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0 17:33:32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 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 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 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 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总结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剪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吗?谁能说一说?

  生:见过红领巾、三角架、钟面等。

  师: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许多小棒,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

  师:你能用这些小棒搭一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比一比,谁搭的又快又多?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注意小棒要首尾相连。)

  二、观察分类

  师:你能把搭的三角形分一分类吗?

  生汇报:

  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的三角形(三条边都一样长的三角形)

  师:谁再来总结一下。

  生:三角形可以分为两类:两条边相等的(其中包含三条边都相等的)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为三角形起名。

  看书P48

  出示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三角形吗?

  生:举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生:手势表示图(1)是等边三角形,图(2)图(3)是等腰三角形。

  师: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大家再来搭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看谁搭的有快又好。

  师: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分别有什么性质?你知道吗?我们下一课来进一步研究。

  四、板书:

  三角形的认识

  三条线段首尾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就是三角形。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五、作业

  一、填空

  1、由()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有()个锐角

  3、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4、()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正三角形,也叫()

  二、判断

  1、直角三角形没有锐角()

  2、正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会画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教具和学具:制作好的等腰、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谁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征?

  生: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师: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二、探究

  1、折一折:

  师:等腰、等边三角形还有什么特征呢?拿出你准备好的等腰、等边三角形。

  师:四人一组,折一折,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然后汇报。

  生:这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后发现左右两半相同(重合)。这是等边三角形,折三次,发现两半都相同(重合)。

  师:谁再来汇报一下。

  师:还有什么发现?生: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师:出示。

  三、实践活动、画一画

  (1)、画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画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2)、画出另一半图形。

  3、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

  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五、作业:

  一、说说下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叫作:()()()

  边的特点是()、()、()

  二、说说各部分名称:

  三、分类:

  (1)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

  四、说说这是什么三角形?

  (1)按角的特征,这是()

  (2)按边的特征,这是()

  (3)综合边和角的特征,这个三角形也可以叫作()

  五、想一想:

  (1)一个三角形可能既是等腰三角形,又是钝角三角形吗?

  (2)一个三角形可能既是等边三角形,又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吗?

  六作业:

  练习册47—48页

  七 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P52

  教学目标:

  1、会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生:

  长方形面积= 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公式来表示:S长=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正=a×a

  二、基本应用

  画出下列图形并计算面积。

  长方形:

  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

  长为8厘米,宽为1厘米。

  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边长为2厘米。

  边长为5厘米。

  (生在方格纸上画)

  生:4×2=8cm2

  长方形的面积为8 cm2 ……

  师生校对,强调单位名称。

  三、综合应用

  1、长方形的四条边总长为12㎝,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生:尝试。

  师: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生:12÷2=6厘米,长是(xx)厘米、宽是(xx )厘米。

  师:12÷2=长+宽

  生:a=5厘米、b=1厘米。

  a=4厘米、b=2厘米。

  a=3厘米、b=3厘米。那就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师:计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

  解:S长=a×b

  =5×1

  =5(c㎡)

  答:长方形面积为5平方厘米。

  解:S长=a×b

  =4×2

  =8(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解:S正=a×a

  =3×3

  =9(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积为9平方厘米。

  师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2、想一想:

  (1)8平方厘米可以表示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面积是25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_____。

  (2)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如果把它摆成一排,这是是个__________形,它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当它的长和宽都增加2厘米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总结。

  五、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六、检测练习

  (一)判断

  1 10米比5平方米大

  2 正方形边长越长,面积越大

  3 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面积为20平方厘米

  (二)应用

  1 一个长方形工地,长15米,比宽多8米,这块工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用3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十多少?

  3 在一张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七、 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 > < >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4×3推出4×3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4×3推算4×30。就是表示4×3个十,即(4×3)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胖今天带来了一道乘法题目,向各位小朋友提出挑战,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

  [课的一开始没有过多的弯路,直奔主题,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4×30是多少?

  师:这道4×3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因为4×30表示4个30连加,30+30+30+30=120

  所以,4×30=120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内涵即乘是相同的数连加]

  方法二:

  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4×3=12,所以4×30=12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点子图介绍算理)

  师:把30看成3个十,那么4×30就是(4×3)个十,也就有12个十,是12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自然的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

  方法三:学生也可能会想到:把30拆成3×10,即4×3×10=12×10=120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方法二和方法三的联系)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

  [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老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4、试一试

  运用这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进行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在书上的框中写出计算方法)

  3×70 2×90 8×70 7×20

  [结合题目计算,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计算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是存在于学生潜意识里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2)像小巧一样计算:

  6×4= 4×6= 7×8= 8×7=

  6×40= 4×60= 7×80= 8×70=

  4×9= 5×2= 9×3= 3×8=

  4×90= 5×20= 9×30= 3×80=

  问:小巧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板书:乘整百数(交待一下:接下来的课还将具体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三、实际应用

  [会算,还要会用,算和用要相结合。进一步运用一位数乘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1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三板鸡蛋一共与几个?3×30=?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说说方法:

  (1)30+30+30=90 (2)3×3=9

  3×30=90 3×30=90

  3、师:运用刚才的两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1页的练习

  师:现在请你根据送货单,帮助工人叔叔计算四所小学所需要的鸡蛋数量?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看谁又快又对。[这时大家都可能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因为6,7,8,5数字比较大,用同数连加比较麻烦。]

  送货单:

  新世纪小学:6纸板鸡蛋

  新世纪小学:6×30=180

  实验小学: 7纸板鸡蛋

  实验小学: 8×30=240

  时代小学: 8纸板鸡蛋

  时代小学: 7×30=210

  田园小学: 5纸板鸡蛋

  田园小学: 5×30=15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师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40= 80×9= 7×20= 10×10=

  50×6= 90×9= 7+200= 5×15×2=

  [从基本题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加入了一道加法题,强调计算要仔细,看清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比较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完成。]

  2、你答我猜

  请你从给出的上、下两组数种各选出一个数组成乘法算式并马上说出得数。

  40 20 60 10

  2 5 4 8

  [计算教学有时难免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出于这个考虑,我设计了这道题,答案唯一,但算式不唯一。]

  3、游戏:老师说一个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请你根据这道算式想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来。

  如:6×7=42

  可以想到:

  6×70=420 60×7=420

  6×700=4200 600×7=4200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

  [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题,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学活用。]

  4、应用:

  上衣60元一件,裤子40元一条,共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学会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10元可以买70元一个的书包多少个?

  [乘与除的关系,不仅要会做乘法,还要能逆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整个练习设计,我力争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理念,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运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

  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附: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

  同数相加推算

  30+30+30+30=120 4×3=12

  4×30=120 4×30=120

  30+30+30=90 3×3=9

  3×30=90 3×30=9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 点: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都是我国湿地的珍惜野生动物。(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

  提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些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师选择主要的两个问题板书或课件出示: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271+22=

  271+31=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合作探究。

  试算第一题:271+122,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应该怎样算。

  2.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2)让学生看教材第37页例1的`内容,指名学生说说教材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相应竖式,并作重点讲解。

  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

  3.计算271+31。

  学生先试算,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十位上7+3=10,十位上满十在百位上进一,在十位上写0。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竖式。

  【教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2题。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交流检查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练习八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沪教版三年级上课本P54-55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内在属性。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判断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对称轴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ppt)

  师:这些建筑壮观吗,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里面隐含着数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探寻其中的小秘密。

  老师:老师现在手中有一张彩色纸(对折,剪爱心)你们觉得老师将彩色纸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

  生:爱心

  师:仔细观察这左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两边大小,形状相同。

  师:像这样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是对称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些漂亮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左右都是对称的;它们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求新知,建构模型

  师:真棒!你看,这只小蝴蝶在照镜子,你能帮小蝴蝶画出镜子中的另一半吗?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找到每个图形顶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线,就是他的另一半)

  师:轴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怎么样?

  生:左右两边一样大

  师: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两边一样大?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对折(板书:对折)师:对折之后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在一起。(板书:完全重合)

  师:谁来重复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师:真聪明!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我们来到了数学城堡,你能将这些图形分类吗?

  师:告诉老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师:伞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两边不一样大。

  师:谁再来告诉老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对,上下对折或左右对折后会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知道了,将图形对折,就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将轴对称图形展开,你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这几张图都是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师:找到他们的对称轴

  (三)自主探究,拓展引申

  师:我们找到了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那是不是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呢?

  师:现在请同桌合作:请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找找他们的对称轴!你发现什么?(2条对称轴、4条对称轴)

  师:平行四边形和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总结归纳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你们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吗?

  1、选择题

  (1)一个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 )

  A.完全相同B.大小一样C.形状相同D.能完全重合

  (2)只要一个图形能被分成大小一样的两部分,它就是轴对称图形,这句话对吗?( )

  A.正确B.不正确

  (3)下列字母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C. D.

  2、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知道了,轴对称图形能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感受到对称的美。

  师:老师布置一项回家作业,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对称的图案好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3×2推出3×20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3×2推算3×200。就是表示3×2个百,即(3×2)个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带着同学们来参加秋季运动会,学校的跑道一圈长为200米。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3×200是多少?

  师:这道3×20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因为3×200表示3个200连加,200+200+200=600

  所以,3×200=600

  方法二: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3×2=6,所以3×200=60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板书介绍算理)

  师:把200看成2个百,那么3×200就是(3×2)个百,也就有6个百,是60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百数

  4、独立完成4个800是多少?小胖第一名,来算。

  4×8=32

  4×800=3200

  5、练一练

  ①像小胖一样计算:

  5×3= 7×5= 5×7= 3×5=

  5×30= 7×50= 5×70= 3×50=

  5×300= 7×500= 5×700= 3×500=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谁快?

  5×400= 5×900= 4×900= 7×800=

  8×300= 4×800= 4×800= 6×800=

  10×700= 9×700= 4×700= 5×800=

  问:你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三、实际应用

  1、出示:第13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 3×20=? 20×3=?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交换

  3×20=? 20×3=?

  3×2= 2×3=

  3×20= 20×3=

  3×20= 20×3

  3×200=? 200×3=?

  3×2= 2×3=

  3×200= 200×3=

  3×200= 200×3

  3、师:运用刚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3页的练一练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 整时段时间计算。

  谈话: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继续观察,“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什么时间结束?如何计算“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同学们,从节目预报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这个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到什么时间结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指导学生看题,理解图意。让学生具体说一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你们能估计出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吗?

  算算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体讲评。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你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组织学生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思考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5.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火车时刻表。提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口答。独立做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提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出示“你知道吗”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则。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不够商1时用0占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昨天我们学的.很好,今天小兔带来了一些习题来考一下同学。

  出示:小明家养了4只兔子,这天她买了86克红萝卜,请问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多少克红萝卜?还剩多少克?

  问: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算式怎样列?

  得到: 一共的千克数÷兔子的只数=平均每只兔子可吃到红萝卜的千克数

  86 ÷ 4

  师:86÷4的商是多少呢?请你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交流汇报

  86÷4=21(千克)……2(千克)

  答: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21克红萝卜,还剩2克。

  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呢?谁能来计算过程说一说。

  改错

  师:小亚也做了这道题,我们来看看她的做法。但她算了一半,做不下去了。你们能帮帮她吗?

  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小胖今天带来一些数学本做奖励,经过昨天学习有小亚等3名同学获得了优秀,小胖带来了61本,请同学们帮忙分发一发,看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本数学本?

  61÷3 = ?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出示学生的几种情况:

  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为什么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师:哪些竖式是正确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得到:第1、第3个竖式是正确的。但第3个竖式的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问:从这道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得到:个位上不够商1要商0来占位。

  三、练一练(第37页)

  拓展题

  师:小胖对同学的答案很满意,为此他给小朋友发了奖学金

  一等奖:小巧(95元)

  二等奖:小丁丁(65元)

  三等奖:小亚(45元)

  这三个同学拿着奖学金去买文具用品

  价目表:

  铅笔盒 活动笔 橡皮 尺

  9元 7元 4元 2元

  若小巧全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还剩几元?

  若小亚全买橡皮,可以买几块,还剩几元?

  若小丁丁全买活动笔,可以买几支,还剩几元?

  (小组活动,自编习题,互相问答)

  课堂检测练习:竖式计算

  86÷9 67÷5 96÷3 46÷4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2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1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11-1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11-08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七》04-09

二年上册数学教案03-0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2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