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

时间:2024-10-28 18:10: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

  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应对几种常见的磁场使学生加以了解认识,学好本节内容对后面的磁场力的分析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

  2、知道几种常见的磁场(条形、蹄形,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及磁感线分布的情况

  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5、理解匀强磁场的概念,明确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

  6、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学生动手(运用安培定则)、类比的方法加深对本节基础知识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2、正确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四、学情分析

  磁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但前面已经学习过了电场,可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演示磁感线用的磁铁及铁屑,演示用幻灯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要点: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和方向。

  [启发学生思考]电场可以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磁场可以用什么来描述呢?

  [学生答]磁场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描述、-----引入新课

  (老师)类比电场线可以很好地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样,也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板书】1、磁感线

  (1)磁感线的定义

  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2)特点:

  A、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北极出来,回到磁铁的南极,内部是从南极到北极。

  B、每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

  C、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D、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演示】用铁屑模拟磁感线的形状,加深对磁感线的认识。同时与电场线加以类比。

  【注意】磁场中并没有磁感线客观存在,而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假想的。

  区别电场线和磁感线的不同之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而磁感线则是闭合曲线。

  2、几种常见的磁场

  【演示】

  用铁屑模拟磁感线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明确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以及地磁场(简化为一个大的条形磁铁)各自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磁感线的走向及疏密分布)。

  用投影片逐一展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以及地磁场(简化为一个大的条形磁铁)。

  (1)条形、蹄形磁铁,同名、异名磁极的磁场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2)电流的磁场与安培定则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场

  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出

  a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一些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都在跟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b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环形电流的磁场

  a环形电流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围绕环形导线的闭合曲线,在环形导线的中心轴线上,磁感线和环形导线的平面垂直。

  [教师引导学生得]

  b环形电流的方向跟中心轴线上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定: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a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和条形磁铁外部的磁感线相似,一端相当于南极,一端相当于北极;内部的磁感线和螺线管的轴线平行,方向由南极指向北极,并和外部的磁感线连接,形成一些环绕电流的闭合曲线

  b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四指所指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螺线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电流磁场(和天然磁铁相比)的特点:磁场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磁场的极性可以由电流方向变换;磁场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

  【说明】由于后面的安培力、洛伦兹力、电磁感应与磁感应强度密切相关,几种常见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内容,不掌握好,对后面的`学习有很大影响。

  3、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对分子电流,结合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知识及安培定则,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这句话;并应强调这两个磁极跟分子电流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以便使他们了解磁极为什么不能以单独的N极或S极存在的道理。

  (2)安培假说能够解释的一些问题

  可以用回形针、酒精灯、条形磁铁、充磁机做好磁化和退磁的演示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比如磁卡不能与磁铁放在一起等等。

  【说明】假说,是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实践证实的命题。在物理定律和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假说,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安培分子电流的假说就是在奥斯特的实验的启发下,经过思维发展而产生出来的。

  (3)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4、匀强磁场

  (1)匀强磁场: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匀强磁场。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间隔相同的平行直线。

  (2)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即距离很近的两个异名磁极之间除边缘部分以外的磁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平行线圈(亥姆霍兹线圈)通电时,其中间区域的磁场p。

  5、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线圈面积S的乘积,叫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是重要的基本概念)。

  (2)表达式:=BS

  【注意】对于磁通量的计算要注意条件,即B是匀强磁场或可视为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是线圈面积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可举特例说明。

  (3)单位:韦伯,简称韦,符号Wb 1Wb = 1Tm2

  (4)磁感应强度的另一种定义(磁通密度):即B =/S

  上式表示磁感应强度等于穿过单位面积的磁通量,并且用Wb/m2做单位(磁感应强度的另一种单位)。所以:1T = 1 Wb/m2 = 1N/Am

  (三)小结:对本节各知识点做简要的小结。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放在通电螺线管内部中间处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右,试判定电源的正负极

  解析:小磁针N极的指向即为该处的磁场方向,所以在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由ab,根据安培定则可判定电流由c端流出,由d端流入,故c端为电源的正极,d端为负极

  注意:不要错误地认为螺线管b端吸引小磁针的N极,从而判定b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的南极,关键是要分清螺线管内、外部磁感线的分布

  2、当线圈中通以电流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读者,学生确定电流方向

  答案: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磁感线:人为画出,可形象描述磁场

  几种常见的磁场:安培定则: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匀强磁场:磁场中各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其磁感线是一些间隔均匀的平行直线。

  磁通量:B与S的乘积,单位是韦伯,也叫磁通密度。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与本章第一节内容联系较大可先复习第一节知识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对应习题。注重演示如演示磁感线用的磁铁及铁屑,演示用幻灯片等使学生具有形象感。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2

  学习目标:

  1.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2.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4.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5.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

  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

  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具

  丝带、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抖动丝带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板书】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拨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演示]敲击音叉,听到声音,这是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指明,虽然眼睛看不到波形,但它客观存在,也是疏密相间的波形)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波源,介质。(为研究波的形成奠定基础)

  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板书】实验探索

  发放"探索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的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探索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索波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规律

  实验(一)学生分组实验:每两人一条丝带(60cm左右),观察丝带上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将丝带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手持另一端沿水平桌面抖动,在丝带上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向另一端传播。

  (2)、在丝带上每隔大约2~3cm用墨水染上一个点,代表丝带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观察丝带上的质点依次被带动着振动起来,振动沿丝带传播开去,在丝带上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思考:丝带的一端振动后,为什么后面的质点能被带动着运动起来?_________________如果将丝带剪断,后面的质点还能运动吗?___________

  分析:丝带上凹凸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参阅课本第3页)

  观察丝带上的质点是否随波向远处迁移?__________

  实验(二)观察波动演示器上凹凸相间的波:(因器材有限,可以教师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实验步骤:

  (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表示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注意观察各个质点振动的先后顺序)

  现象: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_______,从总体上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方向,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

  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_______

  这种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实验(三)观察弹簧上产生的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拨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2)、在弹簧上某一位置系一根红布条,代表弹簧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

  观察:红布条是否随波迁移?________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

  分析: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丝带上波产生的分析方法,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四)观察波动演示器上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

  现象: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________,从总体上看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

  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_______

  这种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处叫做疏部。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不论横波还是纵波,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因此,波传播的是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介质本身。

  波传来前,各个质点是静止的,波传来后开始振动,说明他们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传来的。因此:波是传递_________的一种方式。

  【板书】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分类:横波、纵波

  3、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是振动的能量。

  (三)知识应用:

  1、课本中提到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你能想象在某次地震时,位于震源正上方的建筑物,在纵波和横波分别传来时的振动情况吗?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本来是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开始振动,有关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有:

  A、该现象表明质点获得了能量

  B、质点振动的能量是从波源传来的

  C、该质点从前面的质点获取能量,同时也将振动的能量向后传递

  D、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E、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F、介质质点做的是受迫振动

  (四)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机械波的例子(横波、纵波各一例)简述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动脑作业:发生地震时,从地震源传出的地震波为什么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事故?请用本节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4

  一、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三、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2、教学过程

  (一)反冲运动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作的运动?

  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慨括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总结得到:

  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4、分析气球。火箭等所做的反冲运动,得到: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做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二)学生用自己的装置演示反冲运动。

  1、学生做准备:拿出自己的在课下所做的反冲运动演示装置。

  2、学生代表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

  学生甲:

  装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中一块浸有酒

  精的棉花。

  实验做法:点燃浸有酒精的棉

  花,管中的酒精蒸气将橡皮塞冲出,同时看到小车沿相反方向运动。

  学生乙:

  装置:到二个空摩丝瓶,在它们的底部用大号缝衣针各钻一个小洞,这样做成二个简易的火箭筒,在右图中的铁支架的立柱端装上顶轴,在放置臂的两侧各装一只箭筒,再把旋转系统放在顶轴上,往火箭筒内各注入约4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内的酒精蒸气从尾孔中喷出,并被点燃,这时可以看到火箭旋转起来。

  学生丙:用可乐瓶做一个水火箭,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胶带在瓶上固定一个导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钻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车车胎上的进气阀门,并在气门芯内装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约1/3体积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严,将尼龙线穿过可乐瓶上的导向管,使线的一端拴在门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线拉直,将瓶的进气阀与打气筒相接,向筒内打气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脱开,水从瓶口喷出,瓶向反方向飞去。

  过渡引言: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冲运动,那么反冲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边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反冲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学生回答反冲运动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学生:反冲有广泛的应用:灌溉喷水器、反击式水轮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反冲的重要应用。

  学生:用枪射击时,要用肩部抵住枪身,这是防止或减少反冲影响的实例。

  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举例子。

  4、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情景对几个过程中反

  冲的应用和防止做出解释说明:

  对于灌溉喷水器,当水从弯管的喷嘴喷出时,弯管因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对于反击式水轮机: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对于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它们靠尾部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很大的速度。

  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向后发生反冲,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时我们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教师:通过我们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明确了反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知道:反冲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下边我们一认识火箭:

  (四)火箭:

  1、演示:用薄铝箔卷成一个细管,一端封闭,另一端留一个很细的口,内装由火柴刮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办法给细管加热。

  现象: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方向飞去。教师讲述:上述装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体演示古代火箭,现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级火箭的过程,同时学生边看边阅读课文。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阅读思考题:

  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火箭

  现代的火箭与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现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现代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结构?

  4、学生解答上述问题:

  我国古代的火箭是这样的:

  在箭上扎一个火药筒,火药筒的前端是封闭的,火药点燃后生成的燃气以很大速度向后喷出,火箭由于反冲而向前运动。

  现代火箭与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冲现象来工作的。

  但现代火箭较古代火箭结构复杂得多,现代火箭主要由壳体和燃料两大部分组成,壳体是圆筒形的,前端是封闭的尖端,后端有尾喷管,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尾喷管迅速喷出,火箭就向前飞去。

  现代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即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还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发射卫星时要使用多级火箭。

  用CAI课件展示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多级火箭由章单级火箭组成,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燃料

  用完工以后,空壳自动脱落,然后下一级火箭开始工作高中英语。

  教师介绍:多级火箭能及时把空壳抛掉,使火箭的总质量减少,因而能够达到很高的温度,可用来完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但火箭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级数越多,构造越复杂,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尽时所能获得的最终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5、出示下列问题:

  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为v1,燃料燃尽后火箭的飞行速度v为多大?

  学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

  发射前的总动量为0,发射后的总动量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则:(M-m)v-mv1=0

  师生分析得到:燃料燃尽时火箭获得的最终速度由喷气速度及质量比M/m决定。

  6、巩固训练:

  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弹射击速度是450m/s,射击后炮身后退的距离是45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5

  一、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实验探究的考查,考查方式、内容呈现多样化且臻于合理、科学。经分析可知这些探究题能联系基础知识点,不随意拔高,部分题目源于教材,但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设计方案、数据处理、分析论证和科学表达能力,增加了评价功能。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变通、运用,故探究题也成为了学生的主要失分点之一,所以初三二模复习进行探究题型的专题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探究专题复习时间一般为5课时(时间分配略),本节课为电学专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题常见题型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电学探究题的一般思路,通过巩固性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对探究性习题进行训练,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模式讨论、互动、释疑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几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考探究题的几种常见题型,主要还是围绕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命题,归纳一下主要有四种:

  (1)对科学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学生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能力。

  (3)考查学生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分析与论证)。

  (4)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四、课型特点

  专题复习课,特点是课堂容量大,例题讲解,习题训练交叉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无所不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设计优点:可以省出抄题的麻烦,节省时间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6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7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现代技术手段“DIS实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学生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实验,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演示实验:

  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2)学生实验:

  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

  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DIS实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实验线圈。

  2、课件: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法是:以实验和分析为基础,根据学生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实验进行分析,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演示实验1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2摇绳发电

  问题: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活动I自主活动学生实验1

  设问: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II学生实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活动III历史回眸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课件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活动Ⅳ DIS学生实验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了解法拉第的研究过程,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通过DIS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直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

  演示实验1奥斯特实验。

  那么,磁能生电吗?

  演示实验2摇绳发电

  把一根长10米左右的电线与一导线的两端连接起来,形成一闭合回路,两个学生迅速摇动电线,另一学生将导线放到小磁针上方,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

  问题1: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2、导入新课

  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电磁感应现象

  自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之后,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磁生电”这个课题。

  介绍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的研究。

  自主活动: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电流?

  学生实验1:把条形磁铁放在线圈中,将灵敏电流计、线圈连成闭合回路,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1、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

  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的研究。

  问题2:法拉第发现的使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

  (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学生实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根据所给的器材: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设计实验方案,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小组交流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播放flash课件,进一步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介绍“历史回眸”栏目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四)应用

  讨论、解释:

  1、书上的示例

  2、摇绳发电的原理。

  DIS学生实验: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五)总结(略)

  (六)作业布置(略)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8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电荷的概念。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掌握库仑定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途径,知道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达到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问题核心的目标。

  情景引入

  为了测定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可做如下实验: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适当蒸馏水,打开活塞,让水慢慢如线状流下,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水流,发现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转,这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聪明的同学,根据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带正电的一端远离玻璃棒。而水分子两极的电荷量相等,这就使带正电的玻璃棒对水分子显负电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对水分子显正电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转。

  问题探究

  点电荷

  走进生活

  验电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属导体,中央金属箔是指针式的形状,电荷分布与带电体的形状有关,与万有引力相似,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引入了质点的概念,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如果带电体也能等效成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几何点上,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变得相对简单。回顾学过的质点概念,你能建立起点电荷的概念吗?

  自主探究

  1、点电荷

  (1)点电荷是实际带电体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主要看其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大不大,如果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或者说,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得多,即可把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3)对于带电体能否被看作点电荷,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同一带电体,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在有些情况下又不能被看作质点、

  2、理想化的模型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对点电荷概念的解读:

  (1)点电荷是一个忽略大小和形状的几何点,电荷的全部质量全部集中在这个几何点上。

  (2)事实上,任何带电体都有大小和形状,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比起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和电荷分布对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带电体抽象成点电荷,可以理解为带电的质点。

  2、对点电荷的应用:

  有一种特殊情况,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可能并不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很多,但带电体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对外所表现的电特性跟一个等效于球心的点电荷的电特性相同,所以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球心处的点电荷,就是通常所说的带电小球。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9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10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

  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

  六、课时分配:

  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学生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11

  学习目标:

  1、知道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了解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3、理解温度的意义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掌握温度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温标、热力学温标,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转换关系。

  重点难点:

  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导读与导思】仔细反复研读教材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状态参量:在研究系统的各种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时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等等。这些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补充说明】

  在外界影响下,系统也可以处于一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但这不是平衡态。比如: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0C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在00C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时间,温度随铁丝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不是平衡态,只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存在外界的影响,当撤去外界影响,系统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就会变化。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而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由于涨落,仍可能发生偏离平衡状态的微小变化。

  3、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是指

  【说明】热平衡概念不仅适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说,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他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

  4、热平衡定律又叫,其内容表述为:

  5、温度的概念:

  6、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是;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个绝热的系统中,有一块烧烫的铁块,还有一些较冷的沙土。使两者接触,铁块会慢慢变冷,沙土会慢慢变热,后来她们变得一样“热”了,就不再变了。这种“冷热程度相同”就是他们的“共同性质”。这个“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即为。

  7、温度计与温标:用来测温的仪器,第一个制造了温度计后,温度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感觉,而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已经应用在各种场合。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也就是说,为了表示出温度的数值,对温度零点、分度方法所做的规定,就是温标。

  【补充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不同的温标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

  8、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符号是。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是

  【典例1】关于热力学温标的正确说法是()

  A、热力学温标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温标

  B、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0C。叫绝对零度

  C、气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期体积为零

  D、在绝对零度附近气体已经液化

  【导练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B、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C、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K D、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150C

  【典例2】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0C=240、15K、B、温度变化10C,也就是温度变化1K

  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D、温度由t0C升至2t0C,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15K+t

  【导练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力学温标中每1K与摄氏温标中每10C大小相等

  B、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C、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D、某物体摄氏温度100C,即热力学温度10K

  【典例3】“在测定某金属块的比热容时,先把质量已知的金属块放在沸水中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把它迅速放进质量、温度均已知的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根据实验数据就可以计算出金属块的比热容”。以上叙述中,哪个地方涉及了“平衡态”和“热平衡”的概念

  【点拨】金属块在沸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二者就达到了“热平衡”,此时的沸水和金属块就处于“平衡态”;将金属块放入质量、温度已知的水之前,金属块和水处于各自的“平衡态”,当放入金属块后水温不再上升时,金属块和水均处于“热平衡”,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水和金属块的共同温度。

【高二下学期的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物理教案12-27

高二物理教案(15篇)12-30

高二物理教案15篇12-28

高二物理教案(合集15篇)02-07

高二英语下学期教学总结05-15

初中物理教案11-09

内能物理教案11-08

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02-18

高三物理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