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4、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二、简介《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疏理剧情:
《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四、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六、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七、总结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三、进行课堂讨论。
1、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2、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3、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4、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四、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五、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xx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思想启迪
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数
4.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激趣导学: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二、重点讲习:
(一).作家作品介绍:《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 迍zhūn迍 金钏cuàn 靥yè儿 揾wèn 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罗帏wéi 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三、设疑讨论
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莺情感的重要词语。
明确: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
四、典题拓展:
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 痛快忧愁 担忧牵挂 郁闷怨恨
五、巩固训练:
1、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复习回顾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二、重点讲习: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三、设疑讨论: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1、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明确: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2、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怎样借景抒情的?
明确:
“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
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赏析: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板书:写景抒情
四、典题拓展:
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怨恨
2.怨恨什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五、要点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六、巩固训练:
课后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
2.元曲四大家是? ……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 …… 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4.补充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二.重点讲习 设疑讨论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明确:
(1)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三、典题拓展
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明确: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四、要点总结: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五、巩固训练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场景 莺莺情感变化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 愁苦、怨恨
长亭饯别 依恋、无奈
残照离别(临别叮嘱) 担心、害怕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 眷恋、惆怅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
教学重点:
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诗经》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寄托眷眷之情,同时“柳”“留”同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作者在这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柳条,因不舍而系住要远行的马,疏林也挂住斜阳而让时间过得慢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王安石曾经说过“以我之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平静的春夜中,一声玉笛吹得诗人陷入乡思的愁绪之中,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们有如此之心情呢?不用问,当然是诗人有深蕴的故园之思,一经笛声的触发,便不可收拾,顿时使得洛也就变成了思乡的愁城。“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这些景都是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更形象地表现出了莺莺的离愁别绪。作者就是这样因景生情,由情及景地表现了莺莺在送别路上的痛苦心情。
(二)长亭饯别
环境一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从广义上来说,这些环境和事物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莺莺情感的“景”。朗读这一部分,找出寄托莺莺情感的人和物。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可以看出莺莺对离别的愁极恨极。
供莺莺传情的人是张生,莺莺所看到的张生是“委屈难言”的。正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样,在诗人的眼中,远在家乡的亲人在登高思念客居他乡的自己,这样移情于他人,更加突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本文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写莺莺眼里的张生来写莺莺自己的委屈难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蜗角虚名”的恨。
(三)临行叮嘱
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变景变情又一变,离愁别绪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本节直抒胸臆,千叮万嘱。
(四)极目远送
1、朗读《一煞》,找出景物特点,体会人物情感。
景是: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2、正当万物无语,莺莺极目远送之时,却传来了马的叫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吗?
作者用“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动静映衬的作用是什么呢?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牧马还”的动景与“月明戍楼间”的静景互相映衬,突出边塞宁静和平的氛围。本文则是衬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人已走远,却还在倾听,还在远望。在此画面中,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以春水喻离愁,借春山表明离愁之远,山在平芜尽处,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人渐行渐远,思念之情愈来愈深,由此体会莺莺那种“渐远渐无穷”的离愁。
3、朗读《收尾》,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莺莺的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贺铸《青玉案》再翻新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季节之景,将弥漫的不尽之愁浮现在眼前。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和本文用了同一种说法,愁本来是一种情绪,是虚的,而写用车都载不动,使愁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样以实写虚,更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作者就是这样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莺莺惜别这种情写得娓婉尽致。
三、富有文采的语言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这种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意境的创造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者富有文采的语言。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据统计,王实甫在《西厢记》里运用修辞达36种之多,在“长亭送别”这一折中,尤以夸张突出。
找出夸张手法,体会表现人物什么心理?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表现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之极。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
共同点是将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人物心理。
(二)融古曲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1、“碧云天,黄花地”借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离别凄凉的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借用苏轼的《满庭芳》,表达莺莺孤寂的心情。
共同特点: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吻合,增添了文采和表现力。同时,借用而不觉借的痕迹,如同“湖畔明月,柳间微风”一样清新自然。
(三)运用了民间生动的口语。
如《叨叨令》把口语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连串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四、课堂小结
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的精华为己所用,两者奇妙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艺术风格。
五、练习巩固
鉴赏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
提示:找出景物→景物共同营造的氛围→寄寓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 → 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 移情于景→ 恨
临行叮嘱→ 直抒胸臆→ 怕
极目远送→ 化情入景→ 念
(二)富有文采的语言
1、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心理。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教案11-08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编六篇10-14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编6篇10-18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锦集10篇10-18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6篇10-20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总七篇10-15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锦集八篇04-06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编十篇11-01
送别06-18
送别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