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小动物是人们的好伙伴,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本性,可是孩子缺乏与小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一个教学,让孩子清楚小动物的睡眠特征与人们睡眠睡眠的不同之处。
教学要点:
清楚几种动物的睡眠方法
教学难点:
可以用完好无损的句子讲述几种动物的睡眠方法
教学预备:
1、提早请爸爸妈妈们帮助收集相关小动物睡眠的资料。
2、种种动物图片
3、教学区里开办设立“小动物主题墙”请孩子把搜集到的资料放于教学区,资源大伙儿共同分享。
教学方式:
教学游戏法、解说法、探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
1、“12生肖歌”导入,孩子们唱的十分好。那孩子们喜爱动物吗?都明白那一些动物?明白它们均是怎么样睡?(自由探讨)
2、教师请来了几个动物,孩子们留意看,你们认知它吗?请孩子们正确地描绘幼儿教师展示的小动物睡眠姿势(上节课出现的小动物图)且效仿它们的睡眠姿势。
(1)马:家马有站着睡觉的本事,而野马的'睡觉方法则比家马更加高一筹,它能边走边睡,但从来不失足。它们为快速而及时地回避敌害,在晚上害怕无忧无虑地卧地而睡
(2)、小狗狗小耳朵紧贴于地上睡觉是由于够小耳朵十分灵敏,一听到轻度的声响,便可快速灵巧的跳起来,汪汪汪地叫。
(3)、猴子总在树枝上睡,入眠时把头藏在双腿间,两臂紧抱树干,蜷伏成球状,外表缩成圆团呈木锥形,与树干混为一体,起到隐身保卫作用。
3、童谣
啥睡觉睁著眼?鱼儿睡觉睁著眼。
啥睡觉倒着退?(天鼠)蝙蝠睡觉倒着腿。
啥睡觉站着睡?小马儿睡觉站着睡。
啥睡觉贴着耳?小狗狗睡觉贴着耳。
4、教学游戏
勉励孩子效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要求姿势准确。教师是棵大树孩子来效仿小马儿靠着教师睡。教师是盗贼孩子把小耳朵贴于地面上听到“盗贼”的步伐声吗?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的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名称。通过比较,初步了解秋东季落叶树要落叶,常绿树不落叶的道理。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激发幼儿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前教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树叶。
收集一些树叶。
【活动过程】
一、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
每组一篮树叶,小朋友观察比较。这些是什么树叶?比一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二、通过比较,了解树叶常绿和枯黄的主要原因。
分给幼儿两片树叶(梧桐树叶和冬青树叶)
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常绿树的叶子和落叶树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三、根据经验交谈。
请小朋友讲讲自己认识的树,那些是常绿树、那些是落叶树。
四、找常绿树和落叶树。
带幼儿到外面去找树。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不怕失败,敢于克服困难。
(2)在操作中能与同伴协商,共同配合解决操作中的困难。
(3)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使鸡蛋摔不破的包装方法。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包装鸡蛋的方法。
能使自己包装的鸡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的材料:纸盒、塑料盒、泡沫塑料、米菠萝、棉花、报纸、硬纸板。
(2)熟鸡蛋、皮筋、透明胶带、曲别针、剪刀、毛线、粘钉、橡皮。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教师:前几天小朋友共同搜集了许多包装盒,通过观察小朋友发现了包装对东西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把东西固定住,再垫上一些比较软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
出示溜溜球包装盒,共同观察分析包装盒的作用。
2、提出问题:
今天请小朋友当运输鸡蛋的工人,包装鸡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猜想并记录:
师:你们两人一组商量一下包装鸡蛋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包装?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咱们试一试,看用哪种方法包装摔不破鸡蛋。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
重点指导:
(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够的空间填充软的.材料。
(2)鸡蛋要放在中间,使鸡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软的材料保护好。
(3)填充物要充满容器,使鸡蛋固定。
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5、交流与总结:
你的实验和猜想一样吗?为什么?
6、活动延伸:
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试一试。如:站在椅子上举起来让鸡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美。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
探究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事例。
三、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络搜索查找有关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事例与资料。
五、教学程序:
(一)探究学习: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美
(1)课件展示太空星云图片。
①图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象吗?(天文望远镜)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在遥远太空中发现了艺术的美景(板书出示: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的美)。
④你们还想再看一些这样的美丽的星云吗,下面我们就用美术的眼光来欣赏,这些美丽壮观的景象。(多幅星云图片欣赏)
⑤你能不能用美术语言,说说看到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2):是科学拓宽了人们艺术欣赏的新视野,为艺术的创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出示课题)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一下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
2、用艺术表现科学。
(1)展示《下楼梯的女人》。
①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著名画家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给你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现象你在哪里见过吗?(一个人在下楼梯,而且好像是连续的动作画在了一起)
②点击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合成的击剑运动连续动作图片,与《下》对比观察:这张照片是用数码相机选用连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这幅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摄影机拍出的连动画面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用独特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这幅作品打破了贯常的表现形式和局限,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2)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画家则是研究并运用了光学原理来作画。请欣赏法国画家修拉的“点彩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画家是怎样运用小色点来排列作画的。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细节图)
③:画家作画时没有将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将需要调和的小圆色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并列排点在画布上,利用光学原理和人眼对环境色的自我调和功能而达到色彩的自然调和效果。是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艺术创作的新灵感,用艺术去表现科学的新技术。
3、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飞檐与斗拱:
①展示世博馆图片:世博会期间馆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万观众排队参观,你认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宽下窄)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造型?设计师受到什么启发?下面的面积这么小,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宽大的顶部?)
②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参与、指导。
③:馆的屋檐设计灵感源于我国古建筑的传统造型“飞檐”,其中的木架结构“斗拱”这一科学技术实现了人们对建筑造型美的设计创想。
④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斗拱。
⑤展示各种斗拱的结构图片。
⑥欣赏“浙江宁波保国寺”的建筑图片。(造型宏伟别致的飞檐不仅给人以建筑艺术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的浸蚀。那么这么大而重的飞檐是用什么方法支撑起来的呢?)
(2):艺术与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一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艺术不断激发着人们创造的想象和灵感,科学则为艺术的创新表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首先感受摄影的艺术美,在欣赏的同时思考探究艺术创作背后的科技支持
(二)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1、每组桌面上有一些同学们课前在互联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品,请各组进行探究考察活动,并填写好图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1)它的艺术美体现在哪?
(2)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
3、各小组进行考察活动。
(1)钻石艺术。
(2)壁纸艺术。
(3)电脑绘画艺术。
(4)桥梁建筑艺术(赵州桥)
(三)交流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考察结果,其余同学补充。
(四)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
(2)用艺术表现科学。
(3)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课堂小检测。
3、拓展:(图片欣赏)
(1)梵高《向日葵》(这是谁的作品?)
(2)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图片里是什么?)
(3)纳米材料图片欣赏。
4、:从古至今,人类从未间断过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艺术与科学实用价值的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发展情况。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二课,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了解固体的更多的性质: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本课在此基础上,作了调整,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大小不同的蜡烛,苹果、苹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笔、粉笔头,长短不同的塑料棒。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不同的材料对比让学生发现: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会改变物体的溶解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仔细观察物体,发现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会有大小不同;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知道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沉浮,会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提醒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发言和大声汇报
学生做什么? | 教学流程 | 教师做什么? |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也听别人的经验, 能够觉察物体的不同,能够发现两组材料在大小上会有显著区别。 | 观察与比较 | 「主题」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观察要求 1、认识这些物品。 2、比较两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提出物体在水中不同表现在记录纸上如何表现。 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们的实验要求] 了解实验的性质、研究的范围?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着手来探究] 我们打算怎么做:规划一下流程,做什么?谁来做?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取得资料?实验怎么做?怎么记录? 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些实验现象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 | 假设与验证
汇报与交流 | 提出问题:将两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组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指导学生做记录,归纳学生的各种经验和想法,将学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协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法] 问题让学生讨论:打算如何做实验,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记录。理清各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观察内容。 [协助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
综合整理两次实验的资料、报告,发表自己的实验心得,也听取别人报告 [我们的发现] 这些数据显示什么意义? 依据数据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 [检讨与建议] 获得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 整理记录
分享经验 |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对2、3两页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形成总结 安排机会和情境,各组发表心得,并促进各组间互相学习,使每个人都能汇集到别组的经验。 提出综合性的想法、检讨实验得失、提出新的问题。 |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知道是谁说的吗? (生:阿基米德)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课《科学家阿基米德》。 (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读文要求: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两件:1、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2、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
师:具体表现在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四、深入精读: (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1. 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3----14自然段)
师:阿基米德怎么爱动脑筋的?(让学生简单叙述阿基米德利用镜子的放射原理,把敌人的船烧着了的故事。)
理解重点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人大声喊叫起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让学生读出沉着、冷静、果断的感觉) b、“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聪明。反复读读中感悟)
c、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会儿,那艘军舰的帆蓬就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理解“越烧越旺”一词,并让学生举例说。)
师:为什么镜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着火了呢?(引出下一段阿基米德说的话。)
d、“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体现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并利于用科学原理战胜敌人)
(通过这件事,师讲解有关的小知识,关于阿基米德的凹透镜反射的原理,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对知识进行扩展。同时,进一步体现阿基米德的爱动脑筋的特点)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尾巴。
2、认识动物的尾巴功能与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教师先教幼儿念儿歌并表演动作:
猴子尾巴长,小猪尾巴卷又短,孔雀尾巴像把扇,白兔尾巴像棉花糖。
1、教师带领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提问:
(1) 谁的尾巴长又长?
(2)谁的尾巴卷又短?
(3)谁的`尾巴像把扇?
(4)谁的尾巴像棉花糖?
(5)谁的尾巴毛茸茸?
(二)观察活动
1、教师事先将动物的图片盖住,只露出局部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1)这是什么动物呢?(让幼儿观察后回答)
(2)你是如何猜出来的?(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再掀开遮住的部分,让幼儿检查猜的是否正确)
2、教师将所有的动物图片剪成四部分(头、身、脚、尾巴)放在一起,随意抽一张,请幼儿在图片中找出其他部分,
将它拼成完整的图。
3、每拼出一只动物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这种动物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用?
例如:
(1)猴子尾巴可以爬树荡秋千
(2)小狗高兴时尾巴会摇一摇
(3)孔雀尾巴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美丽
(4)松鼠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
4、最后教师说一说动物园常见动物的趣事。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2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实用科学教案03-1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关于科学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