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28个字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重难点
1.会认、会写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卡片识字,看拼音识字,达到让学生识字认字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倔犟的贝多芬》和《女主人与乞丐》这两课文,再次感受科技的神奇。这节课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课字词的'掌握情况。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自己圈画读不准音节的字及不理解的新词。
二、检测预习情况
1.同桌互考生字。
2.在具体语境中,教师检测要求认的生字:圣族性权势弹旋律越货训斥
(1)指名读(2)领读(3)齐读
3.教师检测要求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出记字方法。
(3)选字组词并练习造句。
(4)联系上下文理解“怒不可遏,倔犟,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5)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6)学生组内练写。
(7)反馈指导
三、完成检测试卷
1.比一比,组词语:
沐()权()奏()斥()
淋()杈()凑()斤()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乐弹
---()---()
3.造句:倔犟沐浴怒不可遏
4.巧手来选词感激异样鄙夷邀请
(1)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地走开了,不知是不不屑那20元钱,还是别的什么。
(2)独臂男人()妇人连同她的家人迁到城里去住,他已经为她准备了楼房。
(3)乞丐接过钱,很()地说:“谢谢你。”
(4)乞丐怔住了,他用()的目光看着女主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重点及难点
生僻词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教学准备
对联的初步知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利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生朗读并正音。
4.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5.上下联对比接读。(男女生或小组间)
三、学习对子歌(一)
1.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还原古文。
2.注释
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兄弟不睦,日寻戈矛。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3.交流互补。
四、当堂积累
1.齐读,齐背。
2.同桌互相考:我出上联你对下联。
五、留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对子歌》(其一)并背诵下来。
3.预习《对子歌》(其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指生背诵《对子歌》(其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提问《对子歌》(其一)中的个别对联。
二、继续学习《对子歌》(二)
1.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对子歌》(其二),边默读边标记。
3.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三、教师点拨
四、总结全文
1.你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2.做课后题
五、留作业
1.抄写《对子歌》(其二)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4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 迷恋 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
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经典)语文教案08-27
语文教案【经典】08-29
【精选】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4
(经典)语文教案08-14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