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3 09:30:1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科学教案集合5篇

科学教案 篇1

  重点

  ①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

  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络或书刊收集世界各国古代人类关于地球形状传说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器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篮球、直尺、铅笔;相关投影片;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

  (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

  (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资料。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

  (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

  (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圆的。

  3.在哥伦布之后,过了二十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他的船队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创举,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人们观察到“在海边看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顶最后消失,观驶向岸边的船只,先看到桅杆顶,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能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承转)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观察: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转)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可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又有了新发现。

  (学生观察)“地球大小”的图片,说出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长度,描述地球形状。

  (练习)计算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二者的差值,体会“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说法的含义。

  (学生观察)“精确测量的地球”图片

  (介绍)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且经过更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夸张的说,有点像“梨”,称为“梨形体”,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会有更新的认识。

  ()现代测量显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是陆地面积的50多倍,它为我们了广阔的空间。在太阳系中论大小地球排列老五,与太阳比,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地球与太阳比起来又显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沧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生计算一人日行4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书)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学生讨论)你认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什么意义?

  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不必涉及过多、过深):

  绘制精度较高的地图,首先就要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究地球气候、植被、生物等资源的分布规律,探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成因都离不开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进行雷达探测、火箭、卫星的发射,无线电通讯的转播等人类活动时都不能忽视地球形状对其的影响。(见上图)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时,离不开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教案点评:

  教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设计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前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人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使学生从小就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这比教给学生现在人们认识的地球是什么形状更重要;而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现在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知识的有用性。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三、教学难点

  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四、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1.做个头发湿度计。

  2.小组合作来完成。

  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4.师生小结。

  5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8.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看云识天气

  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

  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

  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

  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

  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三、制作雨量器

  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

  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点:

  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

科学教案 篇5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赛车》04-07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关于科学教案01-07

实用科学教案03-13

中班科学教案11-12

大班科学教案03-26

小学科学教案10-15

小班科学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