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

时间:2024-05-22 15:51:57 教案 我要投稿

《圆柱的体积》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柱的体积》教案

《圆柱的体积》教案1

  最近,本人在《小学教学设计》看到一则“圆柱的体积”教学实录精彩片段,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现把它撷取下来与各位同行共赏。

  ……

  师:圆柱有大有小,你觉得圆柱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底面积乘高。

  师:那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计算方法的呢?

  生1: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举起的手放下了一大半。很明显,大部分同学都看到或听到这个结论,并不理解实质的涵义。但仍有几位学生的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脸上的神情告诉老师:他们有更高明的答案。老师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来讲。)

  生2:我是这样思考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体积都是指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我想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也应该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你能迅速地把圆柱体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联系起来,进而联想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

  生3:我可以证明。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我们是采用摆体积单位的方法,用每层个数(底面积)×层数(高)现在求圆柱体积我们也可以沿袭这种思路,在圆柱体内部同样摆上合适的体积单位,用每层个数×层数,每层的个数也就是它的底面积,摆的层数也就是高。那不就证明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用底面积乘高吗?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被他精彩的发言折服了,理性的思维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师: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这时举起的手更多了。)

  生4: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在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就是一个圆,所以我就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翘起了大拇指)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生5: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可以把圆柱体看成是无数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叠加而成的。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应该用每个圆片的'面积×圆的个数。圆的个数也就相当于圆柱的高。所以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可以用每个圆的面积(底面积)×高。

  师:了不起的一种想法!(师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生6:我看过爸爸妈妈“扎筷子”。把十双同样的筷子扎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圆柱体。我们可以把每根筷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那么扎成的近似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是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体积之和。又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高度,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变成了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底面积之和×高。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

  生7:我还有一种想法: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知道,当圆的半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时,圆的面积约是这个正方形的3.14倍。把叠成这个圆柱体的这无数个圆都这样分割,那么圆柱体的体积不也大约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的3.14倍吗?长方体的体积用它的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就在这基础上再乘3.14,也就是用圆柱体的底面积×高。

  生8:把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等高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泥,长方体体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也是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没想到一块橡皮泥还有这样的作用,你们可真是不简单!

  ……

  整节课不时响起孩子们、听课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体现着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而这个片断折射出,新课标理念下的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的“对话”。

  现从“对话”的视角来赏析这则精彩的片段。

  一、“对话”唤发出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才能积极。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研究探讨——获得结论)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习过程的热情。而本课,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行呈现已有的知识结论,在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维活动,唤发学习热情。

  二、“对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和碰撞。本课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通过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研究圆柱体和长方体间的关系,得出计算公式:底面积×高,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千篇一律的,获得的发展也是有限的。而这位教师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先呈现公式,后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使学生的思维沿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决堤而出”。

  三、“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教师不断地肯定着学生的每一种观点,引燃学生的每一丝发现的火花;同时象一位节目主持人一样,平和、真诚,倾听、接纳着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说出一种又一种的方法,连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此情此景,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注意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展示着民主与平等,凸现着创造与生成。有效的对话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思维的升华;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更能促进教师的反思;不仅有继承的喜悦,更有创造的激情。这则教学片断,有很多的精彩值得我们欣赏与赞叹。我想说:我的内心很受鼓舞,我会向这位老师学习,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就精彩的时刻!

《圆柱的体积》教案2

  新课程观强调: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 [片段一]

  ■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 [片断二]

  ■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表2)。

  ■ 表 1

  ■

  ■ 表2

  ■

  ■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 [片段三]

  ■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 [教学反思]

  ■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 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圆柱的体积》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圆锥体积的基础。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把教学设计定位在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我尽量使其体现达到化,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

  1、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2、直观教学,先利用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3、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具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水槽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直尺细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2、巩固反馈

  填表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8

  8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2/3,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案4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圆柱的体积》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方法:

  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组织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近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二)动手实验, 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1)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 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d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e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师板书公式:v=sh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出示第2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应用体积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即底面积和高。

  2.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先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计算,计算后,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

  3.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答。

  4、把直尺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圈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你会计算吗?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相当于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示:V=Sh=πrh2

《圆柱的体积》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 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电脑演示)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 )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 。

  (2)、底面积是 1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 )。

  (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 )。 2讨论:

  (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 兀r2×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3、练习: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圆柱的体积》教案8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2、什么叫物体的体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通过批阅作业,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正确率极低,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1、计算错误;

  2审题不认真,单位不统一;

  3、灵活解决问题时,没能正确判断所求面积到底包含哪几部分。

  为提升正确率,所以今天补充了一节是练习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在此,想谈谈练习二的第11、19题。

  第11题教材只要求学生根据切面形状进行连线,其实这题应该充分利用挖掘,不仅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补充了如下练习:

  (1将一根高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垂直切成两部分,(如11题第2幅图),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分米。这根圆柱形木料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表积。

  第19题解决决起来很繁琐,虽然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十分充足的独立尝试练习时间,但在未给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全班仅4人全对,另有4人结果计算正确,但却未换算单位,正确率仅为7.4%。所以下次再教时,此题应加大指导力度。建议:先在小组内讨论“求涂油漆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然后强调单位换算,并复习平方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10000),最后再让学生分步列式解答。第2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元”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应主动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

  第四课时教学反思

  开放的设问结硕果

  因为临时换课,所以今天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第一次在学生未预习的情况下教学新课。没有预习,给学生的自主探索以更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提出可以将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我请学生们观察并思考“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他们除了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不变外,还有不少新发现。如“长方体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圆柱体的侧面积是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总和”(魏勉)。当学生的发现由底面积涉及到侧面积时,我根据本班学情适时进行了拓展性提问,“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表面积有变化吗?如果有,有怎样的变化?”由此将圆柱体与长方体转化的探究由体积的变化引向了新的层面——表面积。

  我将根据学情在练习课中补充相关练习:把一个高15厘米的圆柱体分割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90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今天的作业正确率明显提升,但全班有4名学生将圆柱体侧面积与体积公式混淆,列式全错,因此要加强辨析指导。自从让学生“创造”圆柱体表面积的另类推导方法及公式以来,孩子们探索并“创造”新公式的热情不断高涨。虽然,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给学生上课,但他们仍旧将自己的新发现用纸条记录了下来送到我的手中。

  创新(一)圆柱体侧面积:圆柱体的体积=(2πrh) :(πrrh)=2:r。(发现者:沈洪鑫)

  创新(二)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侧面积÷2×r(发现者:兰晟)

  根据这一发现,能够有效提高已知半径和侧面积求体积或已知体积求侧面积的习题。如:一根圆柱形木头的侧面积是37.6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按常规做法为:首先求圆柱体的高37.68÷(3.14×2×3)=2(分米);然后再求圆柱体的体积3.14×32×2=56.52平方分米),共需要6步。如果根据上述发现,解答此题就只需要将37.68÷2×3即可求了正确结果,大大提高速度。

《圆柱的体积》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案10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2)把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

  部分?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

  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 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 转化物体,分析推理: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平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现在利用这个圆柱模型小组合作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组合作后汇报交流。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近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5、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1)你能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如果我们只知道圆柱的半径和高,你能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推导出V=∏r2h

  (2)教学例6

  学生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训练与强化。

  1、基本练习。

  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都可以直接用V=sh来计算。全班订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变式练习。

  第2题,这题中给的条件不同,不管是知道半径还是直径,我们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求装多少水,实际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水是液体,单位应用毫升或升。

  3、综合练习。

  第5题。这题中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引导学生推出h=V÷s,如果有困难,也可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4、提高性练习。22页第10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在形体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上下两个底面一样,粗细不变的立体图形叫做直柱体,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示几个直柱体(例:三棱柱、钢管等),让学生计算出他们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教案11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p19-20页的内容和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册总课时:1—2课时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x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4、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2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1)拼成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v=s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v=sh

  2、课堂练习。

  (1)出示做一做: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让学生解答和板算,最后师生共同完成、

  解:v=sh

  =75x90

  =67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675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h)

  4、作业。

《圆柱的体积》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圆柱的体积》教案13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圆柱的体积》教案14

  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练习十一的第8—13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平面图形。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

  教师:它们各自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分别回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

  圆的面积=∏×R×R

  2.复习立体图形。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教师: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怎样求?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的

  计算公式·,教师列成表格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能否统一成一个呢?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写成:“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长方体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二、课堂练习

  l。做练习十一的`第8、9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一的第10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要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什么?”

  “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呢?”

  使学生弄清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就是求前轮这个圆柱的侧面积。而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就是前轮的直径,这个圆柱的高就是前轮的轮宽。

  分析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的第11题。

  指名一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装了 桶水是什么意思?”

  要使学生明白:装了 桶水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水桶体积的 即水的体积是24× 立方分米。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用列方程来解。

  设水面高为X分米。

  24× =7.5×X

  X=18十7.5

  X=2.4

  4.做练习十一的第12题。

  第(1)题,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人手,由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当底面积相等财,高和体积成正比例。

  第(2)题,启发学生根据第(1)题的结论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即:

  设另一个圆柱的体积为x立方分米:

  =

  x=

  X=40

  5.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

  “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相等说明了什么?”

  “要求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启发学生仿照第12题,利用比例的知识先求出第二个圆柱的体积.再求出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立方厘米。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一的第14、15题和思考题。

  1,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前教师要准备一个实物,或者制作一个教具。通过对教具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钢管的体积就是大圆柱的体积减去中间一个小圆柱的体积后剩下的体积,即钢管体积=大圆柱的体积一小圆柱的体积。

  2.练习十一的第15题。

  这道题是有关体积计算的应用题。要先求出圆柱形粮囤的容积后,再计算其他问题就比较简便。

  3.思考题。

  这道题需要知道铁块的体积等于它完全浸入水里后所排开水的体积。那么,只要求出铁块从圆柱形容器中的水里取出后,水面下降后所减少的这部分圆柱形水柱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

  具体解法: 3.14×( )’×2

  =3.14×25×2

  =157(立方米)

《圆柱的体积》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删掉)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删掉)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出示一组习题

  一个圆柱的半径4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直径1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周长12.56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直径,和底面周长和高,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4、教学例6

  (1)出示例,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删掉)

  (1)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2)学生见解例题,师补充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是56厘米,高87厘米,水桶装多少水?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2米。如果每立方米约中75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

  4钢管的长80厘米,外直径10厘米,内直径8厘米,求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或V=πr2h

  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学反思:

  以旧引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转化思想”的方法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案】相关文章:

《圆柱的体积》教案01-02

圆柱的体积教案03-19

《圆柱的体积》教案(15篇)04-01

《圆柱的体积》教案15篇01-27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1-23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9-22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5-30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6-13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