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案

时间:2024-07-02 15:49:08 教案 我要投稿

《出塞》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塞》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塞》教案

《出塞》教案1

  教学目标:

  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生汇报『』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 萧瑟的……)

  (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塞

  戍边艰辛

  期盼良将

《出塞》教案2

  21.古诗三首——出塞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出塞》一诗主旨,历来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说;盼望朝廷起用良将说;同情征人、百姓疾苦说等。然而,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天空,再次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主旨,其背后都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6.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1)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2)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相互搀扶着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父亲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 ),稚嫩的心灵从此( )

  (3)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学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5)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二)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设计

  明 月

  边关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读悟结合,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古诗)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有的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题目叫做《出塞》。(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谁知道“塞”是什么意思?(军事要地,边塞、边关)

  2、介绍写作背景和边塞诗:

  我们在边塞和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常常由此入侵中原,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边塞征战生活就成为许多诗人的写作题材。到了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出塞”作为吟诗的题目。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今天学的这首诗作者就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生介绍王昌龄资料)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资料)

  王昌龄:(?—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开元进士,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其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那么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 设计意图: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三、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3、指名读,生评议。

  4、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5、师:好!味道读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6、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

  [ 设计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在这一环节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的诵读,从而读出古诗的独特美感。]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我们已经读通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再读诗句,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一、二行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我们来看看诗的前两行,谁来读一读?你理解了哪些词?

  关:关隘、边关。 万里长征:到遥远的边塞作战。

  人:戍边征战的士兵。

  未还:没有回来。

  (2) 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3)诗的第一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明月和关)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明月的诗句?(教师随机引读)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相关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可见许多诗人都喜欢借用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读《出塞》的前两行诗,看看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引导:从“万里长征”你体会到什么?(征战时间长)

  “人未还”(板书)(体会到战士思念亲人)(板书:思念亲人)

  (5)指导朗读:你现在就是一位出征在外多年没有回家的战士,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你都会遥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我听出了你多么渴望回家呀!

  (6)还有谁对谁的思念?(母亲思念儿子、妻子思念丈夫、孩子思念父亲……)

  (7)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感情朗读。

  你现在就是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遥望着村口,思念自己的儿子;

  你就是那年幼的孩子,可能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清了,多么希望父亲能带着你嬉戏玩耍呀;

  你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明月下思念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你就是那年过花甲的老父亲,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见上儿子一面;

  妻子多么希望家人团聚呀……

  (8)是呀,这明月寄托着多少人的.思念呀!可又有多少战士能回家呢?

  课件出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9)回归故土遥遥无期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10)是呀,边关的战士、家中的亲人多么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团聚呀!此时此刻他们都想到了汉代大将军(李广),关于李广你了解多少?(生先交流,课件出示资料,学生齐读)

  (11)卢纶的《塞下曲》就是赞颂李广将军的:

  课件出示: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2)这寥寥几个字就把汉代“飞将军”李广的英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边关太需要这样的将领了,所以诗人王昌龄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诗句中的这些词你理解了吗?

  但使:只要。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14)一起读一读,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句意: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15)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读一读?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希望唐王朝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关的和平与安宁。)(板书:渴望贤才)

  你体会得真深刻,现在,你就是王昌龄,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听出了你的渴望,但还不够迫切,你听老师读(范读),你再读读。

  (16)这仅仅是王昌龄的愿望吗?谁还有这样的愿望?(家中的亲人,戍边的战士)指名再读。

  (17)我们两组两组地开火车读,看谁读出大家的心声。

  (18)是啊,这是多少戍边战士们的心声,也写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愿望,他们都在呼唤——(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理解意思,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同学们自己先练一下?要注意前两行要读得慢一些,语气凝重些,读出对亲人的思念,后两行要读出对贤才的渴望。

  (20)我也来读读好吗?(配乐范读)

  (21)谁愿意来试一试,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链接相关诗词,创设情景,营造意境,感情诵读自然水到渠成。]

  五、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1、这首《出塞》短小精悍,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它堪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王昌龄写的边塞诗(课件出示),我一起来读一读。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请同学们看着注解用我们刚才学古诗的方法理解一下诗的意思。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师:这首诗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艰苦,战争的持久惨烈,也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5、(出示两首诗,“人未还”和“终不还”加点)同学们,这两首诗都是王昌龄写的,请同学们看看这加点的六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一个“还”字)是的,都表示回家的意思,但“人未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战士们的同情,而“终不还”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来吗?跟我再读读这两句诗。(师领读)

  6、(课件出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除了王昌龄还有高适和岑参,课后搜集一些他们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人 未 还 思 念 亲 人

  飞 将 在 渴 望 贤 才

《出塞》教案4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 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 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教 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 dù(度过) duó(猜度)

  区别字:

  秦( ) 奏( )泰(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写生字和古诗。

  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出塞》教案5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押韵]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声韵]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出塞》教案6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出关,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但使:只要。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本节课教学,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久远,创设明月这个意象,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再联系“万里”这个表示空间的词语,让学生在这种空旷苍凉的背景里进行理解“人未还”,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来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加入边塞诗艺术特点的赏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好在教学过程中有边教边赏析,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

  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少,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却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出塞》这堂课,一堵冷冰冰的墙,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其实,生成是智慧的积累,如果没有教学的智慧,是很难捕捉到生成的瞬间的美丽;

  生成也是经验的结晶,没有教学和生活的体验,你即使有这样的生成感悟,但是,没有教学的日积月累,你也不可能把握住。就像我教《长城和运河》一课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问题:“你看到长城,你想对创造长城的劳动人民说点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我可怜他们的手”,这是多好的课堂生成啊,可惜,我还是将它放走了。

  课堂的生成是需要我们去体验和把握,关注课堂生成,我们奉献智慧和创造关注课堂生成,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互动和交往。

《出塞》教案7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再读《出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1.默写《出塞》

  2.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出塞》教案8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透过历史的天空,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诗的背后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古诗新唱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唱古诗,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

  齐背《凉州词》。

  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

  生1:我体会到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读懂了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轻轻地读——

  响亮些——

  再自信些——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

  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接着讲——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师:士兵,就是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

  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

  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师:读着读着,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近边塞的心情便越来越迫切了。来,用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觉——

  四、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的雄浑苍凉。

  师:美,却美得有点残酷。

  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

  生2:关,边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

  生3:长

  师:你能想象有多长吗?让老师来告诉你,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征人们都会遭遇些什么?闭上眼睛,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

  生4:未

  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

  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

  生1:沉重

  生2:凄凉

  生3:悲哀

  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师相机引用诗句: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4、引读:此情此景,征人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因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无数的白发双亲老泪纵横地说——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可怜的妻子在哀怨——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孤苦的孩子在哭喊——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生1:——还有痛恨;

  生2:愤怒!

  师:让我们站起来,手指向那该死的战争,控诉它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原来,王昌龄这首诗是“字字有泪,句句含悲”啊!同学们,你们希望征人们早日平安回乡,和家人团聚吗?幸好,征人们还有些指望,请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2、关于“龙城飞将”

  出示资料: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吧!——一生读一句。

  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师:他就是——“飞将军”李广

  3、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

  生1: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

  生2: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

  生3: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

  生4:也会更太平

  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4、对比:但事实上,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呢?——

  出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当战士们在奋勇杀敌的时候,将领却在寻欢作乐;

  生2:他们在醉生梦死,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

  引读: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的呼唤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时代的将帅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所以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师: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征人们哪是在盼李广将军啊,他们是在渴望——

  生:现在也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板书:思良将

  师:可是,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

  师引读:

  李白写的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李颀也无奈地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如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曹松更是一针见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已亥岁二首》

  王翰更是无奈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张藉也眼睁睁地看见: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关山月》

  师:读着读着,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战争真的很残酷

  生2:我明白了征人们十有八九都回不来

  6、师:是啊!就算是侥幸没有死在战场,那也要“十五从军征”熬到“八十始得归”呀!那个时候,迎接征人的还是家吗?——

  生齐:不是,是冢!是坟墓!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又添了几分沉重,对战争又添了几层——

  生:痛恨!

  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不仅仅是征人的希望,这还是谁的希望?

  (亲人、诗人、我们、大家、中华儿女)板书:人民

  师:是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心愿!(板书:盼和平)让我们齐读全诗,把心愿传达——

  五、激情诵读,升华感情

  国难思良将!所以诗人会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是难道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一定能够平息、就会有和平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导致了战争?

  生1:人的贪欲

  生2:人的野心

  师:是的,哲人们早就看透了战争的真面目,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出示:关于战争的名言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在战争中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多的牺牲还没有换来和平。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指生一句一句地读,再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吗?齐读这些名言

  师:你们记住了吗?同学们,不要忘了战争,不要忘了那些征人,不要忘了人类苦难的历史,不要忘了这首诗,不要忘了王昌龄,不要忘了这节课!让我们把这种豪情壮志通过诗,通过背诗告诉全世界!

  (齐声背诗)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出塞》;

  2、积累、赏析边塞诗,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边关 明月

  征人 亲人 人民

  思良将 恨战争 盼和平

《出塞》教案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关

  人未

  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塞》教案10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

  xxx

  教学重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xxx

  导入: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边关,关塞)。"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xxx

  学习第1,2句诗:(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1、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

  学习第3,4句诗: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怨朝廷腐败……)

  2、师:是啊,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灯片9)(齐读3,4句);

  探讨:为何诗人和将士们会有这样的渴望

  小结:因为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才能使(让学生答)

  ——边关的敌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战争,早日与家人团圆

  ——边关就会安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

  3、师:只所以会特别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

  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护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

  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

  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有声有色。(出示幻灯片10)

  (指名读——欣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

  拓展延伸:

  1、谈话引入: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过不少的边塞诗。他写的《从军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出示幻灯片12,13);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一句诗。(最后两句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坚定,豪迈地)

  总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出示幻灯片14)

《出塞》教案11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出塞》一诗主旨,历来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说,盼望朝廷起用良将说,同情征人、百姓疾苦说。然而,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天空,再次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主旨,其背后都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⑶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⑸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

  ⑵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⑷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

  明 月

  边关 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塞教案

  王之涣的出塞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重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

  (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1,2句诗:

  (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

  (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

  (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小精灵网

  学习第3,4句诗:

  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怨朝廷腐败……)

  师:是啊,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灯片9)(齐读3,4句);

  探讨:为何诗人和将士们会有这样的渴望

  小结:因为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才能使(让学生答:

  ——边关的敌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战争,早日与家人团圆

  ——边关就会安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

  3,师:只所以会特别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

  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护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

  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

  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有声有色。(出示幻灯片10)

  (指名读——欣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谈话引入: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过不少的边塞诗。他写的《从军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出示幻灯片12,13);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一句诗

  (最后两句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坚定,豪迈地)

  五,总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出示幻灯片14)

  六,补充练习:

  1,填写边塞诗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5)

  1,羌笛何须怨杨柳,。

  (选自王之涣的《凉州词》)

  2,醉卧沙场君莫笑,(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3,欲将轻骑逐,。

  2,填写王昌龄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6)

  (1),秦时明月汉时关,。

  选自王昌龄《出塞》

  (2),黄沙百战穿甲金,。

  选自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

  选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多音字组词练习。(出示幻灯片17)

  塞sài()

  sāi()

  sè()

  教jiào()

  jiāo()

  将jiàng()

  jiāng()

  结束语:

  读诗能知史悟情,让我们今后多读古诗,一起了解我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关,人(同情将士)

  但使,不教(渴望国家安定)

《出塞》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出塞》教案14

  学生状况分析:对于本单元的三首应该充分注意到它们图题诗这种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形式。由于这三首都是图题诗因此诗歌的形象感更强了,学生可以诗画两方面相互结合着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同时可以通过诗画的共同欣赏,更加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气节。由于是古诗的学习,因此诵读的学法比较重要,训练朗读的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让学生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体会每个作者独有的个性化语言,字斟句酌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无依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⑶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⑸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

  ⑵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⑷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

  明月

  边关家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

  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出塞》教案15

  来自福州钱塘小学李清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能紧密地结合我们这次培训所贯彻的理念和观点,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总体上看李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它包括了课程标题和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帮助与等内容。现具体评析如下:

  1、完整性和规范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都明确地写出,而且前后一致,因此这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

  李老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体现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李老师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这样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较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这是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出塞》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法和拓展阅读法优化组合;这种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课件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课堂的教和学。

  (5)教学过程设计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教学设计

  李老师《出塞》的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朗读练习,读的内容,次数,方式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高;注重形成性,了工具;针对不同的结果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

  (7)和帮助

  李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

  2、可实施性

  李老师的《出塞》教学设计具备有良好的可实施性:

  (1)时间因素。李老师在运用此的教学时,所需时间安排十分合理,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得当。

  (2)环境因素:李老师设计的这份教学设计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操作方便。

  (3)教师因素:《出塞》这份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李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这份教学设计,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1,创设情境,强化感受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李老师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2,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李老师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李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四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高适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

  李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李老师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内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教案】相关文章:

安全教案安全教案04-17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1-21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幼儿教案数学中班教案12-24

美术教案03-15

《林海》 教案03-16

《跳绳》教案02-16

《师说》的教案02-22

跳水的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