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3瓶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钙片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设疑:如果老师有2187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一颗,用天平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请你猜一猜。
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 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探索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平衡 3(1,1,1)
9(3,3,3)
不平衡3(1,1,1) 2次
平衡1
9(4,4,1) 平衡2(1,1) 3次
不平衡4(1,1,2)
不平衡1
平衡1
平衡(2,2,1)
9(2,2,2,2,1) 不平衡2(1,1)3次
不平衡2(1,1)
9(1,1,1,1,1,1,1,1,1) 4次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小结: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只需7次,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
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0个和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0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和11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0个和11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拓展提高
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
第135页做一做:
有( )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
《找次品》教学反思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学生们喜欢的口香糖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要送给今天表现得最出色的同学,不过其中有一瓶已经被我吃过了两片,送给你们肯定不行,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的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手做天平的托盘,感知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只要称一次就足够了。接着
让学生用五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从五件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的基本方法。随后,师生小结出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份分一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一定能找出来。第二种方案:有2份分2个,1份分1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能找出来。
然后通过从9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轻一些的次品,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试验、研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接下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样次数最少。
接着呼应课前的猜想,从9到27到81到243到729到2187,只需7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学生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我让学生继续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当数字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时,怎样分更合理,从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时只需2次,从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处,及尽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时间仓促,过程太简单,效果受到影响。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 教师活动:
1、 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 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电子白板的使用。 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索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不仅是一节有趣实用的活动课,还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例1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得出结论,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等游戏,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做游戏,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的手心有一枚1元的硬币,你们猜猜在哪只手心?
学生猜测。
教师提示:不在左手。
学生再猜。
师: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通过我们的分析,逐步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2、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数学乐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玩一玩吧。
咦,打开数学乐园的大门需要密码,小朋友们快来猜一猜吧,你猜对了吗?
哇,打开了,小朋友们,你真棒!
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比比,谁猜的最快吧!(课件出示)
小结: 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一种情况不是的,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2、教学例1,展示课件。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请猜一下小刚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是( )书
(要求:1.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 2.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可以这样想“先根据.....可以确定.....再.....最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推理。
可能有学生会说: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可能也有学生会用列表法。
师:以上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想“不是什么,就是什么”推出结果。 三种情况的推理,需要两个相关的提示,要先确定一种,再变成两种情况的推理。
三、应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
1、出示教材小狗图文。
宠物店有三只可爱的小狗,欢欢、乐乐、和笑笑。它们今天称了体重,你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提示猜出下面的小狗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律动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5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再如组合题中用钱买物品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101页第1题,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搭配衣服”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出示实物投影)一张5元,4张2元的纸币及3个1元的硬币,还有一辆标价为8元的跑车。
(1)买1辆玩具跑车够吗?买2辆够吗?
(2)如果买1辆,可以怎样付钱?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把书中的“做一做”中的买“5角钱的拼音本”改为买“8元的玩具跑车”,在巩固简单组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估算的练习,提高了这道练习题的层次,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综合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3.打靶游戏。
规则:每一列必须从下往上打,但打哪一列可任意选择。
(1)像图1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举例:①→③→④→②
(2)像图2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6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2、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3、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4、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有意思吗?为什么呀?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7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植树问题,现在我这儿有三棵小树,要把它种在公路的一侧,想请你帮我想想有几种种法?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二、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考虑的都是在直条线上种树,都可以找到线路的端点,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树,在花坛边缘种盆花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牙签当树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圆上种几棵数(棵树任你自己决定),边种边数: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我们学校5号楼的东面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种树,每边种3棵,四个角上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有几种种法?
2)、四人小组讨论,并把种的方法在练习纸的长方形上表示出来(建议:公共角上的树用圆点表示,其他的用长点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三、尝试练习:
练习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习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时课题: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
黑白两对手,
有眼看不见,
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最外层总数
3
4
5
6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三、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好,咱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师:老师一只手拿着橡皮,一只手拿着硬币,你能一次就能猜出那只手拿着橡皮,那只手拿着硬币吗?(生:不能)。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提示:老师右手拿的不是橡皮
师:现在你能猜出结果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简单的推理
师:说到推理,可不得不提到一位高手,你们知道是谁吗?(名侦探柯南)。对了他就是我们的神秘嘉宾柯南,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推理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柯南基础训练营,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
师:比比谁反应快,并说出你是如何判断的。
师:同学们刚才思维真敏捷,一下子就说答案了,看来基础训练营的题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老师要提高难度了,准备好了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通过情景短剧,呈现问题。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柯南提高训练营。
课件出示例1.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写什么?要我们解决的我们问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到底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记录,集体展示
师巡视并收集学生方法,展示学生做法时由繁到简。
同学们的办法真不少,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方法。
预设1:描述法
(投影)生1:小红拿语文书,小丽拿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数学书。
让生说理由,师适时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等。
生:因为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就可以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剩下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而小丽又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就可以把数学书排除掉,只剩下品德与生活书,就是小丽拿的了。那么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
预设2:一一对应(列表法)
小红
小丽
小刚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生活
(投影)生2:我是边思考边在人名下面写上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预设3:连线法
(投影)生3:我是这样做的。先将三个人的名字和三本书名写成两行,然后根据每一个条件进行连线: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上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和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连线了。又因为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小丽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了,再连上线;最后把小刚就和剩下的数学书连线。(教师配合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原先的板书基础上进行连线。)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用的是什么方法呀?(连线法,师及时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板书)这个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4.总结时求同引思
师:上面三种方法都是先确定谁?然后呢?最后剩下谁?
生:先确定小红拿语文书,再排除小丽拿数学书,最后剩下小刚拿数学书。
师:其实在推理过程中有一些小窍门,柯南还把他们编成了推理儿歌,想一起来读一读吗?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
生齐读:我是一名小侦探,抓住线索认真想,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你认为哪两句最重要?生说师板书: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先排除。
学习了这些推理小窍门门后,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推理过程给你的同桌再说说,好吗?
三、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成功地将柯南提高训练营里完成训练,接下来柯南决定带你们一起到推理城堡里去闯关了!有信心吗?
1.第一关:猜一猜
小伟、小雨,小东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儿。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师:谁来说说你是推理的?你先确定谁的班级?为什么?
师:还想猜吗?看谁反应快,说说你的理由。
2.第二关:连一连
下面三位同学各拿着什么动物卡片?
师:先独立思考,在练习单上完成第2题,然后再和自己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推理的。
师: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生回答,汇报自己的做法。
3.第三关:说一说
(课件出示三只小狗的图片)图中什么动物?他们身上挂的拿牌至师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是的,就是他们的重量)欢欢、乐乐和小小师三只可爱的小狗。乐乐比欢欢中,笑笑师最轻的。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练习单上完成第1题。然后在和自己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推理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推理方法?
师: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你们可真厉害,一个个都是小侦探。
四、全课总结,
师:那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难题,希望你也能够简单推理,先确定,再排除,使问题更简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推理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生活
小红 小刚 小丽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本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中,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例1通过探讨衣服和裤子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1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这样就有两个连线图,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例1下面的“做一做”,通过两张可移动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需由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两步来确定,让学生动手自己来完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案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揭题,二是创设情景、探究新知,三是解决问题、运用新知,四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导入中我让学生观察感知换了一件上装,下装不换是两种不同的搭配,起到了复习旧知自然的揭示课题的作用。
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但是在学生的每一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求是明确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操作活动,比如在帮红红解决有几种搭配方法时,要求学生做到两点:1、独立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2、一边摆一边在练习纸上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新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并且布置了小组合作的目的,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合作功能,起到交流并优化方法的作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方法,给学生充分地建构新知的`时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并让学生尝到了探究新知的成功喜悦。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两道教材中编排的“做一做”和后面书本第115页的练习二十五的早餐搭配。因为这三道都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知识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方法并将方法提升,让学生观察得出,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还可以用算的方法来解决,初步渗透可以用乘法来算的思想。为生活中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在第三个“解决问题、运用新知”环节中我设计了“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和已经知道“从猴山经过金鱼塘到出口有8条路线,猴山到金鱼塘有2条路线,”要小朋友求“从金鱼塘到出口有几条路线?,前面一道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面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活用所学的新知,而且能够反过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中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每一位小朋友跟每一位老师合了影,总共合了8张,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位小朋友和老师呢?”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来把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罗列出来,并说明原因。
我的反思:
(一)从我的实际教学下来,我觉得在本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我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红红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园活动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红红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当然在自己觉得满意的同时也是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如果以后我再上这个内容的话,我会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是有意识地强调了先确定上衣或先确定下装,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建立起这个有序地思考过程,所以在后面点心搭配的时候,我马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强调让学生做到按一定顺序进行搭配,弥补了刚才的欠缺。
2、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例题是两件上衣对三件下装,而在紧接下来的练习中又出现了两中饮料和三种点心,没有能够把它提高一个层次,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种点心或饮料的话这样就会更好。
3、在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算一算从金鱼塘到出口,这道题的难度提高了比较大,前面都是顺向思维,而到这里却要逆向来思考问题,所以关键是要在前面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基础,在这里学生好象感到有点困难,因为学生的基础不是非常好,所以在以后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随机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数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表格,彩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们都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我也很高兴,所以想带你们去数学广角玩一玩,你们想去吗?
生:想(出示课件“数学广角”)
二、新授
1、师:想要进去必须先解锁(密码问题出示课件)
提示: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其中的一个两位数
生:12 21(教师板书)
门锁打开进入下一关
2、师:顺利打开第一把锁后,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提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1)12 23 13 32 31 21
(2)12 21 23 32 13 31
提问哪组方法比较好,怎样才能即不丢不漏也不重复的写出所有两位数?
生:先拿出数字1和2,组成12和21……观察6个数字找出规律
师小结:组成的两位数和数字的顺序有关
3.我们一起进入北城南城(出示课件)用红绿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1)先讨论交流再涂一涂
(2)展示学生作品
(3)教师小结:用颜色涂出的城区与颜色的顺序有关
4.进入数字乐园(课件展示)
5 7 9 三个数字,选任意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1)小组讨论
(2)填写答题卡
(3)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求两个数的和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5.师:刚刚我们一起闯过了很多关,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见我们,朋友见面要握握手,我们 3个人为一组,互相握握手,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握几次手。(出示握手图)
(1)小组讨论,亲自实践握手
(2)个别学生演示握手
(3)教师小结,3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可以握3次
6.总结:这次去数学广角你觉得有趣吗?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布置作业:找自己的2件上衣和2件裤子,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穿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
2.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
(1)“重叠”或“重复”一词;
(2)列式中“减1”的意义;
(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
(4)师生小结,得出: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2组简单实例,既有生活中的问题又有数学中的重叠问题,不同角度的对比,共同的理解方法,都从简单数据入手,让学生在计算总数时都不能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总数,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在参加人数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发现重复的人数”,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
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
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叠问题,就要清楚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从而引发学生操作意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整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
(1)选出几种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预设: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交流不同思想,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
课件出示:
(4)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这种图称为维恩图(也叫文氏图),是由英国数学家叫维恩发明创造的, 维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展示的优点,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3.辩论感悟
谈话: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
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
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5.变式练习,内化集合思想课件出示:三(2)参加运动会学生名单(学号表示),根据信息填写集合图中。
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先填写哪部分,再填写哪部分会更好些。
请学生板演,汇报填写的策略,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计算三(2)班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师生小结。【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从集合图中会看信息,到会填写集合图的一个数学思想的延伸,也是解决重复问题的关键,是为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打好基础。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1)完成教材上10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趣味性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估计三(3)班可能有多少同学参加比赛。
讨论: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三(3)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判断:参赛的同学最多有17人。( )参赛的同学最少有 8人。( )
小组讨论,全班分析,得出:参赛同学最多是17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9人,其中8人重复。
【设计意图】设计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集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呼应课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板书:集合)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同学们都说喜欢去郊游,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数学广角逛逛(揭示课题:数学广角)
师: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出发吧!(课件播放歌曲,教师带着同学一块做动作)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师:数学广角到了,我们先去数字宫瞧瞧,同学们看见了什么?
生:数字1和2
师:你看到这两个数字宝宝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1+2=3
师:还有吗?
生2:2-1=1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3:我想到了12和21
师:有的想到加法计算、有的想到减法计算、有的还想到1和2还可以组成新的数,小朋友们真棒,说说这是一个几位数是怎样得到的?
生:有个位和十位。
师:说得很好(教师在黑板上边写)我们在十位上写上1,个位就剩下2;我们在十位上写上2,个位就剩下1,所以1和2可以组成两个两位数。这时数字3也来凑热闹了,数字3问:“我们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想好了把小手举好,悄悄地告诉老师。(学生想,老师走下去听意见。有说3个的,4个的,6个的)
师:说3个的你说说到底是哪三个?
生:13、32、21
师:你说是4个,你来告诉大家是哪四个?
生:13、12、23、31、32
师:说6个的来说说你找到的。
生:13、31、23、32、12、21
师(故作疑惑状):那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老师请来了好帮手(举起数字卡片)来帮忙,请你们摆一摆,看看摆出几个两位数。比比哪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有4种情况:
情况一:只摆了4个的。
情况二:摆了6个,但是杂乱无章的摆的
情况三:先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然后交换位置得到另一个两位数,也摆了6个。
情况四:先把一个数字放在十位,再把剩下的两个数字放在个位。摆出6个两位数。
2、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3:我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个位,分别组成21和31,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个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又分别组成了12和32,最后把数字3放在个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分别组成了13和23,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这种方法能想到的可能比较少)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如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
3.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刚才排数排得很好。老师祝贺你们(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老师和××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我和××也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如果我们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1:6次。生2:3次。生3:4次
师:到底几次,四人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
(请2组小朋友汇报)
(请这2组上台表演握手)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新的两位数,两个人握手交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只能算一次,所以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能组成六个不同的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手只能握三次。
三、拓展应用,深化探究(过渡,同学们真棒,用自已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让大家进行一次免费抽奖你们愿意参加吗?)
1、抽奖
师:好,现在我们来抽奖了,同学们都想中奖吗?(想) 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2、5、7、8四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每个同学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生:猜25,28,78
师: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同学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师:写好了吗?(请一位同学汇报)
把你认为最有可能中奖的一个号码圈起来。(学生圈)
老师选最认真的一个同学来抽奖。学生先按键一下(课件)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25、27、28。再按以一下。中奖号码是?
师:你中奖了吗?如果你中奖了,请到老师这领奖品。
2、付钱
师:现在我们去游艺宫看看!(课件:欢迎到游艺宫,门票每人5元)
同学们带钱了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老师帮你们先垫上。假如你身上有这么多钱(课件显示:5个一元硬币,2张2元纸币,1张5元纸币。)你会怎样付门票的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不同的拿法:
生1:我拿的是1张5元的纸币。
生2:我是这样拿的,2张2元1个1元硬币。
生3:也可以这样拿,1张2元3个1元硬币。
生4:还可以这样拿,5个1元的硬币。
师: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课件显示四种拿法)有重复或遗漏的吗?
生:(观察后)没有
3、搭配衣服
师:好,那我们就进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了。
(出示课件:欢迎到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用衣服配裤子,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用裤子配衣服,每条裤子连两件上衣。也有4种搭配方法。
师:对,是四种配法(课件显示四种配法)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该回家了!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数学广角。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得真高兴啊,我学到了怎样排列数字。
生2:我也很高兴,我学到了排列时有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既不漏掉也不重复。
……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老师马上就要和同学们分开了,你们舍得老师吗?如果你们以后想老师了,就可以打电话给,老师电话号码是8606???
生:怎么后面3个数字没有啊?
师:那就要同学们动动脑筋了,可以给你们个小提示:
(课件显示:后面的三个数是由1、2、4组成的)
猜猜看,猜对了老师的电话就会响哦!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 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4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页118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挂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小朋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一)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同桌相互讨论。
2)有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引导总结:
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
板书:棵数=间隔数+1
5)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点数=间隔数+1
6)这个问题应是: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巩固练习
(一)书第118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反馈。
(二)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读题,理解题。
2)分组看图讨论。
3)尝试列式计算。
4)交流:603=200间隔数
两端不栽树:20-1=19(棵)
192=38(棵)
5)质疑:
为什么减1?为什么乘2?
比较例1与例2的不同?小组讨论,再交流
例1两端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大1:例2两端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少1。
巩固练习二:
教科书第119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 方法三:5+4=9(口答) 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 互评 生评师 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06-02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04-15
数学广角的教学反思07-25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21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23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7-20
(热门)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21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2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1-20
数学广角的教学反思(优秀15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