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23 07:32:44 教案 我要投稿

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数学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中学数学教案范文1

  数学课堂时间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下不断压缩,既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保持科目时间的均衡性,又要完成数学课程目标,这种时候“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更为抢眼。下面将就导学案的特点与使用两方面来谈论。

  新课改的提出意味着数学这门在高中学习阶段占比极重的一门学科不能拘泥于传统只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更要讲究思维的过程,追求更便捷的、多样的解题思路。灵活掌握数学知识,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将导学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就来谈谈导学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导学案放在数学中的理解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性极强的科目,对于数学的导学案准备更不能就是将别人的资料借鉴组合或是单纯的题海堆砌而成。数学学案要能做到导学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使得学案具有层次性、逻辑性,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主要围绕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写,既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能给学生带来数学知识上的启发。

  二、侧重点

  这里所说的导学案的侧重点是相对于教案对比而言。

  1、注重问题探究

  改变“讲解―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问题探究,让问题探究成为导学案的关键落脚点,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问题探究中让学生增加对知识更全面的认识。

  在教师准备学案时,要实现其备案的目的――让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学案备课时对“一解多题”的运用就凸显了注重问题探究这一着力点。

  2、注重知识的全面性

  在学案中,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将知识整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能实现学案导学的目的

  在进行试题讲解时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全面性是最好的时间,例如“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这道题可运用到的多种解题方法即“一题多解”就从侧面印证着知识的全面性。

  解题的方法众多,根据高中的`学习范围选取集中方案如下:

  解法一:函数思想解决法:由题可得y=1—x,由于x属于0到1,由我们已学的函数头像和性质可以求出,当x=12时,x2+y2取最小值12;当x=0或1时,x2+y2取最大值1。

  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三角换元、对称换元、基本不等式、解析几何思想等方法来求解。知识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就好像离开集体的木板就再也不是桶。

  3、注重课后练习

  所谓课后练习并不是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进行题海战术,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讲究练习的针对性,让巩固练习成为学案的另一着力点。实现学案导学目的,推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三、导学案的创建与使用

  1、创建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初始就是教师要创建学案。创建学案的原则如下:

  (1)参与性原则

  导学案的创建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这就要求学案的多层次性,要面向各个成绩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特别是高中的学习,每个知识的连贯性都特别强,缺一堂课,不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好像独木桥的中间断裂,只能远望河的对面却不能真的渡过。学案的创建要对学困生的难点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实现学生的全体参与性。

  (2)实用性原则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在学案的创建上,要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要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很好地过渡到课本中来。

  例如,必修4中《三角函数》中学习周期时就引入了钱塘江的潮汐现象;在学习不等关系时通过例子“芭蕾舞演员表演时通过用脚趾支撑,来增加下半身的长度”引入;以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拉面馆中面条不断拉伸现象来引入等比数列走进正式教学。这种源于生活的具体事例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也让学生在加深数学实用性认知的时候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建立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将知识点细化,分解化,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为教案创立的参考。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不因为学习而学习,由兴趣来学习。

  2、导学案的使用

  在学案的创建后就是使用。

  (1)教师方面

  学案的使用有三个时间段,课前、课时、课后。课前的导学案使用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预习力度,了解学生的难点的同时实现教案的更加完善;课后的使用主要是防止学生对知识只是片面、短暂的理解,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课时的使用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方面

  导学案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就是主动参与课堂,自觉配合老师。课前根据学案有目的性地进行预习,记录自己的疑惑点;课时配合老师,将思维追寻老师的指导,有条件性地自主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要自己进行知识的梳理,知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不懂之处要积极与同学探讨,与老师交流。

中学数学教案范文2

  中学数学三角函数教案模板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三、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与,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

  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典型例题

  (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后续教学活动。

  【问题的反思】:

  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

  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②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习惯。

  归纳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进一步突出了函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体验了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1)习题1.61---3

  (2)一半径为3m的水轮如右图所示,水轮圆心O距离水面2m,已知水轮每分钟转动4圈,如果当水轮上P点从水中浮现时(图中

  求P点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m)与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P点第一次达到最高点约要多长时间?

  2.探究性作业:请学生分小组对以下的问题或自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将各组的.结果(无论成与败)制成PPT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问题1电视台的不同栏目播出的时间周期是不同的。有的每天播出,有的隔天播出,有的一周播出一次。请查阅当地的电视节目预告,统计不同栏目的播出周期。

  问题2请你调查你们地区每天的用电情况,制定一项“消峰平谷”的电价方案。

  问题3一个城市所在的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影响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的?收集其他有关的数据并提供理论证据支持你的结论。

  这一过程是探究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是对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

  二、教学反思

  以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听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所感。问题串的设计,使学习内容在难度和强度上循序渐进而又螺旋上升,并通过互动逐一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七、超级链接

  1、设y?f(t)是某港口水的深度关于时间t(时)的函数,其中0?t?24,下表是该港口某一天从0至24时记录的时间t与水深y的关系.

中学数学教案范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的:

  1.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学具钟、实物展示平台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⑴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⑵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明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明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钟)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评析: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以儿童熟知的生活场景为导入,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①观察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认识钟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都有两根指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b.都有从1到12共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评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认识整时

  ⑴尝试拨钟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天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拨在带来的小钟上,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讲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

  学生分组操作后,各组选派代表展示所拨时刻。(有拨整时的;有拨半时的;有拨大约几时的。)

  ⑵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按照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把这些时间分分类。

  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从中选取整时的钟面进行教学。

  ⑶比较归纳

  ①师:观察这些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a.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b.平时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板书学生所说时刻,并说明这是整时的一种表示方法。(11时、8时、9时、6时)

  ②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a.师指着其中一个显示11时的钟面,问:11时在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的?(板书:11∶00)

  b.师: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等)

  c.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d.师:你能用电子表示法写出剩下的时刻吗?(8∶009∶006∶00)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和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设计新颖。另外,通过设计“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并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3.应用

  师:小明听到这里这么热闹,也赶来了。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请大家提意见呢!

  a.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用两种书写方法将“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补充完整。

  (7时起床,8时上学,10时做操,12时吃午饭,下午6时看动画片,晚上9时睡觉。)

  b.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看谁写得好。

  c.讨论:小明一天的活动安排得合理吗?你想对小明说什么?(小明晚上9时睡觉太晚了,最好是晚上8时睡觉。)

  d.课件显示“上午8时小明上学”和“晚上8时小明睡觉”两幅图。

  师: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问题?

  (一天包括白天和晚上。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一圈表示白天的时间,一圈表示晚上的时间。)

  [评析: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利用小明的作息时间情境图,呈现“现实冲突”──为什么一天中有两个8时?让学生“议一议”,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三、综合应用

  1.请你设计一份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在括号里写时刻,在____上写活动内容,比一比,看看谁的安排合理。

  上午(∶)__________

  (∶)__________

  下午(∶)__________

  (∶)__________

  2.帮小熊修钟。

  (1)师:小熊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想起家里的钟有一根指针掉了,想请你们帮它添上,你们能帮它添上吗?

  课件显示钟面,钟面上只有一根长针指着12,师:时间是4时,缺少什么?该怎样画?

  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在钟面上画时针,时针指着4。

  (2)师:小熊还想考一考大家呢!

  小熊:再过一小时是几时?(5时)

  小熊:猜一猜,走这一小时,分针和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吗?它们走的路一样多吗?

  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

  [评析:练习设计突破了“就数学练数学”框子,教师没有大量出示一些人为设置的钟面时刻让学生去认读,而是创设了“安排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帮小熊修钟”等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有趣的情境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四、拓展总结

  师: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师:如果你是

  设计师,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钟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评析:本课小结一改“你学会了什么?”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课的延伸,让人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

  [总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摆正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通过看、拨、比、想、说、议、评、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应用。既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堂课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实物钟,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中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数学教案08-15

有关数学教案11-02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06-1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初中数学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