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案

时间:2024-01-20 13:28:1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江城子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城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作的内容;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词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4.初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深刻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吧。

  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苏轼自己对这首词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老师从信中选取了片段,同学们感受一下。

  课件展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明确:通过这封信让学生了解苏轼词雄壮、豪放的特点,为指导初读课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②把握节奏,落实重音。

  三、品读课文,体会苏轼之“狂”

  (一)品读上阕,分析苏轼的“形狂”

  1.分析“狂”的内涵

  提问: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狂)什么是“狂”呢?(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狂”的.解释,让学生选择。)

  狂:①狂妄,傲慢。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过渡: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是“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下面我们齐读上阕,看看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轻狂”的表现。

  2.分析词中苏轼的“少年狂”

  预设:

  ①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这些确实都是“轻狂”的表现。

  (学生自由发言的同时品味字词,比如“卷”能否换成“到”“过”“扫”?并适时指导朗读。)

  ②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这三句话主要让学生体会苏轼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同时引导学生辨别不同资料对“报”的理解。

  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

  明确:这两则资料中,“报”分别被理解为“酬答”和“告诉”。而“告诉”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因为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是苏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的“少年轻狂”。

  (指导学生从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朗读上阕)

  方法小结:我们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遇到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时,要根据词的情感基调来判断,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取舍。

  (二)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

  1.比较阅读“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看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明确: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说话的底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指导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方面朗读“鬓微霜,又何妨”一句。)

  2.结合资料,探究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中苏轼到底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

  作者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持节二句:注家向来以为东坡是以魏尚自许,未切,实是自比冯唐……苏轼自比冯唐,一以老,二以筹边远略也。(徐永年、曹慕樊《东坡选集》)

  提示:让学生从苏轼、冯唐、魏尚三人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词的情感基调来讨论,看哪种观点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

  明确:冯唐一生屡遭贬官,到老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魏尚虽然被贬官,但后来又重新得到重用,而且把云中郡治理得很好,令匈奴人忌惮不已。而此时的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京城,因此他更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冯唐那样的人持着朝廷的符节使自己能够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重用。在宋辽边界之争中,宋国最终割地七百里给辽国,所以,苏轼也希望自己像魏尚一样平息边界之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抱负远大,是他“心狂”的表现。因此,苏轼自比魏尚更加合理。

  方法小结:对同一问题存在分歧、甚至对立的资料,除了从词的情感基调进行判断外,还要结合人物生平以及时代背景,仔细研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运用资料,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雕弓”的内涵。

  出示资料:

  天狼星是大犬座中的一颗最亮星,在天赤道以南。通过计算,在北京地区,天狼星的最高高度是33度。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密州,北宋的密州是现在的山东诸城,其地理纬度是36度,那么天狼星在密州所见到的最高高度是37度。因此,密州看天狼星,只能在东南和西南,是绝不会出现在西北方向的。(刘海波《苏东坡看到天狼星吗?——谈天球赤道坐标系》)

  提问:天狼星应该出现在苏轼的东南或西南方向,可他为什么要“西北望,射天狼”呢?在学生困惑时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讨论——

  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于狼。(《晋书-天文志》)

  明确:雕弓非实指,而是指天上的“弧矢”星座,即天弓。我们似乎看到苏轼化身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拉动了那把“天弓”,射向了控制侵略的“天狼星”。于是,天下太平!这一举动正是他报效祖国的“心狂”的生动表现。

  (三)结合资料,体会苏轼的“进取之狂”

  投影出示:

  有人说:“苏轼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

  明确: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四、课堂小结

  其实,苏轼的“狂”是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整,是进取之狂。这是苏轼作为天才文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气质,是苏轼在个性上的独立张扬,在行为上的越矩放纵,是他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精神外现。正是这样的进取之狂才滋养了苏轼这样才华横溢而又不得志的失意文人,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苏轼。

江城子教案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诵读指导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 “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 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教学准备】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拓展延伸

  1、概括本词的艺术特色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2、名家评价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六、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江城子教案3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xxx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鲜明的艺术特色。

  3、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观沧海》

  1、资料链接

  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2、自读这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3、课前诵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二、合作探究《观沧海》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

  3、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自主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2、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词中的关键词

  黄:苍:千骑:擎:

  平冈: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会: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猎》

  1、内容理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

  下阕。

  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2、主题探究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

  的强烈愿望。

  3、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诗词曲三首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4、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鲜明的艺术特色。

  6、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简介

  散曲是从词发展而来的,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一种按当时流行于北方的曲调,即“北曲”写的合乐歌词。散曲包括小令、套曲两类,都有曲牌名。

  2、背景简介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怀古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养,曲牌名。怀古,为咏史诗中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3、关于作者

  张养浩,字,号,济南人,元代家,著有《》。

  二、合作探究《山坡羊潼关怀古》

  1、学习内容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前句)写。

  第二层(第至第句)写。

  第三层(最后句)指出。

  2、这首曲点名中心的句子是:

  3、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直击中考

  一、赏析《观沧海》,回答以下问题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二、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三、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㈠答案: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杀敌卫国(或: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4、B

  16.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17.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江城子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学习重点】

  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学习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文中标注节奏)。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三、思考探究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2.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3.上阕中作者的狂放姿态体现在哪些方面?(填写原句)

  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么特点?

  5.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6.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7.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根据下列提示,完成填空。

  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______”,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___________;“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隐喻,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_”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达标检测】

  1.填空。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_______词。

  (2)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写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江城子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近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七、联系学习

  《江城子》。

  八、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九、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附:译文

  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架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

  饮酒尽兴心胸更觉开阔,鬓角出现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的魏尚那样重新被朝廷重用?派我到西北去打败凶恶的西夏(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江城子教案6

  教学目标:

  ①识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二新授

  (一)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朗读,正音。

  2、出示幻灯片,读准字音。

  3、听录音范读。提示: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

  4、再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明确:“开张”————豪放。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体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总结,启示感悟、

  1、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启示:生活总有许多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

  四作业

  1考考自己。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2拓展阅读。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阅读赏析。

  3、背诵。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上阕记叙出猎盛况(叙事)表达了词人关怀国家命运

  下阕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情)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文解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字词注解

  ·聊:姑且。

  ·狂: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黄,黄犬。苍,苍鹰

  ·锦帽貂裘: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千骑:古代一人一马成一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为了报答。 ⑦倾城:万人空巷,倾城而出。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定。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练习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参考答案:C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B

  7、①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下阕重在。

  ②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8、(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意为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2)画线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江城子教案7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们第一节课以“愁”字整合五首词(《望江南梳洗罢》《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大家很快在其他四首词中找到了主人公“愁”的证据,而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却无法很清晰的判断出,主人公到底有“愁”还是无“愁”。今天,我们就一起里研究一下这首词,看看苏轼在这首词中到底表现了什么。

  二、读词,初步感知。

  1、对照注释,细读这首词,疏通字词。

  聊(liáo)擎(qíng)裘(qíu)骑(jì)

  酣(hān)鬓(bìn)遣(qiǎn)

  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抓重音和情感表达。

  “卷”“看孙郎”要重读

  “又何妨”“会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要重读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初步感知。

  4、叫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人提出意见。

  生评:感觉没读出劲,就是词人的那种“狂劲”。

  5、齐读这首词,放开声音,把握情感。

  三、解词,理解词意。

  1、读上阙,对照注释,理解上阙意思。

  (1)上阙叙事:描写题目中的“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

  (2)关键字“狂”:

  打猎装备“狂”:左牵黄,右擎苍。

  穿着打扮“狂”:锦帽貂裘。

  随从“狂”:千骑卷平岗、倾城随太守。

  以少年英雄自比“狂”:亲射虎,看孙郎。

  (3)根据理解解释“狂”

  狂放豪迈、潇洒不羁、阳刚之美、意气风发…

  (4)齐读上阙,感受豪放之美。

  2、对照课下注释读下阙,理解下阙意思。

  (1)、开张:豪放开阔;

  (2)、典故:持节云中、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阙抒情明志:(这两句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句子)

  借典故“冯唐”来抒发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情感;

  借典故“射天狼”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4)齐读下阙,感受词人的情感和志向。

  四、结合课下注释(1),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深层理解苏轼。

  (1)、注释中提到“1075年苏轼从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这里的“迁”明为平调,实为贬官。因为苏轼在杭州四年期间,赈灾救民,治理西湖,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华,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对杭州也是情感很深,任期到了就被又调到密州,密州是一个非常贫穷而被朝廷不重视的地方,苏轼到了此地什么也做不成,对于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苏轼来说,在密州过得非常的痛苦,在第二年与同僚们打猎时写下了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而苏轼在去杭州之前,却是因为对王安石变法,苏轼与他们的政见不同,苏轼不得不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也就是苏轼离开京城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光景,这次任职年限已到,没有被召回反倒调的更远了。

  (2)、再读这首词,结合词中的字眼,分析讨论苏轼到底有没有“愁”?

  学生“有愁”派:

  证据:

  ①、“聊发”一词就是很无奈的发一下,感觉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苦衷”在里面,好像是强装出来的一样。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感觉有一种祈求皇上能派个人来把他召回去再次重用他,感觉苏轼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施展的机会,有点郁闷。

  ③、“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明志的语言也有点迫不得已的感觉,因为苏轼就是个文人而已,他为了让朝廷再次重用他,就表决心“哪怕让我上战场持弓箭射杀进犯之敌”也行,好像感觉说只要能用我,怎么都行。感觉有一种迫不得已的苦衷。

  所以,从这些中可以看出苏轼在写这一首词的时候,朝廷不中用他,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有一种“愁绪”在其中的.,他的潇洒豪放都是有一点“聊发”的味道。

  学生“无愁”派:

  证据:

  “鬓微霜,又何妨?”就此一句就可将前面所有的说辞都推翻。

  苏轼是个豁达潇洒的人,一生沉浮不定,但是他遇到再大的事情,他都不会把自己“愁”倒。比如我们所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后,长期闲置他夜不能寐,但是他马上想到办法,就是找到好朋友张怀民一起去赏月写文章,并且说了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至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么好的月这么好的竹子,别人都无福享受,只有我们两个闲人可以欣赏;再比如我们学过的《明月几时有》写作比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还晚一年,他在密州如同贬官又与自己的兄弟亲人多年不能相见,他满腹的伤感让他感觉“高处不胜寒”,但是,他在赏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最后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发出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的豁达乐观让人备受鼓舞。

  老师总结辩论:

  这首词词人苏轼虽有一些无奈,但是被他“鬓微霜,又何妨?”这样的胸怀所击败。苏轼对生活是充满信心的,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浣溪沙》,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在苏轼看来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还有没有做“孙郎”的自信和勇气。所以,我觉得他这首词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没有过多的“愁绪”在其中,只是一种委婉表达自己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五、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六、作业:

  1、熟背默写这首词,并且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

  2、 整理总结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深层了解苏轼其人。

  七、附录原词及仿写

  附一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附二

  《江城子奋战初三》

  任红英

  老任又发少年狂,夜改弦,昼更张,4G速度,上课备课忙。

  为报诸位好儿郎,讲台上,势昂昂。

  中考战鼓已擂响,眼微花,又何妨?扶扶眼镜,继续大讲堂。

  会领尔等摘硕果,待来年,喜开颜!

江城子教案8

  长河落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一】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原文和译文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江城子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质疑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此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看画面,观察画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引发大家的兴趣,猜想任务的行踪,导出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标题)

  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出示相关图片)

  1、苏轼简介请同学一起朗读屏幕简介,然后知名同学补充。

  2、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四、研读苏轼的《江城子》

  (出示全词)

  1、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出示《出猎图》)

  b、请同学朗读上片。

  c、请同学回答下片内容,后教师补充:胸胆、开张、持节、会、遣冯唐、射天狼,提示上下篇的联系为由“狂”而“豪”。

  d、明确:词的上片描绘了热烈的出猎场面,下片抒发了豪放之情、报国之志。

  e、学生齐读下片。

  2、多媒体出示“典故”,请同学们思考它们的用意,明确:

  a、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采纳了冯唐的建议,派冯唐持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晋书》说是“主侵略”,这里借指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讨论探究,形象分析

  (多媒体出示讨论问题)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

  (1)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3)请用“读了xx,我仿佛看到了一位xx”的句式表达你对人物的理解。

  对前两个问题教师和同学一起明确,第三题请同学同学回答,保留同学的不同见解,对回答予以肯定。教师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弯弓劲射、征战沙场;上片写“狂”、下片写“豪”;例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报国”。

  五、小结

  (出示幻灯片)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请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词,更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六、拓展

  以本词为例,概括说明豪放词风。(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后明确:豪放、雄壮、刚强、爱国的英雄气。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

  让学生在了解豪放词风的基础上朗读全词,强调力量和气势。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七、作业布置

  (展示幻灯片)

  1、课后搜集苏轼的词作,更进一步题为豪放词风。

  2、搜集爱国词句。

  八、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威武雄壮的出猎图

  豪放之词

  豪放不羁的英雄志

  爱国之心

江城子教案10

  一、 导入

  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细节描写,“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

  二、 解题

  亡人 逸事

  亡人:孙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全班四个大组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

  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

  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 文本分析

  (一)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勤劳:

  质朴:

  礼教观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突出反差。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仅仅是一句虚言,而是成了带上神话色彩的一句论断。两人对那天的雨,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他在感谢妻子,对天的感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妻子的感念。(语言细节)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满怀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的是与当时还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

  作者为什么对这件小事记忆到如今?

  明确:作者对妻子的深情;这件小事很好地表现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动作细节)

  2.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体现出妻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突出了妻子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第三部分:

  1.从整个部分来看,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

  主要通过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妻子的`变化?

  明确:妻子回家诉苦和后来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作对比;从小只会做针线活不会织布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作对比;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与自己卖线卖布粜米作对比;背不动北瓜与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对比。

  2.写得最详细的是妻子随母亲去场院摘北瓜这一细节,详细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娇弱、力气小、为下文写妻子的变化作铺垫,也与下文的吃苦耐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细节是妻子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动作细节)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不在家,几个孩子,确实是妻子在战争年代里一手拉扯长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记得母亲的辛苦;更是作者对妻子的衷心感谢。

  第四部分: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成就了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忘却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来请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1.作者对亡妻的怀念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吗?

  明确:不是,是通过一位老朋友、老邻居的口来表达出来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A.在生活上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B.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是作者语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屡屡劝作者写一写“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配乐朗读“我唯唯”至文章最后。

  作者为什么原来一直没有写,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动笔呢?

  明确: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去回顾这些。而如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都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因此记叙这些“断片”,来遥记对妻子的思念。4.文章最后一个细节,在妻子临终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

  明确:“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说寄到娘家才方便?

  体现出丈夫的细心。

  这或许是夫妻生涯中,作者为妻子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临终时,还牵挂在心。两句对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将夫妻的恩爱之情写到极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诗经》中最单纯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简单的一句话,一位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因为四十多年来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内心深处才会觉得愧疚与不安,才会有“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五、 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满怀愧疚与不安之情来怀念逝者,把思念倾诉于笔端,写下这些“不太令人伤感的断片”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时光,沉淀岁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难忘。”在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读文习作之时所要借鉴的。

  六、 扩展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七、 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形象。

  夫妻爱是高尚的,男女之间的爱应该是志同道合、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真挚情感。

江城子教案11

  课型:新授讲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从具体词句入手,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热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教材分析: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走近诗人,体悟词作意境。

  教学方法: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品读提升。

  学法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赏读,美读成诵。

  教学过程:

  对联导入

  教师:清人张鹏翮有副对联写到:“一门父子三词客,天下文章四大家。”请问同学们,这对联中的人物都有谁?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的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学生初读,理解词意

  学生自由诵读,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发(抒发)骑(一人一马)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知豪放词的语言风格。

  教师补充:豪放派是由苏轼创立的,这种豪放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与鲜于子骏简》

  学生齐读,教师点拨。

  学生自由研读课下注释,弄懂大意。

  教师指名,描述上下阕的内容。

  上阕:出猎场面(宏伟壮观)

  下阕:豪情壮志(酣畅淋漓)

  师生赏读,品味语言

  教师:词作中哪一个字总括了全词?

  预设:“狂”,以课堂生成为主,适时引导。

  教师:下面我们就词中语句,找出词人“狂态”的表现,从而体会“狂情”。

  请用“狂在”句式说话。

  (引导学生用词作原句回答)

  学生分析,教师提炼归纳:

  装束狂,英雄气概

  气势狂,场面恢宏

  举止狂,英武有为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不易拘泥。

  上阕:出猎场面,气势恢宏

  教师:“狂”又是如何表现的?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从“炼字”角度赏析上阕。

  (2)从表现手法“用典”角度——“看孙郎”,体会作者气魄。

  (3)指导朗读,注意重音与停顿,渗透感情。

  下阕:建功立业,意境开阔

  (1)教师:“用典”——“遣冯唐”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由上阕入手分析)

  以魏尚自比(自况),委婉曲折地表现出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2)师生共同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抓用典以及修辞手法。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比喻),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用典),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苏轼在最后一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祖国,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热忱。

  (3)指导朗读,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学生集体背诵全词。

  教师小结,感受“豪情”: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漓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作品扩读,体会心境

  走近苏轼——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展示)

  简介作者生平(学生复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大文豪。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文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词首开豪放词风。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学生回忆苏东坡的诗、文、词作品,谈谈自己对苏轼的看法。(学生小学学过,仅为回忆)

  如:冬景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补充《定风波》《自题金山画像》,引领学生感受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定风波(元丰五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自题金山画像(1101年,真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诗作于苏轼去世之前,最后一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他的一生境遇。)

  (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可从学法、知识或者能力等方面入手。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教师:也希望同学们平时重视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作业布置

  书面:用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一句或者一阕,感受豪放词的不同语言风格魅力。

  小练笔:我眼中的苏轼(命题作文)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上阕——叙事——出猎场面

  气势磅礴

  下阕——抒情——建功立业

  报效祖国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一)教学设想:

  教学设计以《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解读与赏读为主,渗透中考诗词赏析的考点,如描绘画面、概括内容;炼字赏析、修辞赏析、艺术手法赏析等角度进行突破,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朗读,感悟,提升,从而提炼、归纳赏析的角度以及方法;并感知苏轼的人生魅力,理解“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历练自己的心态,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细心留心生活的人!

  拓展阅读部分,则是为了引领学生走进苏轼的世界,回忆复习学过的诗词文,将其人、其文、其诗、其词与词人生平、境遇相结合,进而指导学生深入体会“乐观旷达”的人文核心。同时,也是想启发学生能进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写作尝试。

  (二)不足之处:

  材料太多,课堂过于饱满,教师推进速度稍快。

  解读、赏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的内容时的思路不

  够清晰,情感体会不够深入。

  (1)教师抓住“尙”字解释为“还”或“更”,进行提问,此“炼字”赏析无意义。

  (2)教师试图抓住“卷”字赏析,但是理解与解读不够细致与深入。

  (3)对于“用典”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没有深入地理解与解读。

  (4)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不足,以致学生没有读出层次。

  (三)改进措施:

  可大胆删减补充材料。如《浣溪沙》一首中“清欢”不易学生理解。课保留三首(其中两首诗《惠州一绝》《自题》,以前给学生补充过),突显词人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中的不同人生境遇以及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体会其“乐观旷达”的心态。

  以读促讲,以读带解。

  (1)应该多给学生指导朗读的方法,可从浅入深,逐步推进。并结合具体语句内容以及词语表达层次进行。同时应该强调当堂成诵。

  (2)多组织学生活动。在教学设计上不仅仅应该备“教什么”,更应该备“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这样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3)板书设计应该更加精心。虽然这个班学生程度稍差,教师是希望通过板书传递给学生记录笔记的侧重以及方法。但是也应该注意板书的知识性的归纳,内容层面的提升,方法技能的梳理等方面的改进。

江城子教案1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1、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2、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2

  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

  ——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七、背诵本文

江城子教案13

  中学语文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目标:

  1、诵读并背诵本词,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

  品味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感受作者情感。

  一、学习任务单:

  1、苏轼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

  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

  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初读正音、听读名义、赏读析词、悟读词眼几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我听见了……”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对于课堂流程中对于是否要出示苏轼另一首词,以江城子为词调的婉约词,是否要出示,让学生感知的时间不够充分,使得这一环节显得有些突兀,与全文基调不符合,这也是一个大遗憾。由此,我也知道,课堂教学中的取舍很重要。

  这一次公开教学已经结束,但是相信它会是我教师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江城子教案14

  学习目标:

  1、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学生有欣赏词的能力。

  2、初步了解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猜他是谁?苏轼

  课前演讲:苏东坡奇闻异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

  预习检测:

  解释词语:聊、酒酣、开张、会齐读,判定词的风格、豪放

  这首《江城子》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四、合作探究

  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结合整首词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合作,推选代表回答)

  (1) 左牵黄,右擎苍、其狂一;出城看而“倾城”,其狂二 ;猎必射虎,其狂三;自比孙郎,其狂四

  (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写太守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像狂风一样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也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 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为报倾城随太守,表明观看太守狩猎的百姓很多。

  (4)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作者要亲手射杀猛虎。自比孙权,可见其豪放,更见其“狂”。

  (5)鬓微霜,又何妨,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又有何妨! 也可看出作者的豪放之情。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第一首豪放词,是苏轼自成一家,突破了艳科的一首词,是饱含爱国情怀的一首词,是体现苏轼乐观豪迈,个性风采的词。

  全词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

  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更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

  学生领读,最后一句和诵

  词中只字未提报国,词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微型讲座:微型讲座——用典,传情达意的生花妙笔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使表达委婉含蓄,生动典雅。

  1、“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要像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现了作者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苏轼被贬官及背景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但是每一次被贬他都表现得很是从容于乐观。被贬杭州时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惠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他又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更欣赏也更原意接受苏轼的潇洒飘逸,超霸洒脱,乐观开朗,豪情满怀。

  周国平说过: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江城子教案15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思考

  (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

  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使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江城子教案】相关文章:

秦观《江城子》诗词01-20

江城子·密州出猎06-28

何处清欢《江城子》读后感07-03

何处清欢_《江城子》读后感900字06-29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1-21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安全教案安全教案04-17

幼儿教案数学中班教案12-24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小班美术教案圆形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