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乐曲,感受西方交响音乐的美,拓宽国际音乐文化视野,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赏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知识与技能】
能够充分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掌握乐曲的情绪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结合作曲家生平理解乐曲表达的精神内涵。
【难点】
学唱音乐主题,掌握乐曲背后的音乐史知识。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为同学们展示电视剧的片段,并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片段中听到的插曲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自由回答。(《欢乐颂》)
2.教师介绍《欢乐颂》出自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曲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峰和总结,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乐曲《欢乐颂》音频,并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师:《欢乐颂》是举世闻名的经典乐曲,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欢乐颂》的认识吗?西方的圣诞节和唱诗班都经常演唱;作者是贝多芬。(学生根据已有的常识各抒己见即可。)
2.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贝多芬的成就及代表作品,随后师生共同总结。(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一生最重再现要的贡献在于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乐、一部声乐套曲和一部歌剧,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等。)
3.再次聆听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乐曲选择什么音乐体裁来陈述乐思。(交响乐)
4.教师介绍交响曲的相关知识。(交响曲是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结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写法复杂并且音色对比鲜明。)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坚定、庄严地;中速)
2.老师再次播放《欢乐颂》的管弦乐演出视频,请同学们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特点划分部分。(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这首乐曲一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两个部分,序奏和人声。)
3.引导同学们梳理《欢乐颂》的音乐要素。
(1)播放核心音乐“欢乐”主题,并提问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级进、平稳的上行和下行,无跳进)。
(2)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传达欢乐主题)
(3)教师提问,引导同学们边聆听音频,边观察乐谱,探寻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师:作者是如何传达欢乐主题的呢?通过情绪变化逐步推进。)
①学生自主探寻音乐情绪变化的过程。(过程:由抒情到坚定的情绪变化)
②师生共同总结音乐情绪的多种推进方法。(力度:由弱渐强;配器:弦乐—管乐—打击乐—转折—加入人声;演奏/演唱形式:独奏/领唱—合奏/合唱)
4.教师进一步追问,作者通过《第九(合唱)交响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为单位展开思考。(师:《欢乐颂》虽然只是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但是这个“欢乐主题”曾经在前三个乐章中出现、又被中断过,最后在第四乐章加入人声将作品推向高潮》。这样的做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主旨呢?冲破困境,得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5.教师与同学们分享贝多芬的生平故事,将贝多芬戏剧性的人生与《第九(合唱)交响曲》相结合,辅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这首交响曲从忧郁的小调开始,最终由明亮的大调结束全曲,这正象征了贝多芬不畏惧苦难的束缚,冲破命运的牢笼,最终走向光明的人生轨迹。)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观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拓宽音乐视野。
(1)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2)教师引领同学们理解贝多芬的卓越历史成就。(贝多芬不但在交响曲上有着突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五)小结作业
1.师生以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困难,克服瓶颈,生活终将迎来光明。)
2.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下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并思考两位古典大师在音乐创作中形成迥异的音乐风格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用文字的形式带来,200字左右,下节课与同学们共同交流讨论。
五、板书设计
《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情绪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
2、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特征。
3、初步懂的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音乐知识。
二、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作品的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以及崇高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的音乐风格。
2、初步懂的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
3、掌握《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
三、教学难点:
掌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及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1750年至1820年左右,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人文和科技的发展,在欧洲掀起了著名的“启蒙运动”。启蒙主义者们对传统宗教的权威,反对封建专制特权,提倡知识,推崇“理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场运动对整个欧洲的思想与文化艺术(包括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音乐艺术开始逐渐走向市民社会,出现最早的公众音乐会。“启蒙运动”渴望人类社会平等,四海一家的人道主义理想体现在许多音乐工作中,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典范。此外,启蒙主义者对“返回自然”的追求则使音乐风格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从晚期巴洛克的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的风格,转向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的风格。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由于他们都是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期,因而也被人们称做“维也纳古典派”,这个乐派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
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法国伯恩市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最后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既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引路人。他的父亲是科隆选候的宫廷歌手。贝多芬5岁随父学习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789年去维也纳深造,先后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顿、隆尔勃、刘希兹贝等人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1800年左右,听力显着恶化,但他仍坚持创作,相继完成《英雄》、《命运》、《田园》等。1820年两耳失听,此时创作着名《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以及最后的五种钢琴奏鸣曲,六部弦乐四重奏。贝多芬所作九部交响曲被誉为不朽之作。他的音乐创作反映出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创作手法上,他开拓了动机性展开的结构原则,和声充满活力,节奏空前活跃,旋律表现及其丰富,增强了管弦的交响性和戏剧性。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音乐推向高潮。概括的说,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集古典主义的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第九交响曲》是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彻底被推毁的那一段反动时期写成的。在那艰难黑暗的日子里,这位日渐衰老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革命的信念,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号角。因此,在《第九交响曲》中他最后一次又回到英雄斗争的主题上来,而且为了尽可能多的听众更加明确的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他在最后第四乐章中用人声歌唱席勒的《欢乐颂》中的部分语句。就这样,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团结和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