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目 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的情趣。
重 点:掌握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 点:公式的推导
准 备:沙,圆柱教具若干个,圆锥一个,其中要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教 程:
一、准备
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二、诱发
课件演示稻谷丰收的景象。师述:稻谷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稻谷,他们把收好的稻谷堆成一个这样的图形(圆锥形谷堆),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算出这堆稻谷的体积吗?它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探究释疑
1、初次猜想
⑴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⑵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面积×高”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2、再次猜想
⑴通过模型演示,
⑵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得到如下结论: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3、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⑴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其中必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实验。
⑵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用字母表示:V=1/3Sh
4、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⑴出示例1,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
⑵教学例2、课件出示:
麦收季节,张小红把她家收的小麦堆成一个近似圆锥的麦堆,又给出测量的数据,让学生看图编一道求小麦重量的应用题。
编好后,分组讨论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四、转化
1、基础题
⑴下面有四组图形,你能根据每组图形中左图的体积,求出右图的体积吗?为什么?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
⑵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提高题
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材,它的棱长是9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被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题
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和底面直径、高都是6厘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直圆锥体,如果这个直圆锥体和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这个直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五、应用
1、 基础题:P44-T3、4
2、 提高题:P45-T10
3、 思考题:P45-T11、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局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三角形。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认识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称
(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补充:顶点
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
(2)生围
(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
(4)质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
(5)小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个条件:
(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干和蓝边围成三角形?
(3)交流并检验
(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蓝边。
3.探究第2个条件。
(1)固化条件1:4组判断
(2)质疑:蓝边10厘米,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
4.探究得第3个条件:
(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
(2)讨论并验证
(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
5.形成结论。
(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
6.优化判断
(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
(2)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
b.判断说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
(3)巩固
三、全课总结。
四、解决实际问题。
路线判断。
五、拓展提高。
固定边7厘米、3厘米,配一条活动边。活动边可以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树上结果实的话题,引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口述大枣、核桃的价钱信息,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中秋季结果的谈话开始,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情境。)
二、解决问题
1、提出“估算一下大枣和核桃的单价哪个便宜一些”的问题,要求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估算的机会,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
2、平均每千克大枣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当板演的学生除到三位小数时,停止计算。
(设计意图:经历自主计算,初步感受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汇报计算的情况,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结果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商中数的字3重复出现的事实,初步感受循环现象,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商重复出现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经历自主计算,发现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3、平均每千克核桃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提示:边计算边观察商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交流计算情况,讨论除得的商有什么特点,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提出“想一想”的问题。
用计算器验算。
三、循环小数
1、写出58.6÷1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器,可使学生摆脱烦琐的计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循环小数的研究和学习上。)
2、让学生观察58.6÷11的商,讨论商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从商的小数部分,第二位开始,重复出现2和7两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中使学生体会到商中数字循环的不同特点。)
3、介绍58.6÷11商的书写方法和表述方式。让学生写出10÷3、83÷11的商并交流。
(设计意图:了解循环小数的书写方式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写其他两个算式的商,既是书写练习,也为下面的讨论作准备。)
4、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的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设计意图:观察、讨论三个商的特点,为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作准备。)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回家路上》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授的内容是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同时是在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课,是对 2、3、4、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与疏理。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阶段,也是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小动物回家的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3、4、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的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这一堂课的设计,我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方法如下。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名学习方向,营造探索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概况出知识点,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六个教学程序,情景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数学游戏、课堂加油站、总结。
一、情景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现在有一段语音想让大家听一听,对于我门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每天都可以听到的,仔细听完之后告诉老师,你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呢?学生会回答放学的时候听到过。接下来出示本节课的主视图说,这是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放学的情景,他们在干吗呢?学生会说回家的路上,因此(板书:回家路上)
二、探索新知
1、 发现数学信息
2、 小组讨论,写出自己想的数学问题,比一比谁写的多。
3、 学生反馈(采用你问我答)我会这么问:哪位同学的勇气先来提一个数学问题,接着请另一个同学进行回答。给予拍档奖励。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三、巩固练习
1、 看图回答问题
2、 填一填(引导学生说出每段表示多少)
3、 看图列示计算
四、数学游戏时间
同学们练习了那么久让我们放松一下吧,接下来有两个游戏。
1、 乘法口诀小组内对口令
2、 乘法口诀接龙
五、课堂加油站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学生提升的环节,出示一副情景图,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并对于完成好的学生进行当场批改。
六、总结
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让学生总结的,今天学的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用到数学,你们喜欢数学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连线.
3、列综合算式.
4、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列综合算式解下面各题.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 4+2=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2或4)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2个,右手一定有4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2+4=6 4+2=6 6-2=4 6-4=2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二)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 6-3=3
(三)猜数“1”和“5”
1.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 5+1=6 6-1=5 6-5=1
2.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二)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三)小组活动.
(四)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五)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活动三:口算抢答
3+4= 7-4= 7-3= 7-5= 1+6= 2+5=
6-3= 7-1= 7-7= 4+2= 3+3= 1+5=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09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07-04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