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论语》教案优秀

时间:2024-05-29 17:32: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论语》教案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论语》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论语》教案优秀

课文《论语》教案优秀1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

  (一) 文章朗读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重点的翻译。

  【交流点拨】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d.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e.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 整体感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交流点拨】.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布置作业

  搜集《论语》种有关学习和做人道理的简短语录。

课文《论语》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有一位大教育家,有人称他为“圣人”,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每年的9月28日,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虽然我们不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并从中感知孔子的思想。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三、反复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自由朗读,完成两项工作:

  ⑴读准字词读音;

  ⑵思考这十则《论语》中有哪些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方面?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提问,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具体探讨课文内容的意蕴。

  教学过程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日:每天。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译作“……是……”

  翻译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人。齐:相同。内:内心。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此,在其中。其:代词,他们,指“三人”。善者:优点,好的方面。从:顺从,学习。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然:这。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作为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欲:想要的事物。加:施加。于:在,给。

  翻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课文《论语》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3-12

《论语》的教案12-09

课文树教案01-10

课文匆匆教案05-29

论语教案设计05-28

掌声课文教案01-12

北京课文教案02-14

《春》课文教案02-17

《荷花》课文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