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9 14:12: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选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 郊、列、弄等14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学会名、发、成等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图文结合,读懂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了解现代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特点。

  2、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火车、识字教具。

  【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自主识字、自悟自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

  3、将识字与朗读、词句教学与朗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整体读,体现整合精神。

  【教学环节】

  一、导入揭题

  〖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师出示玩具火车)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玩具火车。有谁见过真的火车,能给我们介绍讲一讲吗?

  2、揭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火车故事的课文。(依次出现三幅火车图画,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共同观察火车,说一说火车的样子。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组织说话,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读课文识字

  〖教师活动

  1、出现我会读图标,交代活动内容,提示读课文的要求。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选择读。

  〖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2、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3、标出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

  三、自主识字展示与交流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读认识的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同学推荐。

  3、 出示带果子的(字卡)果树。

  〖学生活动

  1、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并读给学习伙伴听。

  2、交流,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摘果子游戏。

  〖设计意图

  1、 体现自主、合作识字。

  2、 在活动中识字。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师活动

  1、提出学习要求。

  2、组织引导学生学习。

  3、指导朗读。(读出小明那种奇怪的语气和爸爸鼓励的语气。)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拿出自己的玩具火车,演示一下飞驰而过,看哪组演示得好?

  2、通过演示玩具火车,让学生说一说火车是靠什么带动一节一节的车厢向前跑的。

  〖设计意图

  1、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演示理解词语,理解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教师活动

  1、出示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哪几种火车?

  ⑵ 最早的火车是什么样的?

  2、检查学习效果。

  3、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

  1、各小组合作学习,动笔画出关键词语。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书,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进而读懂课文。

  六、学习课文4-6自然段

  〖教师活动

  1、提出学习要求。

  2、组间巡视,随时指导。

  3、组织交流、汇报。

  4、讲解海拔、世界屋脊。

  5、指导朗读 。

  〖学生活动

  1、各小组自由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2、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重点理解提速、夕发朝至)

  〖设计意图

  体现自悟自读,展示交流。

  七、整体朗读感悟课文

  〖教师活动

  组织朗读。

  〖学生活动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站起来读哪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1、体现自主学习。

  2 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

  八、总结

  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拓展思维。

  九、实践活动

  设计新型的高速火车。

语文教案 篇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三班这学期共41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81分,最低分18分,优秀人数0,人均分58.5分,与其他两个班的差距较大。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部分学生很简单的字词都不认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语文教案 篇4

  一、 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 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二、 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要求

  1. 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成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售货员。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 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 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 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

  (4)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说话要求。

  三、 练习

  1. 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说。

  2. 将四个问题连起来练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提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4. 学生分小组练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练习一的学习很感兴趣,学习《村居》很乐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正音,积累字词:惬意(qiè)、裂缝、避难、穿梭(suō)、车轴、轨道、稀世珍宝、灵丹妙药、源源不断、健步如飞、世外桃源;用“多彩多姿”、“源源不断”、“世外桃源”造句。

  2.口语训练设计目标:

  分段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

  3. 阅读需要的核心问题目标:

  理解科幻类文章基于现实,发挥想象的特点;感受科技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体会作者对未来科技进步发展的美好愿望和乐观态度。

  4.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这是一篇科幻类的文章,根基于科学,表现魅力源于艺术,关键要突出“幻”字,即想象力的展现。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篇“神舟七号”太空之旅的文章。(200字以上)。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从小就对神秘的天空或者宇宙抱有着幻想,渴望到太空中去旅游一次,我们虽然不能乘坐“神舟七号”上天去,但是让我们跟着作者莫幼群一起去游历一下这童话般的太空城吧!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散读,初步感知童话般的太空城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2、理清文章的思路(以游历前——太空漫游顺序为依据)

  第一段:(1——5)漫游之前的神秘猜测,介绍了空天飞机的制造原理、功能和优越性。

  第二段:(6——24)围绕“童话般”的想象展开对太空城的描述,具体从形状、具体设施、居民生活娱乐、气候、工农业等角度进行详细地介绍。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阳子想象不出来。”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即太空城。并且通过反问语气,引起读者兴趣。

  2)文章题目是“童话般的太空城”,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空天飞机”?它有哪些特点?

  答:因为他们必须乘坐空天飞机才可以抵达太空城。它是既能在大气层里,又能在太空飞行的飞机。有“水平起飞”、“适应不同需求”、“备有火箭发射器”、“飞行速度极快”四个特点。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童话般的太空城?”

  外形

  像一个巨大的摩托车轮,车轮朝上,连着的'车轴朝下。

  运行

  像地球一样,可以自转,也可以绕太阳公转。

  光与热的供应

  通过圆环壁上的窗口的关闭,调节阳光的进入和控制热量

  人们的出行

  1)穿太空鞋增加重力;2)穿鸟形服飘飞。

  房屋建筑

  不需要根基,用人造板搭建出各种神话般的宫殿

  农场

  在失重的条件下,植物生长得特别快,特别好。

  气候

  可以任意调解

  工业

  远离居民区,绝不会构成污染。

  把生产出来的“稀世珍宝”和“灵丹妙药”,源源不断地送回地球,造福人类。

  住宅区

  生活设施完备,生活十分以惬意。

  救治条件

  设立了“避难所”,应对突发事故。

  休闲娱乐

  太空城剧场正在上演大闹天空,表演非常精彩。

  睡觉

  在太空中悬空睡觉,体力恢复比在地球上快上几倍。

  3、比较太空上的生活和地球上的生活,你更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明确: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够说出两件事物的区别。

  四.口语训练 感受说明文句子的精准性:

  1、说说这篇说明文中,哪些句子是炼字用词很好的?

  说明文的语言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

  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

  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例句:

  1)现在的太空城据说能容纳一万多人呢。

  2)太空城坐落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飞机能飞那么远吗?

  3)空天飞机的速度极快,是音速的二十五倍。

  4)车胎其实是一个空心的大圆环,直径约为1600米。

  5)在太空城里,一切物体的重量都只有地球上重量的十分之一。

  6)据统计,约有400种的面上无法制造的合金,能在太空工厂里制造。

  7)时而飞到四五米高的空中,真好像天仙下凡一样,精彩极了。

  8)由于太空中没有白天黑夜,所以窗口是可以调节的,只要调整采光的角度,就可以调节昼夜的长短。

  五.艺术手法

  科幻类的文章,根基于科学,表现魅力源于艺术,关键要突出“幻”字,即想象力的展现。文章运用比喻等,从多角度展开想象,带领读者领略了一个多样化、可感的童话般的太空城。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篇“神舟七号”太空之旅的文章。(200字以上)。

  七、作业

  1.基础题:

  1)抄写:惬意(qiè)、裂缝、避难、穿梭(suō)、车轴、轨道、稀世珍宝、灵丹妙药、源源不断、健步如飞、世外桃源;

  2)用“多彩多姿”、“源源不断”、“世外桃源”造句。

  2.选做题:

  1)书p76阅读的第一题。

  2)书p76阅读的第四题。

  八、质疑教材:

  文章的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九、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以“神舟七号”太空之行为话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一起“参观”童话般的太空城。

  上课:阅读沉浸,圈划讨论太空城有哪些特点(从生存条件、生产条件、生活条件、救治条件讨论),句子赏析。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篇“神舟七号”太空之旅的文章。(200字以上)

语文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

  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

  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

  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

  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

  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

  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 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质”等10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化石和矿石标本。

  3.学生课前搜集或老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最大而且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学习的一篇课文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揭示课题,说说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

  朗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读通难读的句子,直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叙述的语言,男生读“叔叔”的话,女生读“川川”的话。第二次男女生调换角色再读)

  分组读议

  让学生各自默读“叔叔”说的话,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叔叔”为什么把这块岩石称作是“一册厚厚的书”?

  2.为什么岩石上会留下这些雨痕和波痕呢?

  3.你知道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吗?除了书上说的.,你还知道别的用处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汇报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习结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朗读有关课文内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词语。

  2.默读“我知道”,读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 二 课 时

  认读词语卡片

  地质 勘探队员 一册书 厚厚的 岩石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波痕

  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1.边读边思考:从“叔叔”说的话里,你懂得了什么知识?(读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也可以由老师提供,学生阅读和传看)

  总结谈话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

  2.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早已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3.边利用课件演示要求会写的字的笔顺,边指导书写。(注意提示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写字,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阅读

  绿色情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色情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极富儿童化的语言,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习运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3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注意“帮”的结构;“待”是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难点:

  学习冒号的用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小作者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扩词。

  含苞待放滑稽自由一片叶瓣一只苍蝇一头牛一匹马

  C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用“事”组词。

  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

  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

  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

  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四: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

  出示句子:

  1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

  2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五、拓展想象:

  其他的同学看到了我的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