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30 09:43:4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小朋友们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水。可以说,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如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不解地问我:“老师,到底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活动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什么呢?幼儿观察交流。

  2、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幼儿猜测。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动手做物体沉浮的实验。

  1、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2、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

  2、出示记录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解示范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四、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

  1、请小朋友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把物体放在贴有“上浮”和“下沉”标志的两个篮子里。 2、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五、幼儿交流结果。

  1、请小朋友根据记录结果说一说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2、幼儿根据记录互相交流。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反思一:提供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条件。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材料:如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秘密。

  反思二:关注幼儿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活动中在猜测哪些物体可能沉下去、哪些物体可能浮上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得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便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使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认识。

  反思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活动中我给幼儿们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并尝试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我又 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教案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认知目标:

  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xxx的方法,也不用xxx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活动背景: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

  在我们的科学角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

  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

  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

  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

  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

  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活动反思

  1、教学内容的选择新颖。富有挑战性。性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很少有人尝试,因为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这个尺度较难把握。选择“奇妙的我”这一教育活动,是我们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挑战。活动结束后,我们认为挑战较成功。因为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掌握了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的最初浅的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敲门砖。我们首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调动幼儿对异性同伴的观察兴趣。之后出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图片。将幼儿对身体器官的探索兴趣提到了最高点,从而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积极讨论,大胆发言。最后的图片判断题将幼儿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保持到了活动结束。

  3、教学环节清晰。本次活动严格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找异性朋友人手,到讨论男孩女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到认识生殖器官,再到如何保护生殖器官。最后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是非。过程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

  4、教师的有效提问支持了幼儿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幼儿积极地去思考和主动地探索。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置了精炼的提问,以引导幼儿有效思考。例如:“男孩和女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男孩喜欢玩些什么?女孩喜欢玩些什么?”以及“男孩是怎么小便的?女孩呢?为什么?”“怎样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一系列有层次性的提问,让幼儿很自然地去思考和学习。

  5、引导幼儿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虽然是健康教育活动,但我们在活动中仍然注重培养幼儿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图片判断题中,有一幅图的答案打“√”和打“×”都可以。孩子们在讨论这道题目时开始有争论,有的说错,有的说对,我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孩子们停止了争执,因为他们知道了对待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

  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

  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

  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魔术,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不见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而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叶子感兴趣,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究自己喜欢的落叶。

  2、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落叶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幼收集的叶子分几筐放置。

  2、供幼儿选用的自粘标记(每人2~4个,固定使用一种标记)。

  3、在园内不同植物旁竖立“我最喜欢的叶子”牌子。

  活动过程

  1、分享喜爱的叶子

  “请你挑选两片最喜欢的叶子,贴上你的标记,等会儿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收集的叶子。“挑选”的目的是要求幼儿仔细观察、自主决策;“等会儿”是给幼儿观察的时间;“给大家介绍”是交代任务。)

  “你最喜欢的叶子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对比观察,并指导幼儿用丰富的语言积极表达交流观察结果与感受,包括叶子的形状、颜色、叶脉、用途、像什么、摸起来的感觉等。)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引导幼儿结合生活,表达我与叶子的亲近。)

  “谁也喜欢这种叶子?说说你的理由。”(鼓励表达独特感受)

  2、给最喜欢的叶子找妈妈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落叶?”(联想生活中的叶子进行畅想,欣赏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你知道它生长的地方吗?你能帮它找到‘妈妈’吗?”(探究叶子与植物的'关系。建立部分与整体的概念。)

  “在你最喜欢的叶子上贴上你的标记,然后到幼儿园内给它们找妈妈。找到后把你手中的叶子贴到植物旁“我最喜欢的叶子”牌子上。(这是叶子与植物的对应活动,由于每张叶子上都有幼儿的固定标记,有助于判断叶子是谁贴的,便于纠错;将叶子贴在牌子上是方便检查幼儿是否找对叶子妈妈。)

  “带着自己的标记,在园内植物上选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新叶,贴上自己的标记。”(幼儿精心挑选观察记录的对象)

  “我们一起来参观。”(相互介绍)

  “这是什么植物呢?”“这些都是它的叶子宝宝吗?”(移步换植物验证与纠错,关注生成的问题。)

  “有几个小朋友喜欢这种叶子呀?”(感知数量的多少,这部分内容可另组织数学统计活动)

  “这都是谁最喜欢的叶子呀?”(关注同伴的最爱)

  3、和最喜欢的叶子同成长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你选的新叶是怎么成长的呢?”(引导幼儿继续观察贴上标记的新叶,以自己喜爱的方法每天记录叶子的变化过程。鼓励幼儿能用多种感官探究、用多种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并相互交流好方法。)

  “下个星期我们再来交流记录方法,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所做的介绍给大家。”(培养幼儿探究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叶子的了解。)

  活动延伸

  一周内关注幼儿探究过程并在必要时作指导,一周后再根据情况,师幼共同确定探究的目标和内容,让幼儿有更充足的理由表述,有更独特的方法表现“我最喜欢的叶子”,并透过叶子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辨证地看问题。

  2.简单了解食物链的知识,初步感知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重点)

  【教学准备】

  故事幻灯片,狼、羊、草的图片和道具,食物链图片和操作架。

  【教学难点】

  简单了解食物链的知识,初步学习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梳理,对话中感知

  1.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谁会吃掉小草?谁会吃掉小羊?老狼要吃掉小羊,小羊是怎么说的?老狼会怎么回答它?那你觉得狼该不该把羊吃掉?

  2.继续故事展开讨论,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因为没了狼,羊才会变多,把草原吃光,草原变成了荒漠。

  3.现在觉得该不该把狼全部关起来?为什么?

  4.板书小结

  草——羊——狼,揭示食物链的'概念。

  教师小结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不因自己的意愿而干涉。

  二、情境表演,游戏中感悟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

  2.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因角色得多少而造成的食物链断裂,幼儿进行表演。

  三、合作拼摆,操作中体验

  1.俩人一组合作拼摆食物链。

  2.针对幼儿拼摆的食物链,教师与幼儿共同验证纠错。

  四、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有很多的食物链,从现在开始用心观察等你长大了你会了解更多更有趣的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教师评价:

  把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注重各领域的整合,利用语言故事的形式把食物链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幼儿,通过游戏再次让幼儿感知,通过体验让有了初步理解食物链,目标达成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有主动探究风的奥秘的愿望。

  2、初步会运用多种途径获取有关风的信息。

  3、能大声清楚的用语言进行表述,大胆交往。

  准备活动:

  1、幼儿每人一个记录本。水彩笔、小篮子若干。

  2、“小记者”采访证,采访表。

  3、“风”的多媒体课件一个;有关“风”的图片、图书资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风的情景,激励幼儿探究的愿望。

  提问:羽毛为什么会摇摇摆摆飞上天?

  二、幼儿互相交流风的经验,进一步了解风。

  1、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风的认识及体会。

  提问:你们发现过风吗?怎样发现的?

  2、引导幼儿了解风的特征。

  提问:这些风给我们的感觉是相同的.吗?有什么不同?

  3、引导幼儿感知风的类型。

  提问:风还有哪些名字呢?

  三、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了解风的利用。

  1、引导幼儿说出获取信息的方法。

  (1)翻阅图书、图片资料。(2)询问客人;。

  (3)与同伴讨论。(4)记录信息。

  2、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风的利用并记录。

  3、幼儿讨论风的作用,交流经验。

  (1)请幼儿看记录本或使用投影仪介绍风的利用。

  提问:风有什么作用?

  (2)幼儿互相交流风的作用。

  4、教师介绍电脑查询信息的方法,揭示风的利弊。

  5、启发幼儿想象风的利用。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愿望。

  提问:你想请风娃娃帮助你实现什么美好的愿望?

  (2)幼儿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愿望。

  四、幼儿扮“小记者”采访客人,了解有关风的问题。

  出示记者证和采访表,介绍采访的内容。

  活动结束:

  幼儿主动提出风的问题,询问客人。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26

大班科学教案:树06-28

大班科学教案:风01-02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02-23

大班科学教案【热门】02-25

【荐】大班科学教案03-02

大班科学教案【热】03-01

【精】大班科学教案03-01

大班科学教案【荐】02-26

【热】大班科学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