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会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2、理解比例尺的应用,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中国、浙江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吗?
现在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你能吗?怎么办?
我们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形的时候,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到纸上,这时就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比例尺。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一条步行街,长240米,在平面图上用12厘米的线段来表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根据题意,写出比。
(2)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以后,再化简比。
12厘米:240米
=12厘米:24000厘米
=12:24000
=1:20xx(或)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比例尺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上题中的比例尺可以写为:
由上面关系式,已知其中两个条件,能否求出第三个关系式?(请学生说出其它两个关系式)
3、教学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思考:怎样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求出实际距离。
(2)请学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做后对照书本。)
(3)如不用方程解可怎么做?
4、试一试。P55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4题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划出书中概念。
3、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五、《作业本》第24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题 一起做游戏 课型 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 1、 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2、 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 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 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 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 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 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长
宽
长
宽
长
宽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语:(课件播放鞭炮声)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来,原来呀,是猪八戒的超市开张了,咱们一起去逛逛,好吗???
2、(出示情境图)师:这是超市里的食品专柜,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买两种东西,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评析]: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一)探索“乘加”的运算顺序。
1、小熊也来了,看看他要买什么?小熊:我要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
师: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呢?请每个同学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算,然后围成四人小组,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并认真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想的。
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师相应板书)
①3×4=12(元),12+6=18(元)
②4×3=12(元),12+6=18(元)
③3+3+3+3+6=18(元)
④3×4 +6=18
⑤6+3×4=18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4+6,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4是12元,再加上一瓶饮料价钱6元,所以得数是18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4得12,然后加6,可我忘了用谁加6了,怎么办呢?
生:是先把12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4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4+6
=12+6
=18(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评析]在教学脱式计算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6+3×4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6+3×4 6+3×4 6+3×4
=6+12 =12+6 =9×4
=18(元) =18(元) =36(元)
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生5:我们用3×4先算出的是4个面包的价钱,再加上一瓶饮料价钱6元,正好就是18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4、引导小结: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板书)。
[评析]教师敢于暴露学生做题中两种不够成熟的思考方法,通过学生生成的资源,让他们在阐述和争辨中进行分析,明晰解题思路,完善解题方法,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予引导,在情境中使学生再次理解了“减乘”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再算加”的合理性。在此,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得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得到发展。
(二)探索“乘减”的运算顺序。
1、师:大家看,又有谁来到了百货店?
(课件播放小熊来到百货店及说的话)小熊:我有20元钱,想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该问题)
同桌两人,右边的同学当售货员,左边的同学拿出20元钱向售货员购买3包饼干,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怎样算出应找回多少钱。(最后集体交流,贴出“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小熊购物”学会了两步计算,有乘有加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乘有减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变式练习:同学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食品,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2)
7×3+5 50-4×5 7+6×2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2)反馈交流时,发现错误资源及时呈现进行集体评议;
(3)你们认为递等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评析]板演,这一古老、传统、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了本堂课的又一亮点。一方面,它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运算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它又为学生提供了评价、交流的平台,实现错误资源价值的化的利用。
3、数学游戏: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上题中各算式的意思,并猜猜同桌的想法。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 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买来了12副乒乓球拍,每副1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怎样列式?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概花多少元?
新课标第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想法真不错!
二、探究新知
师:×12到底得多少哪?请同学们开动动脑想办法,看谁能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或手中的学具,最先争夺智慧星——算出这道题的结果。
师:会动脑筋,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不行?
师:错,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你们认为呢?
师: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师:说说看!
师:真巧妙。
师:可以吗?算算看。
三、提升
师:这样也可以,同学们非常聪明,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它们之间有联系?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乘数是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方法很多,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09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