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1 20:44: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菀”是多音字 “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 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 体会词语“家家户户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③ 想象“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学生练读

  ③ 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 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 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 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习,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脊”“暇”“嫣”这三个生字。

  2.通过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德国独特的风情。

  3.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而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前交流】

  同学们,这世间美的东西很多,范老师就特别喜欢花。你们喜欢养花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去看一看。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里含着一对反义词,想想看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

  (老师教大家一个朗读的小技巧,当我们要强调某个词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词语读得重一些。)

  4.简介作者(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写的,大家对季羡林还有印象吗?出示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文中的生词。

  课件出示生词: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1)指名生读,教师相机强调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读准 “脊梁”的“梁”为轻声;“莞”多音字,读地名里读guǎn ;多音字“应”)。

  (2)全班齐读

  (3)描红的是课文的生字,这么多的生字里头,你觉得哪些生字比较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导书写生字“脊”,提醒学生注意“脊”的笔顺,“暇”字应注意是日字旁。

  (5)学生在纸上书写生字“脊”,写好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2.指名生逐段轮读

  (同学们,我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想请四个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读一读,向老师推荐一下这四位同学。

  (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作者几次来到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了怎样印象?)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时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国时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这两个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叹号,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三、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用笔画一画,做上记号。(可以在边上标注“奇丽”“奇特”)

  预设(一)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丽”

  出示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读着这么美的文字,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生汇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想想看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花的?(写出了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

  师:描写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的词语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么多的词语。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说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吗?可以试着从花的颜色和花的形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的描述,范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季羡林不愧是我国的语言学大师,他仅用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就把同学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意思包含在里头,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

  2.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

  生汇报:“花的海洋”“山**上”“应接不暇”

  师简介“山**”(出示相关资料)

  (这“山**上,应接不暇”是一个八字成语,这个成语是有来历的。山**,是个地名,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外。这条道,是用石板铺成,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绿树成阴、草木葱茏,身在其中,就像在画中游览一样。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到这里,看到这儿的美景,情不自禁写道“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可见在作者的眼里,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觉跟走在国内的山**上的感觉是一样,它会让人感到——

  3.出示: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大街上,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句子——

  师引读:(音乐)

  在德国,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我们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女生读)—

  我们穿过这条街,进了一条小巷,抬头向上看,(男生读)— 。

  这样的美景岂能匆匆错过,不禁让人放慢脚步,细细欣赏。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全班读) —

  2.播放德国风光图片,感受景色奇丽。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不想去德国的'大街小巷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美景呢?)

  3.试背这个片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德国的大街小巷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师:是呀,怎样让这些美丽的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文字记在心上。当我们熟记这些文字时,这些美丽的画面自然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多年以后,当你想起这些文字时,它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挥之不去。因为,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

  出示片段,让生试背。(出示片段——出示填空的片段——出示提示语的PPT)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德国独特的风情。

  预设(二)抓关键词,品民族之“奇特”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呢?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花的脊梁。

  师:试着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来学习这个片段,用笔圈一圈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试着想象画面。

  1.理解 “脊梁”

  知道什么是“花的脊梁”吗?我们平时是怎样养花的?透过“花的脊梁”这个词语你都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理解“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这个词语说的是每家每户,它让你想到了可能想到了什么?文中出现“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的句子可不止一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2.师小结: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时,看到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隔四五十看后看到的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出示)

  四、回顾小结。

  2.师:同学们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看到德国人种的花是——(读课题),时隔四五十年后,他重返德国,看到德国人种花仍是——(读课题),这里头其实还包含着德国人独特的处事原则,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着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并熟记于心。

  2.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六、板书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主线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画面。如教学“奇丽的景色”中,让生围绕“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这句先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先跳入自己的眼帘,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通过说表示花多、花美的词语后,让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而后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之后,再让学生说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让学生在练说片段中把想象中画面表达出来。透过文中的关键词语,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在体悟读、自由读、师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中,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最后都是总结学法(即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让学生学着用这种方法,自学“奇特的民族”这个部分。由扶到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整节课,我努力遵循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教师对学生牵引的过多,学生的朗读指导的还不够到位。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在细读词句中感受景美文,从而感悟到德国的风土人情。

  3、品读词句,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的细读,理解德国街上的风景美。

  2、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寻找美丽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请同学一起读课题。

  2、课文写的是花,季先生用了哪些词语形容花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海洋、美丽等)你还会用些什么词语呢?

  3、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过学的季先生,重新回到德国时,走在大街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心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请同学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用笔划划。(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的确,季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他感受着奇丽的景色,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找到这样的句子。

  二、细读词句,走进美丽

  过渡: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美、奇丽)请在美美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哪些词语中读懂了花很美?透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2)花的海洋,季先生为什么把比作海洋呢,他们有哪些想通的地方

  (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争奇斗艳的花儿、你你争我挤的,……)

  (4)引读:走在这条街上,看到的是……走到那条街上,看到的也是……

  (5)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写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五颜六色……)课文为什么只用这两个词语呢?(不重复、啰嗦。)

  (6)指导学生带着吃惊读这句话。

  (7)德国人栽种这这么,美丽的花朵,把大街都装扮着这么奇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三、细读词句,感悟养花方式的奇异

  过渡:季先生和游人,为什么走在大街上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呀?(因为德国人的养花方式不同,他们是把花再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理解养花方式的不同

  A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感到怎么样?(吃惊)他吃惊于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花朵都朝外开、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都”看出了养花方式德国人的民族习惯;花朵为什么都朝外开了呀?(是主人有意的安排,让别人看自己的花。)从这三个都字,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是越来越吃惊,越来越惊奇。

  C 学生用惊奇的语气练读这句话。

  2、理解“花的脊梁”

  (1)过渡:德国人养花方式的不同,让我们都看到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请同学们关注“脊梁”这个词。

  (2)请同学把这个词来读一读,这个词应该是轻声的,一起读一读。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花的茎叶,枝干,花托等)

  (3)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而站在街上的人们能看到什么?

  (A万紫千红的花、五颜六色的花,这是从色彩上来说的。B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竞相开放,有人鲜花怒放,这是从姿态上来说的)

  (4)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的花海里,花朵随着微风涌动着,站在街上的游人们甚至还能怎么样?(甚至能闻到馥郁的.芳香)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先个别读,再齐读。

  (6)德国人奇异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吃惊,同时也让我们触摸到了美丽,之所以他们的鲜花如此美丽,是因为他们始终都有一个心愿:自己的花事人别人看的。

  四。细读词句,感悟民族之奇特

  1、理解德国民族之奇特

  (1)过渡:前面我们感受到了花的奇丽,德国人养花方式的奇异,我们也可以看出德国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2)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着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走在街上,每一家都是这样,都只咋样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德国人为什么能把这花栽种的如此美丽呢?(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老师还找了一些描写花美的句子,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去发现比较,在花的生长地方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到了什么?

  3、季先生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感受到了奇异的养花方式,感悟到德国这奇特的民族,他们结合在一起就有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个时候,你觉得德国人民怎么样?(奇特、伟大)带着这样的语句读读这句话。

  2、细读词句,在感悟养花时间之久中感受美。

  过渡:阔别几十年,季先生再次回到当时的小镇,他还是那么吃惊。

  (1)请同学一起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什么让季先生吃惊?(养花时间之久、美丽并没有改变。)

  (2)美丽并没有改变,依然有哪些美丽呢?请同学快速读全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填写这首小诗。

  阔别几十年

  又到德国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

  那就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2分钟)

  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8分钟)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三个生字。

  wǎn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齐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29分钟)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三个生字,随文学习“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七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并由此想开去。(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

  3、体会文章把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读题感受“让”,渗透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国学大师季羡林爷爷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请大家轻声地读读题目,能读出点什么?是从哪个字中读出的?读文章就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读出味道。

  (谦让、大度、慷慨)

  2、请大家浏览课文,文中的“我”几次到德国?德国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一次:2—3自然段,第二次:4自然段。德国人爱花)

  3、文章一开头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谁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以读代讲]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德国人爱花,说到底是德国人爱美。

  4、德国人爱花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谁愿意把第二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出示]:

  家家户户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交流“不同”]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加上“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意思是——没有一家不在养花;“把花都栽种在窗外”意思是——没有一盆不栽在窗外;“花朵都朝外开”意思是——没能一朵不朝外开。

  难怪“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出示]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读出吃惊的感受]

  接着读

  [出示]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请大家查字典。

  女房东莞尔一笑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

  1、对异乡人能知道为什么把花栽种在窗外而开心的笑。

  2、对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而自豪的笑。

  是啊!女房东为异乡人发现自己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开心,于是——请你读;女房东为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为德国这种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自豪,于是——请你读。

  5、正是这样,在德国,没有一家不养花,没有一盆花不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没有一朵花不朝外开放,于是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请大家看着大屏幕,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是透过哪个词语看到、感觉到的?[配乐读]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预设]:

  那么多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在阳光的照耀下,花上的露珠闪着光,如同锦锻,这就是“花团锦簇”

  各种颜色的花:红的、紫的、黄的、粉的、白的,这就是“姹紫嫣红”。

  看看这扇窗,很美;看看那扇窗,也很美,整条街成了花的海洋,眼睛都快看不过来的,这就是“应接不暇”。“暇”的`意思是——空闲。

  “山阴道上”给人凉爽的感觉。

  让我们试着背一背,把这奇丽的景色记在心中。

  [点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每一家德国人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面对这奇丽的景色,“我”有了这样的感受:

  [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请大家轻轻地读读这几句,寻一寻其中的味道。[生自由读]

  [出示]:

  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个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中,读出来。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板书],让我们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还不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先是对德国人养花感到吃惊,后面又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境界耐人寻味。这样去写,让我们感到更亲切、更深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我们班里都有图书角,大家看:

  [出示]:

  每个同学都是这样,把书拿到教室的时候,自己的书是让别人看的;晨读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前几天,四川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这些天,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捐款、献血,令我们深受感动。

  每一个人都有是这样,献血的时候,自己是为了救别人;自己生病受伤的时候,又输别人提供的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令人感动的。

  6、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境界。1980年,季老年近花甲,又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在《重返哥廷根》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

  火车一停,我飞也似的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忽然有一首诗涌现出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怎么会涌现这样一首诗呢?我一时有点茫然。但又立刻意识到,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

  他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交流]:激动,陶醉。

  [引读]:

  四五十年过去了,“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头一看,不变的依旧是什么?生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不变的除了鲜花,还有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境)。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看到这熟悉的满街的鲜花,看到这熟悉的德国风情,“我”陶醉了,陶醉在学生时代的德国生活中。生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这梦里,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有和蔼的女房东,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还有对故国故乡昼夜不停的思念。请大家轻轻地、再读最后一句。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