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技能。通过资料比较的方法,看到自己的成长,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喜悦。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感受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解决问题
1、师:上一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你们做到了吗?
生:做到了!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生命的来源”问题交流一下好吗?
生:好!
板书课题:我从哪里来
师:谁愿意把你们询问的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太精彩了,也非常丰富,老师都佩服你们现在的能力,看来同学们,基本上了解我是从哪里来的了。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45页的资料卡,师生共同学习了解。
2、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
是啊,听到你哇哇的'啼哭声,妈妈巨大的疼痛,满脸的汗水、无力的四肢似乎都已经忘记了;听到你健康有力的哭声,手术室外,爸爸紧张焦急地等待终于换来了开心的笑容。其实,在你生下之前,你已经在妈妈肚子里呆了将近10个月了。你想知道自己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么生长变化的吗?
1、开展活动,给小宝宝安家。(要求阅读活动的规则,分组把图片剪下,贴在书上,在使用剪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相互打闹,用完后立即收好。)
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
认识书上46页的小资料,认识子宫。
2、认识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有些动物是胎生,有些动物是卵生)简单的了解胎生和卵生的特征。
游戏:体验妈妈怀孕的辛苦
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妈妈当年怀孕的辛苦。全体起立,把书包挂在胸前,做如:转身原地走,弯腰拾东西,系鞋带,上楼梯(在老师指令下做)等等一些日常。注意,要保护好你肚子里的小宝宝。
坐回位子后,请学生说说,现在你感觉怎样?(很累,很不方便)你们想想。
师:我们才做了2分钟的妈妈,而且是一些简单的动作,就已经感觉到很累,很不方便,可妈妈要经历长长的10个月,期间还要做很多事:买菜、做家务、爬楼梯、上班等,妈妈真的好辛苦啊!让我们大声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妈妈这么不容易,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为了生育我,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谢谢你妈妈!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真勇敢,你真伟大,我今后一定会更加孝敬您!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今后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长大报答您。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如果你回家后把这些话说给妈妈听,妈妈一定会十分感动的。我们每个人的妈妈都是一个勇敢的妈妈,了不起的妈妈,她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在我们出生之后仍然辛勤地养育着我们,给了我们伟大而无私的爱,我们应该好好用实际的行动来报答自己的妈妈。
四、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激父母的养育
1、妈妈经过辛苦的10个月,终于平安地把你生下来了。当时你们很小。经过爸爸、妈妈的辛苦抚养,在这10来年里,身体、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道你们不为自己健康的成长鼓鼓掌吗?
2、但是,你们知道这十来年里,爸爸妈妈为你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吗?
(1)为了让你吃得好,穿得好,爸爸每天拼命地工作。妈妈细心地照料着你,怕你哭,常常是一手抱着你,一手做着活。为了哄你吃饭,多少次妈妈自己的饭菜早已凉了;
怕你踢翻了被子冻着,多少个夜晚,妈妈一次次起来,为你掖被角。遇上感冒发烧,妈妈更是心疼地日夜守护着你,常常累得自己都倒下了。孩子,你一天天长大了,是爸爸妈妈教你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是他们陪你游戏玩耍,是他们陪你学知识学本领在我们的身上,已数不清倾注了爸爸妈妈多少的心血。
(2)、我想每个小朋友一定都有很多难忘的事值得回忆,指名交流。 (3)、让我们一起由衷地对爸爸妈妈说:“谢谢你们!” 五、指导行为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行动去感谢爸爸妈妈呢?四人小组讨论。
2、交流
3、师补充(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记住妇女节(三月八日)、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6月第三个星期日),为他们送上最合适的礼物;平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再撒娇耍脾气;为爸爸妈妈递上拖鞋,倒茶,洗脚等)
小结:同学们我们感谢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生命,感谢他们的辛勤养育,当我们来到学校学习知识的时候,老师又在无私的关怀和传授我们知识,将来在我们成长的路程中,有很多帮助和关心我们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报答关心我们的人和这个社会!
同学们,我们除了会感恩,同时还要珍爱我们的生命,就让我们把你最真挚的话语写在卡片上,在20xx年的第一天送给我们要感恩的人,作为新年礼物吧!下面就请同学们分组设计卡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初步的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源,重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不足之处,时间的安排不够紧凑,在开展给小宝宝安家的活动中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体验做妈妈的活动时间少,让学生没有充分的感觉到做妈妈的辛苦。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光的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能大胆想象阳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2,8
教学准备: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活动手册,牛顿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做一个水棱镜
1,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
师介绍分解阳光的.'方法和工具
认识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让学生制作水棱镜,
让学生思考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还能混合成白色的吗?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学生制作牛顿盘:制作完成牛顿盘,探究组合产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
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有单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8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第一课时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3.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
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每人一小块馒头。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
有关人体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资料。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
2.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
3. “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
二、探究内容:
1.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
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
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2.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
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
看课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些数字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来的想法一致吗?
3.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
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
4.保护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
不能边吃边看电视。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
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5. 小结。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向家里人讲述你学习的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
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
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
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2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扩好耳朵。
二、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儿人数(会发声的乐器如小铃、铃鼓等,铁罐若干,内装米粒、黄豆、纸团)。
2、空铁罐若干,黄豆、米粒、报纸若干。
3、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3、讨论怎样保扩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
——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怎样保扩耳朵? (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四、活动建议
1、活动后可带幼儿到产外散步,听一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
2、除了游戏“谁的耳朵灵”外,还可带幼儿到产外空地上进行听辨音源的游戏。方法:幼儿戴上头饰遮住眼睛,教师敲击铃鼓或小铃,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朝相对应的方向前进。
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脱衣服、脱鞋等。
2、体育游戏:滚大球。准备各种大球1软性材料制成,直径为100厘米)。玩法:①双手推滚大球,边推边跑。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滚动时,幼儿快跑,追上后继续滚。③两名幼儿距离2米左右,相对推滚大球。④幼儿推滚大球比赛。朝同一方向,同时推滚。
3、游戏:挠痒痒。准备小草、羽毛等轻柔物品。玩法:①幼儿自选一种物品在脖子、脸、手臂等部位轻轻拂过,说说自己的感觉。②在空地上(最好铺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挠痒痒,感受肌肤接触的乐趣。
4、建筑游戏。提供插塑积木若干,引导幼儿拼搭成花、房子、枪等各种形象,互相介绍、展示。
5、美术活动:美丽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清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
7、欣赏故事《六个朋友回家》,参见附录。知道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还有小手、小脚是六个好朋友,虽然它们各自的本领都很大,但离开了谁都会觉得非常不便。
小班科学《奇妙的声音》主题教学说明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作为一幼儿园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班科学《奇妙的声音》主题教学说明》,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主题成立的价值:
声音在哪里?你听,我的身体会发出各种声音,好像会唱歌;拿个勺子敲敲,啪啪啪、笃笃笃,这里、那里都有特别的声音;厨房里的炒菜声、瓶罐声、油锅声汇成有节奏的生活乐曲在想一想、做一做、听一听的过程中,幼儿知道声音的有无,辨别声音的差异,确定声音的方位,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喜好,发现自己和周围的联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趣的声音、奇怪的声音、悦耳的`声音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意义;然而,无止无休的声音、惹人心烦的大嗓门却令人生厌。故事《爱唱歌的大恐龙》幽默诙谐,让幼儿在笑声中领悟到自觉地控制声音是一个融入社会的必要修养。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和幼儿一起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去减少噪音。
内容选择的依据:
听觉是幼儿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奇妙的声音创设了以声音为主题脉络的学习情境,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幼儿感知着、理解着、创造着、发展着。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幼儿发觉自己的身体会发出如此奇妙的声音,发觉听觉感知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多的享受。声音不但可以感知,还可以去创造。在有趣的游戏中,我们引领幼儿汲取了隔音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积极自觉的社会性行为,或许辩证的意识也正在悄然潜入他们的心灵。
主题达成的目标:
1、能根据声音辨别乐器,并能找到相应的摆放位置。
2、尝试用身体来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
3、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学习控制自己的声音。
4、能选用不同颜色以及点、线、面的组合,表现自己对不同水声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
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给大家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听的声音一二一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声音制造
【活动目标】
1、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
2、白纸、塑料纸、餐巾纸。
3、纸杯、玻璃纸、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4、小旗、金箍棒、扇子、蒲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利用谈话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我是小小魔术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二)基本部分
1、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师:“现在我要变魔术了,注意看好了。”
教师将这两个没有声音的东西变得有声音,只要把豆子放进瓶子,盖好瓶盖,摇一摇,你们听到什么了?
教师小结:声音原来是制造出来的,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制造出声音来。
2、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四个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区域指导。
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纸区”引导幼儿听一听挥动纸、搓搓纸发出的声音。
“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的材料的杯子说话,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声音表演会
要求幼儿用手里的东西来制造表演出这些声音。
下雨天场景(模仿下雨、打雷)摇晃豆盒像下雨声。
打电话(用嘴对着被口说话)
着火了(揉搓塑料纸)
刮风(摇动旗子)
4、了解噪音的危害,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幼儿要保护嗓子和耳朵。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自己制造出很多声音,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让声音大一点?什么时候让声音轻一点呢?奥,对了,小朋友们睡觉时或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时,我们要轻轻的走路|、轻轻地说话,老师上课回答问题时,要高声回答。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声音优美动听、如优美的歌声、动听的琴声、小鸟叫声、小河流水声。而有的声音像汽车喇叭声、小朋友大吵大闹的声音、电钻钻洞的声音、这些声音非常的刺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叫噪音。我们如果听到很响的声音时,要马上按住耳朵并张大嘴巴,平时也不要大吵大闹,要保护好嗓子和耳朵。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小鸟飞》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到室外去寻找能发出声音的物体。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光和影》。主要通过手影游戏明白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再通过几个探究实验,获得影子的相关特点: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
2.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探索光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源的意义;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难点: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
三、教学准备:
课件
手电筒、橡皮、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手影表演,激趣引入
1、手影视频引入,初步感受影子产生的条件
1)提问引题:今天的教室有没有什么不同?(比较暗)对了,这是为了学习光和影特别布置的。
2)说到影子,同学们玩过影子的游戏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好看的手影表演,想看吗?不过大家要在看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影子是怎么产生的?课件出示视频。
2、好看吗?你们能玩的这么好吗?那降低要求,同学们能制造一个影子吗?
(二)影子游戏,探究影子产生条件
1、同学们认为只要有光源和遮光物就会产生影子,真的是这样吗?(师拿手电筒照到手上,投影到远处的墙上,怎么找不到影子呢?)
2、引出另外一个条件:屏(教师适当解释下屏的定义:接受光的屏幕)
3、课件出示: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这三个条件。
4、改变屏的位置,请学生指出光源、遮挡物、屏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认识光源,奠定基础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你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举例)
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它们会发光吗?
2、都是自己发光吗?为什么?
3、总结梳理,揭示“光源”概念: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没有通电的电灯和没有点燃的.火柴,算不算光源呢?也不算,因为它们虽然能自己发光,但是处在没有发光的状态,所以不能不能算光源。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时,首先要在发光的前提下,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而不是发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叫光源。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影子特点
1、玩影子,探索影子变化的特点。
我们已经学会了制造影子,那我们现在就来玩一玩影子。
A、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呢?
(1)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根据记录单上的提示,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橡皮和卡纸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影子及时画在记录单上,以备待会儿的交流。(2)学生利用手电筒、木块、卡纸来玩影子。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学生说,教师引导)(3)学生到投影仪前汇报得到影子。(4)说一说改变手电筒(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影子的长短会发生变化,手电筒照的时候放的越平,影子就越长,手电筒照的时候放的越陡,影子就越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5)教师出示结论: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光源斜射得越厉害,影子就越长。
B、在保持光源与屏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木块(遮挡物)离手电筒(光源)的距离,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1)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根据记录单上的提示,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橡皮和卡纸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影子及时画在记录单上,以备待会儿的交流。(2)学生利用手电筒、木块、卡纸来玩影子。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3)学生到投影仪前汇报得到影子。(4)说一说在保持光源与屏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木块(遮挡物)离手电筒(光源)的距离,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说,教师引导)(5)教师出示结论(影子的大小变化与遮挡物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当光源与屏位置不变,手电筒与木块距离越远,得到的影子就越小)
C、改变遮挡物的对光面,影子会发生变化吗?
(1)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根据记录单上的提示,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橡皮和卡纸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影子及时画在记录单上,以备待会儿的交流。(2)学生利用手电筒、木块、卡纸来玩影子。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3)学生到投影仪前汇报得到影子。(4)说一说改变遮挡物的对光面,影子会发生变化吗?(学生说,教师引导)(5)教师出示结论: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的侧面形状有关。光源垂直照到物体的表面上,得到的影子叫做投影。
(教师介绍)投影在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等很多地方用到了投影画(课件出示一些投影画),当让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只有光源从正面照到物体上得到的影子才是投影。
(五)实验小结,运用实践
1、出示三个实验的结论
2、学手影(课件出示)。请学生根据要求(让影子变大、变小;让影子变换形状)表演手影,应用得到的实验结论。
五、板书设计
光和影
形成条件:光源、遮光物、屏
影子特点:1.与影子不同侧
2.大小与遮光物和光源的距离有关
3.形状与不同侧面有关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2-10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5篇02-28
小学科学教案05-28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05-29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12-19
小学科学教案15篇11-16
小学科学教案(15篇)11-16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02-24
小学科学教案(汇编15篇)02-06
小学科学教案汇编15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