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环境创设建议
1、提供能用语言表达科学观察及科学现象的环境,如:有探究空间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等,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相应的素材。
2、根据各教育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的材料、图书及操作的机会等,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活动的过程,及事物的变化。
3、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创设以科学真奇妙为主题的互动墙饰及自然角,引领幼儿关注并用语言表达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现象。
区域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关注并用语言表达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现象,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幼儿讲述带有科学色彩的图书、图片及文学作品等,
3、组织幼儿展开对科学实验的猜想、记录、及谈话分享等活动,使幼儿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感受。
4、鼓励幼儿围绕科学话题进行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交流,帮助幼儿尝试记录要点。
家园共育
1、建议家长注意发现孩子对事物变化的兴趣,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并协助孩子按其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究。
2、引导孩子阅读涵盖科学内容的图书、连环画等文学作品,和孩子交流相关经验及感悟。
3、启发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有趣、新奇的事物,鼓励孩子能大胆的设疑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流畅性。
4、鼓励孩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或想法,引导幼儿尝试寻求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查找图书、资料等方法,既丰富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提高阅读能力,调动对阅读书籍、认读汉字符号的兴趣和欲望。
日常生活教育
1、在自然角种养殖孩子们熟悉、喜欢、感兴趣的动、植物。每天利用早入园的时间或环节过渡等时间,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等情况,定期做好植物生长报告。
2、定期或不定期的请孩子将自己新的发现讲给老师和同伴听,激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的自信心。
3、利用户外活动、阳光充足的时间开展“看手影编儿歌”的活动。活动初始阶段,教师可创设情境或以平行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发现继而关注这一现象,从模仿老师、模仿同伴过渡到自己创造各种各样的手影游戏,并大胆尝试根据手影创编儿歌、谜语等。
活动1、乌鸦喝水(故事)
活动目标
1、能倾听故事,知道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有趣的科学现象,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3、丰富词汇:渐渐、升高
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制作多媒体动画或图片。
2、教师备好配乐磁带和录音机。
3、活动前有相关溶解、沉积等知识经验。
活动过程
1、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第一、二段后,设置疑问:
(1)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水?
(2)你为什么用这个办法?
2、教师续讲故事最后一段。
(1)说说乌鸦用的是什么办法?(引导幼儿理解渐渐、升高的词义)
(2)你觉得它的办法怎样?
重点:能倾听并理解故事的内容。
难点: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完整,思路清晰。
3、教师边播放动画或演示图片完整讲述故事。
(1)提问:故事的名称?
(2)提问: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3)你知道为什么会成功吗?它要是向水里放糖、沙等其他的东西会出现什么情况?
4、再次欣赏故事,鼓励
幼儿跟着讲述。
活动建议:
1、区域活动语言区中,放置故事图片及录音机,鼓励幼儿讲述故事。
2、在科学中投放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其中的`奇妙。
活动2、曹冲称象(故事)
活动目标:
1、能倾听故事,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有趣的现象,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3、理解词意:庞大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到动物园参观大象,使孩子知道大象是很庞大、很重的动物。
2、具备一些有关物体沉浮的已有经验。
3、大象照片,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制作多媒体动画或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大象照片,引导幼儿说说大象什么样?引导幼儿理解词汇“庞大”的含义。
2、设置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给大象称体重?鼓励幼儿大胆的假设、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借助孩子给出的答案展开讨论:
(1)他的这种办法行不行?
(2)没有这么大的称,又该怎么办呢?
4、教师播放动画或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边看边引导幼儿遵循故事的进展用自己的话讲述动画或图片的内容。
5、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1)提问:故事的名称?
(2)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3)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年代)?
(4)曹冲用了什么办法知道了大象的体重的?
重难点:能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6、回放称重的部分,请幼儿重点观看,说说:
(1)他用的什么方法?采用的几个步骤完成的?
(2)他用的这个办法和我们以前玩过的什么游戏差不多?
(3)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活动建议
利用活动区游戏及自由活动时间鼓励引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讲述故事。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矿产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矿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矿产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矿产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矿产,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矿产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矿产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矿产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矿产。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矿产
教师:多媒体放“生活中的矿产”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矿产;哪些地方矿产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矿石,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矿产。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矿产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矿产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矿产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矿产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矿产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课题选自教育科学版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三、目标预设:
1、科学探究:让学生采用观察、假设、测量、实验等方式,经历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理解植物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的种子传播到远处;
教学难点:猜想和推测不同的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架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演绎验证结论的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交流、比较、重组的科学思维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做中学”的学习乐趣。同时,从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下载多媒体资源,并重新进行了整合。图片资源,用于展现、演示植物种子和果实情况,猜想、推测其散播方式;视频资源,用于学生欣赏、了解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五、流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生谈话:“孩子长大了,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飞鸟有翅,而遍布世界的植物要把生命的种子传播到大地的各个角落,靠的是什么办法呢?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出示蒲公英种子的图片,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猜一猜、说一说蒲公英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会怎样散播出去?并把观察、交流中的'发现,记录在《学习卡》上。
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会发现: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并长有绒毛,会随风飞行。
再让学生做一做:用嘴轻轻一吹,或用手扇一扇,种子会随风飞到空中,飘来飘去,最后落到地上。
然后,让学生欣赏相关图片,并给像蒲公英这样散播种子的方式取名字,学生通过讨论,自然总结出:像蒲公英这样散播种子的方式为风力传播。
(三)设计方案,验证实验:
1、探究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先观察油菜种子的图片,联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讨论,让油菜种子散播出去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会发现:扭转或砸打油菜的果荚,果荚就会突然爆裂,从而弹射出油菜种子。
然后,安排一个游戏活动:用手捏着油菜果荚,使它裂开,和你的同学比一比,看谁的油菜种子跳得远!
(三)设计方案,验证实验:
1、探究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先观察油菜种子的图片,联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讨论,让油菜种子散播出去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会发现:扭转或砸打油菜的果荚,果荚就会突然爆裂,从而弹射出油菜种子。
然后,安排一个游戏活动:用手捏着油菜果荚,使它裂开,和你的同学比一比,看谁的油菜种子跳得远!
通过对油菜果荚外部特征和油菜果荚的炸裂情况的观察,认识油菜种子散播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总结出: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为弹射传播。
2、探究栗树散播种子的方式:
先观察栗子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猜测:挂在树上的栗子成熟后,它会怎样?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能测量栗子落地情况的实验方案,在指定的场地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让学生们发现: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和它的形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测量的方法,证明栗子是通过跳动和滚动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这是比观察更能说明问题、证明推测的一种方法。
(四)阅读欣赏,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欣赏视频课件,了解不常见植物牛蒡、海豆、喷瓜的种子散播方式,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然后,安排了一个推理判断的练习活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苍耳、樱桃、草莓、莲藕等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图片,分别猜测、思考其传播方式,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享受成功探究的喜悦。
进而,借助图片,提出探究话题:塔上的植物是谁播种的?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总结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同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可能有好几种方式。
六、小结评价:
从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下载的课程资源简洁、实用,学生在图片、视频等视听环境中真实感受植物的多样性。设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寻找解决方案,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体验“做中学”的学习乐趣。学生不仅是资源的赏析者,而且可以成为资源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轻、带翅或绒毛——风力传播
炸裂 弹射 ——弹射传播
圆形 散落 ——跳动传播(滚动传播)
水力传播
动物传播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加强自我保护,学会正确洗手、戴口罩。
3、明白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可怕,知道它是可防、可治。
教学准备:
1、网上截取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的相关视频。
2、洗手、戴口罩等相关动作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就藏在老师的谜语里,请你来猜一猜?猜谜语,初始新型冠状病毒。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造成这场疫情的原因及相关的防疫小知识,学学一些防疫小妙招。
二、倾听故事,了解内容。
1、看绘本故事了解相关知识
2、播放相关知识视频
三、树立信心,学会预防。
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呢?有哪些小妙招呢?
(一)勤洗手
1.洗手重要性
勤洗手,流水洗,肥皂洗我们每天接触各种病原体最多的部位,就是手。手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冠状病毒也不例外,洗手是明确的预防措施之一
播放洗手重要性视频
2.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掌心(内)
双手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手背(外)
掌心对手背沿手指缝相互揉搓,接着两手交替。
第三步:洗指缝(夹)
两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手指(弓)
五指并拢半握拳,放在另一手的掌心旋转揉搓,然后两手交替。
第五步:洗拇指(大)
一手握住另一手的大拇指,在手掌中旋转揉搓,然后两手交替
第六步:洗指尖(立)
五指的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的掌心揉搓,然后两手交替。
第七步:洗手腕(腕)
手交替洗手腕。
3、播放洗手示范视频
(二)戴口罩
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口罩的正确选择、佩戴及处置是有效个人防护的基础。
1、戴口罩要点
(1)面向口罩无鼻夹的一面,两手各拉住一边耳带,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
(2)用口罩抵住下巴。
(3)将耳带拉至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尽可能舒适。
(4)将双手手指置于金属鼻夹中部,一边向内按压一边顺着鼻夹向两侧移动指尖,直至将鼻夹完全按压成鼻梁形状为止,仅用单手捏口罩鼻夹可能会影响口罩的密合性。
2、播放正确戴口罩视频。
(三)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适度运动。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4)科学消毒
我们一定要注意居家的科学消毒,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居家消毒的误区吧。(播放视频)
四、故事结束,引发思考
同学们生活中,你还有哪些防疫小妙招呢?课下不妨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人们抗拒疫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播放绘本故事结尾)故事虽然结束了,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够迎着春风走出家门,去拥抱美丽的大自然。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分享一首小儿歌,时刻提醒自己(出示预防歌)。
五、总结课堂,引申课下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新型冠状病毒,还学会了科学防疫小妙招,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一定会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科学防疫,从我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9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科学教案 篇1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食物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小学教案。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源自于绿色植物。
4、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5、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学会找、写食物链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食物链同学们,都猜过谜语吧?现在,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谜语呢,有兴趣试试吗?好,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称)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杨梅。
为什么是草莓、杨梅呢?教师边解释边板书:草→羊→狼谈话:在科学上呢,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
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1、游戏“帮我找位置”谈话:接下来咱们再来玩一个“帮我找位置”的游戏,好吗?现在这儿有几张生物的卡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张卡片按吃与被吃的关系应该怎样放?谁愿意到前面来,帮他们把顺序排一下?【出示卡片:高粱 蝗虫 小鸟 蛇 鹰】提问:你能给大伙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吗?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谁被谁吃”2、谈话:的确,这些生物之间就是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生物学家呢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
【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你是怎么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的?【学生讨论过后齐读食物链的概念】发现了吗,刚刚我们猜的两个谜语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条有趣的食物链!对吧?(草→羊→狼)3、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呢?学生举例。
师:好像我们学过一个成语,讲的就是它们之间的故事吧!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课件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板书:蝉螳螂 黄雀】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螳螂、蝉、黄雀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教案《实验小学教案》。
三、认识食物链的构成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食物链,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2、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还能发现从第二环节起的这些生物呢,都是去捕食比它们弱小的其他生物,那么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谁知道?教师讲述: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这些绿色植物可以自己制造出食物来,真的是很了不起呢!其实在一条食物链上不同生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能自己制造食物,有的必须以其它生物为食。
生物学家就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我们来看看。
【视频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刚才我们看了录像的介绍,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
还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叫——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以前面几条食物链为例,解释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
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那么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书本中出现的这些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45页)四、深入认识食物链,了解食物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链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尝试画一画食物链,好吗?课件示范食物链的画法。
【学生表述,课件演示】活动:画食物链。
【给每个小组分发图片,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尽量找齐所有的食物链,注意箭头的方向】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一边汇报一边听取别的小组的意见,尤其要注意的是,上来汇报的必须是跟其他小组不一样的。
看大家找到的这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五、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取食联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都知道链条其中一环如果断开,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食物链呢?以刚才同学们画的食物链为例,如果没有了植物,哪些生物会受到影响?接着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小结: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
破坏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导致食物关系的中断,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课件总结食物链跟食物网的知识。
六、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觉得我们人类在食物网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自由讨论)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也会给良性的食物链造成巨大的破坏。
瞧,如果农民在地里喷洒农药(书本46页图片),会发生什么情况?(鼠和鸟等吃了有药的庄稼和虫会死去,猫和猫头鹰吃了有毒的鼠和鸟也会死掉……)其实,关于人与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事实上它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
今天我们所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那么,作为掌握着先进科技的人类,我们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间,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的,但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对待其他生物呢?学生回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也能意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性,不要去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七、板书设计有趣的食物链草 →羊 →狼高梁→蝗虫→小鸟→蛇→鹰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经典)08-29
(经典)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