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3 12:54:03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意思是: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小船经过的长江三峡段,两边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里水流湍急,两岸树林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本课要求认字7个:帝、辞、陵、还、猿、啼、舟。写字5个:帝、朝、辞、岸、舟。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识本课7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古诗。

  教学建议:

  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轻舟顺流而下,迅捷无比;诗人心情畅快,喜悦有加。这首诗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情景交融。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对照地图,搜集、参考三峡的资料,看插图,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朝”、“还”、“重”三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京()永()舟()包()

  景()泳()船()跑()

  二、根据课文填空。

  早发白()城

  ()()白()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两()猿()啼不住,()()已过万()山。

  相关资料:

  白帝城:在原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东边的'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东汉末年公孙述曾占据此地,筑城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说井里有白龙跳出来,所以自己是“白帝”,此山是白帝山,城为白帝城。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霄。

  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距离白帝城约1200里(水路),当中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地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吗?谁能背一首?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

  教师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夜郎在现在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个偏远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这时候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当时李白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他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

  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读诗认字。

  1、自由读诗,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诗,检查识字效果。

  三、明意悟情。

  1、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3、结合看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4、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7、师生评价朗读。

  8、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写的字。

  2、学生观察生字,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5、作业展评。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八、教学反思

  崇实·唯美·益智

  ――《望洞庭》教后反思

  崇实。课堂教学着重体现“三实”。“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困生,课堂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如初读古诗,人人过关,全部达到正确、流利;组内交流古诗意思,让学困生先说等。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面向全体就要照顾到学困生,他们一般语言智能较弱,让他们“大声思维”,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因他们而公平存在着的,必会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自然无须扬鞭自奋啼。

  唯美。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诗是唯美的艺术,《望洞庭》堪称美的经典。诗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象,是现实与幻想的结合,正因如此,给这首古诗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仑美奂,亦真亦幻,作者对洞庭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境。”闻一多也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在诗的王国里,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风格”。学生要想达到美读成诵,必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发挥想象,潜心涵咏,洞察诗人内心世界,感悟古诗的意境。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对比读、延伸读、布置多样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无不在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

  益智。多元智能理论赋予了智能全新的定义,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地拥有8种智能,并至少拥有一项优势智能,优势智能可以带动弱势智能,实现全面发展。课堂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获得喜欢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自然观察者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让学生到台前解说,培养语言言语智能;让学生想象画面,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总之,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语文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及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由浅入深,从基础抓起,

  最大限度地补偿弱智学生的缺陷,充分挖掘各自潜能,帮助他们增强学习意识,

  掌握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增强交往能力,适应学校生活,发展语言水平,努力培养成为一名自立于社会的人。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男生9人,女生3人。学生的年龄结构悬殊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属于中重度智力残疾,其中有5人没有学习能力,并伴有多动症、孤独症的倾向,教学难度较大,有50%的学生基本没有书写能力,30%的`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20%的学生不说话。本学期除了要加大识词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与书写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19篇课文,4个综合练习,分成8个单元,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紧,要求认读51个生字,11种部首名称。书写方面要求能照写描写生字,语言训练方面要求能读所有课文,C类跟读简短的句子即可。

  四、教学目的

  1.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识字量。

  2.通过跟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3.通过书写生字,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教学要求

  1.能准确认读51个生字。

  2.正确认识掌握11个部首。

  3.能朗读课文中的字、词、句。

  4.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制定训练计划,逐步提高听说能力,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儿歌”、“看图学词学句”等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识字学词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建立识字本,识字卡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由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七、教学活动

  1.分小组学习,在竞赛中激发学习热情。

  2.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的活动形式学习字词。

  3.举行竞赛、展览活动调动学生写字兴趣。

  八、具体教学时间安排

  9月份: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10月份: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11月份: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2月份: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元月份:复习、考试

  丹江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杨智慧2016年8月

  班级学生名单

  王博吴晓琴姚明明王世杰余路生舒悦丹樊子澳陈雅欣张志诚杨嘉懿李明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猴子很有灵性,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这不,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本课以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的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设计理念

  要重视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自读自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小猴子、小兔用手摘桃子吃,吃得可香啦。可今天他们不用动手摘桃子了,地球爷爷已经用自己的大手替他们摘下来了。地球爷爷的手什么样?请大家读课文,看水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多读一读。

  3、数一数共有几段,标出序号。

  4、把各小节连起来读两遍,读熟。

  5、可同齐桌读,互读。

  6、指名分段读一读。

  三、学习理解课文

  1、地球爷爷有手吗?他的'手什么样?

  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2、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不要提任何要求去约束学生。

  教师引导出地球有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中的足球掉下来。

  1)、齐读地球爷爷的话。

  2)、想一想:如果没有地心引力,会是什么样?

  3)、展开想象。

  四、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

  2、练习读好小猴子的话,读的欢快、有礼貌、奇怪的态度。

  3、练习读好小兔的话。要有礼貌。

  4、练习读好猴爸爸的话,要读出慈祥、和蔼的态度。

  5、练习读好地球爷爷的话。

  声音要缓慢、粗壮、有力。

  五、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

  3、分角色朗读,评价,给予鼓励。

  二、分析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卡,巩固字音

  2、板书生字,自行分析字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比较的方法记忆生字

  4、如:跳桃刚网玩元树对

  5、口头组词练习

  三、指导书写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各别辅导,扩词练习各写三个

  四、实践活动

  小实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一些地球有手的例子。

  2、讨论并试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为什么?

  板书设计:

  31、地球爷爷的手

  桃子

  足球

  掉下来

  掉下来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出塞

语文教案 篇7

  教具准备

  1.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迪生的聪明才智。

  3.学习爱迪生细观察、爱动脑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 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感情朗读,感悟爱迪生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引入

  2分钟

  1. 谁知道爱迪生的故事?

  2. 大家知道这么多爱迪生的事情,看来我想考考大家的一个填空也难不住大家了。(出示课件:爱迪生长大以后,为电灯的发明( )了很多工( )。

  3. 小朋友,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他发明的?大家互相说说。

  4.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1. 自由发言。

  2. 填空练习。

  4. 爱迪生救妈妈

  自学生字词

  结合词句朗读感悟

  1. 大家都读过课文了吗?

  2. 还想读吗?

  3. 好。那就请大家再把课文读读。读完后,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 请大家说说,读完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5. 关于生字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这样吧,请大家再把课文默读一遍,做这样两件事:(1)把生字连词勾画出来,看看懂不懂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不懂可以和同学商量也可以问老师。(1)其他的词语你要是喜欢也可以勾画出来,也要考虑一下它的意思。小朋友,咱们一起读书勾画吧。

  6. 生字都认识了吗?请大家先齐读一遍。(然后在跳读(

  7. 谁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大家都想读,那我们就一个人读一段吧。

  8. 读的真好!几乎一点都没错。谁来说说自己画了哪些词语?

  9阑尾,就是人们平时说的盲肠,它长在我们的右下腹。它一发炎非常疼痛,还能夺去人的性命。突然发作的又非常厉害的阑尾炎就叫急性阑尾炎,也叫急性盲肠炎。小朋友,你们听懂了吗?

  10. 为什么画这个?

  11. 溜是个生字,你记住了吗?

  12. 谁接着说。

  13. 哎呀,老师没讲你就知道意思了。你事先查过成语词典吗?

  14. 那你怎么知道的?

  15. 啊,真聪明!能够根据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小朋友,咱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的'。

  16. 真了不起呀。同学们,我们要学习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好方法!这个词语里有两个生字哦,你是怎样记住的?

  17. 请继续说说。

  18. 是啊,晃是多音字。老师这里要告诉你们,晃在明晃晃这个词中读成第一声,大家跟我读一读:“明晃晃”。(出示词语卡片:明晃晃、晃荡)大家跟着老师读读这两个词语。

  19. 还有别的吗?

  20. 为什么要画这个词呢?

  21. 其实你也很聪明。既然你画出了聪明,我建议大家再画一个词语。请看第一段,请大家把“爱动脑筋”画下来。

  22. 知道我为什么请大家画这个词语吗?

  23. 对。这是一个原因。

  24. 呵呵,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25. 啊?注意了,咱们好好听听。小朋友们,你们也听听这个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深刻含义。

  26. (与学生握手)天哪,你把我的心理话都说出来了。那么你愿意这样做吗?

  27. 是的,老师相信你愿意,因为你现在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聪明的孩子!小朋友。你们愿意多动脑筋吗?

  28. 现在就请大家动脑筋。请看大屏幕:(课件──课后“我会填”:上医院已经来不( )了,爸爸很着( )。)那位小朋友会填?

  1. 读过了。

  2. 想

  3. 自由读书

  4. (1)我知道爱迪生很聪明。(2)我知道爱迪生用镜子把光聚在一起,使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让医生给妈妈成功地做了手术。

  5. 默读课文、勾画生字、互相讨论,询问老师。

  6. 认识了。

  7. 轻读课文。

  8. 我画了“急性阑尾炎”,但是我不懂它的意思。

  9. 我画了“一溜烟似的”。

  10. 因为这能形容人跑得非常快。

  11. 记住了,很简单,就是三点水加上留下的留。

  12. 我画了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的意思。

  1.3. 没有。

  14. 看课文知道的。

  15. 课文第四段写了,爱迪生和几个小伙伴拿来大镜子以后,被爸爸斥责:什么时候了还胡闹!这说明爸爸不明白爱迪生的意思。等到镜子把灯光聚在一起,病床上明亮起来后,爸爸一下子就明白了大镜子的作用,就不骂爱迪生胡闹了。这就是恍然大悟。

  16. 很简单。这个词语是形容心里明白的,所以这两个字都有竖心旁。竖心加上光就是恍,竖心加上吾就是悟。

  17. 我画的是“明晃晃”。我发现这里的晃字读音和前面学过的“晃荡”的晃字读音不一样。

  18. (跟读)

  19. (简单说说“环顾四周、斥责委屈、夸奖”等。)我还画了“聪明”这个词。

  20. 因为爱迪生很聪明。

  21. 画词语

  22. 您想让我们多动脑筋。

  23. 您可能是想说,爱迪生聪明的原因是爱动脑筋。

  24. 我还知道您的深刻含义。

  25. 您的深刻含义是让我们以后要多动脑筋,不能光靠自己的小聪明,如果耍小聪明,就不能把学习搞好。

  26. 愿意。

  28. 填空并读读。

  写字

  6分钟

  1. 聪明的孩子们,能用你们的聪明帮助大家把本课要写的3个字和3个词写好吗?

  2. (出示课件:要求写的字──油、检查、团、斥责、炎、夸奖)请大家先自由读读

  3. 小朋友,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词齐读两遍吧。

  4. 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睁大眼睛,看看、想想,想想、看看,书写这些字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几个红色的字要特别注意哦,很容易写错的。(范写“炎、检查、夸奖”)

  5. 在座的小朋友,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写字认真地写两边,看谁写的最漂亮。

  6.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认字游戏。将认识的字组词。

  1. 能──!

  2. 自由读字词

  3. 齐读字词

  4. 观察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5. 写字

  朗读全文

  1. 这片课文很有意思,大家回去后可以表演,也可以做个小实验,看看镜子能不能把灯光聚在一起变得更加明亮。为了表演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大家愿意吗?

  2. 好了,下课。

  1. 愿意。(集体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5个会认词,7个会写词。

  2.金钥匙:让学生初步懂得从人物言行、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灯谜:猜灯谜,体会其中的乐趣。

  4.古文诵读:诵读古文,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5.语文生活:组织“古代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会,开阔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习作:在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过人物的言行、打扮和旁人的评价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词语超市部分:多种形式练读会认词,练写会写词。

  金钥匙部分: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打扮等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相见即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红楼梦》描写王熙凤出场的地方,就非常成功。它的成功在哪里呢?

  二、品读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说话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王熙凤那泼辣的形象显得格外突出。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打扮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容貌美丽、衣着华贵的贵族少妇的形象。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旁人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贾母和黛玉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一个爽快、泼辣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巩固练习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人物说话、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2.课外阅读《红楼梦》。

  第二课时

  一、灯谜

  1.自由朗读谜语,注意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分组讨论它的象征意义,并猜猜谜底。

  3.在小组内说说它们的.趣味性。

  4.请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灯谜,让同学猜。

  5.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灯谜,作文时恰当应用。

  二、古文诵读

  1.自由朗读古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体验?

  3.全班交流。

  4.组内互背。

  5.全班齐背。

  三、作业:背诵古文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古代作品为我们刻画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如《景阳冈》中勇武过人的武松,《草船借箭》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西游记》中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憨厚又懒惰的猪八戒,他们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向大家介绍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的人物。

  二、指导交流

  1.说说你准备介绍哪个人物?

  2.你介绍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3.你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怎样?

  4.你准备向大家介绍他什么事迹?

  5.小组交流。

  6.全班评议。

  三、指导写作

  1.学生读习作提示,掌握习作要点。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习作展示、评议、修改。

  4.把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同桌听,进一步完善修改。

  四、作业: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到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9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2苦练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陈招娣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为国争光,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赞颂了她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的倔强性格,学习她刻苦、顽强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猝、垫、苛”3个生字,正确书写“崇、袁”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中国女排姑娘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文字资料。

  2.有关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怎样的训练才可以称得上“苦练”?

  2.多媒体出示关于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文字资料:

  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获得了全世界重大赛事“五连冠”的殊荣。

  中国女排在世界赛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就的背后她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前中国女排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苦练的。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合作学文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归纳:

  课文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因过于疲劳,两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并完成训练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以陈招娣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主动请求续加训练——首次累倒赌气罢练——再次累倒痛哭罢练——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四、熟读思考

  1.可以把课题“苦练”改为“训练”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苦练”中的“苦”字?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来。

  3.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五、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陈招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

  (1)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翻滚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描述了陈招娣救球的训练过程。“飞扑过去”“滚翻过来”,形象地再现了训练情景。“玩命”“不顾一切”,表现了陈招娣认真刻苦的拼搏精神。“双腿发沉”“脸色苍白”,表明她已经精疲力竭了。最终陈招娣因体力不支而倒地。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一次累倒。)

  (2)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着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这表现了陈招娣累得面对飞来的球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招娣走到红十字箱跟前,撕了几条胶布。不裹,手指尖裂开的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如果从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胶布拼凑起来,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裤了。(这几句话先写陈招娣用胶布裹手上的口子,再写她使用胶布之多,极言训练之苦。前文写训练之累,这里写训练之苦,苦和累是中国女排训练的基本特征。)

  (4)袁伟民一个球接一个球地扔着、砸着。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着。好不容易把刚才的负球给补上,她还是只救起了九个球!离十五个还有六个呢!很明显,招娣的动作迟缓了。终于,她又倒下起不来了。(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二次累倒。第一句写袁伟民对陈招娣的训练,他没有因为陈招娣已经很累而手软,仍凶狠地“扔着、砸着”,足见他是一个以“狠”著称的教练。后几句写了陈招娣训练时的表现,她没有因为前次累倒心里不满而影响练习,还是那么顽强,再一次表现了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

  2.从以上的语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3.在苦练的过程中陈招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找到相关的`语句。

  (1)招娣火了,心里说:“扔吧!扔吧!”她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朝门口走去。(第一次因为教练太苛刻,不顾自己累倒而发火,气冲冲地罢练要走。)

  (2)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裤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第二次忍受不了教练对自己累倒后的铁石心肠而感到委屈,赌气再次罢练要走。)

  (3)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最终冷静下来,理智回到心中,要完成训练。)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走,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这表现了陈招娣的个性特征,以及她知错就改、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品质。同时,两次罢练也表明了训练之苦,照应了课题“苦练”。)

  4.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陈招娣完成了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的队员,为国争光,振兴我国排球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陈招娣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

  5.让女排的姑娘们练得这样辛苦,袁伟民教练是不是像陈招娣说的那样,太铁石心肠了?你怎么评价袁伟民教练?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陈招娣坚持刻苦训练的过程。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陈招娣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有感情朗读

  1.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3.指导朗读3次练球的段落。

  4.分组比赛读。

  三、情感升华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你们对“苦练”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有这样优异的表现,这来自于她们背后的苦练。女排姑娘们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苦练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

  四、落实识字

  1.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独立书写。

  4.辨别各组词语的不同用法。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

  滚翻:一种体操动作,有技巧。

  翻滚: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摘记自选词语。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这篇课的文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儿,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各,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用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