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8 07:29:21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等词语。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再现文章第三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

  ★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季羡林的生平事迹。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颂花导入 了解作者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所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交流、了解德国及作者季羡林。

  二、初读全文 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想想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写作者对德国的印象—爱花,再写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

  3、学生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相关语句及生活体验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4、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及段落。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花吗?花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它瑰丽无比,花香四溢!所以很多民族都爱花,德国就是爱花的民族,这个民族爱花与众不同!今天让我们跟随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一同走进20世纪的德国,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季羡林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爱花、爱美)齐读课文第一段。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十年,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让我们怀着

  三、精读感悟

  1、精读“初到德国”

  (1)德国养花与众不同,作者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请看大屏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2)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①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屋里 花的脊梁)他们这样养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②真是这样吗?季羡林爷爷对德国人这样养花感到吃惊!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自由读一读,读出吃惊的语气,指名读)

  ③由于吃惊,季羡林爷爷就打听女房东。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引读,做“莞尔一笑“的动作,再师生合读) 3)“正是这样”女房东说的是怎样的呢?作者在德国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什么?(板书:街道)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走过

  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指名读,评价。

  ①你觉得德国街道窗户前的花怎样?(花多,花美)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理解词语。展示画面。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③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读,评价。

  (4)季羡林爷爷看到德国人把花栽种在窗户外面,在街上又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花,感受颇深。他有什么感受?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颇”是什么意思? “耐人寻味”什么意思?是什么境界耐人寻味?(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联系上文同桌相互说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齐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过渡: 季老第一次到德国感受到了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感悟了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第二次到德国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

  2、研读“再到德国”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第二次到德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鲜花是美丽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城市面貌)唯独什么没变? (“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没有改变。)

  3) 指导朗读: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街道窗户外花还是那样美、那样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依旧没有改变,你对德国充满怎样的情感?(崇敬、赞美、敬佩)怀着这样的情感齐读。注意读的时候,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拉长读重。

  4)季羡林爷爷把这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发出由衷的感叹——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多么与众不同的民族,多么了不起的民族呀!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对德国的敬佩,注意把奇丽、奇特拉长读重。

  5)季羡林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触景生情,感叹之余,内心涌起了另一种情思。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作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在梦中,作者又回到四五十年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德国街道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②作者人虽在德国,却心系祖国,看到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震撼了,他对祖国寄予由衷的希望,作者的希望是什么?

  四、回顾总结

  一会功夫,我们就把季老的文章读完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者两次到德国抓住了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优美的文章,但两次写法不一样,第一次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所见的奇丽景色和所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的所感---“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这样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写法。

  所以季老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你们想像季老那样写出好文章吗?先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好吗?我们在回过头来,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内心的感受,尝试背下来。抽生读背。

  五、拓展升华

  大家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也像季老一样到过不少的景色优美的地方,那些地方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像季老一样把它写出来吗?请看大屏。读要求后,学生伴乐写作。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屋里:花的脊梁

  初到德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爱花

  街道: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再到德国:美丽并没有改变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同学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同学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同学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局部,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同学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同学在课开始就充溢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谈自身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巨大的'石块,赫然醒目的“宇宙来客”四个大字,给同学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同学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望增强。]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同学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俺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通过展示资料,培养了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同学对陨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由于农村同学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俺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同学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同学区分重点字词。

  3、同学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同学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同学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四) 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同学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同学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俺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俺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发生的、俺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注重了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同桌读、教师读、自身读、指名读,使同学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让同学在读中感受陨石的奇妙。]

  8、同学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后解答。

  [同学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想像:假如你是一块陨石,你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你想向大家说什么?

  [以童话般的方式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语文教案 篇5

  预习提示:

  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后生字。

  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自己先试着解决。

  3.请用几个你认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大地母亲。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

  2.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的识记“蕊”字。

  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够仿照诗歌续写,表达独立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之处为第五小节,“一 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的理解。

  2、学会用‘假如’和‘即使’来造句说话。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话”,激活学生思维,思考: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这是个十分具有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但是又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通过话来与说话的对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教师在板书“大地的”这几个字的时候,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二、“读”占鳌头品读诗歌“悟”“抒”“续”情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还应以读为主,为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为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一边一边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自由阅读课文,解决课前预设的问题:大地在和谁说话?

  2、再来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你相对你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其他同学你们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用心听,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4、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到大地想说的。

  5、根据学生情况即时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再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并随机设疑最后一句的省略号的含义。即: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

  前5个小环节,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从一开始练读——读通顺——读懂——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由读来变成说,而且要用心来说,这就需要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有及时有效。不要刻意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只是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的朗读课文后,由读大地的话变为自己就是大地来说自己的话,这样更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大敌对万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潜移默化的存在于孩子的心间。

  在阅读中根据学生阅读情况,有机的指导纠正识记生字的情况,这里预设花蕊,又可能学生读成花心。顺势板书即时纠正即可。

  第6个小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大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向大地上的.所有的生灵表达,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的体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藏。并通过省略号的理解为下文的续写做好铺垫。

  (二)借助文本,换位抒情

  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听了大地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延续上一个环节,在与同位互相扮演大地向对方“表达说话”时,对方能够认真听,此时才能够让学生在换位思维后,感悟到大地的话语对说话的对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感悟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三)激发情感,以写续情

  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耐不止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吗?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大地对万物的角色,也可以换位说说万物对大地的话语;也可以离开书本,自己设定说话的对象。

  三、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的前四段,将自己想说的话,也来写一片简短的小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大地的话》,我们读课文,下面老师想请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面现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位同学有这个决心啊?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语言的魅力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面对语言量,你想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三、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

  四 作业设置: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检测题:

  一.积累词语。

  ( )的绿纱 一( )绿被 ( )的小鸟

  ( )的歌声 ( )的湖水 ( )的果子

  二.造句。

  1.即使——也——

  2.不论——总——

  三.默写你最喜欢的一小节。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我们筹划活动和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了解书信的写作要求,能在信中有条理地、具体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正确建议,加强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3、能按书信的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对自己的书信进行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营造氛围激发活动热情,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活动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渲染氛围。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感无比的自豪!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寻找联系对象。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土人情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交流方式: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电话、网络……

  (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三、集思广益,开展交往活动。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全班交流各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多姿多彩,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你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都蕴涵着你们的想法和思想。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4.学生分组交流,最后形成共识,做到“六个一”:

  A.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

  B.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信中主要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的情况,并表达对远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写信寄信全要由小伙伴自己独立完成,表达真情实感。当孩子们接到远方朋友的回信时,要提醒他们保持联系,持之以恒,使友谊不断加深,成为真正的好朋友。要提倡互相学习,教给孩子们怎样交友收获大。让孩子们从一封封信件这个小窗口中去找大世界,去了解对方小伙伴们的生活,珍惜今天,更加奋发努力。使孩子们通过信件从对比中找到自身的责任,找到助人的快乐);

  C.给小伙伴送一本好书(将优秀图书送给小伙伴,使少年儿童通过读书、读报更新观念,获取真知,更茁壮成长);

  D.给小伙伴赠送一件当地的土特产品;

  E.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或新本领);

  F.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

  四、深入探讨,课外实践交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与对象: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5年级2班 朱珩尧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小学5年级2班 王笃行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20xx级1班 余楚萌

  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小学5年级 汤洋

  江苏省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6年级 潘晟威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4年级12班 陈奕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5年级4班 文雯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5年级 张文博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4年级1班 邓先飞

  ……

  3.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异地的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共筑美好未来。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语文教案-漫话小行星 2。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无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见踪影。

  雨后春笋(sǔn):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悬而未决:无着落,未解决。

  2.学生讨论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办法,对小行星观测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四、研读课文

  1.读课文,将你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小行星的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听。

  指名一个学生表述,其他学生听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绍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识有:

  (1)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发现只有200年的历史。

  (3)第一颗小行星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颗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国人奥伯斯发现,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动着,要经过很多个不眠之夜的观测、检验和繁复的计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们找出来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相继被发现,直到1845年,第5号小行星才被发现。

  (7)星表、星图等观测更加完备,使用了更强有力的望远镜等后,小行星才不断地被发现。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观测中被应用后,人们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以上内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

  (10)给小行星正式编号的先决条件: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球附近时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11)以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而正式编号命名的小行星超过百颗,编号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国人最早发现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时间是1928年。

  (14)张钰哲1957年发现的小行星编号是“1125”,命名为“中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漫话小行星 2》。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编号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小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

  (16)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只有50年的历史。

  (17)已被确认为是近地小行星的现在只有4颗,其中第3颗是我国科研人员1977年发现的,离地球最近时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学家们严密监视着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近地小天体。

  (19)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说明小行星的在天体中的位置及其体积和质量。

  (20)为什么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是大行星粉碎成许多碎片形成;一种认为在太阳系未形成时,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一区域的物质未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对于探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能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从小行星的位置说起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2.由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顺序和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先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再分说有关小行星发现的历史、正式编号和命名以及活动区域、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最后总说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义,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

  本文安排说明的内容,是以对事物认识的前后为顺序,因而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3.你思考过有关小行星的发现进程越来越快的原因吗?试给大家谈一下。

  讨论明确:

  有关小行星的各种发现,如数量的增多(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总数约在50万颗以上),运行区域(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体积和质量(最大的1号小行星的直径只有1000千米;总质量也许还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这些发现都借助了数据说明,表明其观测的精确度。所有这些都是观测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强有力的望远镜,照相方法等)和各种天体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结果。我们不妨由此看到,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创新,是搀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达到的。这启发我们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

  五、总结、扩展

  教师谈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2)阐说说明对象(主体部分);(3)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说明的结构顺序尽管千变万化,但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1)模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2)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3)纵横交错式。

  就正文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4)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蜓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蜓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生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06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