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8 22:37: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阳光大酒店”等建筑设施的名称并会认读。

  2.了解这些场所的主要作用。

  3.激发学生在生活中随地随处认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识字量。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及识字量。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主题(7)

  1.师:小朋友,周末爸爸妈妈带你们到街上走走吗?你的脑子都留下了哪些场所的名称呢?

  2.学生自由反馈。

  3.师:其实,身边处处有学问,今天,老师也要带小朋友们到校外走一走。咱们可不是去玩的',咱们得去找汉字,认汉字。

  二、课件演示,逛街识字(13)

  1.小朋友们出发啦,第一站到啦,这是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从图中的迎宾小姐、酒店内的设施识别)

  2.你们只知道是酒店,老师不用走进去,我只要站在外面就能知道这是阳光大酒店,为什么呢?

  3.教师出示字词卡“阳光大酒店”。

  4.总结。

  5.现在你们自己去逛逛吧,看看你们都会认哪些场所的名字。

  6.学生自主识字。

  三、反馈实践成果(10)

  1.出示上述各场所的名称,指名认读。

  2.学生齐读。

  3.反馈刚才活动中识字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激励识字(5)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识字。

  2.反馈,教师指正。

  3.总结,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五、布置作业(5)

  到你的周边,看看有哪些饮食场所,记下名称及相关汉字。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

  贴挂图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2、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

  1、投影“紫丁香”的图片,提问:

  有谁认识这株植物?

  2、有些同学悄悄地在他们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株紫丁香代表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起研究。

  3、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三、识字

  1、同学拿出自身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5、猜字谜:

  舌头尝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朗读展示:

  读自身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休、伸、甜、院、除、息、困

  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同学练习,教师检查同学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写的字,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开汽车”游戏。

  师:汽车汽车开起来。

  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

  二、朗读课文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同学练读,指导同学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

  4、同学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示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同学: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假如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

  4、同学选读,选自身最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小组挑战读,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师感动。

  6、全班包括对老师的深情朗读全文。

  四、说说背背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看着画面自身练习背诵。

  3、扮演背诵。

  五、写字指导

  1、写“甜、歌、牵、困”四个字。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同学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六、拓展活动

  1、学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要求自主读歌词。

  2、交流自身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并从中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2. 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2.难点: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讨论

  四、教学准备: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两遍。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

  从刚才大家观看大屏幕专注的眼神,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对新疆地区、新疆的维吾尔人浓厚的好奇心,那么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新疆有关的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翻到127页,《和田的维吾尔》

  2.解读标题: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昨天回家看过课文的同学举手。读过三遍的同学举手。读过五遍的同学举手。(检查预习,表扬!)

  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和田的维吾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 呢?

  明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维吾尔人的民族特色也在渐渐消失,只有在最边远的南疆农村和田地区,还保持着浓郁的西域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这里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指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3.初步感知: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说:只有披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尘的和田维吾尔人才能展示出原装的“西域货”,你们认为哪些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原装的西域货?

  沙土、花朵、谜、歌舞等,你们是在哪里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的?

  明确:通过文章的小标题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研读文本:刚才我们借助小标题很快地把握了所谓的原装“西域货”的内涵,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1).如何理解“土一样的维吾尔”中的关键词“一样的”呢?

  明确:维吾尔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沙土——沙尘暴肆虐;维吾尔人的生活离不开沙土——穿戴、食物;晾晒衣服。

  土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纯朴、豪放、粗犷)

  维吾尔人对沙土怀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热爱,崇拜、眷恋,即使面对沙尘暴,展现出的也是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语言品味:铺天盖地、撕扯、嘶、迎风引吭、热烈激昂、寂寞单调、平添、韵味

  结论: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 土 一样的质朴、粗犷和豪放。

  2).为什么“花”也可以作为和田维吾尔人的一种象征呢?

  明确:爱花是和田维吾尔人的天性,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姑娘的服饰上。姑娘有着花一般的名字和美丽的容貌,她们美丽的外表下更隐藏着坚韧的毅力,即使狂风也吹不散。

  结论: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 花 一样的美丽、幽香、情调、自信。

  3).快速浏览第三、第四两个标题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和田的维吾尔人好似 谜 一样的神秘、不可思议、耐看。

  和田的维吾尔人好似 歌 一样的潇洒、豁达、乐观。

  5.深化主旨: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下面哪位同学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呢?

  明确: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是什么?这样使用矛盾么?

  明确: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在沙土弥漫的自然环境中的确是苦的,然而他们凭着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现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6. 随机讨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苦”与“甜”相生相伴的往事或感受呢?

  六、布置作业: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题目《维吾尔印象》。

语文教案 篇5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上册第一单元

  1、稻草人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课后反思: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凰、骄、州、绣、棚、寿、侧、柚、炸、距、舀、葱”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学会积累。

  情感目标:

  感受小城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城的美。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咱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⑴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局部揣摩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课文练习”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预防、治理、利用。

  五、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或乡村“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使云南滇池死掉,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在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对生物入侵的认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局部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身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同学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一帆风顺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五、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资料课前印发给同学。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局部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一帆风顺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一帆风顺”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身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资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一帆风顺”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一帆风顺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悲喜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身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同学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括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同学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括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同学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和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竞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竞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竞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沛准备。全体同学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和旋律中包括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局部,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局部就可以了。其中第三局部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局部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其中包括多音字“呢”(在课文中读ní);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留心观察春天景物,激发学生说、写春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自己或教师带领学生观赏春景。

  2.制作春天景象的课件。

  3.配乐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春天,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告别了愉快的寒假,温暖的春风又把我们送入了可爱的校园。祝同学们在新学期里学习快乐!

  这些天来,我们周围的景物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丽,一天比一天更有生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都发现了什么景象,能告诉大家吗?

  2.学生畅谈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春的信息。有一位诗人,他也热爱春天。他也像你们一样,看见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景象,于是,写下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课——《为三月谱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全诗,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用圆圈标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读音是否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出示词卡“呢喃”和字卡“谱”“潺”“萦”,认识生字。

  (1)“呢喃”读准音nínán,“呢”是多音字,它作为语气词读ne。“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呢喃”是象声词,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字形较好记。

  (2)“谱”字可拆分为“讠”和“普”帮助识字。“潺”字右边较复杂,也可采用拆分法识记。

  (3)“萦”读准后鼻音,从上、中、下三部分认识“萦”的字形。找出“萦”在课文中的组词:萦绕。用自己的话说说“萦绕”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为什么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只要求初步感知。)

  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阳春三月的.美景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所以作者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初步感受即可)。

  2.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我们就要把这种美读出来。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优美动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读出韵味。

  3.按同学们讨论出的方法美美地读这首诗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指名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也可以读一个字组一个词,体会字义。

  2.指导写字。

  (1)“芬、鸽、梢”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鸽、梢”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右靠紧。“芬”笔画要写得匀称、美观。

  (2)重点指导写“谱”“巢”“烁”。

  谱:左边稍窄些,右边上部“丶”“”要注意摆匀称。

  巢:“巢”指鸟儿的窝,所以“巢”字就像鸟儿在树上做的窝。“巢”先写上面的三个“撇点”(每个撇点是一笔),再写下面的“果”,上下都不要写得太长,以免超出格子。

  烁:火字旁笔顺不要写错,注意四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在写字本上将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评议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诗的语言与形式美。

  导入:既然大家都说这首诗很美,那么它美在哪儿呢?我们分小节来朗读、品味它的美。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自由读一、二小节。找一找这两节诗中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不懂的词语也做上记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发言,讲一讲自己喜欢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溪潺潺的流响”“枝头新绿的芬芳”“燕子呢喃的细语”“河边茸茸的绿草”“晴空萦绕的鸽哨”“悄然无声的小雨”这些语句的意思,感悟词句的优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如“潺潺”是象声词,指流水声;“新绿”指树木新长出的嫩叶;“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茸茸”指草儿刚长出来时像绒毛一样。“萦绕”指声音回响环绕。

  2.指名配乐朗读一、二节,大家闭上眼睛听,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在小组里讨论,讲一讲诗歌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诗歌的语言十分生动优美。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师:同学们都认为诗的语言很美,也有许多同学注意到这首诗还有个特点。看看第一、二小节的表达形式,你发现什么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这两节用了“用……用……用……”排比的诗行,上下诗行句式整齐,每节一、二行和三、四行又押韵,读起来节奏感强,优美动听。

  4.试背第一、二小节。

  背诵时,语气应轻松、活泼、愉快,带着喜爱春天的感情,让人听起来感觉优美而有韵味。

  (二)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节。

  自由读三、四节,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语,想象这两小节描绘的画面,在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感受。最后试背这两小节。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第三小节的词语“欢跳”“闪耀”“嬉闹”是从动态上描写“三月的歌曲”,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特点。然而,这两节诗并没有具体指“三月的歌曲”是什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三月的歌曲”是孩子们活泼的笑语、是鸟儿婉转的啁啾、是人们欣喜的闪烁的目光……

  以“我仿佛看到了……”开头说说自己想象、体会到的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总结点题,升华情感。

  1.说一说自己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感受、体会更深了,再来说说你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好吗?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春天美”(春天的美景像一首三月的歌曲)和“诗美”(这首诗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就是一曲春之歌)两方面来体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总结:春天代表希望与活力,我们都在这盎然春意中学习、工作、生活,是多么美好哇!让我们在享受春天时,不要错过好时光,努力学习吧!

  3.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三、小小赛诗会。

  1.练习背诵课文。播放春天美景的课件,指名背诵课文,为画面配音。

  2.小小赛诗会。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儿童诗、短文等。现在,我们来开个小小赛诗会,比赛背诵写春天的诗。有的同学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很了不起,也欢迎朗诵自己的诗。我们可以给赛诗会取个主题,如“为三月谱曲”或“三月的歌”“春之声”等。

  赛诗会评出“最佳朗诵奖”“最佳表演奖”“希望之星小诗人”等,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会运用。

  四、作业。

  1.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一节,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2.对诗歌创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创作写一首小诗,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08

语文小学教案09-07

(经典)语文教案10-10

语文教案(精选)10-02

语文古诗教案08-19

语文燕子教案10-23

语文《掌声》教案11-06

《语文园地》教案08-04

语文树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8-17