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36页复习第24、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是最后一节复习课。我们要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二、复习复式统计表
1、出示本年级3个班人数统计表,学生调查后填写。
_______小学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______年_____月
人 性别 数 班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总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1)哪个班男生多?哪个班女生多?哪个班总人数多?
(2)哪个班男女生人数差最大,哪个班男女生人数最接近?
(3)三个班共有多少人?
2、师说明编复式统计表时,先要写表的名称及日期。表中表头分哪几项要设计好。
三、复习求平均数
1、怎样求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如果题里总数是未知的,就要先求出总数。总份数有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找出总份数。
2、练习:
(1)在一次射击练习中,小刚投中的环数是9、8、8、9、10、10,小明投中的环数分别是10、7、7、8,两人谁的表现更好?
(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分别是:16℃、24℃、28℃、32℃、35、26℃、21℃、18℃,求今天的平均气温。
学生练习说一说第一题怎样比较两人谁的表现好?第2题要求平均气温总度数如何求?次数是多少?
3、练习:做期末复习第24题、第25题。
第24题。
(1)学生先填合计数。再计算平均每月下雨多少天?
(2)讲解:题中已知每个季度下雨的.天数,要求的却是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因此应该除以12而不是除以4。
第25题。
(1)这是一个什么统计表?第一组7个同学,第二组8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2)要比较哪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应该算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算第一组、第二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注意算总重量时不要加错。
比较:哪个组同学平均体重重一些?重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 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红旗镇图书馆少儿书籍借阅情况统计表。
20xx年4月
人 日 数 期种类 总计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合计
连环画 8 16 15 6 0 24 32
童话书 7 20 14 16 9 58 56
科幻书 10 7 8 4 12 50 60
(1)哪一天借阅连环画的人最多?
(2)哪一天接待少儿读者最多,有多少名?
(3)从18日~24日共接待多少名少儿读者?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的米数分别是60米、49米、46米、44米、51米,4、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先估计一下小明速度的范围,再计算。)
3、文具店有两种牌子的钢笔,5天内雄鹰牌的销量分别是24支、18支、23支、24支、21支,中华牌6天的销量分别是16支、12支、17支、11支、10支、12支。哪一种牌子的钢笔平均每天的销量大?下一次文具店进货时,应选用什么牌子的钢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能够正确、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等)。
教学难点:探究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例题表格等。
教学关键: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2-5的乘法口诀,现在让老师欣赏一下你们的本领好吗?
生:好。
师:请小朋友们把2-5的乘法口诀按顺序轻声地背出来给在座的老师听听。
师起个头。
生:轻声齐背。
师:恩,不错,那么一般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呢?
生:两句,如:四五二十(4×5=20 5×4=20)
师:好,现在考考你们的口算水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卡片)
2×5= 10 4×4 =16 3×1 =3 5×4= 20
1×2 =2 5×3= 15 4×2 =8 4×3 =12
1×5= 5 1×3= 3 2×4= 8 2×2 =4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采蘑菇的情景好吗?
课件播放情境导入画面。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新课探究。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帮助小白兔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小金鱼见到我们二年(3)班的小朋友这么积极,它们也赶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瞧!
师: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例7情境图。
师:一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6个。
师:一条金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这里有几个6?
生:1个6。
师:输入1个6是6。
师:两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12个。
师:这里有几个6?
生:2个6
师:输入2个6是12。
师:那么3条 、4 条、5条、6条金鱼又各由几个三角形组成?请小朋友们同桌一起说说.并把你们桌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 :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 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 :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表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边领略美丽风光,一边学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资料: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香山红叶最为著名。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xx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
师:哪座山比较高?这样可以比吗?必须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黄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xx米,华山2160米。
华山最高,香山最低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位数不同直接比。
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回答:黄山高。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根据这个道理,从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
2160>575
师:你还知道哪些位数不同的数可以直接比?
[五位数一定大于(四位数、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知道:(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生提问:位数相同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2.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黄山和恒山比较,哪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恒山和黄山都是四位数,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板书)。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3.位数相同,首位也相同,依次比
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xx<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师:出一个这类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比一比”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利用讨论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如果都是四位数,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从而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1.练一练。
师:欣赏完了名山,下一站是参观动物园,进动物园需要门票,只要你做36页中的练一练,你就可以得到门票,顺利进入动物园,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故意设置障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试一试。
师:动物园到了,咦,这里怎么这么热闹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原来呀,这六只小动物是非常好的朋友,它们决定以兄弟姐妹相称,可比来比去,比了半天,也没弄清楚谁大谁小?小朋友,你们愿意帮他们按年龄的大小排好顺序吗?
(课件展示,学生在教材上自主完成)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把这么多数排列出来呢?
生:先按位数多少分一分,分出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就很容易排列了。
生:……(点击课件检验并给予鼓励)(设计意图:小学生最喜欢乐于助人了,通过帮助小动物们确定身份这一载体,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100)?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9999)?
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你还知道什么?
(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四、考验能力,树立自信
1.考眼力: 估计杯子中的豆子多少粒。(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说思路课件用红色虚线演示比一比)
2.考智力: 确定数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考眼力和考智力,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大数的意义。)
3.数学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按照题中提示的方法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和四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课件出示比较方法:
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六、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73 >575 位数不同,直接比
四位数 三位数
1873 < 20xx 位数相同,比首位
四位数 四位数
20xx <2160 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数 四位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09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