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5个字,掌握“围拢、漂亮、长虹、荣耀、稀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珍珠形成的资料,以及珍珠的价值。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自主识记生字词,理解“围拢、荣耀、稀罕”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激情谈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只怎样的贝?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这一中心句,齐读。
4、引导探究: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探究贝的“可怜”
1、为什么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呢?从哪些语句中你能深切感受到这只贝的可怜?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班内交流,
A、有感情读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B、同学补充,再有感情读,展示自己内心的.感受。
C、重点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具体描写了贝的可怜。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坚硬、棱角、折磨、无论如何、只好、越来越、默默的等词语,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去帮助学生理解,贝在忍受皮肉之苦的同时,还忍受着失去荣誉,受尽冷淡,独自面对孤独和寂寞等一系列的精神折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贝的同情之情。
3、抓住课文中对一只贝丑陋的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课文1、2自然段中
描写贝壳漂亮的句子,有感情地汇报读,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一只贝可怜的认识。
4、教师小结:是的,这是一只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贝呀!它(失去生命 失去荣誉 受尽折磨 丑陋让人讨厌 有苦说不出……)
(二)探究贝的“可敬”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那么从哪里又看出它是一只可敬的贝呢?贝是怎样面对磨难的呢?顺着这个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文本中,贝对待痛苦的态度。
2、学生讨论、交流。
“用血与肉磨制,它默默地忍受着,它说不出来”
3、、配合学生回答,拓展练习:
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地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
即使 ,即使 ,即使 ,他都没有停止努力,
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
这真是一只 。
(三)升华情感。
1、同学们, 此时,你还觉得它可怜吗?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是的,在它对待不幸中,我们更是感受到它的可敬。现在我们再来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贝可怜背后的可敬。
2、是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那么你们是觉得更可怜还是更可敬呢? 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有什么话想对这只贝说吗?
2、同学们,贝都如此,更何况人呢?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如同这只贝
一样的人呢?
3、师总结: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同学们,老师相信,假如有一天你们遭受了什么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的贝,想起那些可敬的人,你们一定会经历风雨重见彩虹,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新课
1、出示古诗,读古诗谈理解
春望
国破山河在, 烽火连三月,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 白头搔更短,
恨别鸟惊心。 浑欲不胜簪。
(1)读古诗,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都明白了什么。
(2)教师重点讲解学生普遍不理解的地方,最后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故事表达的意思从整体上让学生理解。
(3)背诵古诗。(自己背,小组检查,集体背诵。)
2、由古诗引入新课:
在身处和平年代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可在偏远地区,他们唯一的通讯方式还是写信,而且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出示语文天地中“抄一抄“中的词语)
单调 书籍 浸湿 郁郁葱葱
集体读,指名读,说说自己还有哪个词语不理解意思,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和平常的家书一样吗?
(1)抓重点词句体会森林战士生活艰苦、单调、寂寞。
(2)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
(3)用语言渲染:信可以使他们消除寂寞,与外界取得联系,点明信对战士来说多么重要啊。
3、当他们得到信时,又是什么表现?
(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
体会三名森林警卫是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宁愿自己过上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二、读了作者写的这篇课文,我们深受感动,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写这么感人?他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呢?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合语文天地D4读一读,比一比。)
1.三个战士谁也不舍得立刻拆开信,实在憋不住了,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从这天起,他们每天把信掏出来读一遍,直到一字不差地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
2.他们没有立刻拆信,过了好几天,才把信掏出来仔细地读。从这天起,他们经常读信,最后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了。
自己读,想想第一段比第二段好在什么地方?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多读几遍。在班里交流。
三、拓展练习:
如果让你给这些守卫森林的战士们写封信,你会和他们说写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找出最家方案,班上派两名代表执笔写信。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并试着默写《春望》,或把古诗改写成一段话。
板书设计:
送往小木屋的信
战士 为保护森林 克服单调和寂寞 军爱民
指导员 为送信 一路上小心翼翼 官爱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见过花吗?都见过什么颜色的花?
2、你们见过的花真多呀!可是你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花会有颜色呢?
3、教师导入: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你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问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达尔文浇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听录音读课文。
2、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小组内读书,互相帮助。
4、大家一起读。
三、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小时候的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理解什么是好奇心很强?
(2)你们对什么比较好奇,想弄个明白?
(3)指导感情朗读。
3、有一次,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花儿为什么是金色的?”、“它的颜色能改变吗?”达尔文是怎样回答的?
5、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一读课文这一句子。
6、讨论:达尔文为什么会那么肯定地说?
7、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表示达尔文都在想什么呢?
8、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可没有乱说话,他是经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可他的想法对吗?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9、学生反馈。
10、达尔文的想法虽然错了,但是他的想法在大胆的,也敢于
网
试一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1、从这段话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认识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巩固认读。
4、朗读课文。
5、指导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总结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呢?
3、再读课文感知。
三、语文实践
1、出示课后词语,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
2、同桌互相指读,检查对方,谁也不准打“电话”。
3、简单地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学生选两个词语口头造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汉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2、学生小组内讨论该怎样写好这些汉字。
3、学生集体交流、反馈。
4、教师强调、指导。
5、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描写山村景色的小文,共有5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山坡上丰收的果树林,山脚下新建的民房和校舍,村前秀美而又充满生机的小河,展现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图。本设计为第一课时,通过这节课,渴望使学生在多手段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赞美之情。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渴望学生能够体会到农村发展的新面貌及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但是,对于班里这些从小生在城市、长在蜜罐中的都市孩童来说,农村生活(尤其是山村生活)离他们比较遥远。故此,如何使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对农村的变化、山村的美景有所感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并产生对小山村的热爱之情,就成为本课教学设计中力求突破的一个难关。教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课文特点,采用了多种手段,调动起学生多种感官,旨在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丰富视像”是感悟语言的最高境界,“把字变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好办法。当学生真正把抽象、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形、有声的景象时,理解自然透彻,感受自然深刻。设计中,以“美”为线索,借助画一画(简笔画),比一比(句式比较、图片对比),看一看(图片、视频),想一想(引发想象),联一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展开教学活动,呈现自然美、发现语言美、创造想象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为小山村的美丽而赞叹!
4 技术准备:
根据教学设计的构想,教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相关的影象、图片资料,作为帮助、提升学生理解,延伸教材的补充资源。如:丰富多彩的山村美景图,以解决学生缺少相关生活体验的问题,增强学生对山村美景的直接感官体验;破旧、简陋的旧村庄及校舍与现在崭新的村庄、校舍的图片对比,使学生深深感受农村的发展和变化。
课前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制作成便于随机操作的多媒体课件,并做好相关链接,以便课上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
教学目标设计
1 会写“村”“果”两个生字,认读7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 恰当地搭配词语,补充句子。
3 朗读课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游戏导入,学习“村”字:
1 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复习旧字,引出本课生字“村”。
禾 + 口 = 房 - 户 =
王 + 见 = 晴 - 日 =
多有意思呀,数学算式还能帮我们记字呢!
这里还有一个加法算式,你能算出来吗? 出示: 木 + 寸 = ? (引出“村”字,并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 学习“村”字。
(1)交流记字方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村”这个字?
(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木+寸=村;减一减——树-又=村等方法识记)
(2)生字的运用
你能用“村”字组个词或说句话吗?(随机板书:小山村)
(3)观察范字,明确书写要点,规范书写
(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
①“村”要写得方方正正,左右大体同宽、同高。
②左右两点在一条线上并排站着,“寸”的一点从交叉点起笔。
③木字旁的一横短一些,向右上倾斜,给右面“寸”的一横让出位置来。
随机强化书写规则,巧妙对学生进行谦让教育
你们看,汉字笔画就像小朋友们相处一样,相互之间也要讲究谦让呢!
(4)学生独立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全班反馈、同桌互评后再临写一个,争取比第一个更漂亮。
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课始的`数学游戏,可以有效地巩固旧字,自然地引出新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村”字的书写指导,一方面可以分散写字难点,强化书写规则,培养学生独立识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巧妙地进行同学间团结、谦让的教育。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联系春游,激趣引读。
(1)启发学生回忆春游的情景,引导学生交流见到小山村时的感受。
(2)展示小山村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初读兴趣。
(3)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 认读字、词。(围绕生字、认读字进行)
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但是,这文章有很多新的字词朋友,给我们读书带来了困难,咱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们。
第一屏:(生字词) 住 苹果 村庄 图画
1)学生自由练读(生字词上加注音节)。
2)小老师领读。
3)学生再次自由练读(生字词上没有音节)。
4)开火车读。
第二屏:(认读词)
山坡上 山脚下 (指好轻声)
梨 结满 小楼 小鸭
1)带音节自由练读。
2)同桌互读。
3)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如:山脚下——教师画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结满——放到精读时理解)
4)男女生赛读。提示学生要读得又对又好,注意词语的语感。
第三屏:连一连,再读一读。
红红的 梨
黄黄的 小鸭
白白的 苹 果
绿绿的 水 面
3 同桌互读课文,互帮互查。
同桌小朋友合作一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就夸夸他,读错了就帮他改正过来。
4 正确、流利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小山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随机板书:美)
充分的初读是学生到位感悟的基础。一遍遍有目的地读书,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字词,初步了解内容,初步感受小山村的“美”。
三 走进文本,品读悟情。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小山村的景色特别美的?再认真地读读课文,用心地想一想,一会我们来交流。
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品读感悟小山村的美丽景色。学生说到哪儿的景色,就共同学习哪一段的语言,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机进行指导。
※山坡上:
(1) 指读描写山坡美景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美在哪儿。
(2) 句子比较,体会文中句子具体、形象的特点,感受山坡上丰收的美景。
① 这里有两个句子,读一读,看看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呢?
树上结着 苹 果 和 梨。
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②师生合作读句子,引导学生谈感受。
(第二句话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果树丰收的景象。具体写出了苹果和梨诱人的颜色,使我们感受到水果成熟了,长得特别好看,想来一定非常好吃;“结满”一词还告诉我们果树上到处都是果子,结得满树都是,太多太多了!)
抓重点词语,通过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山坡上的丰收美景。
③引发想象,练习表达,提升理解:
山坡上除了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会结满哪些果实呢?你能仿照书上的句子用“山坡上有 。”
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山坡上丰收美景的理解与感悟。
④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体验心情。
如果你现在就来到了小山村,亲眼看到了满山的果树,又大又红的苹果、金黄诱人的鸭梨、粉里透红的桃子等各种水果挂满了枝头。你会想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心情。
(3)带着自己的感受,想象着山坡上的景色,再读读山坡上的美景吧!
※山脚下:
(1) 读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 新旧房子、学校照片对比,使学生感受山村的变化。
(3)教师语言描述引发想象:从前破旧、阴暗的石头、土坯房变成了今日宽敞、明亮、崭新的砖瓦房,……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4) 想象着山脚下的景色, 带着愉悦的心情再次朗读,再次感受山脚下的美景。
图片的对比,可以直观地再现山村人民今昔居住、学习的环境,能够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山村人民生活的改善,激发学生的愉悦情感,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村前:
(1)指读描写村前美景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春游看到的景色,谈谈自己的理解。
(2)借助老师春游时拍摄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
(3)情景描述,引发想象、练习表达。
白白的小鸭悠闲地游在绿绿的水面上,时而捕食,时而嬉戏。此时,你刚好放学和几个小伙伴经过这里,你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4)想象着小鸭悠闲游水的情景,再读本段,读出美的感受。
鲜活的视频资料,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被美景陶醉,遐想联翩。
四 回归整体,欣赏美读。
1 回顾全文,抒发感受。
让我们一起来发自内心地赞美这迷人的小山村吧!齐读第5自然段。
2 提升情感,和文配乐,赏读全文。
是啊,山村美如画,更有着它超越图画的美妙与生动。让我们再去读一读课文,尽情地抒发你此刻的情感吧!
五 学习生字“果”。
1 顺应学生情感,适时引出“果”字。
小山村的果树上结满了丰收的果实,我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也收获了不少的学习成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果”这个字。
2 利用古字型帮助记忆生字。
3 引帖,明确书写要点。
(强调:中间一竖是上下连起来的,一笔写成。)
4 教师范写,强化要点。
5 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6 同桌互评后再次临写。
六 课堂:
就像美丽的小山村一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大自然也是如此的美丽、多姿多彩!同学们,就让我们敞开怀抱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方面,难点是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为此,运用电教媒体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在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强化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电教媒体所创设的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提高他们观察、想象以及赏析词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说明】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设计宽银幕投影,以增强空间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美丽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观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并按这一顺序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电教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 “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若设计卡通式的动景,让学生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渐渐往上生长的过程,从而领会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电教媒体的辅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跃思维,增强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3、神化意境,陶冶心情,朗读升华:
课文第四节,作者想象了荷花的动态美,是全文的难点。其中“我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一句,更难领会。采用一幅神化的意境:满池荷花的静景配以仙女翩翩起舞的动景,让学生观赏,使学生理解作者看荷花的心情和神情,再通过一个口头句式训练:“我( )地看着满池荷花……”让学生自己感受表述。并再次面对荷花的特写镜头,诵读课文,在神化般的意境中,增强美感,陶冶学生的身心。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创设情境,学习第一段
1、揭示课题:《荷花》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打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学习第一段:
⑴ 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习第二段(重点)
1、师: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欣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照,理解词句:
⑴ 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
⑵ 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行比较,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 在诵读、观察的基础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行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只有展开两三片花瓣,全展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会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⑷ 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覆盖住,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欣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 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 观赏姿态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
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 读中悟学
(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理清结构:
第一节
(前4行):
(后12行):
第二节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
【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
(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领悟
感悟 我读 ,这句话象征
表达诗人 情感。
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语言】:
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愿意……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比
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此题难度系数稍微增加,主要让学生结合“音乐变奏曲”的特点来认识诗歌结构相称,意境变化的特点,回应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诗中找出“如果……谁不愿意……”与“如果……谁愿意……”这两个句式,欣赏诗歌诗节对称,意境对比的手法。课后再学会仿写。
修辞特点:
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
领悟 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在典型例题的示范下,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修辞,并对修辞作用能够从象征意义——反映的情感作逐层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内走出课外,从而学到语文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星星变奏曲》的知识。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
三、课堂演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
四、小结(板书)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
五、作业:
六、【教学总结】
我准备的是初中三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以作者简介,朦胧诗简介作为导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此诗前了解相关内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调,朦胧诗的主要艺术风格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导入过程的5分钟内,其实很难,学生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老师一直在灌输这些基本知识,学生们只是单纯的接受,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如果作为改正的话,可以让同学们在上课前自己查阅相关作者资料,提前预习诗的内容,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
接下来的上课内容是从六个问题的讨论进行的,一个是圈画诗中的意境,四个问题是围绕两节诗的相关问题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回答两节诗的关系。问题是从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和诗的内容联系很紧密。本来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困难重重,同学们在找答案的时候会有很多疑惑和困难,最后讲完了,很多同学也被绕进来了,表示没有听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充分预习,对诗的内容把握不好;第二,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所以跟不上课堂节奏;第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速度稍快,讲的内容不仅凑。所以如果改进应该在这里方面多下功夫。
上课内容是诗,本来就有一定难度,上的过程中真的就是有点艰难。所以,教学技能、技巧还需要多加练习和学习。
语文教案 篇7
课 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结构
2、 理清作者思路
3、 掌握一些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自古至今,爱莲的人很多,高唱低吟莲的赞歌的,为数也不少。这里选录的三篇散文,选材和写作的角度不一样,主题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求同”“辨异”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求同”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看三篇文章是选取哪几个方面的`材料来写的;又可以从表达的中心的角度,看它们通过描写对象赞颂了什么
“辨异”,不仅要研究三篇文章的选材和描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更要揣摩作者托物言志的“志”的侧重点在哪里。
二、 自读课文
1、 读准以下生字词。
坚韧() 泥淖() 甙() 心旷神怡()
矜持() 奇葩() 含辛茹苦()
2、 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解释
委身:把自己的身体、心力投到某一方面(多指不得已的情况下)
泥淖:烂泥;泥坑。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矜持:拘谨;拘束。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葩,花。
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批评的地方。厚,过分。
一尘不染:一点灰尘也不沾染,这里有清洁纯洁的意思。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辛,辣。茹,吃。
留连忘返
3、 掌握一些常用句子
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住耶溪南》)
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三、 正课
1、 读《我爱莲有实》,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简介莲子,表达对莲子的衷心爱慕。
第二部分(3段),赞美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4段),说明莲子的“苦心”的功用及对人们的启
语文教案 篇8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语文教案-鸬鹚。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写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练。对小学生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语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项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让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鸬鹚》。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理往往就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含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拨,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练习六》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辨别形近字的词义和用法;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学会鼓励;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装”、“帮”。
二、教学要求:
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
2、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语。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齐读这段话。
(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
(1)读读这两个词语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4)“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而“须要”则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5)你能用这两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3、利用查工具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三、教学第三部分
(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
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
(5)小组合作编顺口溜。
(6)互相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教学成语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4、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
5、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猜。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诗《小池》
1、借助工具书及诗集,自学这首诗。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垮、碎、竭”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垮、碎、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左半边都比较小,或半边较宽且高。
(4)教师范写“垮”。提醒学生注意:“提土旁”稍小,偏上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读书上出现的在三个例子。
(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
(3)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4)分角色扮演。师生共同评议。
3、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总结。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拟声词”在表达中的作用,并学着运用。
2.积累富有哲理的名句,获得人生教益。
3.把握写读后感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4.与同学交流看电影或看电视后的感受。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通读四个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感受。可去掉带点的词语对比体会。
3.带点的词都是模拟声音的词语,读起来铿锵有声,句子更形象生动。再读读小女孩的话:句子里用上一些模拟声音的词语,显得生动形象。
4.仿说几个句子。
二、词语拾贝
1.多种形式读成语。
2.自主理解词义,再交流。
3.说说从成语中你明白哪些哲理?
4.自主记成语,学习运用。
三、互动平台
1.分角色读题中几个人的对话。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可边读边批,也可写读后感。
4.交流归纳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四、口语交际
1.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革命影视片的内容或情节。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说具体、说生动。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学习别人好的表述方法。
(3)能接收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
2.教学过程。
(1)读题,明确要求。
①这次口语交际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
②回忆印象最深的影片或电视。哪部印象最深?说一说。
(2)交流,小组活动。
①自己打腹稿试讲。
②小组内个别交流,引发共同评议。
③针对组内交流情况,共同评议一部影片推荐到全班交流。适时引导介绍要具体、生动。
(3)总结评议。
五、习作百花园
1.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
(2)能抓住感动的一点,联系文章或生活实际谈感受。
(3)能把自己读书的感受清楚地写下来。
2.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课文令我们感动。哪些课文感动了你?
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浮想联翩,会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叫做读后感。
(2)回忆“互动平台”学到的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在你感兴趣或感触深的地方仔细阅读,把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认真思考,然后写下来。
(3)指导写作。
①拟题。直接拟题:如读《七颗钻石》有感。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珍惜生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②老师可以在方法、结构上进行引导,给以帮助。(介、议、联、应)
第一部分:介(简介原文主要内容,注意:一定要侧重与感点有关的主要内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
第二部分: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内容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
第三部分:联(具体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感受。)
第四部分:应(总结照应开头的内容,再次强调感动的地方,总结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
(4)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5)习作交流,互评,老师点评指导。
(6)修改、抄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读全文,说说作者受到哪些感动?
2.结合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讨论这篇读后感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