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4-08-12 07:04:22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科学教学计划14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小学科学教学计划14篇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包括五个单元:《探索科学的乐趣》、《微观世界的奇妙》、《神奇的水世界》、《生物的奥秘》和《提出问题探索世界》。

  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呈现方式,重视构建良好的活动结构,而且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

  本册教材涵盖了三大领域的科学知识:《探索生命世界》——生命科学领域、《探寻水的奥秘》——地球与宇宙领域、《解析物质世界》——物质科学领域。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材设计中,旨在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尊重自然、积极面对科学学习,以及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当看到周围的事物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等等。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探究。你可以试着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决定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

  3、在自然界中,有许多不同的'物体,其中一部分是有生命的,而另一部分是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特定的特征,包括能够繁殖、生长、呼吸、进食和运动等。这些特征帮助我们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并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

  4、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动物的观察以及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认识动物的一般特征。

  5、通过仔细观察人类、植物和动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人类、植物和动物都需要食物和水来生存,都有生长发育的过程,都会繁殖后代。但是,人类可以思考、创造、表达情感,而植物和动物则更多依赖本能来生存。另外,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则需要摄取其他生物或植物来获取能量。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点,也更加珍惜生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身边的植物和动物,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样的体验和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观察时应当有条不紊,有针对性,细致入微。可以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方式来观察事物,全面感知。观察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的,有计划地记录观察结果,可以用文字描述、绘制图画、整理表格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在观察完成后,应当与同学进行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不仅构成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也是所有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成分。水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输营养物质、调节体温、参与新陈代谢等重要作用。水的存在使得地球成为了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同时,水也是连接人类和自然的纽带,为人类提供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除了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水在物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物体中含有水。比如,将一个物体加热至一定温度,如果有水分存在,会产生蒸汽。另外,物体的重量在含水量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所变化,这也可以作为证明物体中含水的方法之一。总的来说,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连接一切的存在。通过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水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意义。

  8、通过运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对水进行观察、比较等方式,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可以得出结论,发现并提出有关水的问题。最终,可以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文字、符号等)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表述。

  9、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应当培养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乐于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对水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持续探究的精神。

  10、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在观察身边常见的纸张时,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研究问题。通过对一张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纸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我们可以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我们可以体验到纸张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节约纸张资源。

  12、纺织材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我们可以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纺织材料根据其特性、用途、来源等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棉、麻、丝、羊毛、涤纶等。这些纺织材料各有特点,如棉质柔软透气,麻质轻薄耐磨,丝质光滑柔软,羊毛保暖性好,涤纶耐磨易洗等。通过了解这些纺织材料的区别、特点和用途,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材料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四、教学措施:

  1、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训练,这是最为重要的。要利用好平时的空闲时间,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善于运用《大纲》、《教材》、《教师用书》这三本教学工具;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和科学教材,深入学习科学教学方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积极、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采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教科书共分为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在延续原有的“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本教材还融入了一些创新元素。例如:

  1、教材设置了“网上学”栏目;

  2、教材的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3、教材的建设系列化

  本教材的设计遵循《科学课程标准》,每个“主题”包含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呈现出一个以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为基础,以激发探究潜力为主线的螺旋式多维体系结构:包括知识学习、潜力培养、情感体验和时间发展等维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贴近科学、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将科学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思维和行为习惯,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2、科学探究是一种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过程,通过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和推论等方式,逐步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拓展我们的认识和视野。通过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领悟科学之美,逐渐培养科学思维,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个性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我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我的假设。

  4、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用心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进入四年级以后,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必要的基础,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意愿明显增强。他们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热爱科学探究活动,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他们对科学活动充满兴趣,展现出初步的探究潜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在观察、提问、假设、预测、调查、解释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潜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受限于年龄,学生们的观察深度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观察和描述方法的实践运用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善于动脑思考的学生比例不高。有些学生在活动中常常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利用珍贵的课堂时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引导学生尊重事实、重视证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科学的品格和思维方式,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学习质量。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3

  根据我校教导处的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科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教材内容。同时,我们将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外,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兼职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工作,促进校内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重视提高自身素质。

  鉴于我校的科学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对新教材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有必要组织每位教师研习科学课程标准,同时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以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同时,科学教师们也应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在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种和谐、默契的团队关系,共同努力实现进步。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位科学教师都应该认真执行课程教学计划,积极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教案。全组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注重备课的实用性;深入贯彻“探究-研讨”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养。教师还应精心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

  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学课的实施工作,上个学期各县区都进行了相关年级的抽测,这一工作将继续开展。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对科学课教学的重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科学教研组将组织老师与教导处领导共同检查教学中的.“五认真”落实情况,并将教学“五认真”检查与集体备课活动结合起来。对于集体备课,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其意义和作用。本学期,我们将按照“教师个性化教材钻研——形成个性化教案——集体研讨共性教学问题——形成共性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反思记录教学经验”的步骤进行集体备课。具体安排将是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地点在科学教室。

  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后进生的引导和帮助,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教学质量的调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以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强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提高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各年级的科学课作为研究课,邀请教研室的专家给予指导。通过共同研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安排老师外出听课,参加县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或专家讲座。听课的老师需在回校后的一周内提交书面汇报材料,同时在备课组活动中分享学习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

  (四)加强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五个一”措施:每两周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以便进行探讨和解决;每月写一篇教育叙事研究或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和体会;每学期上一次校级研讨课,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每学期制作一个课件,提升教学设计和展示能力;每学期完成一篇教学论文或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这些活动将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组建科技兴趣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老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重视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撰写科学小论文,辅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小发明的实践,处理好科技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三模”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钻研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2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便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独立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普遍习惯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便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四面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爱好。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 “溶解” “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1.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2.对身体结构的钻研,了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结构,以及运动情况,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同时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及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殊是实验中操纵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熟悉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爱好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9课,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1、7、8、12、15、17、18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三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单元设计意图

  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设计意图: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遍布我们的周围,为我们提供食物、氧气和美好的环境,研究植物是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们知道植物的存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精品教育资料文库。

  儿童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二年级下学期学生栽小葱,通过观察并记录小葱每天的喝水情况,了解到水是小葱生长的基本需求,也初步了解到盆栽植物的生长有不一样的基本需求。本单元要让学生在低年段栽小葱活动的基础上,以种为载体,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学生将通过亲手种植番茄或黄瓜,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为四年级学习植物的营养与繁殖,六年级学习生态平衡打下基础。

  本单元精选了番茄和黄瓜这两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根、茎、叶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从学习目标上看,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设计意图: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接受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变异的物种能适应生存环境就得以存活,否则便面临死亡。这样一来,存活下来的物种便具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从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难度而言,由于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会像动物那样频繁地移动位置甚至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所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比研究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简单一些,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适合作为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也便于小学生进行研究。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学过《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对诸如各种各样的植物“是长在哪里的”“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等疑问作出解答。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建构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教材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为主体内容,选取几种学生较为了解的环境——沙漠中、水里、石头上,指导学生在动手活动和阅读资料中了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让他们懂得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初步知识,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3单元《声音的奥秘》设计意图:声音对于地球上的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便会沉浸于一片静寂当中,动物将失去感知环境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随时随地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里,无论是否在感知或愿意感知,声音都客观存在,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研究声音现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围绕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声音的特征等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感悟、研究、认知声音的奥秘。声音无疑是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甚至“充耳不闻”的,从婴儿时期就早已“耳熟能详”了。但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很多人对此缺少思考,对儿童而言尤其如此。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本单元通过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解答声音的产生、传播与变化这三大疑惑,用活动体验纠正偏见,也为初中学段学习声音规律提供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采用了显性化的方式,让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声音“现身”,使声音“看得见”,以及听得见声音在各类物质中传播等,让学生感受到看不见的东西也具有客观存在性,并且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其终身发展服务。

  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设计意图:材料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从文具、衣帽、课桌到轮船、火车、宇宙飞船……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万的物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材料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都是以材料为标志来划分的。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材料的特征?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材料的特征?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怎样研发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材料?这些都是本单元要研究的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第一课为材料总览。通过观察身边的各种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来源可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来是并列平行的三课,分别选取了纸、金属和塑料为研究对象,它们不仅常见、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这三课的设计模式大体相同:在认识材料性质的同时,交织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练习。所涉及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有:观察、描述、控制变量、作出假设、实验、概括推理、表达交流等。

  本单元也将“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一环境”结合得非常好,可以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纸的硏究中,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木材资源的教育;在《金属》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材料的设计;在《塑料》一课中,让学生思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

  第5单元《观察天气》设计意图:天气是大气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物理状态。天气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天气定量的观测以及对量的分级,是人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依据。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点才能预防灾害、减少损失。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学会观测天气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关于天气的观念,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地球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众对天气与气候的熟知程度,对其参与诸如气候变暖等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年级的孩子对天气的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级时他们学过《关心天气》这个单元,但是对天气缺乏定量观测的经验。他们已经认识到天气变化、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但不会从量的意义上去判断影响的程度。此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分不清,对各气象要素也未形成整体的认识。

  儿童在天气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进阶性,他们是先认识具体的天气现象,进而了解这些现象的规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本单元处于儿童天气概念发展的中间环节,重点是要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通过观测天气去把握几个重要的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不只是呈现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若干科学知识,还鲜明地显示出天气知识从形成到运用的逻辑,由这样几个问题串联起来:为什么要知道关于天气的量?怎样才能知道这些量?知道这些量可以做什么?带领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天气知识的意义何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设计意图:在科学教育的过程方法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虽然探究式科学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采用比较简单的形式,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

  科学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骤、程序,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总结而来的。科学方法创造了科学知识,体现着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彰显着科学的本质与价值。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是整个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回顾和分析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基于对自然的观察提出问题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要素的形式提出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要素,包括提岀问题、作岀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八个方面。以要素形式来提出,提示我们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流程的顺序,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探究活动中都涵盖全部八个要素,例如,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问题不一定是由学生自己提岀来的。但是,学生如果能够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那么他们今后面对问题时,就有了自主设计和开展探究活动的必要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并发展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控制变量、假设、解释、交流等科学方法,这些被称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科学探究的技能不是孤立出来逐个培养,而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逐步得到训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亲历“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训练科学探究的技能,是科学教入学的重要目标。

  本套教材以专项学习的形式,设置“像科学家那样”单元,与程师那样”单元一起形成两个面向的专项技能发展体系。在一年级到年级

  的12册教材中,分上、下两册交替安排,各有侧重,做到依据学单的发展水平,选取不同的重点和深度,让学生获得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提高。专项学习的选题,选取有利于凸显清晰的探究过程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活动的过程要素及其关系。对学生认识探究活动过程要素的教学,并非仅在本专项学习中进行,应该渗透在全年段教学过程中。因此,每学年所安排的专项学习强调的要点,教师要有所把握,在日常教学中有所体现,并在专项学习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明晰,形成完整的认识本套教材专项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细化为八个步骤,基本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素,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八个步骤同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低年段的学习中是由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三个步骤来统领的;进入中年段以后呈现的是七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进入高

  年段以后,进一步增加了查阅文献。本册教材的“像科学家那样”选取了“下雪以后,人们会在积雪冰冻的道路上撒工业盐”的生活情境,通过提出“为什么要在冰冻的路面撒盐”和“在冰上撒盐和不撒盐,结果有什么不同呢”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在三年级,重点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首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提出问的方法,通过对比“为什么要在冰冻的路面撒盐”和“在冰上撒盐和不撒盐,结果有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理解要提出能够通过实验找寻答案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案,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再次,在得岀结论时,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所获得的结果(证据)来对假设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最后,强调分享交流时要结合证据介绍结论以及在交流质疑时也要提出证据。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着重对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体现探究过程技能的螺旋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未被突出强调的方面在探究过程中不重要,如作出假设、处理信息,同样要让学生去经历这些过程。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上学期相比,经过二年半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课堂常规与一定的科学素养;但与四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跳跃性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6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学生应当培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科学技术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深入思考其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我们将全面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着力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将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简单机械原理如何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采用多种繁殖方式来适应不同环境;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提出合理假设;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规律;设计制作能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如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在探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我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充满好奇,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我深刻感受到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性,进而树立起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通过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我学会了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并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我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人们发明了杠杆、轮轴和斜面等简单机械,来减轻力气、改变力的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工作。比如,使用杠杆可以轻松地举起重物;使用轮轴可以轻松地推动重物;使用斜面可以轻松地把重物移动到高处。这些简单机械的运用,使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便捷。生物在繁殖方式上也存在多样性。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比如,有些生物通过卵生繁殖,如鱼类和鸟类;有些生物通过胎生繁殖,如哺乳动物;还有些生物通过无性繁殖,如细菌和植物。这些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生物世界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生物的特征往往是遗传的。遗传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遗传,生物可以把自己的特征传递给后代。同时,生物也会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而生物的适应能力也会影响环境的.稳定性。温度、风、流水、植物等因素对地表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温度影响着地表的气候和生物分布;风可以吹走地表的沙土,形成沙漠;流水可以侵蚀地表,形成河流和峡谷;植物的生长可以保持土壤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岩石主要由各种矿物组成,不同的矿物在地表的形成和变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4、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人类发明了轮子,使得运输更加高效便捷;发明了锤子和钳子等工具,使得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发明了水车、风车等简单机械,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这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条件。生物技术与生物繁殖有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正面来看,生物技术可以帮助改良农作物,增加产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以研发新药物,治疗疾病,延长人类寿命。但是,生物技术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基因编辑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不可逆变化,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因此,在运用生物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慎重权衡利弊,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和矿物资源,我们应该提倡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比如,可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垃圾分类处理,降低资源浪费;建立环保意识,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科学家们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比如,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促进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最早的石器、火种,到如今的计算机、机器人,工具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第一单元物体的相互作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将通过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感受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认识到平衡状态的重要性。第二单元生命的传承:本单元将帮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深入了解生命传承的方式。学生将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生物的繁殖过程,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习生物繁殖的多样性,并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在繁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在这一单元,我们将引导学生一起探讨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整理、讨论、撰写科学短文、制作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各种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探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导学生提出有根据的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来感知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激发他们对地表变化奥秘的探索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第五单元:矿产资源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用品等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母亲赋予我们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够积极动手操作。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并与他人交流。我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2、由于活动材料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仅仅被简单地提及,有些探究活动甚至被省略,这可能会压制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造成一定影响。此外,学生在活动中常常耗费过多时间,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改设想:

  1、注重搜集信息、现场考察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2、专题研究,注重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及讨论辩论。

  八、教学进度:

  单 元课 题 课时巧妙的用力 8课时生命的延续 6课时生物的进化 3课时地表缓慢变化 5课时矿产资源 4课时工具与技术 2课时

  九、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 讨论法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十、教研课题: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我们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式学习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深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他们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亲近科学,灵活运用科学知识。通过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对自身生活的指导,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2、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够亲身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才能,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本质,逐渐学会科学性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

  三年级部分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平时注意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表现出对科学学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强大的学习动力。但课外书阅读少,无法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

  本册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科学学科,对科学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神秘感,认为科学是很高不可攀的事情。学生好奇心强,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

  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科学的乐趣,成为热爱科学的小小科学家。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热情较高,爱动脑,爱观察,爱实验,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教师进一步指导。部分学生好动,不能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从总体来看口头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年级:

  1、学生整体学习态度积极,对科学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知识,而更偏向于深入理解。然而在运用知识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现有知识、经验:学生缺乏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家长和学校过于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导致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未能有效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缺乏思想情感的培养。

  六年级:

  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示,他们通常比较好动,充满好奇心。他们对科学活动充满兴趣,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展现出浓厚的研究氛围。然而,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适应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不清楚如何最有效地观察、探究、描述和总结,也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或联系实际的能力。经过三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变:他们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更强,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创造更多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此外,需要重点培养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则扮演着“导演”的角色。特别是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民主、互动的特点,让学生在探索中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应该紧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特点,灵活引导他们的学习。

  3、好的,让我来帮您修改一下:重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使探究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亲身经历活动来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4、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制作一些课件,结合教材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创造出具有动画效果和彩色图片的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课件,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8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本册教材由以下五单元组成:《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在探究序列中的水平是:1、探究对象主要是认识系统与平衡;2、过程与方法着重与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3、探究水平是以自主探究为主。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是了解微生物世界,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有意识地应用到科学知识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主要单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食用菌》。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是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是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牛奶的变化》。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的,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月球的现象就行了,这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讲解的太深奥。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中包括以下内容,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蚯蚓找家》、《变色龙》、《植物向哪生长》、《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珍稀动植物》、《生物的启示》。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六年级共3个班,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3、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活动的实效性较差,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良好的探究习惯需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11、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小专题研究。开展资料搜集活动。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科学游戏、辩论会、报告会、交流会、科学幻想等。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 “我们的身体”。与原教材相比缩减了一个单元,减少了“磁铁”、“有生命的物体”两个单元,增加了“我们的身体”单元。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天气》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课)认识人们通常从哪几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收集并记录天气信息,在观察和记录中真实感受天气在不断地变化,激发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部分(3—6)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天气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的数据。第三部分(第7课)对近一个月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该月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溶解》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课)以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部分(第7课)感知食盐溶解与水变化是一种可逆过程(溶解和结晶)

  《声音》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1—4课)从感受声音到探索声音,集中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加强了对振动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振动的频率、振幅与音高、音量的关系与规律的认识。第二部分(5—7课)声音的传播,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关注听力安全,控制声音。

  《我们的身体》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七部分,第一部分(第1课)“身体的结构”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第二部分(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通过观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肢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活动之后身体的各种变化及需求为线索,帮助学生建立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的认识。第三部分(第3、4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和“运动起来会怎样(二)”,从学生活动后,每分钟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增多这一现象入手通过采集数据,讨论“运动起来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和“运动后心跳为什么会加快”两个问题,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第四部分(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主要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第六部分(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认识食物在口腔里面的变化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再一次感受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的特点。第七部分(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发挥着总结和提升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学习状况:我带过他们三年级科学经过两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常爱科学这门课的,对科学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但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上课举手发言不够积极,少数学生未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科学作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贪玩,上课言行比较随便,自控力差,所以影响了上课的效率。还有一部分学生思维不怎么灵活,对于一些基础知识不善于理解,经常是死记硬背,学得较累。再说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从小学设立科学这门课来看,应该说是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对于周围这个世界极感兴趣,很乐意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探究世界,获取知识,从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我相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所教的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级原有的科学基础上都能会有所进步和提高。

  四、教学研究重点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生态体验”的课堂让他们更善于关注生活,更善于细心地观察生活,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在实践中,要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逐渐地转变以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开始有意识地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这学期的研究重点为“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以定性为主,很少涉及物质的量。而四年级科学课程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

  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一、钻研教材、抓课堂效率方面:

  1、应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二、学困生辅导方面:

  1、学生作业及时批改,对于较难掌握的知识要多辅导,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2、平时多利用课余时间关注学习困难生的辅导,辅导时做到耐心,不急躁,特别困难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

  3、在班中建立互帮小组,让优秀学生去帮助学困生,鼓励他们一起进步。

  4、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和重点概念知识平时利用中午时间让学困生背诵出来。

  三、教师个人进修方面:

  1、平时多阅读有关科学学科方面的书籍,积极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

  2、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他们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3、积极参加各类科学培训和教研活动,外出听课要及时写好听课反馈。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10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共三个班。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不强。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2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五个单元:

  1、游戏里的科学:(1———6)课,主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力的现象进行研究,如推力和拉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等等,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2、太阳与时间:(7———10)课,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太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并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了解计时工具发明的过程。

  3、电的本领:(11——14)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探究方法揭开一个个与电有关的谜。能够组装简单的电路,正确使用常见的用电器,做到安全用电,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4、我们的身体:(15———18)课,从自己的身体入手,引导学生涉猎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人体,对生命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对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的意识。

  5、动物王国:(19—22)课,以学生对常见动物已有的认识为基础,层层展开,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后收获的乐趣,同时了解、认识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本质。

  6、研究与实践:(23、24)课,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和计划;培养学生“调查与研究”等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科学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六课时

  第二单元:太阳与时间 六课时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 五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五课时

  第五单元:动物王国六课时

  第六单元:研究与实践二课时

  本学期上课18周共36课时,其中新授30课时,复习考试2节,机动4节。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孩子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孩子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整体感知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热”、“变化的天气”、“振动的声音”、三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孩子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热”单元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单元主要是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一系列有趣而又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进一步激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乐趣。本单元是由“冷和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5部分13个活动组成。

  观察和测量天气的过程始于仔细观察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通过观测云量、测定降雨量、观察风向和风力等级以及测量气温等四个基本要素,我们可以获得天气的相关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记录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情况,观察动植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变化,并学习多种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这些活动对于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都非常重要。

  对声音的探索可以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我们可以观察和实验发声物体,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本单元的最后,我们将进行“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将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一件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小乐器,然后尝试演奏简单的乐曲。

  这些活动在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在新学期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为教学设定的新目标。

  1、要求孩子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主要侧重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不太涉及到具体的数量和测量。而四年级的活动设计则更加注重让学生准确、细致地观察物体,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测量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相关现象。比如,观察云量和雨量、测量气温、观察天气变化、评估声音的高低等。

  2、要求孩子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孩子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搜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让他们逐渐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逐步提升。这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参与一系列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将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孩子们打开科学探索之门。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孩子: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音乐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并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大胆相信、注重证据、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写发展。

  四、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孩子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孩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孩子因为种种原因,缺乏科学常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家长和一些老师过于注重语文和数学教学,导致孩子缺乏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同时,孩子们缺乏大人和老师及时、全面的指导,无法很好地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情感。

  3、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喜欢动手操作有形的物体来探索和发现。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强调使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这样孩子们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享受探索科学的乐趣。

  五、德育目标:

  1.通过参与观察实验等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孩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和乐于合作、勇于面对困难等各方面的科学态度。

  2.通过天气变化,向孩子进行看图听懂天气变化知识。

  六、教学重难点

  1.归纳、概括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建立初步概念。

  2.归纳、概括同类物体的共同点,发现其中规律。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孩子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孩子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孩子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九、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12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学要求,我们将以健康为首要关注点,以育人为宗旨,积极倡导郊区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理念。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同时,我们致力于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科学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我校的科学教学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参与真实的科学观察活动,我体会到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我学会了需要细心观察,遵循正确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我逐渐获得了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资料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善观察方法的过程。

  4、观察时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细致入微。可以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观察事物,综合运用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特征。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6、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问题。

  7.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各种现象,逐渐培养注重事实、细心观察、尊重他人意见的能力,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在水的观察中,持续激发和发展学生对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措施:

  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科学学科存在的实际状况,结合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难点,解决重点,结合此刻三四年级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

  (一)教学工作方面:

  1、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同时培养他们对事实进行简单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勇于提出各种假设和预测,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制定行动计划,提出问题并假设可能的答案,然后引导他们自行查找证据来验证假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忙、研讨中学习。

  6.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准备好摆放在书桌上,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7、课堂中随时提问评价给分:加分资料(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一样意见、合理的推荐、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掌握自我的平时状况。

  8、为了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我们实验组实行了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度,以及实验记录考核制度。这样可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9、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二)教师成长方面:

  1、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活动,认真学习提升自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为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活力和创新思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探索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2、认真参加《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经常进行科学研究,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潜力;

  (三)科学特色活动

  1、科学幻想画:

  活动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对身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关爱家乡,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

  活动资料:小朋友们可以一起参加创作,画出与科学相关的作品,勇于尝试新颖的想法,并且有益处。优秀作品将会获得奖状。

  2、明天小小科学家:

  活动目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发明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发明创造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活动资料: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我设计创作,进行科学小发明。资料体裁不限,优秀作品会在全校进行展出。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13

  本册教材秉承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围绕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简明易懂的科学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材内容以基础性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单元都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线,开展内容综合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引领下,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这些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技巧相对欠缺,也缺乏对课外知识的探索。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热情,但在深入思考问题时常显得思维不够开阔,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实验时,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玩耍上,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升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本学期的科学课将注重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我计划通过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式,结合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走近自然,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将新课程标准融入科学教学实践,推动科学教学朝着新的改革方向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8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植物,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2、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动物,初步掌握其生活习惯及其生命特征。

  3、学生们通过对生活中材料的亲身体验,可以增强他们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从身边科学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记录、整理和制作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4、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了解与日常生活常见事物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日常生活,培养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问题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需要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实验技巧,逐步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的知识。通过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推动科学进步。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重点:《动物和我们》、《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们应该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争取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科学实验室,积极参与实验课程,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实验课上要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勤于动手操作,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收获。

  4、学校应该重视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这样可以将科学课的学习延伸到活动课程,拓展到家庭和社会中。

  5、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学科评价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部分,各占50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思考来探索学习科学知识,在实践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篇1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年级有3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35人,他们年龄大都在9周岁左右,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渴望,想了解身边的各种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探求知欲。

  2、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状况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总是瞪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使劲用脑子想但好像总也不明白,所以老是有“咦,怎么会这样?怎么会那样?”等看似荒唐,但却很认真的问题,有时候家长或老师也会被问的难以解释;同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这都为“科学”这一对他们来说新的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也有少数学生观察事物不全面、不仔细、不认真,满足于一知半解3、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

  他们喜爱主动参与、善于观察,为学好本科的课程打下了基础。通过本学期的“科学”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都能热爱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简单的探究方法。

  二、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由我一人担任教育教学工作;我今年40岁,专科学历,从事教学工作22年,小学一级教师,原先担任多学科的教学工作,担任小学科学学科已2年;能胜任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地位描述:

  本册教材本册教材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承担着科学启蒙任务,对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他们了解科学,培养兴趣,对探究科学打好基础。

  2、教材编排体系:

  教材的编排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出发点,而不是从知识体会出发。将会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到难、循序渐进,有机地学会科学课程的各位目标,本册教材向小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有趣的活动的思维空间,探索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3、本册教材共设计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我们都是科学家》,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殿堂、了解科学。重难点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探究”,我要成为科学家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点燃他们爱科学之火。第二单元《我们眼里的生命世界》重点是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收集证据,经行比较分类;了解常见的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分类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怎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认识水在动、植物、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重难点是,从一系列的动手实践中去探究水的有关性质,体验实践过程的乐趣,从全新广阔的角度去认识水。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重难点是掌握材料探究的方法(收集证据、探究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能够研究的问题。

  四、本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应达到的总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1、基本知识目标,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能针对问题进行观察、收集证据,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了解水的有关知识,会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多渠道、多种方法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知道物体是有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2、基本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的技能,并运用语言或画图来描述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会用文字、图画来表达,能利用身边的简单器材来做一些小的试验,能理解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

  3、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树立起我能成为科学家的坚定信念,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

  5、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中国的情感。

  五、采取措施:

  1、认真研究教材、钻研课程标准、深切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好教材。

  2、仔细阅读有关本教材的资料,学习课改新理念,落实好“三环节”教学模式,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做好笔记,多学习促进步。3、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以身边发生的“小”事为切入点,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4、全方位多角度的给每位孩子进行科学评价,既关切学习成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品质。5、加强培优转差,获得总体丰收。

  6、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大胆提出问题、勇于探究;培养主动参与合作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视野,紧跟科学前沿

  课计划表

  六、教学进度

  略

  芦苇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06-21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06-17

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22

[精华]小学科学教学计划05-19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15篇02-23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15篇)02-27

科学教学计划06-30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08-29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03-13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