投篮”大赛,那么你会推荐班上哪位同学参加呢?调查结果:高一(3)班郑同学得票最高。

  问题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但是大家能确定这位同学在比赛中第一个球能投进吗?

  学生齐答: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

  学生齐答:因为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师:正确。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例子吗?

  学生1:明天会下雨。

  师:好,这是随机事件。那么从事件是否发生这一角度思考,除了随机事件,还有其他吗?(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2:除了随机事件以外,还有一定发生和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是一定发生的。掷一枚色子出现7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师:那么,我们把这两种事件分别称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明确三种事件的概念)

  问题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随机性,为什么大家会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而不是其他同学呢?

  学生齐答:郑同学赢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学大。

  师:大家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齐答:平时比赛时这位同学的投篮命中率比较高

  师:也就是说大家使用投篮命中率来估计的。那么命中率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3:是把投篮命中的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

  师: 这实际上就是频率,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

  (二)试验探究

  问题3:怎样用频率估计概率?

  师: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有数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个概率能否利用刚才计算命中率方法──通过统计很多掷硬币的结果来得到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做试验。为了减少误差,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试验的规范有哪些?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教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鼓。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质地均匀的1元硬币一枚。

  2。在同一高度(以数学课本竖直放置高度为准)竖直下抛,落地不计。

  3。全班共分15个小组,每小组抛30次,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

  师:现在开始试验。(大约五分钟后,学生试验结束,统计试验结果,填入电子表格1)

  表1(小组抛掷情况统计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各组频率折线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你能估计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吗?

  学生4:大概在0。5到0。6之间。

  师:那就是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数据还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数据更稳定,能观察出明显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片刻,几乎齐声回答)多做几次试验。

  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把各小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表2

  表2(各组累计硬币抛掷统计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累计数据频率折线图

  师:再次观察图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5: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

  师:这种说法还不够严谨,认真观察图表,能说得更准确吗?

  学生6:应该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

  附近摆动。

  师:好。接下来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抛硬币的模拟试验。 增加试验次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

  师: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掷硬币试验。

  师:观察频率在0。 5附近摆动幅度有何规律?

  学生7:再次说明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稳定在0。5,并在0。5附近摆动。)

  师:你们认为出现的规律与试验次数有何关系?

  学生8:总体上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 5,即频率稳定于概率。

  师生共同小结:至此,我们就验证了可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的方法来得到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

  问题4:为什么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

  师:其实,不仅仅是掷硬币事件有规律,人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于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也总在一个固定数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由此可根据这个稳定的频率来估计概率。

  归纳: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概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

  问题5:随机事件的概率P(A)有什么范围?对一个随机事件A,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1吗?

  学生9: P(A)=m/n 因为0≤m≤n,所以0≤P(A)≤1。 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不可能小于0,也不可能大于1。

  (三)巩固练习

  1。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的射击成绩记录如下:

  ①计算表中相应的“射中9环以上”的频率(精确到0。 01);

  ②这些频率稳定在哪一个常数附近?

  ③根据频率的稳定性,估计这名运动员射击一次时“射中9环以上”的概率(精确到0。 1)。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抛一枚硬币有可能出现正面,有可能出现反面。

  (2)在上面的掷硬币试验中,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是否连续掷两次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

  (3)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所以抛掷一枚硬币16000次时,很有可能出现8000次正面朝上。

  问题6: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不能概括、归纳得完整,由教师直接出示答案。

  (四)总结反思

  问题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作业及实践活动

  1。请同学们下课后多注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2、书本P113 练习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初中的学习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具备了用试验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导致在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时会出现偏差。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说明这种方法来源于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出投篮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

  (2)选择抛掷硬币试验的原因:①所需条件容易实现,可操作性强;②硬币试验历史上积累了大量数据,更有利于问题的说明。规范试验的条件,使数据更真实有效。合理分组,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同时在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对图表的分析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注重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把图形上的规律用数去描述,把数据上的规律用图形去验证,这几个图表的给出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及整理描述数据,为分析数据作准备。

  (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辨析,进一步揭示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反映出来。 反过来,试验次数太少时,有时不能合理估计概率。

  (5)通过小结与反思,明晰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渗透辩证思想,同时,深化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对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析: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应现实世界。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与进行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概率的概念,并且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随机事件的大量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三分球投篮命中率)引入,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景,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意义,体现数学的本质。无论是在随机事件概念、还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学生带回到现实中,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概念的本质

  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决与这种方法能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掌握课堂知识,能否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知识可能随时间推移,会逐渐遗忘,但能力会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本节课中学生动手进行抛硬币试验正体现了主动探究,建构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动手试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感悟在大量重复实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的频率所呈现的规律性的基本事实,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统计定义。

  三、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概念的本质

  教师为上好这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直观、生动的信息,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考。本节课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图表计算功能,二是计算机的可视化。在师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利用Exel的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迅速统计小组试验所得数据,准确绘制频率折线图,不仅迅速、准确,能够同时从数、形两方面观察试验结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体不仅仅表现“描述”式的数学,而且表现了需要深层思考的数学概念。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版本] 小学义务教育第一册33《要下雨了》

  [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的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介绍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小白兔去河边田边两次奇怪疑问,最终明白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小动物“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等异常表现也能预测天气变化,也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教材目标]

  1、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是夏秋季节快要下雨的征兆。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图片和语境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奇怪”说话。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话的朗读体会,知道下雨前“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节,学会部分生字、词,知道“鱼游水面”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第2课时:继续学会部分生字新词,知道“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并了解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

  第3课时:分角色朗读课文,扩展延伸。

  [教学准备]

  1、录音、投影、生字卡片。

  2、头饰:小白兔、小鱼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

   1、板书课题“要下雨了”。

  比较读题,发现要字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

  (下雨了,已经下了,要下雨了,雨还没下)

  2、下雨前有哪些特别的现象?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指导:

   1、听录音,边听边特别留心生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出示新词:

  you qi guai jin men hen tou tou qi yan

  游到 奇 怪 今天 闷得 很 透 透 气 燕子

  o wei chao shi chi bang zhan

  哦 为什么 潮 湿 翅 膀 沾了

  zhu cai di

  小水珠 才能 很低很低

  lai a 出来啊 kong 空中

  啊 di a 那么低啊 空 kong 有空

  3、学习生字:奇、怪、今、闷、很,重点指导:奇、怪、闷

  三、通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找出小白兔、小鱼、燕子说的话,把自己读的最棒的话挑出来,前后同学读,特别难读的一齐读。

  2、反馈。

  三、精读第一节。

   (一)出示小白兔的话:

  有一天,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奇怪地问;“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① 读句子。

  ② 比较读: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小鱼,你怎么有空出来啊?

  自由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两个小鱼说明小白兔很想知道,很奇怪很急,读时连起来。

  今天——说明小鱼平时在水里游,今天表现不同——游到水面上来了,很奇怪。(板画:鱼游水面)

  看图:小白兔奇怪的表情怎样的?

  (眉毛上翘,眼睛瞪大,耳朵竖起,手指点着……)

  ③有表情地读: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同桌,对镜子读。

  集体读叙述部分的话,一人读小兔的问话。

  (二)出示写小鱼的话:

  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1、自由读,说说小鱼说时,特别把哪个词说成重音?

  闷得很——也可以说很闷很闷,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假想:捏住鼻子,闭上嘴巴、眼睛试着沉入水底,体会透不过气来的难过,与透了气以后的轻松。

  再读:“闷得很”难过“透口气”轻松快

  要下雨了:因为要下雨了,所以闷得很,透透气,游到水面上来了。

  2、多种形式读。

  (三)连起来读第1节

  1、教师问:谁来读小白兔的问话?谁来读小鱼的回答?戴头饰,叙述部分一齐读。

  2、四人小组合作读,一人读叙述,一人读小鱼,一人当小兔,一人评述,看哪一组效果最好。

  3、抽一组,戴上头饰读,评。

  四、复习巩固:

   1、教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自己又长了哪些本领?

  (1) 口头练习:要下雨了,_________________

  我看到________,就知道要下雨了。

  (2)巩固生字:奇、怪、今、闷、很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下雨前,小鱼在水里(),游到()来了。

  3、课后查询还有哪些现象,也知道要下雨了。

  六、板书:

  要下雨了

  鱼游水面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继续走进新型玻璃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中有五种新型玻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还要弄清什么问题?

  生:被指名读、小组读、女生读、齐读。

  师:新型玻璃有几种,每种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师:请每小组自主研读后,合作完成以下填空表格:

  ___玻璃,有___特点,起___作用。

  生:有的独立研读,有的找自己相信的伙伴共同研读,弄清某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汇报给组长由组长统一意见完成表格。

  师: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将你组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的作用和特点,说一说。

  A生:我喜欢夹丝网防盗玻璃,我朗读给大家听,因为这种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能自动报警,可以防盗。

  B生:我喜欢吸热玻璃,因为它使房间东暖夏凉,可以阻挡强光和冷气。

  C生:我喜欢变色玻璃,因为它发射阳光,改变颜色,可以调节室内光线,称为自动窗帘。

  ……

  师:谁能用“东暖夏凉”来说一句话?

  师:请各小组再选一名学生代表将你组最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写在黑板上。

  生:各小组代表把某种新型玻的特点和作用,工整书写在黑板上。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后真正掌握课文中的全部内容。

  三、召开展销会,鼓励学生竞说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要在我们班开一个展销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回推销员,推销员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就是把自己厂里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发动大家来买自己介绍的产品,如果来买的人越多,就说明你这个推销员的水平高。

  师:今天你们推销的产品就是以上五种新型玻璃。请每一组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选一种新型玻璃推销员证,先在小组里夸夸自己厂里生产的某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让人一听就来买。

  生:组内演讲推销。

  四、拓展思维,课外迁移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者新型房子、桥梁、道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学们听。

  生:我想发明一座象金箍棒一样的桥,让它大它就大,让它小它就小,我回外婆家时,如果有这样一座桥就不会再翻山越岭了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老师真想一直听下去,由于时间有限,课外老师再听你们讲吧!

  【点评】

  这是一节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案,整节课体现以下特点:

  1、教师的启发谈话,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2、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的喜欢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4、教师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推销员”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5、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不给学生加以束缚,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特体验。

  6、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